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旦兮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分类
作者 相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相宜是当下文坛90后批评家中的佼佼者,有明确的代际意识,立志成为同代人的批评家;既有活泼的生机和锐气,又有同代人难得一见的较为成熟、稳重的学术气质。
文章是作者素质的全面表露,文章的集合,更能将一个人的一切呈现无遗。尽管这只是她的第一部作品集,但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已能够清楚看出她的志趣、学养、眼光和前景。
作者简介
相宜,本名黄相宜,1990年生于广西南宁,壮族。2008—2018年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联合培养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小说评论》《扬子江评论》《东吴学术》《文艺报》《上海文学》《天涯》《大家》等报刊发表过文学评论。获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评论佳作奖,2018年度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目录
总序
序90后评论的文学新星
第一辑
形式也是内容
——韩少功《日夜书》大陆台湾版本比较
在人生与文学的后台
——评韩少功《修改过程》
一个文学寻索者的样本
——韩少功文学创作四十年访谈
重建乡土中国的文学践行
——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
《山南水北》说起
重建乡土中国的文学践行者
——韩少功访谈
乡土中国与乡土文学
第二辑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评林白《北去来辞》
无根之花,风流自渡
——评叶弥《风流图卷》
90后的成长是漫长的瞬间
走过的生活都化成了生命
烟火花街,人间北京
文学的“加法
一盏来自清水河的灯
草原母亲与人民认同
——试论张承志早期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与《黑骏马》
第三辑
沈从文的文学底本
——试论《湘行书简》
天心与人心
——以《川行书简》一则为例
像风雷与星光似的认识你
——读冯至《十四行集》
少年之死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
的死亡因素
小红花为谁开
——从《规训与惩罚》理解
电影《看上去很美》
离散主题下的人性悲喜剧
——浅析电影《斗牛》
在香港记忆间漫游
——评电影《岁月神偷》
传递所有生命能量
——陈思和小札
序言
20世纪末创办的“2l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工程迄今已
有25年历史,功勋卓著。文坛上闪烁的许多颗新星,都经
历过丛书的洗礼,出版了他们生平第一部著作。在这里,
出版是来自中国作家协会的一项嘉奖,一种承认,强固着
作者们毕生从事文学创作或批评的信念。今天,他们中不
少人已成长为我国文学事业的中坚。
我不认识本书作者相宜,但了解到她是90后青年评论
家,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师从陈思和
教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学者,师从王德威
教授。很年轻的她已在国内重要文学报刊发表过不少作品
,曾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评论佳作奖。这样的经历
和成绩,也预示着她将在2l世纪有所作为。
尽管这只是她的第一部作品集,但从这些文章中,我
们已能够清楚看出她的志趣、学养、眼光和前景。文章是
作者素质的全面表露,文章的集合,更能将一个人的一切
呈现无遗。施战军推介她这部作品,书名取复旦生涯“日
月光华,旦复旦兮”之意,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她的
学术脉络与文学成长。评价作品从较独特的视角,以文本
细读的方式,打开了研究的面向,文本分析细致入微,表
达流畅自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理性的话语表达之
中,颇见才情。而作者具有自觉的代际意识,显示出较为
成熟的学术心理。这种评价是相当中肯的。
可以感觉到,相宜成为评论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她
对文学和艺术的挚爱。她的论述涉猎较广,包括中国文学
,也包括外国文学,包括当代文学,也包括现代文学,并
兼及影视戏剧,她议论中不乏激情,表明了她始终在兴致
勃勃地阅读和欣赏。这一点不可忽视,因为,今天的文科
生,有相当部分只是出于择业的需要报考中文系,并非完
全出自内心的由衷,步入职业生涯后,也可能会因此不成
气候。而相宜热爱文学事业,她会前途无量。
由于出自陈思和、王德威两位名师门下,相宜的学术
道路走得很正。能够看出,她于著述是很认真的,评价一
部作品前,往往做足功课,使从作家生平到创作背景等皆
了然于心,方才置评。譬如论及张承志的文化观念与文学
创作的关系,认为他旨在通过提倡健康的人性的草原文明
