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解致璋,曾任台北春之艺廊展览企划及艺术书房经理。 曾开设清香斋茶屋及清香书院。 现从事台湾乌龙茶道的教学。 1988年,解致璋於繁华的台北东区隐巷中开设清香斋茶屋,以静謐幽雅的空间氛围,為己為人打造出十丈红尘中的一片清静,不但是许多文人雅士的约聚之地,更有无数国外媒体专程来台採访报导。1993年,在经营清香斋行有餘力之时,创办清香书院,邀请专家、教授、艺术家,广开人文、艺术乃至自然生态课程,期以民间讲学之精神深化台湾文化厚度,成為当时极具特色的学习空间。近年来,清香斋转型為茶道教室,解致璋以开放性、创造性和体会性的教学方式,研究发展台湾的工夫茶,改进心法,注入传统艺术精神,逐步建构出台湾乌龙茶的品茶美学。此外,并不定期筹办各种雅集与茶会,足跡遍及台湾各地、日本京都、加拿大温哥华,以及中国的苏州、上海、无锡、杭州等地。 后记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我不是学者,只是一个实做的人,也可以简单地说是 一个行者。 这些多半是自己的一点体会,也有部分是先有了体 会,后来读书时,碰到前人的经验,高兴地拿来印证自己 平日所想的,记下来,便成了可以给朋友作为参考的笔 记。 喝茶是大家都喜欢的事。喝得精,喝得讲究,细细地 喝,叫做品。我们现在说一个人的品味很好,意思是他的 鉴赏力很好,眼光很高,而顾名思义,品味是从味觉开始 的。 我一直认为功夫靠累积,累积许多人的功夫就产生了 文化的厚度,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强求不了,也不能速 成。反过来说,一个地方,有许多人喜欢做同样的一件 事,做得踏实、深入、精彩,慢慢就会出现一批有功底的 玩家,这个领域要它无趣也很难。 饮茶艺术与一般艺术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普 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的态度,或生活的样貌。可 以从几个层次去思考与看待。 二十多年前,朋友们为台湾的饮茶艺术取名茶艺,我 个人以为自己在茶艺中再注入精神境界,九成为茶道,因 为道艺一体本来就是中古的传统艺术精神。 台湾出产世界上稀有的好茶,为了要跟朋友一起好好 地品尝这种珍贵的茶,我们布置环境空间、插花、欣赏音 乐、摆设一些不矫饰的、仔细选择的茶具……这些渐渐成 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促使这种“游戏”发展的要素是我们 爱美,并且想要创造的天性,虽然我这块土地上缺乏足够 的审美教育,但我们自己在茶道艺术里发现了弥补心中缺 憾的方法。同时,茶道也引领我们的内心往平静、宽广、 安详的境界追寻。 对我们而言,茶道意指满足。满足于单纯的生活,及 这种生活中不凡的美感。通常,我们不知道原来拥有那么 多可以使自己快乐的能力,而且还能把这样的快乐分享出 去。只是抱着朴素的初心,便带给我们所经历的事一种内 在的品质,一种新鲜的活力和创造力,结果我们便体会到 这种不断开展、显露的经验……每当我们接近那个极限, 自然就会知道还有什么。这是不是铃木大拙指出的“中国 人所创造的,日常里活着的禅”? 那么,清香便可以继续流动。 2008年9月30日 目录 无由 游于艺 静心泡茶 集一 品茶的环境 茶席 茶具的选择与搭配 宜兴紫砂壶 壶承 盖置 茶杯 杯托 盖杯 茶蛊 茶则 茶匙 小茶罐 茶盘 茶巾 洁方 水方 煮水壶·茶炉 茶花 花器 茶点心 榭篮 集二 品茶 泡茶的三要素 泡茶用水 煮水 浸泡的时间 好喝的感觉 自己喜爱的口味 神秘的平衡点 茶味的浓淡 喉韵 洞见的入口 茶有真味 集三 无穷的清新 饮茶的流变 工夫茶 茶的起源 茶叶的分类 乌龙茶的制作工序 买茶 茶叶的香气与滋味 茶叶的保存 后记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精彩页 清朝书画家郑板桥的读书处名为“别峰庵”,小斋三问,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清静雅致的环境适合读书,也适合品茶。可是这样的环境并不多,我们可以自己来创造。 有朋友很幸福,住家靠近山边,又善于借景,窗外的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不论晨光夕曦、风雨晴晦,在四时变幻的景致中,都是品茶的美好时辰。 有朋友住在市中心,又在楼上,没有绿地,可是却慧心巧手地在阳台种树养花,营造出一片葱翠的绿荫。当阳光从落地窗洒进来时,也为室内带来婆娑的花影、树影,在地板上摆个矮几,几上放几样简单的茶具,就为朋友与家人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品茶环境了。 营造品茶的环境,是处理空间的艺术,没有一定的法则。我们先要细心观察环境的现实条件,再巧妙地运用种种审美的手法,慢慢经营出一片雅洁明净的空间氛围来。 