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惊世骇俗之作——“裸猿”三部曲全译本——大陆首次推出。知名翻译家何道宽倾力奉献!
《裸猿》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学术专著,德斯蒙德·莫利斯把人类称为“裸猿”作为动物来研究,其中众多内容、尤其是对人类性行为的大胆直率的研究引起巨大争议,曾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三部曲卖了20000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因为尽管我们创造了瑰丽的文明,仍然受制于基本的生物规律。
“裸猿”三部曲分别是《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裸猿》从比较动物学和生物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原始先民和部落人的行为模式,涉及的主题有人类进化、性行为、育儿、探索、领地、进食、安抚以及人与动物的比较。该书研究我们祖先的进化过程,对人类根深蒂固的生物学特性条分缕析,生动形象、妙笔生花、立论严谨、令人信服。读者从中顿悟:现代人的行为模式和远古的祖先息息相关,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是在树栖猿——地栖猿——狩猎猿的进化过程中确定的。
《裸猿》和《人类动物园》对古今裸猿的行为模式做了宏观的比较,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人类的生物学基础非但不能回避,而且要认真研究。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在这一点上,莫利斯无疑成了比较动物学、生物人类学的权威。和弗洛伊德一样,他发动了一场“人的科学”的革命。弗洛伊德从无意识和心理分析去研究人的动物性,莫利斯从数百万年进化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去研究人的动物性;弗洛伊德偏重研究人的非正常行为,莫利斯偏重的却人的正常行为。莫利斯研究的基础始终是古今裸猿行为的比较以及人类和其他动物尤其哺乳类和灵长目的比较。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于是,他写的每个字都成为受了创伤的“智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三部曲卖了20000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因为尽管我们创造了瑰丽的文明,仍然受制于基本的生物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利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有一家动物园的一只铁笼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只有一句简单的说明——“这只动物是科学新发现”。笼子里关着一只松鼠,其四脚呈黑色,是在非洲捕捉到的。非洲大陆上过去从未发现过黑足的松鼠。人们对它毫不了解,还没有给它命名。
对动物学家来说,这种松鼠立即构成了挑战。它的生活习性何以使它与众不同?它与现在已知的、已为动物学家所描绘过的366种其他种类的松鼠有何区别?由于某种未为人知的原因,在松鼠这一科动物的进化史上,这只松鼠的祖先分离出来,成了一支独立的繁殖种群。什么环境因素使他们分离出来以后成为新的物种呢?起初,新的变化趋势一定是微不足道的,只反映在某一地区的一小群松鼠身上,它们发生轻微的变异,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力。但是,在变异的初始阶段,它们还能与附近的近亲交配并繁殖后代。这个新的亚种在当地的特殊环境中,较之其他的亚种略占优势,可是仅仅它一个亚种,很容易湮灭,任何时候都可能重新融入松鼠科的主流品系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新的亚科日益适应其独特的环境;若如此,总有一天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它们从近亲中分化出来,而不与之发生混血,结果对它们的进化将更为有利。到了那个阶段,它们的社会行为和性行为将发生特别的变化,使其与别的松鼠难以杂交并最终完全不可能杂交。初期的变化可能是解剖学上的变化,它们更适应当地的食物,后来它们求偶的叫声和炫耀也会随之变化,以确保它们吸引的配偶全都是新的亚科。最后,一个新的物种终于在进化中产生出来。这是一个独立的、与别的松鼠显然有别的新物种,一种独特的生物,即第367种松鼠。
这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尚未确定种属关系的松鼠,我们在观察它时,对它上述的进化情况只能进行猜测。只有一点我们能够确信,那就是其皮毛的斑纹,即其四脚上的黑色毛发。这一点说明,它是一种新的动物。但是,皮毛的斑纹仅仪是外表的体征,正如病人的皮疹只能是医生诊断的线索一样。如果真耍弄懂这一新的物种,我们只能将这些线索作为起点,它们只能说明有东西值得我们深究。我们可以猜想这只动物的历史,但这样做既轻率冒昧,又充满风险。相反,我们的第一步必须要稳重谨慎,我们只给它贴上一个简明的标签,把它叫做非洲黑足松鼠。对于它行为的各个方面以及身体结构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必须做出详细的观察和记录,看看它与别的松鼠有何异同之处。然后,我们才可以一点一滴地积累资料,逐渐拼合出它的全部历史。
我们研究诸如此类的动物,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我们自己不是黑足松鼠。它迫使我们谦虚谨慎,只有谦虚瑾慎的态度才适合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可是,如果研究对象变成了人这种动物,我们的优势不复存在,情况剧变,天壤之别真使人沮丧。动物学家习惯于实事求是地把动物当作动物来研究,即使对他们来说,一其研究对象换成了人,我们也难以避免带着人高傲的架子,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带进科学研究中去。不过,我们可以尽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主观因素,其办法是有意识地谨小慎微地研究人,仿佛他是放在解剖台上的另一个物种,一种新奇的动物,等待着我们去分析一样。那么,我们能够从何处着手呢?
