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儒家文化中有五种核心的价值,并称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中,“智”向来与“知”是通用的,而“智”更具有了一种“个人的理智”的意义。一般来说,“智”比起“知”来说是较为晚出的;而自孔子提出“五常”,儒家的“知”与“智”则是相通的,并在历目前具有丰富的涵义。“仁”与“智”(知)集中体现在主体内在的感受和认识活动中,而这种主观性的维度恰使两者成为中国文化里的两种很主要的德性。在孔子那里,“知”与“仁”地位几近等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仁”、“智”如同山水相依,有着动静咸宜的美感。在二者之外再加入“勇”,就构成了《中庸》所称的“三达德”,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始终,“智”如流水一般提挈着主体的心志,通达于其它德性之间。 目录 章 绪论 一、"智""知"的同源 二、"智""知"的历史流变 三、"智""知"的理论建构 第二章 "智"在先秦的起源 一、早期经典中的"知""智" 二、先秦儒家论"智"的简易 三、先秦道家论"智"的虛无 四、先秦墨家论智 五、先秦名家论智 六、先秦法家论智 第三章 "智"在秦汉的两个发展趋势 一、《吕氏春秋》中的"无知"之"智" 二、《淮南子》中的反"智"之"知" 三、董仲舒的"先知"之"智" 四、王充的"知"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