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年识尽愁滋味/徐鲁作品系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徐鲁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少年识尽愁滋味》选编了著名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徐鲁近些年来创作的富有当代生活气息、以成长励志为主题的许多名篇佳作,包含了少年回忆、感恩亲情、热爱自然、校园书香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题材。纯真而清新的故事,典雅而婉约的风格,显示了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温润的人文情怀和他所孜孜追求的母语之美。

内容推荐

徐鲁编著的《少年识尽愁滋味》精选两部风格隽永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在贫困的年代和艰辛的环境里,令纯真的乡村少年难以忘怀的充满波折的求学经历。作品以回忆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少年从转学、失学,到重返校园的心路历程,既是作者对自己求学之路的深情追忆,也是一代少年渴望知识、渴望成长的时代精神的真实再现。语言婉转清丽,忧郁又不失温暖,展示了作者一贯追求的淡雅、清新和纯正的儿童文学风格。

目录

文科班往事

 插班生

 润物细无声

 永远的《茶花女》

 “老题王”和“小题王”

 手抄本

 班长的故事

 体育课

 未列入名册

 飘逝的蒲公英

 小乌在前边带路

 梦里花落知多少

青翠的小树

 失学的日子

 少年壮志不言愁

 青翠的小树

 华老师,你在哪里

 记得热血少年时

 金色草垛

 失去的金铃子

 三个人的小屋

 老哥哥

 风雨行

 永久的悔

 少女Yang yang

 远去的小鸟

试读章节

手抄本

现在中学生的头脑里,早已经没有“手抄本”这个概念了。

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许多书籍,尤其是文学作品,似乎再无什么“禁区”“禁书”可言了。再加上复印和扫描技术的进步与普及,许多你想看的东西,即使你无法买到,但只要能借到,一夜之间便可以复制出一册甚至多册来。

可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却是十分热衷于“手抄本”的。

那时候的“手抄本”也真是多,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具有诱惑力。倘若放到今天来看,有些“手抄本”里讲的东西,其实是没有什么的,根本用不着弄得那么神神秘秘的,可当时那些“手抄本”却吸引着我们背着老师和家人大抄特抄,就像《爱的教育》里那位小抄写员一样,在夜深人静之时,秉烛疾书,抄抄读读,如痴如醉,再加上一点儿紧张和好奇,往往抄得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在Y县一中读高二时,正是一些“手抄本”大行其时的日子。因为我是住校生,所以“手抄本”在寝室里更是流行。几乎每个同学的枕头套里,衣箱底下,或者褥子中间,都会藏着几本或薄或厚的“手抄本”。

用不着隐瞒,似乎也不必脸红,当时我的枕头套里,就藏过好几册各种各样的“手抄本”。现在想起来,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我最早抄过的几种“手抄本”,是从叶小羽那里借来的,都是当时难得看到的文学作品,绝对是“好书”,包括长诗《茨冈》在内的《普希金诗抄》《裴多菲爱情诗抄》和《海涅诗歌集》。还有一本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这是女作家丁玲的作品,我们都当作者就是“莎菲”。

记得我还和一位叫成家琪的同学分工合作,抄写过一本完整的《包法利夫人》。

我从第一部开头的“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抄起,一直抄到第二部结束:“他们在圣·爱伯朗胡同口分手,这时教堂的钟正打十一点半。”成家琪则接着抄完第三部。

成家琪的钢笔字当时是我们班上写得最好的,而且写得很快。后来,他果然在硬笔书法领域出了些成果。

抄“手抄本”抄出一个书法家,这可是当时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过的。后来我们谈起来,还会开玩笑地说:“文科班上的同学字写得好,都是因为抄‘手抄本’抄的。”

毫无疑问,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手抄本”,对我以后爱好文学,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起了一定的作用。

那几本手抄本,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那半部《包法利夫人》则归了成家琪。  上世纪70年代,社会上流行过一些“手抄本”,我们班上有几位同学手上也有。这是校方严令禁止传抄的。

不过,东西越藏得严实,就越是能招来“窃贼”。用李瓜的话说就是:“偷吃的肉,味道最香!”

结果,我们班上还是有不少同学读过或抄写过这几本“禁书”。好在它们都不长。

有些书虽有万把字,但抄起来非常快。我花了半个晚上抄了一小本,后来却不知道丢失到哪里去了。

当时一些涉及了“性”的手抄本,确实给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带来了一些神秘和紧张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唤醒了我们那种沉睡的意识。

至于社会上流传的,说有不少少男少女因为看了这类小说而经不起诱惑,最终失身或堕落……我想,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二次握手》这部长篇小说,在上世纪70年代里也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过。它还另有一个书名叫《归来》。

当时传说,这是一部“反党小说”,校方也曾严令禁止传抄。

不过到了1978年春天,还没等我们找来“手抄本”,当时的《中国青年报》已经开始公开连载这部小说了。小说的作者叫张扬。

我们班上订有一份《中国青年报》。因为报纸一到,大家都想抢着看,所以李涛就想了个办法:每天中午由他来读报,愿意听的都可以来听,过期不候。

《第二次握手》,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听一段而听完的。P30-3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8: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