正如研究新奇的松鼠一样,第一步可以将人与其很近的物种加以比较。从他的牙齿、双手、双眼和其他许多解剖特征来看,显然他是一种灵长日动物,不过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灵长目。只要我们把192种猴类和猿类的毛皮展开排成一排,然后再试图把人皮放进合适的地方,和其他灵长目的毛皮排在一起,人这种灵长目动物的奇异就一目了然了。无论放在哪儿,人皮都是格格不入的。最后,我们被迫将其放在这一排毛皮的末端,放在诸如黑猩猩和大猩猩这类无尾巨猿的毛皮的旁边。即使在这里,这张人皮的与众不同也十分扎眼刺目。其腿部太长,手臂太短,脚形亦古怪。显然,这一灵长目动物养成了一种独特的运动姿态,因而影响了它的基本体形。但是还有一个特征在呼唤人们注意:它的体表全然裸露无毛。除了头顶、腋窝和阴部有少许的几丛毛发引人注目之外,其余皮肤都裸露在外。和其他灵长目比较起来,这一对比富于戏剧性。诚然,有些猴类和猿类的臀部、面部或胸部,亦有少许的皮肤裸露在外,然而在所有的192种灵长目中,没有任何一种与人的情况接近。到了这一步,不用更深入研究,把这种新奇的灵长目命名为“裸猿”,已是站得住脚的。这是在简单的观察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简单的、描绘性的名称,它无需做出特殊的设想。也许,这一称谓有助于我们把握分寸。保证客观。P11-14
英国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是世界知名学者,《裸猿》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自1967年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美国戴尔出版有限公司在1969年3月至1970年11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重印了15次,其畅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一本讲生物人类学的学术著作,为何会得到广大读者强烈的喜爱、热烈的反响?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作为权威的动物学家和生物人类学家,作者占有最新颖、最权威的素材。
第二,清新、朴实的文字明白如话,精当、幽默的比喻引人入胜,强烈、鲜明的对比入木三分,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第三,作品定名为《裸猿》是别具匠心的。对于这一点,作者在书未有一个很好的说明:对于人类的辉煌成就本来可以大唱赞歌,之所以未唱赞歌,是想给作品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攻击性、领地欲、战争威胁、人口爆炸等问题上,仍然暴露出人的生物学属性;在强调文化的生物学基础方面,作者故意说了一些过头的话,故意给人以当头棒喝,故意给人一些失之过简、失之过偏的印象: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冷静、严肃地思考当代(60年代)人类最紧迫的几个问题:人口爆炸、生态失衡、“核”云压顶。
为什么要引进这本书?它对中国读者有何价值?译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社会生物学、生物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迄今为止在国内几为空白,亟须予以介绍。关于社会生物学(人类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已有《新的综合》(收入“走向未来丛书”)引进。关于文化人类学,我们应尽快介绍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T.Hall)的四部曲;所幸的是,三联书店已准备陆续将其介绍进来。关于生物人类学,莫利斯的著作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第二,本书在物种水平上研究人类基本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新的综合》在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上研究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两本书构成互补的关系,参照阅读能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第三,本书在纵横两根轴上进行博大精深的比较。在横轴上,作者以精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比较动物学的权威,对比了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尤其人类近亲灵长目的行为,追溯其渊源、展示其联系。在纵轴_卜,作者以高屋建瓴之势,博采和综合从达尔文以来各家的结论和假说,提出独到的人类起源和人类进化的理论,其标新立异、首创精神感人至深,其新颖观点、精湛学识令人瞠目。
第四,人类学在我国蛰伏几十年后,一般读者对人类学不甚了了,这种精彩的普及读物能诱发人们对人类学的兴趣和关注。
本书确有惊世骇俗、令人震撼、说话过头之处。读者诸君如能记住本书问世(1967年)的时代背景,自然就能和作者求得更多共同的语言。当时西方人(尤其知识界)最忧虑的三大问题(人口爆炸、生态失衡、“核”云密布)迫使作者以最冷峻的语言为人们敲响警钟。记得国际上最早、最权威的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的警钟曾被我们斥之为“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悲观派”。可是现在我们对这样的悲观派倒是抱着感激的心情。没有他们的警钟长鸣,也许不少人还在“高枕无忧”呢。
话又说回来,西方人有西方人的传统和视角,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传统和视角,批评、争论、分歧是在所难免的。没有一位学者的意见是“圣经”,我们大可不必对任何个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何道宽
1987年7月
《裸猿》这个译本,做了以下修订:
1.这是一个全译本,补足1987年刻意删节的大段文字,不少一字一符。
2.为赶上时代,更新语言风格。
3.进一步贴近原书驾轻就熟、行云流水的文风:尽量选用短句、小词,剔除拖沓的衍文。
4.几个术语更新:专门化(specialization)改为特化;移位活动(displacement activity)改为移置活动;正文中的个体生态学(ethology)改为动物行为学,但为保留历史原貌,第一版序里“个体生态学”维持不变。
5.第二、四、五、六、七章的题名做了一些微调。修订后的题名分别是:性行为、探索与游戏、争斗:地位与领地、觅食与进食、整饰与安抚。
感谢负担大学出版社及该社的章永宏先生的热忱邀请和高度信赖,使我有机会在22年后对《裸猿》进行修改。特别感谢他们将“裸猿三部曲”译本的任务全部托付给我,使我有机会对莫利斯及其学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促使我进一步思考生物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课题。
1987年,曾经邀请我的硕士生廖七一翻译《裸猿》的最后两章,特此说明。
何道宽
于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2009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