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崖丽娟,主任编辑、二级编剧,资深媒体人。现为《世纪》杂志副主编。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上海文史资料研究会会员、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员。曾任大学教师、新闻记者、编辑、上海越剧院副院长。 20世纪80年代,曾发表诗歌、散文、随笔:90年代转行新闻传媒业,发表新闻报道、人物专访、文艺评论、影视传媒研究、历史研究等各类文章。近两年回归诗歌创作,2019年,在《上海文学》《上海诗人》《人民政协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滇池》《青年时代》《广西日报》《兵团日报》《福州日报》《茂名日报》等发表诗作数十首。 《未竟之旅》为个人第一本诗集。 目录 序 爱是一道永恒的光 ——序崖丽娟诗集《无尽之河》张烨 文艺名家、主持人朗诵篇目汇总 第一辑 爱情剖面 我们 命运吹过温柔的风 无尽之河 漂在海里的诗 文字游戏 你的糖 彩虹 迷路 随风而逝 爱情的气息 心灵氧吧 你的存在 你的倔强 南柯一梦 某种病症 一种生活 这瞬间 逃离 无痕 梦游 独角戏 镜中缘 赎不回来的爱情 梦,穿越…… 何时再想起 流星的叹息 遥望 眷恋的光鲜 六月三十日,青莲 七月二十一日,出梅 繁花落尽 约定 猜谜 边界 温柔之外 错觉 街景 念念 不如 句号 生日之歌 七夕之恋 爱情四季(组诗) (一)春之径 (二)夏之吟 (三)秋之菊 (四)冬之雪 第二辑 岁月屐履 夜之心灵密码 逝者如斯 譬如 传说 愿望 浅夏 荷花 端午 季节的心 回忆之光 呼吸 谁把光阴剪成了烟花 日子 沉默 痛苦 听说 取悦 寻梦 漓江水 青海湖 秦淮河 春日畅想(组诗) (一)春色 (二)春意 (三)花事 (四)新绿 夏日秘密(组诗) (一)夏夜心思 (二)夏日美景 (三)写下七月 (四)留住偶然 秋日诗情(组诗) (一)秋凉 (二)伤秋 (三)知秋 (四)忆秋 冬日故事(组诗) (一)初冬之夜 (二)冬日午后 (三)冬之海岸 (四)喊雪 第三辑 灵魂颤音 寂静 雷池 致灵魂 我见到了你 ——致敬诗人阿多尼斯先生 春暖,花不再开 ——致敬诗人海子 温暖 ——致旅日画家沈光文女士 在俄罗斯仰望伟大的灵魂 维也纳的旋律和色彩 我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繁花一朵 新游子吟 历史终将铭记这个除夕 武汉大学的樱花 佛眼·梵音 记美术馆的诗歌分享会 如何写一首诗 诗歌乘着想象的翅膀(组诗) ——献给第四届上海国际诗歌节 (一)诗缘 (二)诗魂 (三)诗心 (四)诗音 (五)诗情 戏,旁观者(组诗) (一)戏文 (二)戏院 (三)戏言 亲情时间(组诗) (一)回家 (二)父亲 (三)母亲 清明,追忆外婆(组诗) (一)艾粑 (二)井 (三)水车 第四辑 吉光片羽 阅历 留白 生活语录 喜欢风 岁月神偷 搁浅 水的自白 沙漠落日 雪花 光阴深处 梅雨 栀子花 向日葵 暮色 蛙声 咖啡时间 遗忘 寻找 高冈上的月亮 城里的月光 一本书 我微笑 诗意人生 鸟笼 “爱丽丝”的问候 这一年 无言无语(组诗) (一)黑夜收走了告白 (二)哭不出来的浪漫 (三)看不见的伤痛 无歌情弦(组诗) (一)疏离了 (二)冬眠了 (三)情未了 时光留声机(组诗) (一)昼夜 (二)泅渡 (三)执念 虚与实(组诗) (一)虚空 (二)如果 (三)失落 附录:评论 时间的佳酿 ——序崖丽娟诗集《未竟之旅》赵丽宏 凄美中的永恒情思 ——读崖丽娟的诗集《未竟之旅》孙琴安 “未竟”的审美升华 ——评崖丽娟诗集《未竟之旅》王纪人 春天,已不遥远 ——浅析崖丽娟诗集《未竟之旅》钟惠娟 读史阅世,诗心永在 ——诗人崖丽娟访谈录周晴云 后记 导语 作者三十年厚积薄发的诗情,结集为这部《无尽之河》,集中诗歌无不是诗人对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普遍情感的歌咏,对日常生活本质或细节的思考,勾画出一幅私人生活与广阔世界交织的人生图景。