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凡的笔记/科学家的故事/璀璨星辰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沈芬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沈芬,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市一教育世家,祖籍浙江湖州。中国书评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海棠花盛开的时候》(书评集)、《七色花丛书》《童话国旅行》《绿色家园科学童话》《神秘的水晶球》《给妈妈过生日》《弹拨月亮琴》等多部作品集。其中《绿色家园科学童话》《弹拨月亮琴》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惊蛰》一文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电池妈妈训孩子》一文被中宣部、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作者曾荣获河北省科普贡献奖,当选河北省科普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 后记 大手攥小手 紧紧握拳 头(代后记) 很高兴,《璀璨星辰 丛书——科学家的故事》 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离 不开科学的发明和发现, 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 、发明家就如天空中灿烂 的星辰,光芒永存。而发 明和发现的萌芽,其实源 于青少年时代的勤奋和好 奇。 现以其中一篇科学家 的故事标题作为后记的题 目,有两层意思:一是我 们把科学家的手比作大手 ,每个小读者的手是小手 ;二是我的老师的手是大 手,我的手是小手。 首先,每位科学家的 精神、品德、奋斗经历都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 要紧紧拉住科学家的大手 ,紧紧握住自己的拳头, 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不 断进取,早日成为祖国建 设的有用人才。这也是我 写这部书的初心。 其次,我的每一部作 品,都得到了我的老师、 中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 蒋风教授的悉心指导。从 接触儿童文学专业那一天 起,我就开始学习创作, 第一本书——《绿色家园 科学童话》,就是经过了 老师手把手地教,实现了 科学和文学相融合:科学 知识必须准确,不得有误 ;文学方面文字要生动活 泼,必须增强趣味性,不 能出现“知识硬块”。第二 本书——《弹拨月亮琴》 ,也是如此。而我,更欣 慰于老师为这两本书作序 。第三、第四本书——《 神秘的水晶球》《给妈妈 过生日》,又由老师亲自 作跋……老师的大手始终 紧紧地拉着我的小手,我 紧紧地握着拳头,奋发努 力。一直到《红海棠丛书 ——沈芬科学童话集萃》 ,老师又亲笔题词:“似 真却幻,似幻却真。知而 获智,智达高远。”这些 作品,有的获冰心儿童图 书奖,有的被评为全国优 秀科普作品,有的收入冀 教版语文教材,但无疑, 这里面都浸透着老师的心 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蒋风教授就是我的榜样 。每位科学家,也都是我 的榜样。 借这套丛书的面世, 我可以告诉大家:第一, 每个故事都具有真实性, 都是真人真事;第二,每 个故事都具有科学性,涉 及的科学原理、公式、科 学数据等,都准确无误; 第三,每个故事都具有可 读性,语言生动活泼、有 趣味。 这部丛书又是由我的 老师蒋风教授亲自作序— —《榜样的力量》,告诉 大家如何更具体地向科学 家学习。我们希望,大家 在读每一位科学家的故事 时,就如同跟科学家见面 一样,要紧紧握住科学家 的大手,攥紧自己的拳头 ,以科学家为榜样,脚踏 实地、一点一滴地向科学 家学习。而在不久的将来 ,你们一定能够成为这些 科学家的接班人,为祖国 的强盛、为人民的幸福、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 慧。 在此由衷地感恩父母 、师长、家人和亲朋好友 ,感谢大自然,同时感谢 河北教育报刊社和石家庄 铁路运输学校的领导与同 人多年来的支持与帮助, 尤其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 的领导和编辑们的辛勤付 出。祈盼读者批评指正。 沈芬 2020年2月20日 目录 高端人才的大摇篮(1607—1638) 哈佛和哈佛大学的故事 掀开“小人国”的面纱(1632—1723) 荷兰生物学家、显微镜发明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小老鼠拉风车(1643—1727) 英国科学家牛顿的故事 神机妙算 胜利预言(1656—1742) 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哈雷的故事 从“明安图星”说起(1692—1765) 中国清朝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的故事 捕捉“天火”的人(1706—1790)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故事 渔民之子 创办大学(1711—1765) 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故事 “怪人”不怪 酷爱科学(1737—1810) 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的故事 “蒸汽大王”自学成才(1736—1879) 英国发明家瓦特的故事 从药房小学徒到科学家(1742—1786) 瑞典化学家舍勒的故事 从人痘到牛痘(1749—1823) 英国医生、牛痘发明人琴纳的故事 让小船自己开起来(1765—1875) 美国工程师、轮船发明家富尔顿的故事 袜子是灰色的吗?(1766一1844)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故事 无视陋俗 出类拔萃(1768—1797) 中国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的故事 “爸爸,您算错了!”