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一男一女同时出生的故事里,行走于招商局的陈晓云和外交官出身的廖凤舒都觉得这段因缘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天赐。
于是,多年后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与母亲廖香词便在长辈的注目下走进了这段看起来理应美好的婚姻。但无论婚礼的场面多么宏大,盛况多么空前,两颗原本就在两个世界里的心还是没能靠拢到一处。
作为长子。陈应荣在十三岁丧父的时候,便被母亲送去伦敦念书,获得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后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同样的,作为廖家的掌上明珠,廖香词的教育水平自然也不会逊色。除了在欧美受过良好的教育,廖香词还在英、法、意等国学习音乐和绘画,对现代艺术有着难得的领悟能力和造诣。
文化的积累让思想得以升华,积贫积弱的中国百姓习以为常的封建礼教也渐渐成了他们眼中最不可思议的行为。和包办婚姻相比,自由恋爱的魅力是巨大的,它让人们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并甘愿为对方献身。
在伦敦。廖香词与伦敦当地的贵族青年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为了自由,她曾经反抗过父亲,也曾经试图逃脱,但最终,新时代的步伐并没能改变旧时代里出来的旧人的思想。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廖香词不得已前往古巴与这个二十年前就确定的“丈夫”完成了婚约。
回眸往昔,廖香词当年的泪水和哭泣早已远去,我们不知道这个曾经如小鸟一样翱翔在蓝天的女子重新回到牢笼时有多么沮丧,但这段婚姻里的不愉悦却是可想而知的。
青春少女的梦幻从此被男尊女卑的生活替换,虽然陈应荣还保留着留学时的洋派作风,但流淌在他血液中关于传统夫妻关系的观念和想法却根深蒂固了。
陈应荣不是愚笨之人,更不是浑浑噩噩的富贵闲人,廖香词对婚姻的不满瞒不过他的眼睛,让他放下一家之主的身份委曲求全地挽回一个女人的心远比沉默不语艰难得多。
作为婚姻的结晶,孩子的出生成为双方父母及陈应荣的希望,但接二连三诞生的女婴却让这个渴望继承香火的中国男人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情绪。
在陈香梅的印象里,祖母是她身边唯一拥有“三寸金莲,,的女人。在那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里,男人对女人的全部印象竟然畸形地寄托在一双走不动路的小脚上。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嫁个好人家,陈香梅的祖母才三岁便被长辈强制要求缠上脚布。
剧烈的疼痛直钻心里,可怜的女孩也反抗过,但终究还是父母和那陈旧的习俗占了上风。在这双小脚成型后,陈香梅的祖母果然获得了陈香梅祖父的青睐。于是,因为一双小脚,这女人成了大户人家的正室。曾经在老辈口里流传的“幸福”也因为这场婚姻变成了“真理”。 或许是这段经历的缘故,原先还有反抗意识的陈香梅祖母一下沦为封建礼教最无奈的顺从者。她吃斋念佛,为家庭祈福;守寡后,为了让家族兴盛,又送儿子出国读书;等孩子成家立业了,她又和别的妇女一样,期盼着儿媳能生个男孩儿继承陈家的香火。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被奉为至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也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男人和女人的分工不同,但很少有某个领域或者某件事情直接将女人拒之门外。但从满清脱胎的民国时代却不一样。
那个时候,女人虽然也是独立的生命体,但养老送终、继承香火的事情只有男人可以完成。这种时候,女人连附庸都算不上,只能算“泼出去的水”,或是陈香梅回忆里对女孩最常用的形容:“赔钱货”。
不到两岁,长女陈静宜聪明活泼的个性已经在她弱小的生命里彰显得淋漓尽致,众人的宠爱自然不会少,但陈应荣还是感到遗憾,因为在封建姓氏的“规章制度”里,即便再聪明的女子也不如一个愚笨的男子,因为女孩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某个姓氏的指望。
父亲当年生意失败后纵身一跳的场景还在脑海里盘旋,母亲多年来孤苦伶仃、含辛茹苦将自己拉扯大的景象也是他挥之不去的苦楚。年少离家的他国文能力比不上本土青年。工作上的失利与家事的不如意让他开始厌倦婚姻,甚至厌倦妻子。
环视四周,有身份的氏族商贾会用迎娶小妾的办法解决传宗接代的难题,但陈家显然不能走这条路。除了父亲本身留过洋,对三妻四妾的生活拥有本能的排斥外,廖香词的家族势力和背景也不容许自己的女儿成为陈家的“过气太太”。
于是,陈家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即便这个家庭已经降生了六个女儿,陈应荣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可能出现的“七弟”上,而不去想纳妾的风花雪月。
看着原认为门当户对的联姻成了子嗣绵延的限制,陈应荣与廖香词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感情的不和睦也让父亲对女儿们的关照开始有了疏离的迹象。
