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脱贫攻坚手记(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姚元和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脱贫攻坚手记》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一个贫困村为范本,通过第一书记“我”和驻村工作队的特殊视角,形象展示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艰难历程和壮阔图景,向世界真实讲述减贫事业“中国故事”和“中国方案”。作品分为三部:第一部《受命》,主要写“我”接受帮扶任务后的心理压力,展示精准扶贫的相关背景和政策支撑以及贫困村的基本特征;第二部《问苦》,主要写“我”驻村后开展“全户调查”、访贫问苦取得的诸多收获,具体展示贫困作为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其生成原因的乱花迷离和复杂多样;第三部《纾困》,主要写“我”多方求索,带头帮扶贫困村的不懈努力,展示精准脱贫的实际效果,反思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惑与解困之道。 作者简介 姚元和,土家族,重庆酉阳人,生于1964年8月,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7月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历经中学教师、新闻记者、报刊编辑、项目策划人、党校教授、贫困村第一书记等多个岗位锻炼,亲近文字近四十年,特别偏爱纪实性写作,常欲罢而不能。现供职于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管理工作。长篇报告文学《红土地热土地》获重庆市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脱贫攻坚手记》是作者出版的第二部长篇报告文学。 目录 引子 第一部 受命 一 与扶贫有缘 二 初识李子村 三 第一次入户 四 好政策要看仔细 五 甘当小学生 六 村情难透怎么办 第二部 问苦 七 在对门户 八 大雪中的脚步 九 进入蒲家河 十 在蒲家河与老湾湾之间 十一 在金鸡坝 十二 农户的各种活法 十三 政策落地才有力 十四 进入白果坝 十五 沟里沟外 十六 两个书记同访农家 十七 在白果坝与挨山之间 十八 家庭养殖业及其他 十九 一沟的低保户 二十 在大坪上 二十一 山寨之痛 二十二 在烟房坝和冒水洞 二十三 在狮梨垭口 二十四 这面镜子及其他 二十五 进入李子垭 二十六 占地补偿及其他 二十七 在构家河(一) 二十八 在构家河(二) 二十九 在“八角村”(一) 三十 在“八角村”(二) 三十一 在“八角村”(三) 三十二 在“八角村”(四) 第三部 纾困 三十三 全户调查的反响 三十四 “最后一米” 三十五 招商与产业 三十六 服务莫拒细 三十七 再穷不能穷教育 三十八 选好领头人 三十九 传递扶贫好声音 四十 攻作风之坚 四十一 梦有田园 四十二 看看邻居怎么干 四十三 “百日决战” 四十四 进入验收季 尾声 后记 序言 从申报市作协定点深 入生活项目名单上,得知 元和计划创作纪实作品《 脱贫攻坚手记》,心里便 有所期待。因为早在20年 前,他就创作出版了长篇 报告文学《红土地热土地 》,全景式展现了渝东南 地区在实施“国家八七扶 贫攻坚计划”中奋发作为 的壮阔图景。那时,他的 身份是记者,尽管采访报 道广泛而深入,但毕竟超 然事外。而今,以区委党 校领导和教授身份衔命担 任贫困村第一书记,角色 的转换以及两年时间的亲 力亲为,想必会在他的新 作中给我们讲述更加精彩 的故事,呈现鲜活的人物 乃至切肤的疼痛和欣慰的 笑容!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 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 一项历史任务。但只有在 当代中国,在实施精准脱 贫的今天,才有可能出现 贫困村第一书记这一独特 的称谓。我国政府已经庄 严宣告2020年消灭绝对 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进入了决胜阶 段。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 旷世之战,驻村第一书记 就是在主战场冲锋陷阵的 一支有生力量。这场战役 看似没有炮火硝烟,但有 流血、有牺牲,有无私的 奉献、有壮烈的情怀。记 得两年前,我们单位选派 干部赴巫山县贫困村任第 一书记,临别前,我叮嘱 他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 时,喉头竟有些哽咽,他 也红了眼圈,真有送兄弟 上前线的悲壮之感。世界 银行前行长金墉先生曾说 ,中国的扶贫事业是“人 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 一”。