(一)人之初
《三字经》开篇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人出生之时,天性是善的。大家的本性都相近,而由于后天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拉开了距离,互相离远了。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历来有争论。先秦儒家学派就有三种说法:孔子没有直接说人性是善还是恶,讲“性相近,习相远”是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并以大量理由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影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因此人们大多尊崇他的观点。而儒家学派中另一位很有影响的思想家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是恶的,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的结果。当时的法家也认为“人之初”性是恶的,需要严肃法规与制度来约束,用规范的教义来教化。其实,人性是善、是恶很难说清。要我说:人之初,本性自由。自由是个中性词,无善恶之分。曾有位革命者就义前吟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道出了人生为自由奋斗的真谛。追求自由,是人的本真,也是人的本能。这一点在儿童时期显现得最为充分。
研究儿童的学者认为:儿童发展有一个“胚胎期”,一个敏感期,并分为几个阶段。胚胎期分出生前与出生后两段。前一段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后一段是人类所特有的,与动物之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出生前后分别为生理和心理两个胚胎期,心理胚胎期从出生后开始,它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力。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阶段,和他出生后心里胚胎期的成长变化,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儿童发展总体上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出生到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其中从出生到3岁属“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活动,逐步地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有了各种心理活动,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突出地体现为“自由”。第二阶段是6岁至12岁,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相对平稳期。第三阶段12岁至18岁,儿童进入少年时期,其身心发生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这三个阶段,儿童的特点截然不同,需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对待。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必须给予特别关注。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既要呵护儿童成长,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精神得到健康发展。
“胚胎期”的儿童,不具有自立的行为能力。从简单地做抓握动作,到摸、爬、滚、翻身、坐立,需要成人扶助。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一次飞跃,身体从不能自助到行为积极主动。成功迈出第一步,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在初学步的时候,在成年人看来是十分幼稚可笑的,但不论怎样的愚妇人,都渴望迈出这可喜的一步。这个过程是由扶助为主,转为主动为主,父母不必过分担心孩子摔跤,有意识让他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儿童的手不仅能展示心灵,而且能使人与环境建立了特殊的关系。婴儿一生下来手就会抓,这是先天的本能,正是由于这一点,人类“靠手征服了环境”。儿童虽然没有多大本事,但十分喜欢独立地完成一件事,并且干得非常卖力。他不想受到约束,更愿意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通过个人的努力成长起来,这是儿童特有的心理。当儿童在能够使他充分自由地活动的环境中时,他的潜能会尽情发挥。在与孩子玩积木时,成人会发现,儿童要求自由地选择材料、自由地确定摆放位置,摆弄得非常投入,专心致志,而且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堆起来推倒,再堆起来,如果大人插手,他会烦躁。因此,父母要尊重儿童这种自由,不必什么都帮着干,尽量培养儿童不依赖成人,发展自己的个性,有益于儿童的成长。
“敏感期”的儿童,对一切都充满活力和激情,对各种事物的名称与作用十分好奇,主动地问这问那,十分轻松地学会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也自然成为孩子的老师。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家长的任务就是激发和引导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由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注的容器和任意塑造的蜡泥和木块,也不是父母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生命力旺盛、能动的、发展着的人。如果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会影响儿童正常地发育和成长。只有在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身心才会自然健康地发展。孩子掌握的知识不完全是通过教育得到的,更多的是通过儿童在特定环境中吸取经验而得来的。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往往会变得自私自负,或以自我为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教育孩子,结果与孩子之问的代沟越积越多。父母对儿童要进行科学的观察,细致的研究,找出其自由特性的规律。
语言是彼此交流的纽带,可以超越民族、种族和国界,把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学习语言的智慧能力比成人强,但需要成人指点、矫正、引导。其方法是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注意发音准确、咬字清晰并引导孩子讲文明礼貌用语,不讲脏话。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与孩子接触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动作、姿态和习惯,不要让孩子把成人的恶习看在眼里。不要强制孩子去干不愿干的事情,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尽力表现得十全十美,自然起到榜样的力量。父母亲对新生儿也不应太怜爱,而应把这个小生命的心灵看成一个无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除给予精心照料之外,还应该关注他的心理需求。儿童的精神生活、心理个性与成人的差距甚远,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更是一种本质上的差异。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求,关注儿童最微小的细节。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