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友博客,知《开卷》第4期已出,而我至今第3期尚未收到。给宁文兄发短信,请快快寄来。如今不读《开卷》已心痒难耐了。小小杂志,办得这样叫人渴念,实在是好啊。
夜读巴金的《俄的同时代人》。这是巴金怀念故友的散文集,李辉编选,写到的人物,自鲁迅起,有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冰心、沈从文等,还有郑振铎、冯雪峰、叶圣陶、靳以、胡风、赵丹,也有周恩来、彭德怀、陈毅,唯独没有选《怀念萧珊》,不知选家什么想法。
有的人不喜欢巴金的文章,说他的文笔只有“中学生作文的水平”;有的人不喜欢巴金的思想,说他没完没了总是在一个事情上饶舌不休,不能向前看;有的人不喜欢巴金的性格,说他懦弱,不敢仗义执言,朋友落难的时候,他也跟在后面揭发、批判。
可是我读巴金的《怀念振铎》,里面说:“根据这几十年的经验,我能忍才能过那一个一个的难关。这并不是容易的事:忍受奇耻大辱。我一直认为,活着是重要的,活着才能保护自己,伸张正义。而不少在‘运动’中、在‘文革’中被人整死的人和所谓‘自绝于人民’的人就再找不到说话的机会,也不能替自己辩护了。关于他可以由人随意编造故事,创写回忆,一时出现多少知己。我忍受了十年的侮辱。固然我因为活下去,才积累了经验,才有机会写出它们;但我明白了一点:倘使人人都保持独立思考,不唯唯诺诺,说真话,信真理,那一切丑恶、虚假的东西一定会减少很多。活命哲学和姑息养奸不能说没有联系。以死抗争有时反能产生震撼灵魂的效果。”在《纪念雪峰》里他也写道:“我并不像某些人那样‘一贯正确’,我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丢石块。”
在巴金笔下,我们能读到许多这样敞开胸怀、剖析自己灵魂的文字,而我们在许多其他的受害者的文字里,更多的只看到他的委屈和悲惨遭遇。诚然,让后人了解这些委屈和悲惨遭遇是必要的,但巴金的剖析不是更能让人们思考灾难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吗?4月24日,三月十九,星期四
傍晚散步,顺道买了本书:《浮光掠影看平生》,启功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版权页标明的出版日期是2008年5月,看来这本书走在时间前面了。全书分3篇:上篇“不将世故系情怀”,以启功先生回忆师友的文章为主,有记齐白石、陈垣、溥心畲、台静农、吴镜汀先生等;中篇“能与诸贤齐品目”是启功先生的谈艺文字,有论书、论诗、谈《论语》和读《红楼》等篇;下篇“天地大观尽游览”是启功先生关于书画鉴定的文字和一些序跋。书的代序《笑对风雨平生》实际上是张中行先生的《启功》一文。我翻遍了全书也没找到编选者的大名,粗看起来,觉得编者不甚高明,文字的编排分类也没什么一定的标准。如果启功先生地下有知,大概对这样的选家要摇头的。不过我只要读启功的文章,如何编法,于我无甚大碍。
夜续读巴金的《我的同时代人》毕。
4月25日,三月二十,星期五
春节以后买的新书已经有70多册,书桌上堆满了,书架也塞不进了,只好摞起来。今天抽空整理了一下,发现还有许多书没读。至今为止,很幸运还没有人到我的书房,面对占了一面墙的书架问什么“这么多书都读过吗”这样尴尬的问题。龚明德先生就说,遇到问这种冒傻气的问题的人,就轰他出去。王国华先生前几天在博客上就贴了一篇短文,题目是《“不好意思,我还没读”》。我虽然曾被弄成本市的所谓“十佳藏书人”之一,但我自己心知肚明,我并不是藏书的料:一来术无专攻,二来也无闲钱,靠卖弄口舌挣的几个散碎银子,养家糊口都勉为其难。所以平常买书还是颇费思量的,虽说它是精神食粮,但和吃肉相比,到底还在其次。可是一个人要是养成了坏习惯,是很难办的。我就有一个不借书看的坏习惯。人家都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偏偏是书非买不能读派,想读的书,总要自家买来,读得才安稳。这样久而久之,不免贪多求全,见猎心喜,有时候还像老鼠过年一样先预存一些。我猜想老鼠一定会忘记存在洞里的食物,我就有好些书存得时间长了,结果弄得“不好意思,我还没读”,因为它被后来的书压着,我的不见它,久矣,已非一日也。P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