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曾经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学题材和作品特色凤靡一时,并由此成为“五四”以后毁誉交加、颇有争议的作家之一。郁达夫一生都在为女性而苦恼着。在他短短五十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先后结了三次婚,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影响的女性却远远不止于三位。本书以郁达夫的情感历程为线索,具体、详细地叙述了他与诸多女性之间浪漫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婚恋风波。资料翔实,可读性较强。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郁达夫一生重要的一个侧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的情爱历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祥龙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曾经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学题材和作品特色凤靡一时,并由此成为“五四”以后毁誉交加、颇有争议的作家之一。郁达夫一生都在为女性而苦恼着。在他短短五十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先后结了三次婚,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影响的女性却远远不止于三位。本书以郁达夫的情感历程为线索,具体、详细地叙述了他与诸多女性之间浪漫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婚恋风波。资料翔实,可读性较强。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郁达夫一生重要的一个侧面。 内容推荐 本书以郁达夫的情感历程为线索,具体、详细地叙述了他与诸多女性之间浪漫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婚恋风波。资料翔实,可读性较强。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郁达夫一生重要的一个侧面。 目录 序言(谢昭新) 一 寂寞的童年 二 情窦初开 三 远一程,再远一程 四 飞雪之夜 五 一往情深 六 奉命订婚 七 一样伤心悲薄命 八 茫茫夜里逢海棠 九 近乡情更怯 十 没有铁窗的囚牢 十一 饮鸩止渴 十二 龙儿之死 十三 再见了,广州 十四 初见王映霞 十五 梦中之梦 十六 生涯的转机 十七 节外生枝 十八 柳暗花明 十九 寒灰复燃 二十 移家杭州 二十一 耀春之殇 二十二 风雨茅庐 二十三 冰冻三尺 二十四 求签问卜 二十五 裂痕初露 二十六 公开爆发 二十七 劳燕歧路 二十八 远走南洋 二十九 毁家 三十 忍抛白首盟山约 三十一 敌我之间 三十二 萍水之恋 三十三 魔窟藏身 三十四 第三次结婚 三十五 婚后生活 三十六 魂断天涯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郁达夫的童年是十分孤独而又寂寞的。 父亲去世后,母亲身兼父职,艰难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特别是每年入秋以后,无论是去乡下催收租谷,请人将收来的谷子加工成米,还是雇船连柴带米一道运回城里,都必须由她一人操劳,根本无暇顾及年幼体弱的郁达夫。 因为家境贫寒,郁达夫唯一的姐姐阿凤从小就送给环山村叶家当童养媳;两个哥哥,也因年龄与他相距较大,早就离家到很远的书塾去念书,不能和他做伴、游玩。于是,在这个破旧、寂静的三开间楼房和房前空阔的庭院里,常常只能听见守了数十年寡的老祖母那凄凉而单调的念佛念经的声音。 孤独、寂寞的生括使郁达夫对秀丽、迷人的大自然产生了无限亲切的眷恋之情,他常常到离家稍远的富春江江边去玩,因为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有浓绿的草场,有无边无际的树影和一望无垠的长空。置身这绿树浓荫之中,注目江面上的点点白帆,遥望隔江的青山烟云,他总会感到说不尽的新鲜与好奇。 在郁达夫童年时代的生活中,唯一能够时时陪伴着他的只有经常照顾他的生活的使婢翠花。翠花是一位比郁达夫大10岁左右的农家少女,她年纪很小就来到郁家,郁达夫的母亲整日在外奔波,家中的大小杂事,全靠着她的一双手去操作。 