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胡炜权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日本的天皇制,堪称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君主制度,从日本神话时代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天皇制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谜一般的存在。一般人对天皇制看不透,也理解不了。
本书梳理了与天皇和天皇制相关的70个问题,共分10章,向读者详解有关天皇和天皇制的各种谜题。前4章主要阐述与天皇历史相关的一些问题,概说天皇的历史与天皇制的发展脉络;后6章则从天皇的宗教与仪式、思想、艺能与学问、日常生活、形象、家族等各个方面,解答人们对日本天皇日常生活的疑问。
本书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详解天皇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为大众读者提供重新思考天皇与天皇制的机会。想深入了解日本历史文化,或是纯粹对日本天皇制感到好奇的读者,都能够从本书中获得新的线索和收获。
作者简介
胡炜权,日本中世史专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07年获日本文部科学省公费奖学金留学日本,2010年获日本广岛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硕士学位,2019年获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博士学位。胡炜权博士专政日本中世吏,在日本的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在多个研究会上发表研究报告。他是日本战国史研究会、东北吏学会、地方吏研究协会、日本历史学会等学会的会员,已出版的专著有《明智光秀与本能寺之变》和《日本战国·织丰时代史》。
目录
上部 天皇的历史之谜
第一章 传说中的天皇(古代篇)
1.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2.著名的邪马台国与后来的大和朝廷有什么关系?
3.日本有两个开国天皇?
4.“万世一系”的概念与古代天皇的诞生有什么关系?
5.日本的女天皇是怎么出现的?
6.天皇有姓氏吗?
7.“平将门之乱”和天皇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 乱世中的天皇(中世篇)
1.天皇为什么与藤原家共治天下?
2.院政是怎样的制度?
3.“承久之乱”为何给天皇制带来重大影响?
4.天皇的内讧催生了南北朝时代?
5.“日本国王”足利义满打算篡夺天皇之位?
6.战国时代的天皇有多潦倒?
7.天皇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 从江户时代到明治维新(近代篇)
1.德川幕府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是用来钳制天皇的法规吗?
2.为什么江户时代重新出现了女天皇?
3.两个事件动摇了天皇与德川幕府的合作关系?
4.孝明天皇为什么曾经坚持排外攘夷?
5.幕末时代的日本人怎么看待天皇?
6.明治天皇如何迎接明治维新?
7.病弱的大正天皇任内曾发生两起宫闱事件?
第四章 天皇如何逃脱战争的罪责?(现代篇)
1.昭和天皇结束战争与“国体护持”有什么关系?
2.日本人如何看待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
3.“象征天皇制”的争议与矛盾是什么?
4.新、旧《皇室典范》有什么不同?
5.天皇、皇室与大众媒体的关系如何演变?
6.平成天皇让位为什么会引起宪政危机?
7.“万世一系”的天皇制会走向终结吗?
下部 天皇的生活之谜
第五章 天皇的宗教与仪式
1.天皇崇拜与初诣有什么关系?
2.“三种神器”如何影响天皇统治?
3.《古事记》《日本书纪》两书为何对日本如此重要?
4.天皇即位仪式与大尝祭为什么这么神秘?
5.中世时代的“御灵信仰”与天皇权威的关系为何?
6.明治维新破坏了天皇与佛教的关系吗?
7.为什么天皇极力排斥基督教?
第六章 天皇的思想
1.两种“天皇”的读音各有什么含义?
2.天皇如何导入和实行元号制?
3.历法制定与天皇有什么关系?
4.蒙古入侵时发生的“神风”如何反映天皇的神圣性?
5.幕末的修陵热潮、尊王攘夷与明治维新的关系为何?
6.“神国思想”如何发展成后来的“靖国思想”?
7.“日之丸”、《君之代》与天皇有什么关系?
第七章 天皇的艺能与学问
1.为什么天皇视和歌为“国学”?
2.出自民间的能乐如何与天皇分分合合?
3.音乐在天皇帝王学中的代表意义为何?
4.茶道如何成为近世天皇的新学问?
5.天皇与日本帝王学的关系为何?
6.昭和天皇的伦理课为什么会提到战国大名?
7.近代天皇与达尔文进化论有什么矛盾?
第八章 天皇的生活与一生
1.天皇的都城为何由大变小?
2.没有政治实权的古代天皇生活很悠闲?
3.江户时代的天皇即位仪式是京都官民尊享的同乐日?
4.天皇的葬礼为什么由佛教仪式转为神道仪式?
5.天皇的日常饮食是怎样的呢?
6.古代天皇的经济收入来自哪里?
7.现代天皇的经济收入来自哪里?
第九章 天皇的形象
1.为什么古代绘画中的天皇面容都被遮掩了?
