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这里的重点是不要在没有深人理解“一件事”(步骤①和②)的情况下,就直接跳到“持有意见”的阶段(步骤③)。 例如,下属提出一个商品企划方案,是关于只靠听就能大幅提升英语能力的音像商品。你听到这个提案,便说:“只靠听的英语教材,不等于是其他公司畅销商品的翻版吗?而且英语教材的市场竞争激烈,我们这种公司应付不来。我反对。”如果对自己公司充分了解,再说这些话就是相当有力的“意见”。但若是不太了解却这么说,那就只不过是“印象”。应对突发状况,重点在于“先思考再行动” “技巧高明,对传授的要诀也都能融会贯通,并且能够按照指示行动。但是却不太能处理突发状况。” 外国体育教练或记者经常如此评论日本选手(当然并不是所有选手都是这样)。 一名熟识的美国记者曾经对我说:“比赛是‘活的’,所有的状况都不会按照预想的发展。一旦发生突发事态,就必须自己思考、自己行动。但是,日本的选手却欠缺这种能力。” “活的”状态,在商务场合上也是一样。我想,就如同前文中提到的对于日本选手的评价,也可以在很多场合变成对于“日本人的评价”。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自己思考、自己行动”呢? 遭遇突发情况时,必须先理解“现在面对的状况”,然后思考对策。这里可以运用到刚才所介绍的“自我意见建立法三步骤”。 步骤①:确认自己对事态的了解程度。 步骤②:为更清楚了解事态,掌握必须调查的事项,并付诸行动。 步骤⑧:持有“自己的意见”,想出该如何应对突状况。 “自我意见建立法三步骤”不论在哪个领域都适用。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才能了解为什么欧美学校提倡学生应在年轻时尽早掌握这一能力。 尽管日本的学校没有教,但欧美优质学校都会教给学生建立意见的三步骤。我认为这三个步骤有解决“为什么日本人不善于表达自我意见”的关键。这是因为日本人的“文化”中很难实行步骤①和步骤②的“明确理解”。 逃避“理解”的日本人 有一次在日本出席某场讨论时。主持人让我们分组,就将来的学校教育展开讨论。当时我所看到的“讨论”是这样的:A:“我认为现在的教育是00的。”众人:(聆听之后并点头,出现“有道理”的声音)B:“我是这么想的……”众人:(聆听之后点头) 这种情形出现很多次。没有人对其他人的发言提出问题或质疑,更别说是反驳了。出席者之间完全没有交流和互动。 为什么在需求踊跃讨论的场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气氛不允许?还是为了双方的关系?我想理由可能会有很多。但是,在这里我想将焦点放在“很想认真了解对方的意见,但不太容易做到”的日本文化上。“最不想听到上司对我说的话”的第一名? 2012年,日本某企业以刚步人社会的年轻人为对象,做了一份“最不想听到上司对我说的话”调查。据说排名第一的是:“我说的话听懂了吗?” 日语有个特点,就是彼此的交流是在察言观色中成立的。这种交流形式虽然渐渐有了转变,然而基本上还是认为以“心照不宣”为宜。所以自己说话或对方发言,都有不问清楚、不确认的习惯。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对“我说的话听瞳了吗?”这句话,不但觉得刺耳,有时还会感到恼火(因为他们会把它解读为“你其实没听懂吧”)。 然而,我们在不提问也不确认的情况下,真的了解一切吗?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的话……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英语文化 另一方面,英语文化的人们是怎么样呢?“我说的话听懂了吗?”翻译成英语You know what I mean?是句日常用语,而且youknow(你懂吧)甚至因为使用得太频繁,而变得几乎没有意义。 此外,他们不只会向对方确认自己发言的意义,对于对方的发言,也会积极地提问。例如,请想象跟一名刚刚出差回来的同事对话。如果是日本人的话: “罗马怎么样?” “嗯,不错。”P6-9 作者简介 狩野未希,庆应义塾大学法律系毕业、庆应义塾大学研究所博士课程(英国文学)。目前为庆应义塾大学、圣心女子大学、商业突破大学讲师,并担任指导靠前水平思考力、表达力、作文力的学校Wonderful Kids校长、儿童思考力教育推动委员会代表,在大学教授思考力与英语长达20年。 陈娴若,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从事编辑、翻译工作多年,现为专业译者。 后记 我在大学从事英语教育多年,在我看来,在大学受教育的学生,大多数在语法或词汇上都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能力。 然而,不论语法和词汇等能力如何强以及发音和听力如何优秀,大学生“用英语说话的行为”还是与英美人士有明显的差距。 抛开英语不是母语这一障碍,有些大学生说话的内容实在少得可怜,而且几乎感觉不到“我有些话一定要告诉各位,请你们听我说”的这种热情。 此外,也几乎从没有看到人们在发言时互相质疑,迸发出什么火花的感觉。 与欧美人“说话行为”的差距 究竟这种差距从何而来呢?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学生带到“英语母语者”的说话水平呢?从开始我教师生涯那天起,这就是我的烦恼。 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测试,我忽然发现,与英美人“说话行为”上的决定性差距,就是在“意见的强烈度”上。 我发现英美人不但针对某事说出意见,而且还会对自己的意见给予相当强有力的说明。但有些人不太表达意见,就算说了,也会选择最精简的说明方式。 