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衡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学的价值在于揭示生活中的美,但是发现了事务的美如何去表现呢?山水说明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手法表现自然风物之美,给人美得陶冶、感染与享受;人物形象的描写主要是启示理想、信念、道德、哲理;叙述是文学的基础,一切析理合抒情都要首先将客观的、有价值的事情用简洁明快的方式表达出来。现代散文名家梁衡亲自挑选、亲自点评的作品将帮助理解散文中的生活美,掌握写作技法。

内容推荐

梁衡是中国当代知名的散文家,他的多篇散文入选了多个版本的中学生教材及自读课本。本书是梁衡专为中学生编写的一本散文读本,最大的特点是梁衡亲自挑选了一些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并对每篇文章亲自进行点评,以便让中学生读者能够明白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技巧和方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已入选中学课本的六篇文章解读,第二部分为作者挑选的各类文章数十篇及点评,第三部分为其他作家或教师对作者文章的解读与评论。

目录

第一单元 入选中小学教材解读

 晋祠

美文解读 我写《晋祠》

 觅渡,觅渡,渡何处?

美文解读 我写《觅渡》

 《觅渡》自注16条

参考资料 瞿秋白女儿给作者的一封信

 跨越百年的美丽

美文解读 我写《跨越百年的美丽》

相关资料 《数理化通俗演义》节选

 把栏杆拍遍

美文解读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对《把栏杆拍遍》的讲解

 夏感

美文解读 我写《夏感》

相关资料 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

 青山不老

美文解读 我写《青山不老》

第二单元 扩展阅读

 写人篇

阅读指导 关于写伟人

百年明镜季羡老

大无大有周恩来

这思考的窑洞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二死其身的忠臣彭德怀

读韩愈

读柳永

乱世中的美神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写景篇

阅读指导 山水为什么美

冬日香山

石河子秋色

草原八月末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壶口瀑布记

吴县四柏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佩莱斯王宫记

 记事篇

阅读指导 叙事是写作的基本功

红毛线,蓝毛线

周恩来让座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平塘藏字石记

试着病了一回

 抒情篇

阅读指导 为文第一要激动

年感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西北三绿

忽又重听走西口

母亲石

 说理篇

阅读指导 文章为思想而写

文章五诀

人人即可为国王

匠人与大师

书与人的随想

你不能没有家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假奶粉拷问真道德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第三单元 作品与教学研究

 追求一个境界

 探索大散文的先行人(探索大散文)——读梁衡的《人杰鬼雄》

 潇洒中的大气——读梁衡的两篇散文

 敢问谜在何方?——梁衡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简析

 梁衡谈《晋祠》

 从《晋祠》到《觅渡》

 《跨越百年的美丽》备课思考及教学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一文解读

 欣赏梁衡之“工”

 理与情铸就的美

 北京101中学学生课件作业两篇

 梁衡入选语文教材和教学阅读用书作品一览

 媒体及教师推荐名单

试读章节

偶为报纸写了一篇介绍山西名胜晋祠的文章,想不到竟被收入中学教材。我写文章本不懂格式,看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才知这叫说明文。《语文学习》的同志要求就这个说明文写一点说明,现就一些随想随感如实写出,也只能是仅供参考。

一、关于美的发现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生活中的美。美的内容一般分为三类: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山水说明文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艺术手法来表现自然风物之美。山水之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有独立性、长久性、多样性。在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给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面的启示,而自然风物给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与享受。

大自然中不是每一处山水都美,有的是穷山恶水;也不是同一处山水,人人都一样地赞美,人们尽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欣赏它的美。晋祠,从现在还保存着的宋代建筑算起也已近千年,其山水景物的形成当更久远,其间来游历和歌咏的人亦甚多。但我看晋祠,它的美与一般的山水却有不同,是一种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和艺术的综合之美。这个发现是逐渐的。我童年时便常去晋祠游玩,它的自然之美对我熏陶极深,清清的水,郁郁的树,还有那座秀丽的山。当时山上的野花比现在多,每年五一节假日,城里的人骑车来玩,傍晚归去时车上都有一束从山上采来的黄花,一条花的车流甚是壮观。我很爱在这个季节爬山,在花丛中嬉戏。那景象是难忘的。“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情悦神爽”,便是这山给我的美好印象。还有那苍劲的老树,和古老的河浑然合成一种古朴的美;那水“多、清、静、柔”,是一种秀丽的流动的美。它们合在一起组成一种特别的自然风光。这是晋祠的迷人之处,也是首先不可不告诉读者的。