当翠花在家洗碗、搓衣或去江边淘米、洗菜的时候,面容清瘦、头上养了一圈罗汉发的小达夫,要么静静地躺在一张铺着被的藤榻上翻看几本刘永福镇台湾的石印小画本,要么默默地端坐在水边大石条上,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望着江心那缓缓来往的点点帆樯出神、遐想: “这世界真大呀!那宽广的水面!那澄碧的天空!那些上下的船只,究竟是从哪里来、上哪里去的呢?” 失去了男人的家庭,不免会时常遭受亲戚或邻居的欺侮,诸如家里的田产被盗卖、放在乡下的租谷遭偷窃、祖坟山上种的树木被砍伐等。凡此种种,母亲经交涉而毫无结果,最后只有在父亲的遗像前放声痛哭一场。母亲一哭,郁达夫也不由得随着一起哭起来。每逢这种情景,翠花就把他抱进怀里,一面用柔和的话语抚慰他,一面自己也禁不住泪流满面。 有一次,郁达夫独自一人在房前院子里玩,不小心一头跌进了装有水的大缸里,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一睁开眼,他就看见两眼哭得红肿的翠花陪伴在身边,脸贴在他的脸上。 “翠花!”他叫了一声。 “你看见我了吗?你看得见我了吗?要不要水喝?”她带着鼻音,轻轻地问。 一股悲哀而又感激的热泪禁不住从郁达夫的眼角潸然流下。 在郁达夫的童年时代,还有一个与他十分亲近,经常在一起玩耍的伙伴,这就是比他大一岁的邻居阿千。 阿千也是一个出生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一家人平日以砍柴卖菜为生,村子里有了婚丧嫁娶的事,他们也常常去帮帮忙跑跑腿。正是因为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阿千的生活过得朴素而又穷困。冬天,他穿的是破烂不堪、到处挂“花”的旧棉衣,夏天,则大半身都光光地裸露在外,因而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脸上也总是沾满灰尘,仿佛自出生落地以后从未洗过的样子。 阿千虽然仅仅比郁达夫大一岁,但却早已跟着他家的大人学会了砍柴、卖菜等等。遇到婚丧嫁娶之事,他也常常跟着家里的大人一道进出帮忙。而当一天的工作完了以后,他也俨然成人一般,与大人们一道,一边高声和大人们聊天一边走进村里的茶店酒馆,去享受一天劳累之后这一点点生活的馈赠与慰藉。 看着阿千小小年纪就能和大人们一同无忧无虑地劳作、谈天以及进出茶店酒馆,童年时代的郁达夫心里总是充满了向往与羡慕。每当阿千从门前走过时,他便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他一定又是上茶店酒馆去了,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同他一样的和大人们去夹在一道呢?” 有时阿千经过门前,看见他一人失神、孤寂地站在门口,也曾热情地邀约他一同前往,但他一则怕母亲要骂,二则胆子太小,总是微笑着摇摇头便跑进屋里去躲开了。尽管如此,阿千与大人们的生活,特别是他与大人们一道去茶店酒馆的情形,对于年幼的郁达夫来说,实在是一种令人神往的诱惑。 一个春光明媚、天气晴暧的早晨,母亲上父亲的坟头扫墓去了,祖母也一早就去了一座远在三四里路外的庙里去拜佛。翠花正在灶下收拾早餐的碗筷,郁达夫也像往常一样,一个人站立在门口,遥望着远处的青天白云。这时,阿千一边哼着戏曲中的小调,一边背着钩刀、扁担和绳索之类出现在他的面前。看见他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阿千立住脚说道: “鹳山后面的盘龙山上,映山红开得多着哩;并且还有乌米饭(一种小黑果子)、彤管子(一种刺果)、刺莓等等,你跟了我去吧,我可以采一大堆给你。” 阿千原本就是郁达夫所崇拜的英雄,今天又只有他一个人去砍柴。阿千的劝说,使他怦然心动,两只脚便不知不觉、十分轻松地随着阿千出发了。为了不使翠花发现出来阻拦,他们加快步伐,一路跑出了村庄。 出了村庄,沿着江岸,一口气跑出了县城之后,天地顿时显得宽阔起来。田里的麦苗已经长高了,麦田里的桑树,也都发出了绒样的叶芽。呼吸着野外带有淡淡的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沐浴着暖融融的春目的阳光,郁达夫原先那种对于这一次“冒险”的惊惧之心,立刻被大自然向他呈献的勃勃生机所压倒。他们一路上说说笑笑,边走边谈。在郁达夫的眼里,比他仅仅大一岁的阿千简直就是一部小小的自然界的百科大词典,而到盘龙山山脚走去的这一段野路,便成了他最初学习自然科学的生动教材。从阿千的口中他渐渐地知道了,那在晴天里极其舒畅、快乐地一声飞鸣过去的,是老鹰在觅食;立在树枝头唧唧喳喳,似在吵架又像是在谈天的,大半是麻雀之类;远处的竹林丛里,既抑扬起伏又余韵悠远地在那里歌唱的,是深山的画眉;而那长满了绛黄色的绒毛,粗看起来仿佛是一只只毛虫似的野菜,则是炒起来吃味道倒还很好的薇蕨…… 走到盘龙山的半山腰,他们都感到浑身燥热,呼吸也急促起来。 “你坐在这儿休息,我砍柴采野果子去。” 阿千一面指着一块大石块,一面把穿在外面的一件破夹袄脱下丢在地上,只穿着一件小衫,哼着小曲走了。 这是郁达夫第一次离开家人,走了这么远的路。