因此,我做了一个假设:“日本人发言的‘意见’太少,既然如此,若是能促进他们说出意见,日本大学生应该就更能接近英语母语者的程度了吧。” 我便在这样的假设之下开始指导大学生。但是,临时鼓励学生们说出意见,却发现好多学生连自己的意见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在与学生们“切磋”的过程中,我才渐渐明白,在日本表达意见的场合比欧美国家少了很多,而且学校里别说是发表意见,连持有意见的方法都几乎没有教过。 因此,我决定在教英语之前,先从“持有意见是怎么一回事”教起。 于是,我开始注意日本与欧美思考模式的不同,摸索“自我意见建立法”,开始了我的教学工作。同时,我盼望孩子们也感受到建立意见的喜悦,所以创办了为小学生而设的思考学校。各堂课开头的“授课情景”,都是我实际教授孩子们的课程。 现在,我也教商务人士英语和“自我意见建立法”。从小学生到商务人士,我在常年与各式各样“意见”战斗中出版了这本书。 这本书所介绍的彻底思考过程,非常长且有一定难度。读者们或许会感觉从头到尾学习这些方法,在时间和体力上都是严格的考验。这种时候,请你们在能力范围内做自己能做到的就好。可以只尝试关注自己的意见是否有依据,或是尝试只增加一个观点。或者,你也可以只尝试预测自己的意见会引发的结果。 只要能在彻底思考的过程中前进一步,你的意见都会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 也许发表彻底思考意见的场合还是少之又少。但是,“思考”是一种习惯,只要平时照着本书写的方法去实践,日积月累,一旦有需要,你就能说出有说服力的创新意见了。 在最后,我想特别说明,写这本书时,我得到了许多人的鼓励和帮助。 总是在“思考是什么,现今人们需要的思考力是什么”等方面给予我灵感的大学和WonderfulKids的学生们,给予我精彩意见的好友,在这里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本书的完成归功于你们。 另外,我也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家人。谢谢。 目录 序 Lesson 1 建立“自我意见”——为什么我们不擅长应对“突发状况” 建立自我意见的课 哈佛大学提倡的“自我意见建立法” 应对突发状况,重点在于“先思考再行动” 逃避“理解”的日本人 “最不想听到上司对我说的话”的第一名?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英语文化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有“根据”的说话规则 用批判性思考决定是否留学 铃木小姐说的“A大学是很好的大学”作为根据,正确吗? 增加观点,思考“相反的意见” 并非“依靠直觉”思考,就能对自己产生信心 有“根据”的意见具有说服力 “思考根据”的练习 Exercise 1初级篇向自己提问,思考根据 Exercise 2中级篇一边做比较,一边自问为什么选择它 Exercise 3高级篇在商务场合思考根据 Lesson 2 深入理解——思考不要停留在“可能是事实”之前 不要“自以为理解”的课 “自以为懂”并不能产生好意见 “不懂装懂”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深入理解的4个步骤 检验是否“真正理解”的7个方法 Tip 1用对5岁小孩的方式说明 Tip 2深入挖掘专业用语 Tip 3翻译成英文 Tip 4使用“理解程度检查表” Tip 5用5W1H反驳 Tip 6用“信号灯色的记号笔”帮助思考 诚实地画线 正确理解,就不会草率做判断 Tip 7临时被人征求意见时,提出“好问题” 提出“好问题”的12项原则 “尖锐的问题”才是接近事物本质的快捷方式 深入理解前应该注意的事 ——是“事实”,还是“意见”? “听说毛利小姐要结婚所以辞职了”,是意见还是事实? 面对“可能是事实的事”,不要停止思考 增强“提问力”的练习 以“提出‘好问题’的12项原则”为基础试着提问 Lesson 3 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深入思考 用“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考的课‘ 会不会变成自以为是的观点?——让观点相互对抗,让“思考”更加深入 让思考更有深度的4个技巧 TiD 1站在“不可忽视者”的角度来思考 TiD 2用崭新的观点,获得不同角度的看法 用讽刺漫画家的“刁钻”观点思考女性就职 用人类学者的角度,找出容易忽略的重点 TiD 3一人辩证法 TiD 4通过“反驳清单”重新审视意见 重视能把你推向事实的反驳 用反驳来深化“自我意见” 该数据可相信吗? 在“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案例中使用一人辩证法 “意外”状况该如何判断? ——思考突发状况 二选一的“意外” 上司换成外国人——大方向明确的“意外” Tip“单人头脑风暴” 用“单人头脑风暴”,想出在台风天接待客人的方法 想创意的方法 习惯一人辩证法的练习 Lesson 4 预测将会发生的事,决定现在应采取的行动 “如果真的发生,会怎么样”预测未来的课 若是发生在现实中会怎么样? ——预测未来,决定“现在”该采取的行动 描绘未来情节,获取现实的观点 美好的根据也有陷阱 “预测未来”的4个步骤 从必要性重新审视行动 用“完全根据清单”整理思绪——再次思考“音像商品企划方案” 的根据 重新审视过于理所当然的“根据” 有没有隐藏的前提? ——寻找“好像不太吻合”的原因! 