但是,晋祠毕竟不同于单纯的天然野境,不是小石潭,不是桂林,也不是三峡。它是一个文化名胜所在,人们在这里已经营了一千年。除大自然留下的景物外,更重要的还有祖先留下的文物。有很深很浓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特别是古建三绝:圣母殿、木雕龙、鱼沼飞梁。这几样东西是美的,它们不同于山、水、树。已超出自然,而是一种艺术美、社会美。(本来有人主张美只有两类,艺术美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美。)这些美的雕塑,美的建筑,都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有自然之外的社会内容。这种包含社会和艺术内容的美的发现,只靠一般观赏是不行的,它还要靠读书、看画、听歌,要有文史知识和艺术修养方面的积累。所以对我来说,那自然之美是幼时在自然的熏陶下所接受,而这社会艺术之美是以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才逐渐感知的。这时我对晋祠不但看见了它,而且还理解了它(当然到现在也不敢说已完全理解)。如果山水风物是它的外美,那么这些文化就是它的内秀。这是要告诉读者的第二个方面,是更深的一层。

古人道:“名胜所在贵乎心得。”要写好一处山水,就先得对它的美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发现。这大概就是中学写作教学中常说的观察。其实还应该加上研究。

二、关于美的表现

发现了事物的美,怎样去表现呢?找最有个性的特征,作一细微深入的刻画。古诗文中写美人,常忘不了一双明眸或一汪秋波。画人,最关键的是画眼睛,山水也是有“眼”的。只须着意点染这一点,其美自见。如文中写景,着意春秋二景,写那棵奇怪的左扭柏,便突出一个“扭”字:“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写水,则细摹其清:“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树,冉冉不绝。”这些关键地方多费一些笔墨正是为了在别的地方省一些笔墨。既发现了它的美,便将它最美的地方写透、写够。

再者,山水名胜,多是静物。静则无势,无势则不能动人。因此要尽量让静物动起来,去摇荡人的情怀,让读者与作者产生美的共鸣。这在古典诗文中是有许多传统写法的。金人元好问写过这样一首《山中杂诗》: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它妙在能将看不见的“风”,通过动态的树写出来,却又将流动的水用苔滑无声来表现。将花、草、竹、藤等一起跃然纸上,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生态图,有动势感,而且是各种微妙的动态。凡美的东西都是活灵灵的,能唤起人的生命活力,使人有思有感,可赞可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登高而见到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目既往还,心亦吐纳”,便是自然景物激起了人生命、思维、感情的活力。

要表现山水草木之美,我想尽量取动势,虽是从山水落墨,却是从人情着眼,将主客观之间沟通。山水是自然存在,将美传达于读者却是文章的功能。文章写到泥塑仕女的形态,写木龙抱定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写十字飞架石桥,又从桥引申到“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写石雕的小和尚笑眯眯、傻呵呵地接水,石虎前爪抓岸,引颈探腰,要一吸百川等,都是尝试着以动写静,突破自然美,而去追求艺术美。或者说,力图用语言艺术的美去挖掘自然风物之美。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看到的是自然原形,听到的却是经过提炼、艺术化了的景物,自然更多了一层美。

第三,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借鉴前人。正如历史不可割断一样,艺术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也有其固定关系。学美术,先从临摹入手,进而吸收百家之长,自成风格。一个画家、书法家,总能在他的身上找出对前人借鉴、吸收的来踪。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按牛顿的说法,就是踩着巨人的肩膀去攀登。

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这样。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笔力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写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这些只是心得而已,真要细指,确又难说。

本来,文章贵乎意与气。不知以上这些文章在中学教材中是否全有选。细细对比便可知我这篇小文的师承。在字、词和句式上,如“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是明显地来自古文。“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合着那些金鱼、青苔”,“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这种慢节奏的用词效果,是取法于三十年代的散文。其余还可再研究,总之,我想说明,这实实在在是一篇习作,学习前人之作。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结构。教师上课,最喜向学生讲结构,因为结构一般好讲,学生也好懂。我在中学读书时对此印象很深。我认为散文应先重气、重意,次再锤炼文字。结构,只要自然便好。本来结构比之于以上其他方面是好理解的,过分分析结构,学生不作基本功培养,写出的文章便会底气贫虚,架子大散,成了新八股文。正像书法,不先做笔画训练,便讲间架结构,终难成功。如果是要做说明文,首先还是要去深刻地理解被说明的对象,挖掘独特的发现,然后为文,顺其自然。本文的结构也实在一般,先自然山水,后建筑艺术,仍觉言之不尽,叙一段园中的小品,最后总之以“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历史文化”。如此而已。

1983年8月

P4-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5: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