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隶属于国家图书馆,以“为国存史,为民立传”为宗旨,以中国现当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主题,以传统文献体系为依托,系统性、抢救性地进行口述史料、影像文献等新类型文献建设的部门。
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先后开展了20多个专题的资源建设,积累了超过1000小时的口述史料和影音文献,是国家总书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出版物、展览、讲座、专题片和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面向公众进行了资源推广。
主要代表作包括:《我们的文字》《丝绸中的记忆》《大漆中的记忆》《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等出版物;《湖笔》《藏文书法》《金陵刻经》等29部非遗项目专题片;“我们的文字”“东北抗日联军”“大漆髹饰”“蚕丝织绣”“我们的英雄”“著名学者口述史”等专题文献资源库,口述史资源是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重要成果和特色成果。
非遗传承人讲述中国文字艺术如何妙笔生花!
书法,中华民族独创的古典艺术,既要遵守书写章法,还要融入个人风格,流派众多。 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书法蕴含着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国传统智慧。
“文字的记忆——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丛书*卷——《中国的文字》,覆盖我国13种涉及文字书写艺术的非遗项目,包括“维吾尔文书法”“哈萨克文书法”“蒙古文书法”“满语文”“满文、锡伯文书法”“藏文书法”“傣绷文”“水书习俗”“东巴文”“彝文书法”“女书习俗”“仓颉造字传说”“王羲之传说”等,收录了10余位国家、省级传承人或非遗学者的口述文献,讲述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审美价值、应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字、汉字、玛雅文字,世界四大古典文字,为何唯有汉字传承至今,并历久弥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你能找到答案!
除了汉字,中国还拥有30余种少数民族文字,与文字相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47项,其中7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1年,行程5万公里,走访11个省份、50余个城市和乡村,集合60多位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遂成“文字的记忆——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丛书,堪称一部中国文字的百科全书!
“文字的记忆--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丛书采集近40项与文字相关的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口述文献、影像文献, 涵盖汉字和10余种少数民族文字。将上述文献进行文字整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汉语翻译, 并辅以珍贵图片和背景介绍, 覆盖我国10余种民族文字的非遗项目, 包括“蒙古文书法”“藏文书法”“水书”“东巴文”等, 重点讲述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力求全方位展示与中国文字相关的非遗项目, 尤其是抢救性地整理和翻译有关少数民族文字的口述文献, 进而阐述文字所承载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