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写肖奶奶、沁儿、春芽、志英和阿里花五个女子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誓死不作亡国奴,万众一心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作品在表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同时,颂扬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平理念和和睦、和谐的主张。在特定的极有限的时空背景下,融进了世界,既反映出二战中东西两条战线发展的态势,又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二战的贡献,还宣示了反侵略,要和平,要发展是人类的永恒的共同意志。
作者的着力点是试图通过正反面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活动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在特定环境下的扭曲,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点渗透力。
1942年,杨沁儿在反“扫荡”战斗中负重伤后,转到敌占区肖奶奶家养伤。肖奶奶是一位传奇人物,年轻时参加过义和团、反抗过八国联军的侵略,抗日战争中又积极投身到反侵略的斗争中。她武功高强、会治疗跌打损伤,收养了一个叫春芽的战争孤儿。故事就从这个特殊家庭开始。老少三人明里给穷人治疗跌打损伤,暗里做地下抗日工作。她们配合根据地和地下抗日武装,一面保护抗日英雄的遗孤,配合根据地接待转移国际友人,解救被鬼子欺凌的同胞姐妹;一面团结反战友好人士;说服教育被侵略者蒙蔽、利用的人。她们与侵略者斗智斗勇的同时,与反战的日本医生平田结下了深厚友谊,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传统友谊的情怀。
第一章 投亲
在1942年5月的反“扫荡”战斗中,为了掩护八路军总部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突出重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临危请命,亲自组织指挥部队阻击日本鬼子的进攻,战斗异常的激烈艰苦。左权将军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太行山的十字岭上。
跟随左权将军一起战斗的英雄连长肖罡在拼杀了十多名鬼子后也壮烈地牺牲了。
在阻击战中,身负重伤满身是血的杨沁儿悲痛万分。她在担架上一直呼喊着左权将军和肖罡等战友的名字。
几天来,沁儿一直处在昏迷之中。野战医院的医务人员全力抢救着她。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沁儿的身体渐渐康复起来。在疗养的日子里,她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朱德总司令悼念左权将军的诗: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
吐血花。
她觉得总司令的悼诗也是写给肖罡和所有牺牲的抗日战士的。
沁儿迫不及待地要求出院上前线,她被调派到了一二九师,后又到了很艰苦的青山抗日根据地。
鬼子的板垣师团为了巩固在青山的占领区,集中兵力突袭驻扎在黄土涧的青山抗日司令部。在激战中,鬼子的炮弹飞过来落在司号员周业身边。和王参谋一起指挥战斗的支队教导员杨沁儿猛地冲过去用身体给周业做了掩护。周业受了轻伤,沁儿再次受了重伤。
被抬在担架上的沁儿虽然满身伤痕,可嘴里还不停地问着:“司号员没事吧!司号员没受伤吧!”
另一个担架上的周业却哭着说:“沁姐姐,我只是右腿受了点伤,你却为我受了这么重的伤。”
沁儿忍着痛,喘着气,低声说:“别哭,我也不会有事的,打鬼子哪能不受点伤?你忘了《义勇军进行曲》中唱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嘛。过几天我就会好的。沁姐姐盼你快快长大。”
沁儿和周业一起被送进了根据地野战医院。周业腿上的弹片被取出后,架着拐来看望沁儿。
周业含着泪安慰沁儿:“沁姐姐,你手术完了,一定要安心养伤。我的这一点伤很快就会好的。以后,我会像肖罡大哥那样成为打鬼子的英雄好汉的。”
沁儿满意地微笑着点了点头,说:“我相信!大伙儿都相信!”
