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红伟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先后任教于高校及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古代文学撰述与教育工作多年。主要著作有《在淡泊宁静中绽放:沈周传》,译著《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合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淡泊宁静中绽放(沈周传)/艺术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段红伟 |
出版社 | 贵州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段红伟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先后任教于高校及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古代文学撰述与教育工作多年。主要著作有《在淡泊宁静中绽放:沈周传》,译著《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合译)。 目录 序章 纳纳乾坤内 秋风自布衣 在中国古代无数文人士大夫中,沈周的一生无疑是平淡的。 然而愈深入了解沈周 , 便愈能感觉到他平淡生活背后的独 特。诗文才情曾给沈周带来仕途上青云直上的机遇,但沈 周淡然拒绝了。他选择隐逸生活,使明王朝的官僚体制中 少了一名普通官吏,艺术史上多了一位杰出的大师。 第一章 才比王勃美少年 转益多师初学画 沈氏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元朝末年移居苏州相城,历代布衣,族无显宦,却俨然吴中望族。这与沈氏世代书香盈门、书画传家是分不开的。沈氏与绘画的不解之缘起自 沈周曾祖沈良。 第二章 隐兮隐兮君子儒 高山流水几知音 沈周不出仕,但他隐居乡里并不仅仅“独善其身”。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可见关心民生的篇什。这些无不体现了儒家 “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过了而立之年的沈周,逐渐构筑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向人们展示出他成熟的性格。 第三章 西湖胜概存笔底 此行逐渐开生面 沈周既是文人,亦是隐士,又是画家,这种三位一体的身份,使他对山水的喜爱流动于血脉之中。“游山玩水”的要求更是不言而喻。 第四章 畅游江南山水郎 挥毫染翰师造化 沈周绘画作品中有大量是绘写江南实景山水,另外还有许 多作品虽无具体反映对象,但也显然融会了江南自然山水的特点,是作者先陶醉于自然界的风光,再流于纸上的结果。他以畅游江南而得山水真意,又以山水真意融于笔墨之中,便有了这一幅幅中国艺术史上的精品杰作。 第五章 伤心诗画酬亲友 幽怀快意隔死生 沈周曾自谓“天地一痴仙”,他的一生痴于亲情和友情,痴于山水,痴于绘画。最亲密的人去了,他无比悲痛。当然他不会沉溺在悲痛中不能自拔,这种悲痛转化为深深的眷恋,永远萦绕在心底,从不曾因时间的流逝而淡薄。 第六章 誉满天下居林下 明代丹青第一人 晚年的沈周,身上依然充满令人羡慕的活力,丝毫不显垂 暮之态。以副都御史之职总抚苏州、松江、应天的彭礼,在巡行到苏州时,曾召见沈周,叹赏沈周不仅精于诗画, 而且详于治理之余,竟没有意识到沈周已是七十六岁的高龄,提出让沈周留在自己的幕下任职。连皇帝的征聘都不感兴趣的沈周当然婉拒了。 附:沈周年表 后记 精彩页 序章 纳纳乾坤内 秋风自布衣 在本书中,我要向读者朋友讲述一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生。 他叫沈周,明朝人,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在今苏州市内)。用传统称谓来说,这个人是“士”阶层中的一员;对于后人来说,他是一名诗人和画家。在中国古代无数文人士大夫中,他的一生无疑是平淡的。他没有李白的疏狂傲世,更不会有李白“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的传奇经历;他没有苏轼的“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的侍妾朝云这样评论苏轼),也就没有苏轼身历宦海浮沉、人生挫辱的坎坷遭遇,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飘逸。 也许选择他做传主,本身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不曾卷进历史旋涡,不曾参与政治斗争,既不愤世嫉俗,也不风流倜傥,又生活在一个还算太平的时代、一处非常富庶的地方,他的一生就像平原上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流,不论在人格上,还是经历上,都缺乏李白、苏轼那样令人津津乐道的魅力。 然而愈深入了解沈周后,笔者感觉到了他平淡生活背后的独特。这种独特使笔者对他的喜爱和尊敬不亚于对李白和苏轼的感情。他让笔者联想到了一个关于西方古代一位知识分子的小故事。 那是基督出世前的古希腊时代,有一位哲学家叫第欧根尼,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古希腊地区的科林斯城度过。他没有房子,没有衣服,只有一张毯子和一个桶。毯子就是衣被,白天披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桶就是房子,他睡觉的地方。他却认为自己比波斯国王还要快活。 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是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这位年轻的君主是后世公认的伟大军事家,他创建的马其顿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还在他远征亚洲前,他就已是希腊城邦联盟的首脑,到处受到欢迎、尊崇和奉承。有一次亚历山大亲自去拜访第欧根尼,后者正披着破毯子,心满意足地躺在破桶中。那天天气晴朗,阳光和煦。