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明朝的历史,紫竹编纂了这部《大明王朝三百年》。本书汇集了吴晗先生多部关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及文章,比如《明史简述》《朱元璋传》《胡惟庸党案考》《明成祖生母考》等,并对书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整理,内容涵盖明朝的政治、军事、制度、经济、外交、社会生活、著名人物等,全视角解读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深度剖析了大明王朝兴衰背后的历史逻辑。 为便于大家阅读,此次出版对作品中涉及的古籍引文进行了严谨的校勘工作,并对一些生僻字、词进行了注解,力争将大师作品更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吴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他撰写的《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等文章,在学术界掀起巨大风潮。其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等。 目录 第一章 大明王朝的开基立业 大明帝国和明教 明太祖建国 建都和国防 大统一和分化政策 明初的恐怖政治 胡惟庸党案考 第二章 大明王朝的盛世哀歌 明成祖生母考 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意义 明成祖仁宗景帝之死及其他 第三章 大明王朝的内忧外患 北“虏”南倭问题 东林党之争 论晚明“流寇” 建州女真问题 第四章 大明王朝的制度变迁 明代的军兵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初的学校 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 明代的殉葬制度 第五章 大明王朝的社会生活 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郑和下西洋 明代新仕宦阶级的生活 明代之农民 明代的奴隶和奴变 第六章 大明王朝的风云人物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海瑞的故事 戚继光练兵 献身于祖国地理调查研究工作的徐霞客 关于魏忠贤 爱国学者顾炎武 序言 三百年前的历史教训 今年,假如我们不太健 忘的话,正好是明代覆亡的 三百周年纪念。 历史是一面镜子,三百 年前,有太多的事情,值得 我们追念。 三百年前,当明思宗自 杀以后,李自成西走,清人 借吴三桂的向导,占领北京 分兵南下的时候,南京小朝 廷领袖弘光帝,正在粉饰升 平,兴建宫室,大备百官, 征歌选舞,夜以继日。他的 父亲死于非命,原配离散不 知下落,国君殉国,国土一 部分沦于“流寇”,一部分被 异族兵威所蹂躏,人民流亡 离散,被战争所毁灭,被饥 饿瘟疫所威胁,覆巢之下无 完卵,即使是禽兽也该明白 当前危机的严重。然而这位 皇帝还是满不在乎,人生行 乐耳,对酒当歌,南京沦陷 的前夕,他还在排演当代有 名的歌剧《燕子笺》! 三百年前,当南京小朝 廷覆亡的前夕,清兵迫近江 北,“流寇”纵横晋陕,民穷 财尽,内忧外患交迫的时候 ,宰相马士英凭了一点拥立 的私恩,独擅朝权,排斥异 己,摈史可法于江北,斥刘 宗周、黄道周于田野,迎合 弘光帝的私欲,滥费国帑, 搜刮金帛,卖官鬻爵,闹得 “职方多似狗,都督满街走” 。等到左良玉举兵东下,以 清君侧为名,他才着了急, 尽撤防江的军队来堵住西兵 ,给清军以长驱深入的机会 ;他宁可亡国于外族,不肯 屈意于私争。到南京沦陷以 后,他却满载金帛,拥兵到 浙江,准备再找一个傀儡皇 帝,又富又贵,消遣他的余 年。 三百年前,当国家民族 存亡系在一发的严重关头, 过去名列阉党,做魏忠贤干 儿子,倒行逆施,为士大夫 所不齿的阮大铖勾结了马士 英,奉承好了弘光帝,居然 做了新朝廷的兵部尚书,综 全国军政,负江防全责。在 大权在握的当儿,他的作为 不是厉兵秣马,激励士气, 也不是构筑工事,协和将帅 ,相反的他提出分别邪正的 政策。他是多年来被摈斥的 阉党,素来和清流对立的, 趁时机把所有在朝的东林党 人一一摈斥,代以过去名在 逆案的阉党。他造出十八罗 汉五十三参的黑名单,把素 所不快的士大夫留在北都不 能出来的,和已经逃亡南下 的,都依次顺列,定以罪名 。对付一般读书人,他也不 肯放松,咬定他们与东林和 左良玉有关,开了名单,依 次搜捕。