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里面所插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梭罗的全部情感。梭罗善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梭罗眼中,这些自然物并非死去,而是鲜活。而做到这一点,则归功于梭罗使用的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如同农夫播种一样自然的文字,恰恰,这种语言风格保持着《瓦尔登湖》一书的鲜嫩,而鲜嫩的东西是长久的。这一点,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处处可见。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录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文字清新真率,情节悲切动人。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被英国小说家毛姆列为世界靠前小说之一。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有名诗人司各特说:“我至少是第三遍重读了奥斯汀小姐大手笔创作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在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琐事、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方面,这位姑娘很有才能。这种才能是我们所遇到过的很令我感到赏心悦目的。若是写一些虚张声势的文章,我可以和一般人一样动动笔。可是要我以这样细腻的笔触,把那些普普通通的事情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确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作者为了突出善恶至极,对人物性格极尽夸张,使作品情节离奇,通篇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堪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奇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如果有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那这本书一定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一本有眼泪、有欢笑,也有启迪的书。老实说,这本书的故事并不算精彩,可是却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因为书里的主人公,即本书的作者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小王子》
作者采用了多元化的叙述视角。《小王子》中,“我”既是童话的叙述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我”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成.人世界的理性、功利,也照出了孩童世界的感性、纯真和爱。这种多元化的叙述视角在当时是一种突破。
《了不起的盖茨比》
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负责编选世界名著经典的“现代文库”编委会选出一百部20世界很好英语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靠前。
《瓦尔登湖》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是美国自然文学大师,生长在波士顿附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父亲是小业主。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或林中生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梭罗的自然散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浮生六记》
沈复(1763―1822后),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散文家。其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以行商、书客、幕僚、名士终身。嘉庆中曾随齐鲲出使琉球;能文善画,曾以其家居生活和浪游见闻写成自传性纪实散文《浮生六记》六卷。
沈复之妻陈芸(芸娘),字淑珍,为他的表姐,两人同岁。陈芸天资聪慧,颇能诗文,是一个有才而且性格洒脱的女子。林语堂曾赞美《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为“中国文学上可爱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英国小说家。十一二岁时,便开始以写作为乐事。由于她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并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她的作品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发展目前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主要代表作有《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
《巴黎圣母院》
维多·雨果(1802-1885),法国文学大师。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经历了十九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件,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为《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塔斯坎比亚;
19个月大时因猩红热失去视力和听力;
7岁,开始跟随安妮·莎莉文老师学习;
1900年秋,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利夫女子学院;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种语言,更是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很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1965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小王子》
安托万·德·圣埃苏佩里,(1900-1944),法国作家。
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他曾经有志于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
1926年,圣埃苏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的大地》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当年7月31日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湛蓝的天空,就此再也没有回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小说家,是“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和“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完成了四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生动地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被誉为二十世纪很伟大的英文小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