书还在读,课还要上,除了日常生活的供应和创造应有的教育条件,陈应荣并未对姑娘们寄予厚望。或许因为廖香词的缘故,陈应荣突然觉得和建功立业相比,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才是女孩子们最好的出路。于是,他开始将姑娘们人生的出路寄托在上门提亲的公子哥身上。P4-7
白瑾萱,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研究者,资历撰稿人,热爱古典文学与历史,熟读大量经文典著、诗词文集,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有独到见解。曾撰写出版过《与世纪同行——董竹君的一个世纪》等历史人物传记。
第一次听到陈香梅这名字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一部以她的名字为片名的电视剧在中国内地热播,年幼的我虽然知道这是个厉害的角色,却并不知道陈香梅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直到我步入社会,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才意识到,陈香梅是令人何等钦佩的女性。
从小,她就以灵动和活泼著称。和其他女孩子不同,陈香梅的游戏时光大多是同男孩子度过的,而她如男子一般坚毅果敢的性格应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习惯了文学作品中低眸垂泪、俯首帖耳的女子形象,陈香梅如男人一般顶天立地的性格并不被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欣赏,但如果用现代社会中的女权视角审视陈香梅的一生.她那透着独立和坚韧色彩的性格,却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后生们的楷模。
旁观者不会在意当事人经历苦痛时的彻夜难眠,也不会关心那个伤心欲绝的人怎样摆脱以泪洗面的痛苦曰子。最难挨的时间里,身旁的人给予的只能是安抚,真1111i~当事人坚强起来的只有自己。新时期的女性不用经受炮火的轰炸,但现实世界里依然挫折不断。如何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并成为生活的强者,陈香梅的精神和品质显然是不可多得的有益范例。通过阅读她的生平,相信我们一定能从她的故事里找到勇气和信念,并将它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以此提升抗打击与挫折的能力和品格。
除了坚强的性格特点外,陈香梅另一个重要的性格特征便是严格自律。无论是在私人问题上,还是在政治立场上.她从来都不会放纵自己的行为,更不会漫无边际的肆意张扬。陈纳德喜欢她穿旗袍的样子,她就节制饮食,将自己的体重保持在最适合旗袍的比例和尺度上;她不愿意过分地参与到各个党派的争夺中,便洁身自好,独立自省,既不与他人拉帮结派,也不和别人结党营私。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更不会给一个弱女子重申的机会。深知这一点的陈香梅用孑然一身为自己的政治言论赢得了重要的立场支撑。这样的性格,为世人称赞。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陈香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业女性.但实际上,除了引以为傲的事迹之外,陈香梅的日常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她从来不把自己限制在闺房或是灶台,她除用心演绎贤妻良母的角色之外,更将剩余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和兴趣上。她懂得服装设计的原理,知道衣服应该如何搭配;她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往的历史;她擅长交际,隔三差五会和朋友一起喝茶。在男人的眼里,她理性却不失温柔风范,在女人眼里,她勤俭持家又不失生活乐趣。
时代在变,女性的生活和地位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多数女人还是没能跳出封建社会的遗留框架,要么将自己束缚在孩子的嬉笑啼哭中,要么将自己锁在丈夫的喜怒哀乐里。这样迷失了自我的生活不应该成为女人生活的主题。
对初为人母的女人来说,陈香梅的从政经历或许不能复制,但她努力将自己的生活过得绚烂起来的思想和行动却值得学习,毕竟,生活除了柴米油盐,理想和美梦也同样重要。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凡人的陈香梅自然也有自己性格上的不足之处,但相对于普通人,这个小个子的东方女人身上所拥有的优良品质却足以让她成为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尊敬的对象。英雄人物有很多,但和那些叱咤风云的男儿相比,陈香梅的经历却是能完完全全映射到每个女性的人生历程上的。
从这一点上讲,阅读陈香梅的人生经历,其实更是在阅读一个女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态度。这种被时光锤炼出的经验之谈,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更能开拓新时代女性看问题的视野和角度。而这,正是陈香梅带给我们最有用、也最宝贵的生命宝藏。
