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对于领导者来说,用职权管人不是本事,通过人格服人才是本事;颐指气使不是本事,“不令而从”才是本事;用惩罚使人害怕不是本事,凭魅力赢得追随才是本事:自己有才能不是本事,让有才能的人为己所用才是本事。真正有魅力的领导;站在那里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超级领导者身上的那种气质和影响力,绝非掌握一些机械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就能达到的,而是在做人方面长期修炼的结果。管理之难莫过于管人,管人之难莫过于管心。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得到提升,自然会引发下属的认可与追随,许多管理上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对于下属来讲,领导者的做人之道、管人之法,也是他们瞩目的两大焦点。
第一章 治国者,先修其身
良好的气质本身就是一种领导力量
在自我批评中进步
反省任何过失,先从自身开始
认错从上级开始,表功从下级启动
不能做以私害公的糊涂事
不要随便显露你的情绪
情绪不稳定,则管理不稳定
守静致虚,不轻率决策
胸怀宽度决定事业高度
尊重下属,方能赢得下属的尊重
修己才能安人
君子谋道不谋食
“九思”是一门必修课
领导要为下属的过错承担责任
凡事苛刻是大忌
诚信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让目标激励自己前行
正直助人成功
整洁得体的服装能够显示你的风度和自信
讲究风度美
正确运用韬晦策略
忍一时之气换来有利的局势
能忍小失,才会有大得
自信使人无坚不摧
第二章 人尽其才则百事兴
资产只是一个数字,人才是真正的财富
不要为声誉所惑
用最高的位置把最有本事的人留下来
注意那些口碑极好的普通人
在赛马中相马
从众多人才中选用自己最需要的
善于在市井之中寻找奇才
缺点不是弱点
把被别人踢出去的人“请”进公司
合适的人才能挽救企业
找准公司发动机,然后提供舞台
任人唯贤不唯亲
用人才不用庸才
不用“聪明人”
人才是事业的基石
信誉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
合适比优秀更重要
……
第三章 无威难驭下
第四章 其身正,不令而行
第五章 上下同欲者胜
第六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
《卓越人生·三分管人七分做人》:
做领导久了,很容易把公事私事搅在一起,甚至发生以私害公的事情。这样做危害极大,不仅损害自己的形象和威严,而且私事也未必能保全。因私害公是两边都不讨好的管人大忌。
萧何与曹参是西汉初期的两位重要大臣。两人都曾是沛县小吏,萧何是主吏椽,曹参是狱椽,又同时参与了刘邦起兵。两人一文一武,一个运筹帷幄,支撑全局;一个披坚执锐,身经百战,同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刘邦消灭项羽,统一天下后,大行封赏。刘邦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这时,包括曹参在内的许多功臣心里愤愤不平,私下里议论不休,他们说自己跟随刘邦辗转南北,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安坐后方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最多呢?
刘邦听说此事后,反问他们:“你们知道猎人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众人听罢,都无言以答,默不作声。
分封诸侯之后,接着是排位次。战将们把曹参推出来,纷纷陈辞道:“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这次虽还想把萧何封为第一,却一时找不到理由。这时,关内侯鄂君出来说话:“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这番言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把萧何排为第一。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两次事件虽然都是刘邦决定的,但曹参、萧何之间的嫌隙也因此产生了。史称“(萧)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又称“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萧曹二人有“隙”的事,也传到了刘邦耳里,但曹参从未口出怨言。后来刘邦怀疑萧何在京有变,曾先后以隐晦的语言探询曹参对萧何的看法,曹参总是力陈萧何忠心耿耿免劳圣虑。刘邦听言,反疑他人传言他们二人有“隙”为无稽之谈!
萧何对曹参也同样“于私有隙,于公无怨”。萧何病重之时,惠帝前往探视,问道:“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萧何答道:“知臣莫如主。”惠帝问:“曹参何如?”萧何马上顿首道:“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完全抛弃个人恩怨,举荐曹参。而曹参为相后,也是不计个人恩怨,全部沿袭萧何成法,史称:“至何且死,所推贤惟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这就是公私分明的宰相气度。
……
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拥有着一种特殊的资源:人。而对这种资源的管理存在着不同的层次。管理得好,它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管理不好,它也可能一取即尽、一用即竭。那些只知用职权管人,而不知用人格影响人的领导,无论官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强、知识有多丰富,都无法取得下属的信任,更别说长期追随了;而一个无人与之同心同德的领导者,即便有再伟大的理想、再完美的计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相反,成功的领导者具备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具备利用各种人才、平衡各种力量的统筹能力,具备“用人长、容人短”“胜不骄,败不馁”的胸怀和气度,具备应对各种困难、各种复杂局面的手段和技巧。他无论在哪里出现,都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即使他不出声,也能令人毫无保留地对他产生信任感,人们愿意接受他的建议,在突发事件时愿意听从他的指导。
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用职权管人不是本事,通过人格服人才是本事;颐指气使不是本事,“不令而从”才是本事;用惩罚使人害怕不是本事,凭魅力赢得追随才是本事;自己有本事不是本事,让有本事的人为己所用才是本事。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你不能因为自己是“官”就对人吆三喝四,又不能与他们称兄道弟失去威严;你不能玩弄权术,让人觉得你城府很深,又不能心中不藏事啥都往外说;你既不能疑神疑鬼又不能偏听偏信……作为领导,魔鬼手段与菩萨心肠应该兼备,二者之间应三七开,即“三分管人,七分做人”。
本书在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哲学基础上,围绕“治国者,先修其身”“人尽其才则百事兴”“我无为而民自化”等核心理念,提出了一整套最适合中国人心理行为特性的管理模式,即“三分管人,七分做人”。这种管理模式以道、儒、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过程,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人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领导者只有具备公正的态度、卓越的德行、个性的魅力、超凡的智慧、榜样的力量、丰富的情感,才能拥有崇高的威望,获得下属由衷的崇敬和钦佩,博得团队忠诚的拥戴与支持,从而实施最有效的领导,使管理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化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