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艾智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前言/序言

绪 论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受这场战争的影响,中国原有的工业化进程和格局被打破。特别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及大量工矿企业西迁至大后方,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工矿企业,兵器工业在抗战时期发挥了极为特殊的作用,而兵器工业的生产厂区主要集中在重庆,这也为后来重庆留下丰厚的兵工遗产奠定了基础。

2013年,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兵器工业遗址作为文化符号与记忆,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保护,其力度前所未有。这对于进一步认识、研究、保护和利用兵器工业遗址,无疑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尽管在各种不同场合中,人们习惯将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归入抗战遗址名录,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作为工业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工业遗产保护是对人类工业技术文明史的再认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兵器工业遗址是工业遗产的特定范畴。抗战时期的兵器工业是国家主导下的战略工业,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相对广泛地采用了大机器生产,且各兵工厂的生产规模较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因此,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研究实际上是以兵工为视角对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特殊环境下中国工业文明进程的梳理,并对由此产生的遗址及其文化意义作的一次系统分析。这是目前工业遗产研究从未有过的尝试。

第一节 学术综述

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研究在文博界是一个很少探讨的领域,对于史学界而言也是一项还有待关注的新课题。不过,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纵向作深度梳理,有关兵工生产、运输、技术改造以及武器在战场上的使用,学术界已有所涉及。

一、作为文物范畴的研究

遗址是不可移动文物,是文物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有关兵器工业遗址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以考古发掘为主要内容的古兵工遗址;二是以保护与利用为主题的近现代兵工遗址。

古遗址的研究往往是结合考古发掘进行的,一些研究者比较关注考古发掘的兵器,故产生了若干成果。中国社科院的刘驰曾撰专文《十六国的甲仗制造业》,分析了文献中对甲仗制造与使用的记载,同时又结合考古,对陕西西安雁塔区、辽宁北票喇嘛洞、辽宁朝阳七道乡三合成村、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公社袁台子大队、辽宁十二台乡砖厂88M1、陕西咸阳平陵、陕西咸阳文林路南头道塬、陕西城固五郎乡、山东牟平昆仑山林场等发现地点的兵器作了介绍。1类似于此文谈古代兵器的文章还有很多,如《二里头遗址出土兵器初探》《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兵器》《吴城商代遗址新发现的青铜兵器》等。综观上述研究成果,多对兵工遗址有所涉及,但是更多的是分析兵器本身的样态或历史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多是兵器发掘出土的地点,很少是兵器制造的地点。

近代中国的兵器工业发展是在西方列强入侵与西方科学技术引进的背景下开展的,其时间距离今天较近,有些企业与今天的企业有很明显的沿革关系。有关近代兵器工业遗址的研究多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王彦辉、刘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内近现代工业建筑遗存及其修缮再利用》在对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内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建筑遗存的特征及其价值进行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对其修缮再利用实践的相关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除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外,人们对江南造船厂的关注也较多。江南造船厂旧址的研究与上海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世博会的召开紧密相关。2008年,刘庆柱、吕章申、王川平、郑欣淼等人联名提出了《关于江南造船厂作为重要工业遗产加强整体保护的提案》,对江南造船厂旧址的历史价值和保护、利用方式作了整体性说明。除了专文论述外,一些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著作也有涉及对兵器工业遗址的探讨,如《锈迹:寻访中国工业遗产》一书中就对大沽造船厂、汉阳铁厂、金陵机器局、马尾造船厂等近代兵工遗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再如《南京工业遗产》在开篇便专设一章就军工机械工业作了探讨。类似的这些研究随着工业遗产研究的深入还在不断涌现,学者们把兵工遗址作为整个工业遗址的重要内容,提升了人们对兵工遗址的总体认识。

二、作为史学范畴的研究

史学范畴的兵工研究,包含一般历史学意义的研究,也包括军事史、科技史、企业史意义的研究,还包括兵工史料的整理。这是几种不同的路径,第一种更注重与相关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分析问题,最终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解释历史;第二种更注重与具体的军事事件、军事组织及其运作等结合起来分析问题,最终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探讨军事技术及管理问题(在实际研究中,以上两种路径有时候也会结合起来);第三种主要是开展资料的收集、编排与整理,是研究的基础工作。

(一)一般史学意义的研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学者关注抗战时期的兵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一是陆大钺等编著的《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二是戚厚杰等人的论文《抗日战争时期兵器工业的内迁》。《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是以重庆市档案馆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充分挖掘档案史料,对抗战时期重庆兵器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基本过程、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技术等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同时还分析了抗战时期重庆兵器工业的历史地位、贡献及其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兵器工业的内迁》是专门讨论抗战时期兵器工业内迁的文章,之后,戚厚杰又对该文作了修改,形成《抗战时期兵器工业的内迁及在西南地区的发展》。该文叙述了战前的兵工企业、兵工西迁地点的选择,并以此为基础,重点探讨了抗战时期兵工西迁的过程及其意义。

