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人心的“密码”让其无所遁形
亚伦·皮斯在《身体语言密码》中写道:“交流中有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的决定是在身体语言的影响下做出的。”因此,虽然口头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借助身体语言,我们能够让交流更加有效、便捷。
现在已经有很多专家开始对身体语言进行研究,人们也更加重视观察每个人身上透露出来的“表情”。例如在工作中遭到上司的无理指责时,下属会不自觉地紧握拳头,表达此时内心的愤怒。在恋爱中,面对心仪男士的表白,女孩会不自觉地低头,用双手摸自己的衣角,展现出自己的害羞和欢喜。这些动作都会“暴露”当事人的内心,无声地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和心意。
由此可见,身体语言的微表情其实无处不在,只是我们以前忽略了它,没有仔细地去观察它。
从人类诞生起,身体语言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但是随着人类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口头语言成为主流,对于身体语言这种本能反应,我们反而开始渐渐遗忘。直到这种“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行为专家们才将其当作一门借助姿势、手势进行信息传递的课题开始进行研究。
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微动作不受大脑的正常支配,却表达了人类隐含着的一些信息,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将它们忽略甚至根本无法察觉,因此才会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当人类开始观察研究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时才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可能通过得体的语言和动作完全掩饰,因为微表情已经透露了你真实的想法。随着肢体语言知识的不断普及,现在懂身体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它已经成了破译人心的“密码”、促进人际交往的有效工具。倘若我们及时有效地掌握它,必然会成为我们人际交往的强大助力。
生活中,那些危害自身利益的谎言会成为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但身边的很多“小陷阱”却被我们忽略了。其实,正是这些“小陷阱”阻碍了我们与别人的进一步交往,令我们陷入被动。这里为大家列举几个语言陷阱的例子。
丰富的面部表情是对方在隐藏真实想法
通常当一个人的眉毛、鼻子、嘴巴等面部器官一起动起来,我们就会认为他的面部表情过于丰富。比如当你穿着新买的衣服问好友“漂不漂亮”时,好友回答“还不错,挺好看的”,但她的鼻子和嘴巴挤到了一块儿,两道眉毛也纠结在了一起。其实这些表情已经说明她觉得这身衣服不是很适合你,但为了不影响你的心情,她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倘若这时你还在不停地追问朋友,很可能会让朋友选择逃避。以后当你再次邀请朋友陪你一起逛街购物时,朋友可能就会选择“敬而远之”了,因为对方不想让这种尴尬的局面再次发生。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停一停,或者说“我再看看别的衣服吧,也许有更好的”。嘴部动作反映着人的真实情绪
话从嘴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嘴完成的,它是每个人表达想法的主要通道。从语言学角度看,每个字在被人说出口之前都有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与说话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着人的心理。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对方说了什么外,更要注意其嘴角的变化。
嘴部的动作丰富多样,而且反映着人的真实情绪。比如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悲伤的情绪或者负面情绪时,他的嘴角经常呈倒“U”字口型,而“O”字口型则表明了当事人兴奋、高兴或者吃惊的情绪。当一个人紧张或者沮丧时,他嘴角的肌肉也会变得紧张,双唇紧闭变得扁平,并且紧闭扁平的程度会随着紧张程度的增加而越来越大。转移目光表明内心不认同
转移目光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老师找某学生谈话.老师在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询问学生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常常会点头,但他的目光在移动,或者低头看地面。其实,这表明学生内心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在谈话结束之后他依旧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绝不改变。因此,在说服别人时,倘若对方出现了这些小动作,我们就应当及时调整,换个角度跟对方沟通,或者暂时放弃说服对方,寻找机会去赢得对方的认同。
P2-5
亦凡(原名李平)无奢望不解释,很喜孤独,痴爱寂寞。阅读做修行,文字磨心态。本为理科男,却阴差阳错的酷爱文学。先后创作出版《胡雪岩商场笔记》、《曾国藩官场笔记》、《关系网》等多部畅销书。可谓笔墨云烟、此生无憾。