在文字之外,专业朗读者将诗歌的文字转化为声音,将诗歌的情感和思绪传达给听者,完成了诗歌精神的另一种传递。 序言 序 ——序崖丽娟诗集《无尽 之河》 张烨 当崖丽娟第二本诗集《 无尽之河》书稿呈现在我面 前时,不由地想到著名诗人 丽宏兄在崖丽娟第一本诗集 《未竟之旅》序中所言:“ 我们读到的这本诗集,是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写成的 新作选集,这样的写作速度 和效率,让人惊异。这也许 是一个少见的案例,是一个 奇迹。”丽宏兄写序的日期 是2019年3月10日。也就是 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她又完成了第二本诗集。这 下该轮到我为崖丽娟写诗的 速度和数量惊愕、诧异了, 她的诗情有若风樯阵马,相 继兴起,犹如山鸣谷应,风 起水涌,“波澜开阖,如在 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 作”(宋·姜夔《白石道人诗 说》)。蛰伏三十余年重返 诗坛,写诗那么神速,接连 两年就捧出两本诗集,真让 人惊讶不已。 说实话,之前我对崖丽 娟和她的诗歌皆陌生,只在 诗友聚会时见过她两三次。 印象中她善于辞令,很快就 会成为交谈的核心人物,颇 有气场。闲聊时,她扑闪着 一双聪慧的大眼睛向大家说 起,自己在研究生毕业之后 30年中几乎很少写诗,所学 的专业、所从事的职业与诗 歌并无关系:“我仅仅是一 个诗歌爱好者,请在座各位 老师多多指教。”她使我想 起《周易·谦》:“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也。”赞扬的是 谦逊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崖丽娟写诗超快这个现 象,我更愿意这样来理解, 她自少年时代就喜欢诗歌, 几十年下来,一个人耐住寂 寞默默守护心中的缪斯,终 究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她又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深 刻的生命体验,尤其对爱情 的刻骨铭心(她的两本诗集 都以抒写爱情诗为主),从 她两本诗集的书名就能让读 者联想起人生之路的艰辛与 漫长;而追求又像“未竟之 旅”和“无尽之河”,前路漫 漫,时间如水一般怅惘流逝 ,但又坚执信念,义无反顾 、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而 她终将是爱情的歌者,爱是 她心中一道永恒的光。某一 天,光说:“把你想说的都 写出来吧!”冥冥中仿佛受 了感召,于是,她拿起了笔 ,一路写来,一发不可收拾 。 崖丽娟诗歌的艺术特色 ,丽宏兄在《未竟之旅》的 序中写道:“感觉是面对着 一挂清澈汹涌的瀑布,波光 晶莹,水声轰鸣。”而著名 诗评家孙琴安老师给予如此 评价:“崖丽娟的诗歌比较 凄美深情,有的地方或怅然 ,或惘然,令人测之无端。 ”著名文艺评论家王纪人老 师则认为:“作者用偏于古 典东方女性的抒情笔调来抒 写爱情……崖丽娟的爱情诗 ,则大多是一种‘克制陈情’ 。”