元和作为一个作家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能 够亲自参与、见证、书写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事件, 既是责任使然,也是命运 的青睐和无上的荣光。 在《脱贫攻坚手记》 付梓前,元和嘱我写上几 句。翻开文稿,一路读下 来,时而惊喜,时而疑惑 。喜的是文字的洗练,写 景状物干净利落,跃然纸 上,比以往更加成熟老辣 。疑的是在明显不具备文 学性的地方却大肆铺陈, 已有多年写作经验的他岂 能不知?比如对扶贫政策 的详细阐释、对建卡贫困 户的收入一笔笔算账、对 户籍上人名的错乱一一列 举……纪实性作品我研究 得不多,但陀思妥耶夫斯 基的《死屋手记》、马尔 克斯的《一个海难幸存者 的故事》等经典还是有所 涉猎,感觉元和的写法有 些另类,有些超出常规。 读完之后,掩卷思忖良久 ,似乎隐约窥探到元和的 写作初衷。也许,在元和 看来,风花雪月似的抒情 吟咏或者集中到某几个人 、某几件事展开叙述,都 不足以呈现贫困的深度、 攻坚的难度、政策的力度 和社会动员的广度,都不 足以表现贫困村纷繁复杂 的沉重现实和社会心理。 他似乎主动放弃了在美学 上的更高追求,而采用了 一种实录的方式,极其客 观、极其精细地记叙两年 驻村帮扶的经历和思考, 力图将文献价值、资政价 值和文学价值融为一体。 我有一种感觉,如果在现 实功用和艺术表达之间作 出选择的话,元和更愿意 选择前者,愿意用自己的 文字为最后的攻坚呐喊助 力。因为在深重的贫困、 严酷的现实面前,更迫切 的需要是务实的行动。以 我的阅读体验而言,除了 对贫困状况有一种锥心之 痛和感慨扶贫工作的艰辛 之外,还仿佛上了一堂形 象生动的扶贫案例分析课 ,既有直观的感受,又对 实践中的路径和方法有了 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此 看来,元和应该抵达了他 所企望的目标。 是的,这是一部风格 独特的纪实文学作品,是 一部文学化的扶贫攻坚教 科书。作品以中国西部民 族地区一个贫困村为范本 ,通过第一书记“我”和驻 村工作队的特殊视角,具 体而微地展现了中国实施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 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向 世界真实讲述减贫事业的 “中国故事”和“中国方案” 。作品分为三部:第一部 “受命”,写“我”接受帮扶 任务后的心理压力,勾勒 了精准扶贫的相关背景和 政策支撑以及贫困村的基 本特征;第二部“问苦”, 写“我”驻村后开展“全户 调查”、访贫问苦的诸多 收获和感受,呈现了贫困 作为经济、政治和社会现 象,其生成原因的乱花迷 离和复杂多样;第三部“ 纾困”,写“我”多方求索 ,带头帮扶贫困村的不懈 努力,展示精准脱贫的实 际效果,反思帮扶工作中 存在的主要困惑与解困之 道。在这部作品中,“我” 既是叙述者,又是主要人 物,是构架整部作品的支 柱和灵魂。因为这个“我” ,我们从中读出了记者的 敏锐、学者的理性思考和 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作 家的悲悯情怀。 在我看来,《脱贫攻 坚手记》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把我国实施精准脱贫这 一举世瞩目的伟大事件, 放到一个村来仔细观察, 精雕细刻。虽然只是冰山 之一角,但史诗般的恢弘 依然闪烁其间,有举重若 轻、见微知著的作用。元 和知道,作为文学作品, 必须使用形象化的手段去 展开叙述,所以在他笔下 ,李子村是一个考察的范 本,更是一个立体的人生 舞台,各式各样的人物穿 梭往来,上演着一出出戏 剧,有悲苦有麻木,有欢 笑有希望,人性的光辉和 幽暗均有展现。甚至对姓 氏源流、乡风民俗、方言 土语也多有考证,丰富和 拓展了作品的意蕴。场景 描写也相当出色,显示了 作者扎实的文字 导语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历史任务。但只有在当代中国,在实施精准脱贫的今天,才有可能出现贫困村第一书记这一独特的称谓。 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一部文学化的扶贫攻坚教科书。作品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一个贫困村为范本,通过第一书记“我”和驻村工作队的特殊视角。 后记 恋上记录 打从识字起,我就恋 上了记录。父母在交谈中 的只言片语,甚至是别的 书上的一段话,我觉得好 的,就记在语文书或作文 本上。一个学期下来,课 本“满目疮痍”,作业本一 身稀烂,比同学们身上东 一块、西一块的补疤还惨 不忍睹。那时大家都积贫 积弱,拥有几张干净的白 纸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奢侈 品。 字识得多了,记录的 载体发生了变化,母亲就 给我几分钱,到商店买来 一个笔记本。