除了对重庆及西南地区兵器工业作探讨外,也有不少学者对沿海城市的兵器工业展开研究。涂小元的《浅析清末天津近代兵器工业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一文,重点探讨了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大沽坞的兴建与发展,及其对天津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中国矿业大学的刘薇在其研究中回顾了广东近代兵器工业的发展历程,指出由广东制造局、广东制造枪弹厂合并而成的广东制造军械厂是晚清广东第一批仿造西方先进军火的兵工企业,奠定了广东兵器制造业的基础。

以兵工史本身来切入,并深入讨论其历史影响,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思路,但作为历史学的兵工史研究显然是多维度的。2010年罗永明就将国际关系、外交政治以及兵工技术发展等视角结合起来,就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兵工事业发展的影响作了深入探讨。这种影响从兵工的具体形态来看,包括枪炮、火药、军用化学材料和光学仪器、航空等;从行政层面上看,包括南京中央政府所辖兵工厂以及广东、湖北、湖南、山西、东三省等地方兵工厂都受德国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罗永明的研究成果尽管涉及比较多的兵工技术问题,但就其研究的历史价值来看,揭示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兵工发展的具体影响,显然更能凸显学术意义。

(二)军事史、企业史和科技史意义的研究

首先是军事史方面的研究,更注重厘清兵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而揭示兵工业在军队建设与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1987年,台湾地区学者王国强著述了《中国兵工制造业发展史》,从清洋务运动时期兵工企业的发端谈起,探讨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兵工发展历史,尤其重点关注了抗战时期兵工事业的发展。在大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一批兵工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不少学者也从通史的角度探讨兵工业的基本状况。国防工业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了《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后来,曾祥颖在参与兵工档案整理课题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近代兵工史》,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

2003年,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兵工企业史》,与《中国近代兵工史》相比两本著作有交叉,但《中国兵工企业史》更有企业史的味道,可以视作一种补充。事实上,作为企业史来讲,最丰富的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军工企业历史资料得到逐步整理,并汇编成史书。如198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导编写的《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对江南造船厂的近代发展史作了比较详细的梳理。有的军工企业党务部门特别重视档案管理,并以自己为主,修成了较为完整的厂史,如《重庆特钢志(1934—1985)》《国营第451厂厂史》《长寿化工总厂志(1939—1988)》等等。

近些年来,有的学者更加注重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研究兵工业的发展。如曹敏华的《抗日根据地兵工技术人才的汇集与兵工技术的进步》,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兵工人才建设作了研究,同时还就化学工业、生铁冶炼、机械制造、枪炮改进及弹药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作了探讨。曹敏华的另一篇文章《论抗日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建立与兵工企业之运作》则对抗日根据地兵工企业的产生、运行特点、生产体制、管理方法等作了分析。

(三)相关史料的汇编与整理

有关兵器工业的资料收集、汇编与整理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产生了不少成果。首先是在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编纂中国军事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的计划下,原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兵工史征集委员会同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组成了《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此后,编委会比较系统地清理了从晚清洋务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百年的兵工历史档案,最后出版了四卷本的《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该档案史料的编纂和出版,具有开创性,大大推进了兵器工业史的研究。几乎同一时期,重庆市档案馆与四川省冶金厅于1984年至1988年组织专业人才30多人,查阅档案资料两万余卷,编纂了《抗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兵工署第二十八工厂的档案材料有不少收录其中,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20世纪80年代,有关新四军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以此为动力,新四军兵工史料的收集工作也得到推动。1987年至1988年,新四军军工史料征集委员会、江苏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江苏省冶金工业厅、浙江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上海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以及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军工分会等编印了《新四军军事工业史资料(第三师)》《新四军冶金军工史》《新四军军史工业史资料(浙东游击纵队)》《新四军军工史料》等。这一时期,除了新四军兵工史料得到整理外,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根据地的兵工发展状况也受到关注。薛幸福主编的《陕甘宁边区》尤具代表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涉及陕甘宁边区的兵工生产。稍晚一些,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编纂了《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就根据地的兵器工业发展作了专门论述。以上资料的整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版,较好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中兵器工业的基本状况,是对以往兵器工业发展史书写的一个必要补充。

内容简介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研究》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所确立的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为主,同时还对重庆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和代申报的文物点中的兵器工业遗址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措施,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目录