只是天不如人意, 这些计划,都因南都倾覆而 搁浅。他狼狈逃到浙江,清 军赶到,叩马乞降,不久又 为清军所杀,结束他不光彩 的一生。 三百年前,当外族铁蹄 蹂躏河朔,“流寇”主力恣张 晋豫,国破民散,人不聊生 的时候,拥兵数十万虎踞长 江上游的左良玉,却按兵不 动,坐观兴亡。他看透了政 局的混乱,只要自己能保全 实力,舍出一点贿赂当局, 自然会加官晋爵,封妻荫子 。因此,他不肯用全力来消 灭“流寇”,却用全力来扩充 队伍。政府也仰仗他对付“ 流寇”,不肯调出来对付外 敌。驻防在江北的四镇,又 是一种看法,一面用全副精 神勾结权要,一面用全副力 量来争夺防区。扬州是东南 最繁荣的都会,也就是这些 军阀眼红的目标。敌人发动 攻势了,他们自己还发动内 战,杀得惊天动地。好容易 和解了,指定了任务,北伐 的一个被部下暗杀了,全师 降敌,其他两个,清兵一到 ,不战而降,只有一个战死 。左良玉的部队东下,中途 良玉病死,全军都投降清朝 ,做了征服两浙闽广的先头 部队。 三百年前,当前方战区 的民众,在被敌人残杀奴役 ,焚掠抢劫,辗转于枪刀之 下,流离于沟壑之中的时候 ,后方的都市,后方的乡村 ,却像另一个世界,和战争 无关,依然醉生梦死,歌舞 升平。南京的秦淮河畔,盛 极一时,豪商富贾,文人墨 士,衣香鬓影,一掷千金, 画舫笙歌,穷奢极欲。杭州 的西湖,苏州的阊门,扬州 的平山堂,都是集会的胜地 。文人们结文社,谈八股, 玩古董,捧戏子,品评妓女 ,研究食谱,奔走公堂,鱼 肉乡里。地主们也在欢天喜 地,到处迎神赛佛,踏青赏 月,过节过年,戏班开演, 万人空巷。商人依旧在计较 锱铢,拿斤拈两。在战区和 围城中的,更会囤积居奇, 要取厚利。大家似乎都不知 道,也不愿意知道当前是什 么日子,会发生什么变局。 他们不但是神经麻木,而且 患着更严重的痿痹症。敌人 一到,财产被占夺了,妻女 被糟蹋了,伸颈受戮,似乎 是应该的事情。《扬州十日 记》和《嘉定三屠记》所描 写的正是这些人物的归宿, 糊里糊涂过活的结局。 三百年前,从官僚到地 主,从将军到文士,都只顾 自己的享受、儿女的幸福, 看不见国家民族的前途。个 人的腐化,社会的腐化,宣 告了这个时代的毁灭。虽然 有史可法、黄道周、刘宗周 、张煌言、瞿式耜、李定国 、郑成功,一些代表民族正 气的人物,却都无补于国家 的沦亡,民族的被奴役! 三百年后,我们想想三 百年前的情形,殷鉴不远, 在夏后氏之世。 1944年 导语 为什么现代人对明朝兴趣这么大? 为什么明朝受到小说家和影视剧的追捧? 为什么有评论说“明朝是中国继汉、唐之后的盛世”? 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名声好的? 为什么明朝会出现宦官当道、太监专权?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究竟是怎样的独特存在? …… 著名历史学家、明史研究开拓者和奠基者吴晗先生经典作品。 本书以史料为基础,全视角解读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深度剖析大明王朝兴衰背后的历史逻辑。以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繁体版本为底本,严谨校勘,完美呈现大师力作。 书评(媒体评论) 吴晗古文功底很深,尤 其对《资治通鉴》,几乎是 精通。他的明史研究,得益 于这些基础。 ——历史学家 何炳棣 吴晗的历史随笔是他最 闪光的亮点,每篇文章举重 若轻,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命题。 ——明史专家 王天 有 精彩页 大明帝国和明教 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十二月,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已平定山东,南征军已降方国珍,移军福建,水陆两路都势如破竹。一片捷报声使应天的文武臣僚欢天喜地,估量军力、人事和元政府的无能腐败,加上元朝将军疯狂的内讧,荡平全国已经是算得出日子的事情了。苦战了十几年,为的是什么?无非是为做大官,拜大爵位,封妻荫子,有大庄园、好奴仆,数不尽的金银钱钞,用不完的锦绮绸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舒舒服服过日子,如今,这个日子来了。吴王要是升一级做皇帝,王府臣僚自然也进一等做帝国将相了。朱元璋听了朱升的话,“缓称王”,好容易熬了这多年才称王,称呼从主公改成殿下,如今眼见得一统在望,再也熬不住了,立刻要过皇帝瘾。真是同心一意,在前方斫杀声中,应天的君臣在商量化家为国的大典。 