他一个人立在这半山的大石块上,近看山脚下的绿野桑田,远眺天水相连之处的似隐似现的淡淡的青山,耳听着阿千一路渐远渐幽的脚步和歌声,他的心里忽然产生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渴望与愁思: “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大起来呢?我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到这像在天边的远处去呢?到了天边,那么我的家呢?我的家里的人呢?” 这样想着想着,他同时感到了对远处的遥念与对乡井的离愁,眼角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涌出了热泪。 P4-8 序言 王祥龙同志在安徽师大读书期间,就很热爱中国现代文学,他对郁达夫特别钟情,所以一有时间,就抱着郁达夫的作品和有关资料阅读。后来走上工作岗位,他仍然抓住这个重点研究对象不放,广泛地搜集资料,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酝酿构思、精心营造,写成了《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的情爱历程》(以下简称《历程》)。多年辛苦结硕果,郁达夫研究领域又添了一本新的传记,令人称道,可喜可贺! 新时期以来,郁达夫研究不断深入,论文佳著层出不穷。单研究他的传记专著,就出了不少,我接触阅读过的也不下十种。在这么多的传记中,像祥龙同志这样深入作家的“生活”与“情感”世界,细细开掘一些东西,还是不多见的。尤其作者对他的爱情生活所作的真实生动的描述,读了让人感慨、感动。闭上眼睛,就有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非常富有情感的郁达夫向你走来,他是文人、诗人、作家,他伟大,但他又和普通人一样,是人而不是神,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所以,这本传记首先是形象感人,不靠说理、说教硬把“思想”塞给读者,这一点就很难能可贵! 如何写传记,郁达夫就有一个说法:“新的传记,是在记述一个活泼泼的人的一生,记述他的思想与言行,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他的美点,自然应当写出,但他的缺点与特点,因为要传述一个活泼而且整个的人,尤其不可不书。所以若要写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抒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量来写,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什么是传记文学》)《历程》突出郁达夫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爱情生活这一人生的重要侧面,做到了是一说一,是二说二,不掩盖史实,也不夸大粉饰史实。以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一段起伏跌宕的婚姻经历为例,作者写得就比较真,“说得像”。他不作主观的偏袒,而善作客观的记述,让读者从他的笔底去领略郁、王那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各自的情感个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审美判断。《历程》需要在记述中作议论或判断的,都很简明扼要,不把话说“死”,采取绘画上的“留白”法,让读者自己去填补,这恐怕要比作者去指点说破,更具有价值。 最后还要一提的是《历程》的章节安排,巧妙紧凑,有一环扣一环的特点。语言生动活泼,很能吸引读者。希望祥龙锲而不合,坚守自己的研究阵地,继续开拓,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 后记 早在上世纪8 0年代,我还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曾隐约地产生了一种愿望:毕业后要编著一本郁达夫传记。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有意识地广泛搜集郁达夫的生平史料及有关郁达夫的研究文章。当时,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的研究工作刚刚从停滞状态恢复、起步,不仅有关史料、研究文章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就是要找一套作品收集完备的《郁达夫文集》也非易事、颇费周折。