但记录的大 都是书摘,古今中外,天 上地下,励志爱情,还有 革命歌曲,最多的是名言 警句。虽然这些记录都不 是自己的思想,但激活了 想象力,修炼了文字功, 让我的作文大有进步,并 偶有作品在全班朗读或在 全校展览。记得初中一年 级时,学校搞勤工俭学, 要去上山砍柴烧石灰,我 诗兴勃发,写了一首五绝 以赞,赵老师推荐到县文 教局,得到文教局长口头 表扬。只是县报没敢刊登 ,理由是一个初中生没有 这样的文字功底。 大学毕业后到中学教 书,我刚满18岁,每天过 的是从寝室到教室、从教 室到寝室的日子,能伴我 成长的仍然是记录。这时 自以为有了更多的资本, 豪气干云之外,更多的是 年少轻狂,竟然搞起所谓 的创作来,什么诗歌、小 说、电视剧本等,都敢去 触碰,稿件写了一大箩, 但见诸报刊的只有几篇, 也没有什么影响力,因为 那时最多算一个文青。参 加工作几年后又考到四川 教育学院中文系离职进修 两年,有幸得到著名作家 邓贤恩师言传身教,记录 的理念焕然一新。以后调 到报社做事,记者、编辑 、广告策划人等,我都干 过,在20年的新闻生涯中 ,记录成了我的职业。也 正是在这一时期,让我真 正懂得了记录的意蕴。我 记录过杨汝岱、陈俊生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黔江 地区的情况,记录过几十 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调研渝 东南的情况,也记录了无 数干部、群众苦干实干、 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情况 。记录的文字见诸报端的 ,累计下来不少于1000 万字。在业余时间也写一 点儿文学性比较强的文字 ,于是有了《红土地热土 地》《阿蓬江不会忘记》 《一个不当千万富翁的苗 族农民》等习作。有人说 我是在种新闻与文学的混 交林,我认为切中肯綮, 便接受了。新闻与文学的 融合,不就是文学的历史 或历史的文学吗?其范式 古有司马迁的《史记》, 今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 年》和范长江的《中国的 西北角》。我喜欢这样的 表达方式,因为它在一定 程度上比较真实,又十分 耐看。我相信真实才有力 道,真实往往更能感染人 ,只是这样的非虚构作品 ,比一般的虚构作品要付 出更多的精力。比如我在 写作本书的时候,经常会 为一个重要的数据折腾半 天,甚至会为核实一个重 要细节,要去当事人家里 跑上好几次。20年的记录 人生,既彰显了别人,也 成就了自己。’搞新闻的 日子虽然苦,但也苦中有 乐,本想就这样一辈子记 录下去,但一次干部调整 又让我走进了陌生的党校 。本认为这辈子与记录说 再见了,没想到在党校仍 然有我施展记录本领的空 间。我先是分管科研咨政 ,每年都要带头搞一项以 上的科研项目,我坚持搞 田野调查,又让记录派上 了用场。我所有的调研成 果,都是记录的结晶。几 年后又分管教学工作,我 把科研咨政成果转化为教 学,仍然得益于这些年的 不间断记录。 记录的爱好没有改变 ,改变的只是工具,小时 候用的是毛笔,以后是钢 笔,现在除了各种签字笔 ,就是电脑了。电脑特别 适合大容量的记录和保存 ,是其他书写工具无法替 代的。我在李子村写的《 脱贫攻坚日记》,大都用 手提电脑写成,少则四五 百字,多则一两千字,两 年下来,竟累积到40万字 !这么多拉拉杂杂的记录 ,为我在此基础上写作这 部长篇纪实文学打下了基 础。但由于亲历者对过往 的可能性遗忘,加上知情 者的选择性讲述,以及记 录者的个性化理解,我不 敢保证我的记录是绝对真 实的。我只是尽量从多视 角、反复地采访求证,来 还原事件或人物的真相, 即便这样,个别地方的差 错也在所难免。 对于我来说,没有记 录,就没有创造。记录是 我生活的重要部分,是我 生命中最愿流连的百花园 ,它将与我终生相伴。我 的记录不仅仅是自己留下 的生命痕迹、激发思想的 重要源泉,我还希望,我 昨天的记录是今天的历史 ,我今天的记录是明天的 历史。我现在写成的这部 《脱贫攻坚手记》,如果 你能既当文学读,又当历 史读,那我就万分荣幸了 ! 这是多年来我都想要 表达的对于记录的敬意, 现在我把它写出来,权当 这本书的后记。当我在键 盘上敲下这部书的最后一 个字的时候,在我生活了 近30年的这座峡谷城市已 是百花开放。而我割舍不 下的李子村,那一朵一朵 的梦冬花,也正在屋角田 边竟相开放,是那样金黄 娴静。在这样美丽芳香的 季节,我的这部无心插柳 的习作终于竣笔了,内心 的喜悦无以言表。趁这个 机会,诚挚地向那些鼓励 过我、帮助过我的人致以 谢忱与敬意。重庆市作家 协会将这部作品列为全市 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 精彩页 一 与扶贫有缘 接任 对于一个几十年都在城里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到贫困村去当一名村干部,而且是一名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的村干部。