亚历山大站在第欧根尼面前,先开口致以和蔼的问候,然后说:“第欧根尼,我能帮你做些什么吗?” “能,”第欧根尼说,“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的部下和围观的希腊人发出一阵窃笑,为第欧根尼的狂妄自大和不识抬举,也为他错过一个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亚历山大只是一阵惊愕的沉默,慢慢地转过身,对着身边的人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 亚历山大听懂了第欧根尼的话。亚历山大是一国之主,是人人崇敬的英雄,又有无上的权力和财富,第欧根尼却一无所有,他只要接受亚历山大的恩赐,立刻就可以变成富翁或官员,但这些世人钦羡的东西,对第欧根尼来说,却还抵不上眼前的一点阳光。在国王的眼中,第欧根尼是臣民中可以忽略不计的,而第欧根尼同样蔑视王冠和权杖,他对自身的价值有绝对的自信,不再需要君主的恩赐来加以证明或升值。所以亚历山大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他不能征服广袤的领土,如果他不能掌握世俗的最高权力,那么他宁愿做第欧根尼,虽然贫穷,却依然拥有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笔者之所以引述这个小故事,就是因为沈周的独特正在于他追求与第欧根尼相似的独立的个体价值和自由的精神世界。像第欧根尼那样的知识分子,在后来的西方历史上并不鲜见,他们与政治是疏离的,专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或者科学研究,世俗的权力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君王的赞赏也许会让他们感到荣耀,但绝不会以之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尺度。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中国文化的传统从上古就强调个体对集体的依附,个体的价值只有在对集体的服务和奉献中才会得到承认和肯定(例如伟大的诗人屈原,本也是忠于楚国,一心要把楚国引向光明的方向,但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较多地赞美自己的高洁,把自己置于楚国贵族集团的对立面,就被东汉史学家班固指责为“露才扬己”)。儒家的价值观更要求知识分子积极地投身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建设中,具体地说,就是从政做官:其上者做帝王师,通过对皇帝的影响而使国家进入良好的秩序和正常的运作,达到政治清明,人民安乐;其下者至少也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便把他们自身的最大价值寄托在政治理想的实现上。我们前面所说的李白,他其实渴望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苏轼也是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自诩的。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加强,知识分子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更有狭隘化为皇帝个人的认可和赞赏的趋势。从宋朝时就流行的一首打油诗便说明了这一点:“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诗作表明了这样一种价值观:“读书(成为知识分子)”是整个社会能赋予个体最大价值的事业,而这种价值的源泉则在于可以出仕做官,为“天子”所重,也就是由皇帝决定。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知识分子——包括在朝的文官和在野的文人——采取了高压政策。本来立国之初,急需人才,新王朝确实也从全国征召了大批有才识之士,但朱元璋天威难测,朝臣们动辄得咎,说 导语 在本书中,我要向读者朋友讲述中国古代一位知识分子的一生。 他叫沈周,出生于明代的苏州。用传统称谓来说,这个人是“士”阶层中的一员;对于后人来说,他是一名诗人和画家。在中国古代无数文人士大夫中,他的一生无疑是平淡的。他没有李白的疏狂傲世,更不会有李白“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的传奇经历;他没有苏武的“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的侍妾朝云这样评论苏轼),也就没有苏轼身历宦海浮沉、人生挫辱的坎坷遭遇,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飘逸。 也许选择他做传主,本身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不曾卷进历史漩涡,不曾参与政治斗争,既不愤世嫉俗,也不风流倜傥,又是生活在一个还算太平的时代、非常富庶的地方。他的一生就像平原上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流,不论在人格上还是经历上,都缺乏李白、苏轼那样令人津津乐道的魅力。 内容推荐 沈周虽与唐伯虎、文徵明、仇英并列“明四家”,但他在“明四家”中 的人气远远不如同时期的唐伯虎和文徵明。是因为沈周的才情不如他 们?正相反,沈周少年即有文名,被认为才比王勃 ;他是影响后世的 “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其画作无论当时还是后世皆被奉为“神品”。 沈周的才情也曾给自己带来青云直上的机会,是他自己拒绝入仕。 沈周为何如此低调?在以仕途平顺为文人普遍追求的时代,是什么让他选择“隐逸”? 沈周虽不像某些晚明文人那样具有叛逆性,敢于藐视传统,却也有着自 己独立的思考,正如其诗说 :“纳纳乾坤内,秋风自布衣。”本书即以沈 周的一生为主线,在为读者介绍其成长道路与艺术成就的同时,刻画了 他是如何在遵循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以“非主流”的姿态生存。 全书结合沈周所处的时代背景,并配合其不同阶段的高清画作四十多 幅,形成了艺术作品与创作者生命历程的对照,令人物形象更立体、饱 满,是全面了解沈周及其艺术成就的极佳读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