一直以来,人们对陈香梅身份的定义都是争论不一的。
有人说,她是中国人的女儿;有人说,她是美国人的媳妇;有人说,她是美国政府的政客;又有人说,她是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
多重身份的叠加下,陈香梅自然而然地成了世界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传奇人物。历史在她身上发生,不同国家的政治立场由她传递交换,经历的复杂造就了身份的繁复,想要硬生生地将她的身份一一拆开,显然无法做到。多年的争论并没有什么定论,与其为陈香梅的身份争辩得面红耳赤,不如给这些身份迥异的头衔做一个融合。于是,“游走于东西方之间的魅力女性”成了最令各方满意的称谓。
翻开陈香梅的语录,许多精辟的言论都将她经历过东西方文化上的融会贯通后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爱情的定义,陈香梅和同个时代的人两极分化得十分厉害。有人习惯于用古人的典籍进行描述,有人则喜欢用全盘西化的诗歌作为铺垫。但陈香梅却巧妙地中和了二者,她既认为“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诗句阐述得精妙透彻.也认为摩登诗人的“沉醉”一词用得恰到好处。
她不会偏激地将东方文化打入冷宫,也不会盲目地推崇西方文明,在她看来,这两种文明都源自人类的本性,自然会有很多重叠的部分,而彼此之问的优缺点也是可以互补的。
正如她对孔子理论所提倡的辩证观点就充分体现了她善于思考的能力和她利用东西方文化取长补短的思考方式。孔子关于入世的观点和态度是陈香梅十分赞许的,她认为这一点与西方基督教中耶稣提倡的教义是一样的,都是十分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但她又不盲目崇拜孔子,因为她觉得孔子有些言论也存在遗漏和不足。
比如.孔子在自己的书中曾提到“男子远庖厨”的理念,这一点虽然多年来被中国的士大夫奉为真理,但陈香梅却认为这和现代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是相互矛盾的。工作没有贵贱,庖厨一类的工作并不一定要女人才能完成。当女人生病或是外出的时候,男人若有空闲时间也应该下厨做饭给家中老小食用,而不是听从孔圣人的话语在一旁闲坐,等候妻子回来再重新烧火做饭。
在山东曲阜的孔庙参观时,陈香梅对随行的人说了许多关于孔子本人及其言论的个人见解,这些东西方文化精髓碰撞后的思想精华虽然与平日里人们一贯的论调有些不同,但新颖的说法和解读同样让在场的人为之叹服。
历史的形成总会有深层的原因,一个人物的出现也必然有其内在的缘由。作为中国第一批外交官的后代.陈香梅似乎从出生起就注定会拥有非凡的成就。从祖父那里继承来的优秀的沟通能力和从母亲那里获得的语言天赋让陈香梅成为同个时代里为数不多的能在国外游刃有余生活的人,后来与陈纳德的结合更让她拥有了与西方人对话的环境和条件。
在中美问题上,基辛格因为那次华丽的中国之行而蜚声全球,与他相比,陈香梅的名气虽然不足以用“强盛”来形容,但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心里,这个洞悉中美两国人民内心需求和心理状态的女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中美民问大使的第一人。
她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中美两国政坛,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热爱,让原本冰封的中美关系在民问交往中渐渐融化,更让彼此误解的人民拨开了心里的迷雾。
她坐在前排看着美国历史从眼前变换,又站在大洋彼岸用热切的目光关注日新月异的祖国。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留给陈香梅的舞台,更不会忘记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因为——
历史造就了陈香梅,而陈香梅更造就了历史。
陈香梅,世界著名华人华侨领袖。
1925年生于北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与陈纳德将军的爱情,让无数人钦佩她冲破国籍和年龄的勇气。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种族偏见的缝隙里找到了属于华人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民间大使第一人。
历史造就了陈香梅,而陈香梅更造就了历史。白瑾萱著的《陈香梅(战火中的传奇爱情珍藏版)》记载了陈香梅女士的生平,回首了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几十年来走过的路。
“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遗孀!
蒋介石、宋美龄的密友!
邓小平的座上宾!
她用自己的魅力征服了中美两国政坛,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热爱……
白瑾萱著的《陈香梅(战火中的传奇爱情珍藏版)》记载了陈香梅女士的生平,回首了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几十年来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