她用双手擦掉周业脸上的泪水,又说:“再不许流泪了!男儿有泪不轻弹。”
沁儿这次的伤势更重,背部、两腿、双手全有伤口,虽然十多处的弹片取出来了,但身体极虚弱,一时间补养不起来。
当时,青山根据地正处在艰苦时期,队伍流动l生也大,加之鬼子对铁路、公路要道的封锁,医疗条件、生活条件差。根据地经过认真地研究,决定送沁儿到鹿城疗养。一则,鹿城是青山周边的大城市,医治疗养条件好些;再则,贺龙将军、李井泉将军在这里有相当的影响,民众基础好;三则,肖罡的奶奶在这里做地下工作,又是治疗筋骨伤病的民间高手。用姚司令员的话说,“到鹿城有人照顾,有疗养条件,又比较安全。对肖罡奶奶也有安慰的作用,还可以一边疗养,一边协助开展地下抗日工作”。姚司令员还亲自给鹿城地下抗日力量的组织者高大树写了信。
沁儿也急于想见到肖罡的这位有传奇色彩的奶奶。
一天夜里,王参谋、宋彪和周业用王大爷的马车把农妇装扮的沁儿送到了石沟煤矿,为了安全,高大树又安排他们随着往鹿城送煤的骆驼队,从东门进了鹿城煤场。
周业先搭了顺子的人力车赶到南街东边,紧靠解家菜园的陈家院通知肖奶奶。
肖奶奶听说沁儿已进城了,万分惊喜。她吩咐春芽快烧水做饭,就和周业坐顺子的车到煤场接沁儿。
肖奶奶和周业走后,春芽把小里屋又整理了一下,把新被褥拿出来。又到西房烧了一大壶开水,准备好了面条、鸡蛋和葱花。
春芽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做梦都想见到这位被姚司令称为“勇敢的女战士”的沁儿姐姐。
顺子的车进了院。院中十多只鸽子飞了起来,盘旋在院子的上空,欢迎沁儿的到来。春芽快步出门迎了上去。
“沁姐姐,我终于见到你了!来,我背你回屋吧!”
沁儿拉起春芽的手,亲切地说:“春妹妹,谢谢你,我还能走。来咱们馋着奶奶回屋吧!”
一路上的颠簸,沁儿已经十分疲累了。可是,当她看着面前的亲人,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顿时传遍了全身,她感到无比的温暖,热泪像断了线的珍珠直撒了下来。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了,顾不得伤痛,猛然扑在肖奶奶的怀中,放声哭叫着:“奶奶!奶奶!我好想你呀!”
肖奶奶紧紧地搂住沁儿,脸贴脸地安慰说:“孩子,奶奶也想你呀!奶奶知道你受苦了。”
沁儿说:“奶奶,打鬼子肯定是要吃苦的,要流血的,要作出牺牲的。我今天能见到奶奶感到很幸福!”肖奶奶看沁儿这么坚强,欣慰地笑了。
俩人的泪水交融在一起。俩人的泪水洋溢着无比的亲热。
周业和春芽都被感动地泪流满面,泪眼里闪烁着祝贺的喜意,嘴角上挂着祝福的笑意。
快人快语的春芽用手擦了脸上的泪水说:“好了,好了,大喜的日子咱们不要流眼泪了。”
她说着让肖奶奶和沁儿坐在椅子上。
她又吩咐:“业哥,你去西屋把开水壶提过来,你和沁姐姐先洗洗脸。我去打荷包鸡蛋。等王大哥一来,我就下面条。”
春芽的话音刚落,沁儿看着她站起来,拉起春芽的双手,深情地说:“谢谢你了!春芽妹妹,我可要给你添累了。”
“谢什么,你就是我的亲姐姐,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以后,照顾你就是我的事了。你放心,安心地疗养着吧!治疗上你要听奶奶的,日常生活上就得听我的。”春芽说着,让沁儿坐下,含着高兴的眼泪到西屋打荷包鸡蛋去了。
春芽的性情引起了沁儿极大的亲切感。她无比崇敬地看着奶奶,心里想,强将手下无弱兵。好好培养这丫头将来必定也是个巾帼英雄。
不一会儿,炭场的郝掌柜带着两个伙计和王参谋一起赶着一辆马车,送来一车炭。郝掌柜对王参谋说:“你去吃饭,我们卸车。”
吃饭间,肖奶奶指着春芽对沁儿说:“春芽不仅是聪明伶俐,心直口快,还明事理,练功习武吃苦认真,学习配药格外精细,是个很成气的孩子。”
还带着憨气的周业插话说:“奶奶,我觉得春芽妹妹和沁姐姐长得可一样了。俩人都是瓜子脸型,娥眉凤眼,啊呀,我也不会形容。总之,鼻子、嘴巴长得都好看。”
“周业,你是夸我呢?还是借着我夸春芽呀?”
“都夸!沁姐姐你不信,问奶奶和王参谋呀?”