2.为什么天照大神时为男身,时为女身?
3.从江户时代的天皇肖像画能看到怎样的天皇观?
4.明治天皇的肖像画和照片有什么秘密?
5.古代天皇怎样让人感知他们的存在?
6.近代的“大元帅陛下”是如何形成的?
7.菊花、樱花与天皇各有什么关系?
第十章 天皇的家族
1.皇太子如何产生?
2.一桩禁宫丑闻如何折磨后阳成天皇?
3.禁宫女官们与天皇是什么关系?
4.明治天皇如何进行“皇宫现代化”?
5.为什么日本必须有天皇,但不一定需要皇后?
6.昭宪皇后的“国母”形象是怎么确立的?
7.为什么第一代“平民皇后”美智子成为改变皇室形象的象征?
结语
历代年号一览表(附年号出典)
新、旧《皇室典范》
著者志
旧《皇室典范》
新《皇室典范》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了解两千年日本天皇史有利于“知日”
提起日本的天皇,中国读者的脑海里大致会浮现出两
个标志性的印痕:其一为日本的“天皇”与中国历史上的
“皇帝”一样,不同的只是称呼;其二为日本裕仁天皇在
位期间,曾经发动了包括对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地区乃
至美国的战争,用日语的表述是“十五年战争”“大东亚
战争”“太平洋战争”。不过,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裕
仁天皇既没有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战犯,又没有被
追究“战争责任”。
正是这两个标志性的印痕,给中国读者带来很多疑问
和困惑。比如,中国出现皇帝一事,时间、地点、人物明
确,秦王赢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志得意满,
感觉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于是像今天流行的“互
联网+”一样,把三皇的“皇”字与五帝的“帝”字加在
一起,新创“皇帝”这一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然
后,他再把自己称为“始皇”,把以往达官贵人都可以使
用的“朕”归为己有,从此拉开了“中国两千年皇帝史”
的序幕。
相比之下,日本的“天皇两干年历史”就显得模糊、
暧昧,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从天皇的起始人
物,到天皇的起始时间,史家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像
中国汉朝时期的太史公司马迁,身遭奇耻大辱,仍感责任
在身,继承父志研究历史,在皇皇“二十四史”之首的
《史记》中写出《秦始皇本纪》,梳理出历史的“铁
案”。
接下来的话题就应该是日本天皇究竟起于什么时间,
以及其首任天皇到底是不是来自中国的徐福。胡炜权先生
在这本《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中一一做了正本
清源性的回答。
“日本”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热门话题,似乎谁都可
以聊日本,也谁都可以调侃日本,更是谁都可以“骂”日
本。但是,出自“键盘侠”与“愤青”的“聊日本”,与
出自“精日”与“吹日”的“聊日本”,都有一种缺乏理
性和知识的共同弱点。“骂者”是“痛骂”到底,无所不
骂;“吹者”是“吹捧”上天,无所不吹。我一直有一个
理想,那就是让“骂日者”和“吹日者”都能够心中有
货、腹中有底。《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无疑可
以起到这个作用。
两千年日本天皇史的起始时间有待商榷,起始人物也
有待探讨,但“天皇”的称呼源于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
——道教,这应该是没有太多疑问的。这一点,应该是
“中国皇帝制度”与“日本天皇制度”可以比较研究的重
要地方。
一位日本学者酒后对我说:“在历史上,日本一直想
追赶中国,但是总觉得中国的变化太大太快,日本的速度
跟不上。”他还举出这样的例子,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
后,设立了36个郡县,以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日本
后来学习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设为“都道府县”(东京
都、北海道、大阪府和京都府,以及43个县)。可是,当
日本地方政府主要为“县”的时候,中国的地方政府已经
改叫“省”了,制度之更新让日本望尘莫及。他还举例
说,中国在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这样的中央官僚体
制,日本派出大批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学习中国,
并把自己的中央政府机构部门都叫作“省”。谁料,进入
民国之后,中国把中央政府机构都称为“部”,日本则依
然称为“省”,不知道是追好还是不追为好。
其实,这样的困惑在日本天皇史上同样存在。日本天
皇历史上,出现过中国的“骨灰粉”,也出现过“去中国
化”的天皇,更出现过要与中国皇帝谋求“平等”的天
皇,甚至出现过日本要帮助中国恢复“帝制”的举动,以
致最后有日本天皇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事情。可以这样
说,一部中国皇帝史中,有不少“日本元素”;一部日本
天皇史中,更有深刻的中国影响。若不对此加以了解,都
是一种缺憾。
2019年是日本新天皇德仁继位的一年,也是日本启用
新的年号——“令和”的一年。我从1988年开始自费留学
日本,在日本已经学习、生活、工作了31年。其间,日本
经历了裕仁、明仁、德仁三位天皇,我经常调侃自己是
“三朝元老”。裕仁天皇去世的时候,我到皇宫外面观察
过排着长队的人们吊唁“记帐”;我曾经受到宫内厅的邀
请,到皇宫内参加纪念明仁天皇生日的活动;我也曾经应
外务省的邀请,到皇宫内参加德仁天皇的继位活动。这种
近距离的观察,让我认识到日本天皇的“个性”。而将日
本天皇“去概念化”,也是《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
史》作者的用心之一。
如今,我们常常讲要“知日”,也就是了解日本。在
我个人看来,“知日”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知”和
“日”这两个字上下叠加,就是一个“智”字。因此,
“知日”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对方,也是增加自身智慧的有
效途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孙子兵法》所
强调的“知”,是为了战争;我们这里所强调的“知”,
是为了中目两国永久的和平。所以,我要推荐《菊花王
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这本书,因为它在促进“知日”
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9年12月1日于东京“乐丰斋”
蒋丰(著名
导语