自然,主意虽然打定,自古以来做皇帝的一套形式,还是得照样搬演一下。照规矩,是臣下劝进三次,主公推让三次,文章都是刻板的滥调,于是,文班首长中书省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舆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伏冀俯从众请,早定尊称。”不用三推三让,只一劝便答应了。十天后,朱元璋搬进新盖的宫殿,把要做皇帝的意思,祭告于上帝皇祗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人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诸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日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祗。是用明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祗,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即位礼仪也决定了,这一天先告祀天地,再即皇帝位于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和都民耆老拜贺舞蹈,连呼万岁三声。礼成,具皇帝卤簿威仪导从,到太庙追尊四代祖父母父母都为皇帝皇后,再祭告社稷。于是皇帝服衮冕,在奉天殿受百官贺。天地社稷祖先百官和都民耆老都承认了,朱元璋成为合法的皇帝。 皇帝的正殿命名为奉天殿,皇帝诏书的开头也规定为奉天承运。原来元时皇帝白话诏书的开头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文言的译作“上天眷命”,朱元璋以为这口气不够谦卑奉顺,改作奉作承,为“奉天承运”,表示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奉天而行的,他的皇朝是承方兴之运的,谁能反抗天命?谁又敢于违逆兴运?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和文武臣僚照规定的礼仪节目,逐一搬演完了,定有天下之号日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京师。去年年底,接连下雨落雪,阴沉沉的天气,到大年初一雪停了,第二天天气更好,到行礼这一天,竟是大太阳,极好的天气,元璋才放了心。回宫时忽然想起陈友谅采石矶的故事,做皇帝这样一桩大事,连日子也不挑一个,闹得拖泥带水,衣冠污损,不成体统,实在好笑,怪不得他没有好下场。接着又想起这日子是刘基拣的,真不错,开头就好,将来会更好,子子孙孙都会好,越想越喜欢,不由得在玉辂里笑出声来。 奉天殿受贺后,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各文武功臣也都加官进爵。皇族不管死的活的,全都封王。一霎时闹闹攘攘,欣欣喜喜,新朝廷上充满了蓬勃的气象,新京师里添了几百千家新贵族,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个新朝代。 皇族和其他许多家族组织成一个新统治集团,代表这集团执行统治的机构是朝廷,这朝廷是为朱家皇朝服务的,朱家皇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给他的皇朝起的名号——大明。 大明这一朝代名号的决定,事前曾经过长期的考虑。 历史上的朝代称号,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大体上可以分作四类:第一类用初起时的地名,如秦如汉。第二类用所封的爵邑,如隋如唐。第三类用特殊的物产,如辽(镔铁)如金。第四类用文字的含义,如大真大元。大明不是地名,也不是爵邑,更非物产,应该归到第四类。 大明这一国号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的传说,主要的经典有《大小明王出世经》,经过了五百多年公开的秘密的传播,明王出世成为民间所熟知所深信的预言。这传说又和佛教的弥勒降生说混淆了,弥勒佛和明王成为二位一体的人民救世主。韩山童自称明王起事,败死后,他的儿子韩林儿继称小明王,西系红军别支的明升也称小明王。朱元璋原来是小明王的部将,害死小明王,继之而起,国号也称大明。据说是刘基提出的主意。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