王参谋笑了笑说:“周业说得是实话,你和春芽真的很像亲姐妹。”
肖奶奶高兴地说:“你俩都是百里挑一的俊姑娘。” 春芽听了说:“姐姐,我倒想听听周业还有什么夸人的话说。”
周业有点不好意思地用手摸了摸后脑勺。
“张子亮参谋长给我们讲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那些说女孩子长得好看的话,我还没记住。”
“那等你记住了再来夸我和沁姐姐吧!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吃饭。”春芽说完又到西房端来半盆面条。
肖奶奶看着沁儿吃完了两个荷包蛋和一碗面条。
沁儿的身子暖和过来了,脸色也红润了起来,目光炯炯有神。
王参谋看着周业吃了三个荷包蛋,三碗面条,笑了笑,说:“还是个孩子。”
春芽也笑着说:“王大哥,你也不大呀!”
周业告诉春芽:“王参谋今年二十五岁。我要长到二十五岁也能当上打鬼子的参谋。”
春芽接过话:“我相信你。王参谋要是当年长坂坡的赵子龙,我们的周业就是当年阵前的小罗成。”
王参谋趁大家说笑欢乐的时候,把有意留在碗里的两个荷包蛋分别夹到肖奶奶和春芽的碗里。
由于肖奶奶的注意力全放在沁儿身上,没发觉。可春芽却注意到了。她又夹回到王参谋碗里,并说了一句:“给你三个,你就得吃干净。”
王参谋解释说:“你和奶奶不吃,我心里不好受,也吃不下去呀!”
肖奶奶听了他的解释,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把王参谋夹过来的鸡蛋夹回王参谋的碗里。
“孩子,好容易回家了,叫你吃,你就吃!你和周业吃好了奶奶和春芽心里才放心、踏实。”
“王大哥,你不想打鬼子了?春芽今天和你说好,给你多吃一个鸡蛋,就是让你多消灭一个日本鬼子!”
王参谋低着头吃着肖奶奶和春芽又给夹回来的荷包蛋,眼泪一滴一滴地掉进碗里。
他不由得想起了1937年10月14日上午日军板垣师团的一部占领了鹿城,16日就在城东的公积板村对喊出“死也不当亡国奴”的村民进行血腥屠杀。鬼子一下子就屠杀了四十多名村民,还奸污了多名姑娘媳妇,其中就有他的父母和姐姐。因为他姐姐拼死地反抗,几个鬼子竟用刺刀把他姐姐挑起来示众,以恐吓其他妇女。他为了报仇拼命逃了出去,沿着青山找到了姚司令员的部队。
他抬头看着大家,一股热泪又涌了出来。这是温暖的泪,这是幸福的泪,这是甜蜜的泪。
P1-5
我作为作者的同窗好友一直在关注她写这本书,出版这本书。让我高兴的是在中国人民纪念七七事变七十周年和中日建交三十五周年之际,得知这本书要面市了。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写肖奶奶、沁儿、春芽、志英和阿里花五个女子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誓死不作亡国奴,万众一心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的匠心在于:(一)在表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同时,颂扬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平理念和和睦、和谐的主张。(二)在特定的极有限的时空背景下,融进了世界,既反映出二战中东西两条战线发展的态势,又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二战的贡献,还宣示了反侵略,要和平,要发展是人类的永恒的共同意志。
作者的着力点是试图通过正反面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活动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在特定环境下的扭曲,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点渗透力。
作者和我都是八零年代出生,至今还在求学的现代女青年。在追求个人价值,张扬个人魅力的气氛中,我本可以建议想写作的她顺势追随已形成套路的有卖点的“撒娇文字”“口红化写作”,搞点有浪漫色彩的纯情言情的创作。但是,我却支持作者选择了这个事关国家与民族意义的主题。
现实是历史的必然,现实中渗透着历史,并成为未来的警诫。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尽力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应当是我们这一代和今后几代青年着墨时重点思考的题材。
坦白地讲,作者与我现在都还是文学创作的门外人。作者初试创作,我首次作序均属搭着梯上架。作者与我都不敢说这本书的思想内容能否达到“有一点渗透力”的预想,但我敢说这本书绝对不是思想苍白,缺乏精神,无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无为国为民志向的作品。这本书能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一定的知识、智慧、理念和精神的教育,是有时代的亮点和时代的美感的。
作者和我有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想尽快地结识曾采访过印尼慰安妇和齐齐哈尔毒气弹受害者的日本年轻电视制作人海南友子姑娘,一齐来探讨两国青年如何正视历史、珍爱和平,发展友谊、开创未来的课题。
让中日的友好,世界的和谐与人类的进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管理研究生
马梦妮
2007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