将“根据与结论”做成图示,来识破隐藏的前提 无法解释的部分包含“隐藏的前提” 检讨赞成根据的“隐藏的前提” 用对孩子说明的姿态来思考,就能看到“前提” 重新把焦点放在“音像商品企划”上 一张A4纸就能做出更好决定的思考过程 Lesson 5 欧美人“交换意见”的规则 学会“批评·反驳”的课 了解被反驳时的规则 ——为了让“意见”更有刨新性 根植于英语文化的“意见冲突时的规则” TED的“同行评审” 向欧美人士学习“交换意见”的规则 “说出”意见时的规则 被反驳时应该留意的规则 想象对方的背景,就能把“意见和发言者”分开 回应反驳的规则 对意见“负起责任” 彻底思考过才更要有自信‘ 练习“冷静” 序言 “你问我该怎么做?这种事你得自己想啊。” “你说的我都懂,可是你说的话一点说服力也没有。” “棋差一着啊。你事前仔细考虑过了吗?” 这些话,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识呢?面对某个议题,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想出崭新的方案,应对意外事态发生,让自己的意见具有说服力。若不能“认真思考”,就没办法达到上述的要求。但是,“认真思考”,也就是“彻底思考”,该怎么做呢?用什么样的流程来思考一件事,才叫作“彻底思考”呢? 答案就在本书中。在日本接受教育的人不懂如何彻底思考的技巧。因为,日本学校的教育重心是“标准答案主义”,几乎不会教导学生尊重每个人的“答案”或“意见”。 写作、数学、物理、化学、社会,还有英语,这些在学校里老师都会教我们,但不知为什么却没有教我们如何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对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答案。但是,毕业之后,社会却要求我们具备“用自己大脑思考的能力”,但我们从前几乎没有训练过这种能力,这不是很过分吗? 另一方面,我们把眼光转向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人们,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意见,也学习了彻底思考的技巧。这是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缘故。很多被称为精英的人都在美国或欧洲的优秀学府学习过,他们在那里学到的就是如何“彻底思考”。 美国的高中,从二十几年前就已将本书中所介绍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带入了课堂。 批判性思考,简而言之,就是“扎实并独立的思考方法”。批判性思考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为了提出全面的“独立答案”或“意见”所必须具备的技巧。在一些英美国家,从小学就教授这种技巧了。 本书将以欧美学校中的教学方法为辅助,将日本学校没教过的“彻底思考能力”用简单易学的方法传授给成年人尤其是商务人士。 我将会以美国哈佛大学提倡的“思考诀窍”及批判性思考为主干,根据个人经验整理成思考方法。读过本书之后,你便能了解如何思考一件事的实践过程。 我在大学教授“彻底思考能力”将近20年,深深感觉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彻底思考”的教学成果卓著。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人士都在年轻时期学过这项技巧,并把它当作武器。因而,我也盼望有更多商务人士能掌握这项能力。 内容推荐 开会讨论时,无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好问题?小组报告时,无法充满自信地说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想要让自己的意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这都必须依靠缜密的“独立思考”才能做到。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的意见,既不会受到其他人的信赖,也不会有影响力,更无法达到任何效果。 狩野未希著、陈娴若译的《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根据哈佛大学提倡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则和批判性思考,提出了“为意见找根据”“区分事实和意见”“推敲自己的想法”等建立属于自己意见的6个步骤,更有诸多的实践方法让你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只有锻炼“独立思考力”才能让你脱颖而出。 编辑推荐 日本热销十万册,TED人气讲师教你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见。 陈娴若译的《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作者狩野未希将美国哈佛大学提倡的“思考要诀”具体方法化,并结合东方国家与欧美国家在教育模式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从20年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手把手教你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力”,让你随时随地都能提出真知灼见,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