小园 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是音乐性的,中国画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是天地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清初画家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的园林以素壁为背景,粉墙花影,宛若图画。 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 由此可见,这个小天井,给画家郑板桥带来诸多丰富的感受!园林美学家陈从周说:“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问。” 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绿地不多,但房子旁边还是有些小小的空地,住在楼上的人,也有阳台、窗台能够运用,我们可以效法园林美学,在“小中见大”,种些有姿态的花木,以有限的面积,来创造无限的空间。 窗景 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房子真正有用的地方在于室内的空间。室内的空间由天、地、壁构成——天花板、地板和墙面,墙面上有开窗和出入的门。一切生命的韵律、生活的节奏全都由这个虚空的“无”而生。 宋朝的大画家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美学家宗白华这样描述园林里的窗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 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我们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和大自然的距离很遥远,但是透过窗子,还是可以与它亲近。如果从窗子看出去,有远山、有公园、有行道树,甚至只有一棵老树,都是十分珍贵的绿意,我们应该想办法把它引进室内来。如果望出去视野纷乱,影响美感,就用竹篱、木窗、卷帘等手法屏挡或者局部遮掩起来,这样保留了自然光和通风,而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很清爽,没有杂物。颜色雅素的环境,任何色调的茶席都会很出色。 家具与花木 品茶的空间设计以家具为主,花木为辅。花木带给我们清新自然的气息,是营造情境、表现季节感最好的素材。由于季节不同,从户外的景致到茶席布置,以及整体空间气氛的创意构思,都会有明显的目不同。陈设家具,不在多而在精,贵在与空间协调,摆放有疏有密,就会显得雅致舒服。各种形状、质地、大小、高低的桌子都可以品茶。茶席随着桌面的条件设计、美感可以是千变万化的。P13-21 导语 茶道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茶道里体会孔子说的“游于艺”的境界。过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生活,悠游在自有的“游戏”中,使我们感到深深的满足,感受到喜悦之情,在我们内在深处觉得富有。 30余年习茶心得娓娓道来,不止于茶,也谈生活与美。 在茶道意境中,重新发现东方美学;于茶味底蕴里,深入传统文化精髓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从园林、器物、绘画、诗词、历史、禅宗等不同侧面,解读茶道日常之美,接续中国文化传统,感受东方审美韵味。 序言 无由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 人。——唐·自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我们舒舒服服地坐下,用清凉甘甜的山泉水来煮荼, 就着 炉火,缓缓忘却烦忱的心事吧。让我为你斟上一杯 好茶,没有 任何目的或者企图,只因为你也是一位爱茶 人啊。 虽然诗人当年所喝的团饼茶和煮茶的方法都与我们今 天不同,但是诗人晶莹宁静的感怀和潇洒的深情,悠悠穿 越千年而来,打动我们的心,像晨光映照在摇曳的竹叶 上,飘散出芬芳的清香。 内容推荐 《清香流动》是茶道美学家解致璋的经典代表作,全新典藏,作者亲自操刀修订,重新精选配图。 基于三十余年的习茶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以简约雅致的笔触、全面清晰的脉络,谈论茶席的空间布置、茶具的选择与搭配、品茶的方法、泡茶的要素、饮茶的流变……数百幅高清彩图聚焦不同时空里的茶席光景,捕捉茶与美的瞬间,搭配诗词禅句,情景交融,令人悠然神往;书中不只分享与茶相关的实用知识,还从园林、器物、绘画、诗词、历史、禅宗等不同侧面,解读茶道日常之美,更多借由茶之艺术,探讨生活之美,回归宁静本心,培养观照自我、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学习温柔敦厚的待客之道。在茶道意境中,重新发现东方美学,于茶味底蕴里,深入传统文化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