(1777—1855) 德国科学家高斯的故事 荣誉 前进的动力或绊脚石(1778—1829) 英国化学家戴维的故事 被轰隆声所吸引(1781—1848) 英国火车机车发明家、工程师史蒂芬森的故事 非凡的笔记(1791—1867)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的故事 十五岁的盲字发明家(1809—1852) 法国盲字发明者布莱叶的故事 从养狗、提鸟、抓虫子开始(1809—1882)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故事 幼时植爱心 终生做奉献(1820—1970) 世界“护理学之母”、英国南丁格尔的故事 旅程的尽头是……(1822—1895)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故事 “被追认”的科学家(1822—1884) 奥地利科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的故事 高尚的品质 珍贵的友谊(1823—1973) 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的故事 何谓“求真”?(1823—1975) 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故事 大手攥小手 紧紧握拳头(代后记) 精彩页 哈佛捐资捐书助学 约翰·哈佛是英国移民,1607年11月26日出生在英格兰的南华克(即今天的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地区),并在那里长大,他是家里9个孩子中的第4个。哈佛的父亲是一个屠户和酒馆老板,外祖父是当地的一名市议员,曾经和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父亲一起在市政厅共事。 1625年,一场瘟疫夺去了哈佛的父亲和4个兄弟姐妹的生命。他于1627年就读于伊曼纽尔学院(剑桥大学其中一个学院),1631年毕业后又深造,于1635年取得硕士学位,随后被任命为牧师。哈佛自幼受到博爱与重教的影响。 1636年,哈佛与他大学同学的妹妹结婚,第二年漂洋过海于11月来到美洲新英格兰地区的查尔斯镇,即今天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在该镇的教会任职助理牧师和教导长老。1638年9月14日,哈佛因肺结核不幸去世,年纪还不到31岁,没有孩子,到北美洲新英格兰地区的查尔斯镇也不到一年。 哈佛在英国的时候继承了父亲一笔可观的遗产,所以比起当时大多英属殖民地的移民来说更为富有。去世前,他将财产大约1600英镑的一半留给妻子,另一半和他所有的藏书一起捐赠给附近刚刚创立两年的“新学院”。可见哈佛的博爱之心和重视教育的精神。 哈佛大学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诞生于1636年,最早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初名新市民学院。哈佛的捐助,是该学院成立以来所接受的最大一笔捐款。为表示感谢和纪念约翰·哈佛的慷慨支持,新学院校方决定于1639年3月即哈佛去世的第二年,将这所尚未正式命名的学院命名为哈佛学院。 100多年后的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改称哈佛大学。 “哈佛”的姓氏,在英国本土或在美利坚大地都极为稀少。又过了100多年后的1884年,美国雕塑家丹尼尔·佛朗奇,为弘扬哈佛精神,塑造了一尊约翰·哈佛仿真的铜像。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哈佛并无画像传世,佛朗奇当时灵机一动,找了校园里的三个帅哥做模特,塑成哈佛的仿真铜像。现在哈佛铜像就坐落在哈佛校园,成为地标性的一大景观。 悠久的高端人才大摇篮 美利坚大地开发初期的先人们以及哈佛先生,卓有远见地意识到,要发展美洲大陆,必须得重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因此必须首先发展学校教育。哈佛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和财力献给了剑桥学院即哈佛学院。 从此,哈佛校园里的教学楼、图书馆、博物馆、宿舍等建筑物,大多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并传承这种精神,这好像已经约定成俗。1780年,也就是美国独立后第4年,哈佛学院,被马萨诸塞州议会升格为哈佛大学。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简称哈佛。 现在哈佛大学设有13所学院,学生由建校初期的数十名增加到18000多人。学校拥有的资产中最多的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赞助。哈佛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一流的学者、教授和千里挑一的学生。 哈佛设有文史、理工、农医、教育、社会、政法、工商、艺术等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及其研究机构,还有天文台、各类艺术中心等各式各样的建筑。学术研究气氛浓厚,学术思想自由。 哈佛大学培养出了美国多名总统如亚当斯、罗斯福、奥巴马等,以及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哈佛的工商管理学院硕士(MBA)成为各跨国公司高管的抢手人才。 中国近代学者中如竺可桢、陈寅恪、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叶企孙、马大猷,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等,也都来自哈佛大学。 古老的哈佛学院,如同科学教育的火种,燃遍了查尔斯河两岸和波士顿地区。这里集中了世界闻名遐迩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60多所高等学府,洋溢着浓浓的学术氛围。