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中国名山风景的研究价值与进展
1.1 中国名山风景的价值
1.1.1 每一座名山都是自然的产物
1.1.2 每一座名山都是历史的积淀
1.1.3 每一座名山都是文化的载体
1.2 中国名山风景的研究进展
1.2.1 古代中国名山风景的研究
1.2.2 近现代中国名山风景的研究
1.2.3 佛、道名山风景的研究
1.3 为什么研究中国名山风景
1.3.1 为什么从地域角度研究名山风景?
1.3.2 为什么研究道教名山?
1.3.3 为什么研究武当山?
1.3.4 武当山风景体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2章 地理与条件——武当山风景营建的自然地理
2.1 地理区位
2.1.1 国土尺度上的地理区位
2.1.2 区域尺度上的地理区位
2.1.3 研究范围
2.2 自然条件
2.2.1 地质地貌
2.2.2 水文
2.2.3 气候
2.2.4 土壤
2.2.5 植被
第3章 人文与历史——武当山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3.1 中国名山发展概述
3.2 中国道教与道教名山
3.2.1 道教起源与发展
3.2.2 道教的宗教信仰
3.2.3 道教的神仙体系
3.2.4 道教的理想仙境
3.2.5 道教的管理制度
3.2.6 道教的环境特征
3.3 武当道教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3.3.1 武当山文化积淀与历史变迁
3.3.2 武当道教的思想渊源
3.3.3 武当道教的发展历程
3.4 武当山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3.4.1 武当山的初建——阶段Ⅰ:唐代以前(959年以前)
3.4.2 武当山的发展——阶段Ⅱ:宋元时期(960~1367年)
3.4.3 武当山的鼎盛——阶段Ⅲ:明朝大兴(1368~1644年)
3.4.4 武当山的衰败——阶段Ⅳ:清至民国(1645~1948年)
3.4.5 武当山的新发展——阶段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
3.5 武当山风景发展的影响因素
3.5.1 自然地理
3.5.2 政治因素
3.5.3 宗教意识
3.5.4 风水观念
3.5.5 社会经济因素
3.5.6 建造技术
3.6 小结
第4章 内容与要素——武当山风景体系的研究内容
4.1 山水
4.1.1 山水体系
4.1.2 山水资源
4.2 植物
4.2.1 植物景观演变
4.2.2 植物总体分布
4.2.3 主要植物资源
4.3 建筑
4.3.1 宫观
4.3.2 道路
第5章 立意与布局——将自然山水人文化的宏观布局
5.1 以“天路历程”为总体规划模式
5.1.1 天路历程思想的根源
5.1.2 天路历程在武当山的演绎
5.2 以“太和”为规划目标
5.2.1 “太和”释义
5.2.2 以“天柱峰”为依托
5.2.3 俯瞰与拜望
5.3 以“玄武信仰”为叙事主题
5.3.1 出生
5.3.2 修炼
5.3.3 升仙
5.4 依托“自然地貌”划分“人、地、天”空间序列
5.4.1 武当山地貌海拔分布
5.4.2 因山就势的设计
第6章 分布与环境——山水、植被、建筑的互动关系
6.1 官观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1.1 宫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6.1.2 宫观分布与水系的关系
6.1.3 宫观的分布与金顶的视域关系
6.1.4 宫观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特征
6.2 植被覆盖率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6.2.1 植被覆盖率随高程变化特征
6.2.2 植被覆盖率随坡度变化特征
6.2.3 植被覆盖率随坡向变化特征
第7章 样本与阅读——武当山风景单元的景观构成
7.1 太和官
7.2 南岩富
7.3 紫霄富
7.4 五龙宫
7.5 复真观
第8章 过渡与引导——武当山官观的引导空间
8.1 引导空间的功能
8.2 武当山道教宫观引导空间的提示语言
8.2.1 天门
8.2.2 桥
8.2.3 牌坊
8.3 武当山道教官观引导空间的组织形式
8.3.1 天门+神道
8.3.2 天门+复墙夹道
第9章 空间与类型——武当山官观的院落空间
9.1 院落的空间构成
9.2 武当山官观的空间艺术
9.2.1 轴线与山体的关系
9.2.2 以庭院为中心的组织模式
9.2.3 皇室家庙礼制
9.2.4 真武神“龟蛇”原型的投射
9.3 祭祀区的空间构成
9.3.1 祭祀区的主要建筑
9.3.2 祭祀区的空间组织
9.4 祭祀区的空间形态
9.4.1 院落空间率
9.4.2 庭院空间尺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