这名村干部既不是村党支部书记,也不是村委会主任,而是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第一书记”这个词儿,遑论戴这顶官帽了,我也是在研究有关课题时才略有所知。毫无农村工作经验的我,接到这个任命时自然要冒汗了,更何况我还是中途接任。这正像跑接力赛一样,接棒的人要体味先跑人的甘苦,唯一的办法就是比先跑人跑得更快。 那天上午接到通知后,断断续续想这事直到晚上,就有些失眠了。原因是太突然,事先没有任何人给我透过风。在单位,我分管科研,具体联系的科室多,当甩手掌柜是不行的。自己每年都要承担一两个课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然后还要静下心来写作。同时,还要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每年在党校主体班讲十几堂课,到区外讲几次学,还要参加区委讲师团的宣讲。单位办的《武陵论坛》,我又是执行总编,每期要审阅、修改的文字量较大,政治导向上要当好把关人,因此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从不敢懈怠。一年下来,感觉自己没有几天清闲,但上下班有规律,八小时之外也比较自由。我现在要去的那个李子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本来是由单位的班子成员任大义担任的,但2015年10月,黔江启动了“两城同创”工作,任大义现在被抽调到区“两城同创”办公室担任副主任,区委组织部决定由我来接替他的工作。任职文件很简单,就是组织部门发给我们单位的一纸调函。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不算正式任命。说心里话,我只是不乐意接这个活儿。因为自己在单位工作上算是轻车熟路了,何必给自己找麻烦?更主要的是,我不熟悉农村工作。脱贫攻坚作为国家行动,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大决战,如果自己干砸了,岂不让群众遭殃、给组织丢脸?但我是党员,组织上决定了,我就要服从安排。虽然这样安慰自己,但我一天到晚还是心事重重。 见我对这次“升官”如此在意,一好友笑着说:什么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啊?那不过是出个文件、做做样子罢了!多年来的驻村工作队,哪一次不是挂个名字,然后去村里转几圈,就算驻村了?你看到的又有几个是在认真履职?朋友的话让我语塞,因为我没有参加过农村工作,无法用证据反驳他。何况我也听说过,过去的驻村工作队,往往是形式盖过内容,像吹一阵风,不了了之。如果这次驻村也因袭旧风,那将产生什么后果呢? 其实,扶贫开发工作与我还是有一些缘分的。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期,我正在报社工作,当时全国涌现了“北有临沂,南有黔江”两个扶贫开发典型。我在报社采写了大量反映“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的稿件,特别是对杨汝岱、陈俊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关注黔江扶贫开发等重大新闻进行了详细报道,还出版了被称为第一部反映中国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长篇纪实文学《红土地热土地》。我在工作中遇过险,也受过伤,可以说既是黔江扶贫开发的见证者,也是黔江扶贫开发的参与者。进入党校工作后,我把教学、科研目标锁定在区域经济上,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是自己关注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积淀,相关研究也有了一些收获。现在要到李子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这是组织的安排,也算是我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又一次结缘吧。既然是缘分,那就要珍惜,工作一定会很苦,但要学会苦中寻乐。 先过一把“官瘾” 带着这样的心情上任,思想上的疙瘩算是解开了,但困惑如影随形,不断地折磨着我。这样的情绪波动,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我这个人优点不多,但对待工作和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容不得马虎。我想,既然接受了组织上布置的任务,就必须千好,绝不敷衍塞责。 但李子村的名字以前我都没听说过,现在组织上叫我到这个村去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怎么办呢?我一时找不到答案。我决定干脆放下这些困惑,先过一把“官瘾”再说。 P7-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