全书虽然谈古论今,时间跨度长,但能够做到以点带面,将日本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悉数收录,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日本历史的机会。
本书不仅能为读者揭开日本皇室的神秘面纱,还能为读者提供一扇了解日本、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窗口。
后记
本书是我三年来的第三部著作,此前的两部作品都以
日本战国时代史为主题,那是我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研
究领域。这次特意以天皇为主题,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因为
日本在2019年迎来又一次天皇更替的历史时刻,也是我们
重新思考、认识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的好时机。
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华人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历
史不关心,事实上恰恰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人对日
本的好奇度与日俱增。到现在,走访日本各地名胜古迹的
游客,也以华人为最多,这是我旅居日本十余年亲眼看见
的变化。
然而,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华人对于日本的了解,不
应只是表层上的文化潮流,或者一边倒、不求甚解地吹
捧,我们应该多接触其深层的历史、文化、民俗及思想等
各领域。
说到这里,我回想起三段类似的经历。我当年在香港
参加日本文部科学省公费留学奖学金的面试,后来到日本
国立广岛大学考硕士班的面试,再后来到国立一桥大学考
博士班的面试,考官们不约而同地问我一个问题:“为什
么你这个外国人想研究日本历史呢?”
我每次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想为促进华人与日本人
相互了解做出贡献,想成为一座桥梁。”虽然无法知道老
师们听到之后的反应和想法,但不管如何,我至今为止的
作品、写作的根本动机仍是如此,从未改变。对于我而
言,在这个自设命题里,日本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核心,
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天皇。
我一直在日本研究日本历史,在日本生活,当我听闻
本应终身在位的天皇要退位,那一瞬间,除了深感日本历
史又翻开重要的一页,更因此再次肯定历史并不是一种只
为追溯过去的学问,历史的转变一直都会突然发生。而
且,我们往往是在那一刻之后,才意识到转变的意义。
我在十多年前踏进日本史的世界后,不仅对武士的历
史,也一直对天皇与天皇制抱有浓厚兴趣。如同本书“序
言”所说,那时候的我与一般华人读者一样,都曾经将中
国的帝王观套到包括天皇在内的其他国家君主上,以便自
己去理解。更甚者,除了权力强弱外,对“天皇是什么”
“天皇对日本而言有什么意义”等问题的关心度不高,仿
佛事不关己,只将帝王视为一种权力的生物,除此之外,
别无其他。
随着自己对日本史的研究深度与日俱增,我痛感这样
的理解实在不合适(对其他国家,情况亦然)。但与其只
是抱怨、不满,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这次天皇退位、
新天皇登基,正是唤起华人读者关注度与好奇心的好机
会。
为此,我写作本书,摆脱过去以政治通史为主的单一
述说方式,改以多角度向读者介绍、说明天皇和天皇制。
不知道各位读完本书后,有什么看法?如果能让读者重新
唤起对相关问题的好奇心,重新思考天皇对日本的意义,
乃至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本书的价值便得以体现了。
最后,我想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各位朋友和家人。
我完成本书时,刚好结束在日本国立一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课程,人生即将翻开新页。在这长达六年有余的求学时
期,父母、亲姊,还有岳父母的默默支持和帮助,自不待
言。我更庆幸获得妻子对于我远赴日本求学的谅解和同
意,并义无反顾地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些都是我一生难忘
的恩情。今后将会学以致用,继续将所学所知化为著作的
原动力,努力发挥所长,以为报答。
在本书末,我深感本书得以完成,有赖“故事:写给
所有人的历史”的主编胡川安先生的协助和宝贵意见,在
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恩义情谊,尽在心中。
胡炜权
2019年1月25日
写干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眺望东京皇居的早上
书评(媒体评论)
如今,我们常常讲要“知日”,也就是了解日
本。在我个人看来,“知日”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
“知”和“日”这两个字上下叠加,就是一个“智”
字。因此,“知日”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对方,也是增
加自身智慧的有效途径。我们这里所强调的“知”,
是为了中日两国永久的和平。所以,我要推荐《菊花
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吏》这本书,因为它在促进
“知日”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蒋丰,著名旅日社评作家,《人民日报海外
版》日本月刊总编辑,《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当美国女学者本尼迪克特试图解析日本这个民族
的时候,她想到了武士的刀,还有就是作为皇室家徽
的菊花。今天,胡炜权的这部书,也从菊花入手,带
我们走近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了解陌生而神秘的天
皇制。
——萨苏,著名军事史专家,日本问题专家,北
京卫视主持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常驻嘉宾
天皇制作为世界政治史上独一无二的政治制度绵
延至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
象,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不了解天
皇制,就不可能全面地理解我们的近邻日本。
——蒋奇武,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日本鹿儿
岛大学博士
精彩页
第一章 传说中的天皇(古代篇)
1.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1)徐福东渡到达日本?