美国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正是这些高等学校培养出了众多的科学家、各行各业的专家,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哈佛大学在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P2-5 导语 本书融故事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旨在启迪当下的少年儿童爱科学、学科学,并学习科学家们崇高的品格和学养,引导他们合理、自信地构筑美好的梦想,将来成为国家科学事业的接班人,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序言 榜样的力量 蒋风 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离 不开科学的发明和发现, 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 、发明家就如天空中灿烂 的星辰,光芒永存。而发 明和发现的萌芽,其实源 干青少午时代的勤奋和好 奇。 《璀璨星辰丛书——科 学家的故事》讲述了古今 中外一百五十多位科学家 成长的故事以及每位科学 家科学成就的闪光点,目 的在干启迪少年儿童爱科 学、学科学、学习科学家 崇高的品格和学养,将来 成为国家科学事业的接班 人,为国家的富强、人民 的幸福、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百多位科学家中 包括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 、数学物理化学、动植物 、农业科学技术、医药卫 生、军事科学、航天航空 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杰 出代表。故事是按时代顺 序编排的。如《龙嘴吐铜 球,蛤蟆用口接——中国 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的故 事》《一位科学巨匠的坎 坷之路——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的故事》《捕捉“ 天火”的人——美国科学 家富兰克林的故事》《他 为中国安上了“天眼”—— 天文学家、“天眼”总工程 师南仁东的故事》等等。 沈芬是我的学生,她 出身干教育世家,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自从事教 育工作那一天起,作为一 名园丁,就一切都为孩子 们的成长着想;从事写作 以后,依然如此。因为孩 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她的使 命,使命不是一句空话, 一定要践行。她写完《红 海棠丛书——沈芬科学童 话集萃》后,又马上拿起 笔,用6午的时间写了150 多篇科学家的故事,各种 杂志已经相继刊登了700 多篇,可见多么受孩子们 的欢迎,现在结集出版是 适应社会的需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科院院士、桥梁专家 、教育家唐敖庆,就是少 午时期一次在《大公报》 上读到了大名鼎鼎的化学 家、中国化学学科奠基人 、教育家曾昭抡的故事, 受到激励,从而走上学科 学之道路的;美国科普作 家阿西莫夫少午时期,一 本关于“发明大王”爱迪生 的故事使他着了迷,他一 边读一边想,爱迪生几乎 是天天在琢磨发明,为什 么我不能!这本书给了他 无穷的力量,带他走进了 科学的殿堂,并走上了写 作之路。这样的例子此此 皆是。 每位科学家都有着各 自的成长道路,从小也有 不同的兴趣,这时的关键 是自己的信心、耐心、坚 持并有人引导;在科学探 究的道路上,更是充满荆 棘、坎坷不平,这时的关 键是勇气、坚韧、不达目 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此如《30年后的再相 会》一文讲的就是中国工 程院院士、船舶制造专家 黄旭华的故事。少年时期 一直流浪求学、不停地躲 避敌机轰炸的遭遇,让中 学时的黄旭华开始恩考这 个支离破碎的国家:为什 么日本军队那么疯狂,想 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 炸?为什么中国人不能生 活在自己家乡,而是到处 流浪?为什么祖国那么大 ,却连一个摆放课桌安静 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这 究竟是为什么?何时才能 与家人再相会?从而立志 走上了学造船、救中国的 科学之路。 再如《着迷那些小草 》,她默默研究几十午, 经过190多次反复试验, 终于从草药中提取了治疗 疟疾的新药——青蒿素, 拯救了地球上几百万病人 的生命。她就是2015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 者、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 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药 学家屠呦呦。 《妈妈,我要到月亮 上去》讲的是美国航天员 、登上月球第一人阿姆斯 特朗的故事…… 一篇篇科学家的故事 ,展现出科学家从小的成 长过程,展现出无数精彩 的片段及主要的科学成果 ,篇篇楚楚动人、引人入 胜。广大青少午读者一定 会喜欢这套书。 当代少年正在追寻科 学家、发明家的足迹,大 家读了《璀璨星辰丛书— —科学家的故事》,一定 会以科学家为榜样,学习 科学家的精神,学习科学 家的崇高品质,学习科学 家的学养,把自己培养成 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接过 老一代科学家手中的接力 棒,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 得更加富强、美好,为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 己的青春和智慧。 2020年2月12日于浙江 金华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牛顿、南丁格尔等多位科学家成长的故事以及每位科学家科学成就的闪光点。本书中一篇篇科学家的故事,展现出科学家从小的成长过程,展现出无数精彩的片段及主要的科学成果,篇篇楚楚动人、引人入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