总  序 / 1

绪 论 / 1

第一节 学术综述 / 2

一、作为文物范畴的研究 / 2

二、作为史学范畴的研究 / 3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7

一、学术价值 / 7

二、应用价值 / 8

第三节 概念界说 / 9

一、抗战时期重庆的范围及其后来变迁 / 9

二、兵器工业遗址群 / 11

第一章 抗日战争与重庆兵工企业的发展格局 / 15

第一节 抗战全面爆发前后重庆的兵器工业概况 / 15

一、抗战全面爆发前重庆的兵器工业 / 15

二、战时兵器工业内迁 / 18

第二节 抗战时期重庆兵工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其意义 / 21

一、基本格局 / 21

二、意义 / 24

第二章 兵工署旧址 / 34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34

一、兵工署及其相关机构 / 34

二、兵工署旧址 / 39

三、勤居巷 / 45

第二节 保护现状及价值评估 / 48

一、保护现状 / 48

二、价值评估 / 49

第三节 保护与利用建议 / 52

一、纳入重庆抗战遗址名录,竖立保护标志 / 52

二、修缮遗址,并部分展陈开放 / 52

三、统筹规划,打造多业态的城市空间 / 53

第三章 兵工署第一工厂抗战生产洞旧址 / 55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55

一、兵工署第一工厂历史 / 55

二、抗战生产洞的沿革 / 59

第二节 保护现状及价值评估 / 62

一、保护现状 / 62

二、价值评估 / 65

第三节 保护与利用建议 / 67

一、现状保护利用情况 / 67

二、保护建议 / 69

三、利用建议 / 70

第四章 兵工署第十工厂旧址 / 74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74

一、炮兵技术研究处的成立 / 74

二、炮兵技术研究处的迁渝 / 75

三、迁渝后的生产情况 / 77

四、新中国成立前后第十工厂情况 / 79

第二节 保护现状及价值评估 / 80

一、保护现状 / 80

二、价值评估 / 82

第三节 保护与利用建议 / 83

一、抓紧对文物本体进行修缮 / 83

二、依托工业遗址的片区厂房,打造兵工博物馆产业园区 / 84

第五章 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旧址 / 85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85

一、南京时期 / 85

二、重庆时期 / 88

第二节 保护现状及价值评估 / 93

......

精彩书摘

总 序

抗战遗址是重庆宝贵的历史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重庆抗战遗址是重庆最具特色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是重庆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是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文化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由此可见,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是做好文物工作的三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成效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底数基本摸清。全市现存抗战遗址395处,分布在全市22个区县,涵盖了重要史迹、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名人故(旧)居等11个类别;抗战类博物馆纪念馆21家,馆藏抗战可移动文物92001件(套);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6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处,A级景区10个。二是文物保护全面发力。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利用办法》《重庆市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确立重点保护的61处187个重要抗战遗址及集中保护的15个抗战遗址片区,将主城区314个抗战遗址点纳入城市控制性规划管理,市级及以上抗战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保护工作基本完成。三是合理利用得到加强。加强抗战文物内涵价值研究阐发,建成开放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抗战类博物馆纪念馆,推出系列精品展览,充分发挥抗战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发展抗战文化游,整合红岩村、歌乐山等40多个抗战和革命文物遗址,打造以上清寺片区、红岩村片区、李子坝片区、南山(黄山)片区等4个抗战遗址风貌区为重点的抗战文化旅游线路;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推动抗战文化宣传传播。这些都为重庆今后做好抗战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重庆抗战遗址研究丛书》是在重庆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基础上深化完善的新成果。它的出版,表明重庆抗战遗址研究得到支持。重庆抗战遗址研究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分类研究和个案研究,这批丛书总体上属于分类研究。其中,《重庆抗战遗址基础研究史料汇编》着重对部分重要机构和名人旧居的档案史料进行研究,以厘清文物建筑的来龙去脉;《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研究》着重对兵工类抗战遗址的历史价值、保护利用展开探讨;《抗战时期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遗址群保护利用研究》着重对抗战时期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国家驻渝外交机构遗址进行研究;《重庆大轰炸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纪念园建设研究》结合重庆大轰炸的基础研究,着重围绕现存大轰炸遗址的保护利用展开讨论;《日本战俘营旧址、库里申科烈士墓、张自忠墓保护与利用研究》是对重庆抗战遗址中的三个个案作分类比较研究。五项研究成果各具特色,是对重庆抗战遗址进行分类研究的一次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不过,《重庆抗战遗址研究丛书》并没有涵盖重庆所有395处遗址,而是选取了其中的部分遗址或遗址群作探讨,有其示范作用,但也意味着此类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作好重庆抗战遗址的分类研究和个案研究,最终实现整体研究、分类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共同推进和有效融合,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幸幸军    

2019年8月 

内容推荐
本书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所确立的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为主, 同时还对重庆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和代申报的文物点中的兵器工业遗址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 并根据实际情况, 提出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措施, 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编辑推荐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是城市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城市记忆,《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群》对兵器工业遗址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延续城市文脉具有重要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5: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