不少人曾经听过“徐福东渡”的传说,更曾有学者撰写书籍、论文,论证徐福最终到达的就是日本,而且成为日本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开创了日本建国的神话。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徐福东渡的故事来自司马迁《史记》卷六《秦本纪》。齐地出身的方士徐福(一作“徐市”)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三座神山,他想“入海求神药”,并且请求皇帝提供数干名童男童女,一起出海求仙。类似的故事也能在记载有不少神话故事的名著《淮南子》中看到,里面提到徐福初次出海,无功而返,回到秦始皇面前时表示,海神要求他带男女百工同行,即可得神药。结果秦始皇答应徐福的要求。然而,一行人出发后到达一个“平原广泽”之地,徐福便就地称王,一去不复返了。
相信大家对以上来自《史记》《淮南子》的故事都略有所闻。这个故事其实在汉朝以后还继续流传,例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都曾提到,在这里先不详细考究。我想说的是,徐福到达的“平原广泽”之地,怎么会与日本、神武天皇扯上关系?
(2)日本当地的徐福传说
既然有说法指徐福东渡求药的目的地就是日本,他还成为神武天皇,那么日本人是否知道这段历史呢?当然是知道的。日本留存下来近40个与徐福有关的历史遗迹,如祭祀徐福的“徐福庙”“徐福大权现”“徐福祠”等,主要集中在九州岛西部、北部,最远的在本州岛北端的青森县。如此看来,徐福传说依然流传在现今的日本。只是去考究这些遗址时发现,不少都是在江户时代才建好,而最早提到有关徐福的日本史料,出现在8世纪左右,上流贵族(知识阶层)也差不多这时候才见到徐福东渡或来日本的纪闻。
日本在7世纪开始与隋、唐建立频繁的互动关系,因此,结合上述文献史料,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日本人得知徐福东渡的“情报”来自曾到隋、唐留学的留学生、僧侣,然后在民间流传下来。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在日本的史料中可以发现,中世至江户时代的部分日本人的确听过徐福东渡的故事,但他们从未将徐福视为神武天皇。他们重视的是徐福去仙山(蓬莱、方丈、瀛)求得神药,将仙山比拟成日本。换言之,日本的知识分子其实希望借徐福传说,强化日本是神仙所在的神国观念,而根本没承认开国之祖是一位中国方士。
(3)中日两国关于徐福的论述
简单介绍一下神武天皇的神话故事。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五代孙,他的曾祖父,即天照大神的孙儿琼琼杵尊受命下凡来到九州目向国(即现在的宫崎县),管治日本。神武天皇继承王位后,在45岁时带领族人东征,最后辗转来到大和国亩傍(现在的奈良县),成为日本的开国天皇。按照神话,神武天皇在位79年后病逝,享年127岁。
显然,神武天皇的故事存于传说的云雾中,无法完全否定,也无法证实。无论如何,自8世纪以来,日本人都相信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绝非外国的凡人。所以,日本人从一开始就将“东渡求药”与“止王不来”分开,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进行诠释。
既然如此,“徐福是神武天皇”的传说又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个说法主要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论考。他们根据保留在日本的徐福传说遗迹和《古事记》《日本书纪》的记载,推断徐福就是神武天皇。
日本国内则一直以此为奇说、邪说。不过,随着考古研究成果的逐渐累积,日本学界基本上承认日本列岛在古代曾多次接纳来自中国、朝鲜半岛的文明、技术和移民。但关于徐福是神武天皇之说,大多日本人只视之为无稽之谈。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