热播美剧《别对我撒谎》中,主人公卡尔用令人惊异的方法轻松破案:没有刑讯逼供、没有物证,只是和爆炸案犯罪嫌疑人聊了会儿天,捕捉到对方耸肩、吸鼻子等几个转瞬即逝的表情、动作,便以此为线索找出了爆炸物的安置点,让人目瞪口呆。
他凭什么线索破的案?答案很简单:面部表情,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读心术”。
有人说,脸是思维的画板,人们的情绪都会被面部表情凭借眼、眉、嘴以及面部肌肉的变化等体现出来,内容极为丰富,例如“喜气洋洋”“气势汹汹”“愁眉苦脸”“眉开眼笑”等都是表示人们喜怒哀乐的表情。可以说,人的面部是人体语言的“稠密区”。曾有学者估计,人脸可以做出二十五万多种不同的表情,这一估计似乎太过惊人,但一般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有两万种以上。例如,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描写过八十五种不同的眼神和九十七种不同的笑容。
人类的面部是最富表现力的部位,它能表达多种复杂的信息,如愉快、冷漠、惊奇、诱惑、恐惧、愤怒、悲伤、厌恶、轻蔑、迷惑不解、刚毅、果断等,而且面部表情也能传播比其他媒介更准确的情感信息。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是从表情里往往会流露出一些蛛丝马迹。比如遇到高兴的事,面部肌肉就会松弛。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够仔细,便能够发现人们的面部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情。通常,一个人内心往哪个方向想,他的注意力就会在哪里集中,这是人最原始的反应。而人的注意力集中之处,往往又会从眼神中表现出来,从眉毛上流露出来,从鼻子和嘴巴上反映出来。所以,即使你再能伪装,也难以避免表情的“背叛”。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表情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所在。
在某大学的课堂上,鸦雀无声,心理学教授把一张光碟放进电脑,然后转过身对大家说:“请大家注意看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人脸,每一种人脸代表着一种心理。三分钟后,你们告诉我,在这些常见的表情中,代表轻蔑、恐惧、悲伤、喜悦、愤怒和惊奇的各是哪一张。”同学们好奇地将影像看完,最后给出答案,但还是有一半的学生没有将表情和其表达的心理完全对应上。
教授说:“你们错得最多的就是把厌恶和愤怒混淆了,因为在这两种表情中,眉毛都是朝下的。”接着,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一组照片,继续说道:“你们看,虽然眉毛都是朝下,但是人在愤怒的时候嘴唇是闭起来的,而且嘴唇的颜色会因生气而发白;当一个人表现出厌恶时,他的鼻孔是收缩变小的。”有一个同学问:“那惊奇和恐惧怎样区分呢?”教授回答:“在惊奇和恐惧时,人的眉毛都是向上展开,嘴巴是张开的。但是人在恐惧时嘴巴会比较紧,而且嘴巴还会向耳朵的方向扩张,而人在惊奇时嘴唇是放松的。”
讲完之后,大家都感受到了表情密码的神奇。原来,在这些司空见惯的表情中,竟然藏有这么多有趣的信息。因此,面部表情可以说是鉴别情绪的重要标志。面部表情还有个心理学名词,叫“微表情”。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做一些细小的表情向对方表达某种内心感受的心理活动。微表情一般都是下意识的,因此停留的时间很短,最短的只会持续二十五分之一秒左右。它是人的本能反应,不受思想的控制,也难以掩饰。因此,把微表情说成突破别人心理的利器并不过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和隔阂多缘于对对方错误的判断。而这种误会,会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复杂。如果你懂得解读别人的表情密码,那么就能轻松地走进对方心里,在高兴的时候陪他们高兴,在难过的时候陪他们难过,这样在交往中你就占了绝对的优势。若你完全不懂他人的心理,会让别人觉得和你话不投机,就很难引发其内心的情感共鸣,他人便会本能地对你产生抵触和对抗心理。所以,准确地理解对方的微表情可以了解别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为人际交往提供指导和帮助。
总之,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大家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相处交往,如果你能从别人的微表情中揣摩出对方的心思,那么你就能很好地洞悉他人的内心。
亦凡著的《微表情心理学(破解你不能错过的微表情密码)》全面解读了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心理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人类的面部是最富表现力的部位,它能表达多种复杂的信息,而且面部表情也能传播比其他媒介更准确的情感信息。了解这一点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帮助别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帮助。
最容易撒谎的是语言,最难撒谎的是微表情
通过表情勘破别人的内心世界,洞悉表情后隐藏着的情绪密码
亦凡著的《微表情心理学(破解你不能错过的微表情密码)》是一本你等了很久的书,因为它能够帮你瞬间征服他人心理,快速成为人际关系中的超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