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借助校图书馆,做了一些最初的资料准备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还没有买到王自立、陈子善先生合编的《郁达夫研究资料》(上、下),连一份粗略的郁达夫年谱也没有时,我曾花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每晚都去校图书馆资料室,从曾华鹏、范伯群先生合著的《郁达夫评传》一书中,摘录、整理了一份比较详细的郁达夫年谱及有关大事记。 1986年7月,我从安徽师大毕业分配到铜陵财专(现铜陵学院)工作后,尽管环境、条件均有诸多局限,但仍坚持不懈地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先后从新华书店及有关出版社购得《郁达夫研究资料》(王自立、陈子善合编)、《郁达夫评传》(曾华鹏、范伯群合著)、《郁达夫传记二种》(日本人著)、《郁达夫新论》(许子东著)、《郁达夫日记集》(胡从经编)、《郁达夫小说全编》、《郁达夫散文全编》、《郁达夫诗全编》等多种书籍。毕业之前,同班好友,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现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工作的孙宏林先生,又将他珍藏的一本《达夫书简》赠送给我。此外,在一心“淘书”的过程中,我还先后在书店及旧书摊上偶然觅得王映霞的两篇极有价值的自传:一篇是《半生自述关于郁达夫思想和生活遭际的一些情况》(载朱明雄编《传记文学选》第一卷),另一篇是《第二个四十年》(载《名人传记》1988年第十期)。这样,大约到1991年,有关编著郁达夫传记的资料准备工作已比较充分。但尽管如此,我却没有急于动笔,因为对于书稿的内容与形式,我还一直处于酝酿、构思阶段,没有最后确定下来。 通过对多达12卷的《郁达夫文集》及其他有关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动荡不安、风云剧变的时代背景,清新壮观、绮丽秀美的家乡山水,坎坷艰辛、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汹涌庞杂、良莠并存的东西方文化,以及郁达夫本人聪慧的才智、丰富的情感、纤敏的神经、柔弱的气质等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得他无论人格与作品还是思想与情感都呈现出一种缤纷斑斓、变幻不定的色彩。其中,尤为令人注目的是,他与诸多女性之间浪漫多姿、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短暂、曲折的人生历程,同时也在他的小说、散文、自传、诗词、书信、日记等作品中都留下了鲜明、独特的印记。可以说,郁达夫一生都在为女性而苦恼着。在他短短的50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先后结了三次婚,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影响的女性却远远不止于三位。 循着这一思路,我感觉到以郁达夫的情感历程为线索编著一本小书,详细、具体地梳理、勾勒一下他与诸多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可以从特定的角度反映郁达夫一生的一个侧面,同时对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一些郁达夫传记和评传也是一种必要的补充。 书稿的内容和角度确定以后,写作起来就比较顺畅。初稿完成后,我专程送给我大学时的老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谢昭新教授审阅。令我感动和不安的是,谢教授不仅从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中,忙中偷闲地认真审阅了书稿,而且欣然为我作序,且多鼓励、溢美之词。此外,江苏文艺出版社编审郭济访先生也非常热心地帮我审阅了书稿,并多次来信,对本书的体例、内容等提出了许多具体、详细的建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编著过程中,除了直接、间接地参考引用郁达夫本人的小说、散文、自传、诗词、书信、日记等各种作品以外,还广泛涉猎、借鉴了其他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那些曾经与郁达夫一同工作或生活过的人们所撰写的回忆文章,特将有关参考书目列于书后,并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这是1985年北京举行的纪念郁达夫殉难40周年座谈会上,胡愈之对郁达夫为国捐躯所作的评价。今年12月7日是郁达夫先生诞辰llO周年纪念日,在此谨向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中国现代文学家郁达夫表示崇高敬意和深切悼念! 王祥龙 2006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