几位大家的评价自然是 精准了得,我完全赞同。相 比《未竟之旅》,我以为崖 丽娟的第二本诗集《无尽之 河》的艺术追求应该是有所 变化的,如果说前者写得较 为清澈、凄美,是直抒胸臆 式的情感表达,那么后者的 诗风接近内敛、朦胧、扑朔 迷离,因之,我愿意用“蕴 藉”一词来概括《无尽之河 》的艺术特色。 诗是语言的艺术,智慧 的闪光,生命的体验,经验 的诗化,情感流程的艺术凝 聚。当我们谈及诗歌,如同 走进广阔的美学天地。让我 们来读一读崖丽娟的这些诗 句:“一切,仿佛久别重逢 /命运吹过温柔的风”;“然 而,美梦并没有成真/一阵 风,吹走祈愿/一阵雨,淋 湿梦想/于是,我只好悄悄 躲进/你的影子里//这样 ,好像拥抱过你/这样,好 像闻到过爱情气息”;“此后 ,在每一个阴郁的日子/她 的诗,会以雨水的方式/将 他淋湿”;“离开我你千万别 懊悔/从今以后/为谁/丧 失了一生的安宁”;“失恋博 物馆多了一句至理名言/这 一天,有人满腹幽怨/心事 忧伤成一株,遥远的青莲” 。我想,读者能够体会这些 诗句的情感浓烈,但它却以 空疏迷蒙淡出,古典诗词那 种蕴藉含蓄的韵味,如同意 识静静流动遐思不已。在这 本诗集里我较为喜欢的爱情 诗有《我们》《命运吹过温 柔的风》《爱情的气息》《 文字游戏》《这瞬间》《流 星的叹息》《六月三十日, 青莲》《迷路》《无歌情弦 》《无言无语》等。 除了爱情诗,也有一些 感悟生命、思考人生,描摹 日常生活,抒写亲情、故乡 、大自然的诗值得品读,如 《雷池》《寂静》《留白》 《喜欢风》《漓江水》,以 及组诗《虚与实》《戏,旁 观者》《亲情时间》《清明 ,追忆外婆》等。这些诗情 感深沉真挚、柔婉温馨,与 此同时还富于哲理思考,增 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读崖 丽娟的诗,不知不觉会让人 进入一种弥漫古典情韵、梦 境般朦胧的诗意空间。因为 蕴藉,所以只能意会,真所 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 言”,生命的感知与自然与 世情融会一体。 诗人崖丽娟爱自然、爱 故乡、爱亲人、爱祖国、爱 民族。她是壮族人,写过一 首诗《我是五十六个民族中 的繁花一朵》,诗中使用了 诸如“大山”“繁花”“南国”“红 豆”“刘三姐”“红土地”等多 个象征性意象,以深沉炽热 的感情歌颂祖国和民族。 民胞物与,大爱无疆。 爱是一条无尽之河,更是一 道永恒的光,融于其中,使 自己成为光的一部分。我想 ,这不仅 内容推荐 《无尽之河》是一本现代诗集,内收100多首诗,分为四辑:第一辑“爱情剖面”,第二辑“岁月屐履”,第三辑“灵魂颤音”,第四辑“吉光片羽”。诗歌题材广泛,包括诗人对爱情、对人生、对生活、对艺术、对时光流逝、对季节更替等感悟、认识、思考;有乡情乡愁、有咏物明志。诗人饱含真情,以饱满的感情,通过对祖国和家乡的颂扬,对风景和艺术的赞美,对生命和时光的思索,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咏叹,激发人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美好感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诗集涵盖抒情诗、朦胧诗、爱情诗、哲理诗等各种风格类型,显示作者对诗歌这一艺术领域的良好造诣和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体现出相当的艺术水准,抒情、浪漫、唯美、细腻,真挚,有意境,有深度,有温度,有格局,令人遐想,回味无穷,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