批判物质堕落的现代社会思潮。论及李进祥,说他作品具
有温文内敛的品质,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谦逊退让相关,
就都很到位,可谓知人论文。她的评论始终是研究性的,
显示了不轻易立论、扎实做学问的精神,这会给她带来更
长足的进步。
有些评论者只惯于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社会价值、
文化品位等,不善于做艺术分析,甚至缺乏艺术上可靠的
判断力,乃至可以对一件平庸之作任意生发、大加赞赏,
相宜不是这样。她具有从事评论工作的一种可贵品质,即
富于较深入的艺术感受力,且乐于从创作实践角度剖析文
本,这使她对文学现象的观察养成更开阔的视野。例如,
她分析韩少功叙事策略的演变,自九十年代后采取片断式
的叙事方式,不再是传统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情节化
、线性化结构。道出管虎在《斗牛》中叙事手法的探索,
是采用正叙和倒叙双重叙事视角,两种叙事时间要素由通
过闪回的叙事手段进行勾连。这类分析,不仅有助于受众
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作家掌握创作规律、提升
创作水平也是有着启迪意义的。当前,我们更需要这样全
面的青年批评家。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宜重视文学现场批评,这也是
她能获得评委们首肯的原因之一。学院派批评并不全在跟
踪当前创作,有些更侧重文学史立场,但现实创作是每日
每时都在发展的,评论家只有保持站在文学潮流的前沿,
才能够清晰辨识文学走向,对创作发生更实际有效的影响
。正由于如此,作为中国作协的扶持项目,“21世纪文学
之星丛书”尤看重入选评论者对当代、当下文学课题的阐
发。相宜的探索较为符合这一方向,在这部集子中,收纳
有她对一批正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及作品的评论,这些都
是亮点。对一部新近作品的准确评价,离不开与当前创作
总体水平的比较,而建立这种比较又与大量阅读和思考相
关,所以,评委们都希望出现更多像她这样的关注现实创
作的最年轻一代评论家。
相宜还不满30岁,来日方长,愿她继续努力,不断有
所超越,终成大器。
导语
相宜的评论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她的学术脉络与文学成长。作者论述涉猎较广,包括中国文学,也包括外国文学,包括当代文学,也包括现代文学,并兼及影视戏剧,她议论中不乏激情,表明了她始终在兴致勃勃地阅读和欣赏。
精彩页
形式也是内容
——韩少功《日夜书》大陆台湾版本比较
湖南省汨罗县天井公社茶场承载了韩少功从1968年至1974年的时光。时间中满溢着语词,一闭上眼,五光十色奔涌而来,这份沉甸甸的记忆是韩少功绕不过也忘不掉的生命历程。他为此完成了代表作《马桥词典》,着力刻画马桥人的风土民情,为一个村庄立传。时隔十七年,韩少功创作《日夜书》反身关注知青们自己的生存状态,书写了白马湖茶场的知青岁月。从天井公社出发,你可以走向“马桥弓”,看到马桥人的嬉笑怒骂;也可以走向“白马湖茶场”,感受知青一腔热血和悲壮;当然,你还可以扑通一下,跃进汨罗江畔的“八溪峒”看一看画框中的山南水北。
韩少功走出天井公社已经四十年了,顺着人生往前走,却总是回到记忆中的保存关卡,萦绕在生命日夜中的是知青时代挥之不去的日日夜夜。那些记忆中的日夜在同样向前推移的时间中延展开来,两个时间维度交织交错,现实与记忆相生相应,这构成了《日夜书》的内容,也成就了书名。正如陈思和所言“《日夜书》可以看作是日日夜夜永不停息的时代之书”。韩少功曾说过,对待两种题材自己比较慎重,一是完全不熟悉的题材,二是过于熟悉的题材。他在思考中回望,多角度审视自己,在不同的距离间辨析,直到找到最合适的距离让自己能把时光中的点滴看清,找到最适合的形式着手书写知青岁月和青春伙伴们。此时的形式,可以说是文学之外一个“大内容”,结构和文体本身也在呈现意义。
《日夜书》这个“大内容”,既保持了韩少功一贯的理性叙事风格,让我们看到原来的韩少功,又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韩少功。饱含感情又着力克制的平淡笔触,闪回和跳接,偶尔哲思的插入,人物横空出世,一以贯之的是他对文体探索的自觉坚持。但这种坚持是利是弊,同样在文坛激起各种声音:“《日夜书》虽被作者强调:是小说。但看起来仍然恍若一个大拼盘、一堆思想的碎片。”“《日夜书》有一种接近日常生活的样貌,因果不是那么毫厘不爽,情节不是那么环环相扣,韩少功仿佛一把扯下了小说连贯性的面具,有意让生活在断续的片段中呈现出来。”“如果从一般以讲故事和塑造人物为主旨的小说叙述来要求的话,《日夜书》有很多思想随笔式的叙述会被认为是多余的,会被认为是有碍于故事情节逻辑发展的,但如果理解到韩少功在小说写作中往往会充当一位思想家的话,也就会发现《日夜书》的特殊文体蕴藏着作者的深意。”
其实,在我初读《日夜书》时也有同样的困惑,困惑“片断,纷杂零散,联想式的跳跃,突如其来的沉思,与理论假想敌辩论”。这些叙述技巧并不像《马桥词典》般生机勃勃,线索满地,立体鲜活地展示一个村庄,而有一种精心设置的人为破坏感。这些如梦境般的讲述让我在阅读中积累即将奔涌的情感常常被迫切断,意犹未尽。难道讲故事的好功力真的在文体探索的路上被思想绑架了吗?
直至看到韩少功的创作谈,他提到台湾和韩国准备出版《日夜书》,“考虑到境外读者对中国当代史不是太熟悉,我将这部小说里的情节布局稍做调整,大体上以时间为序,减少一些跨越度较大的跳跃和闪回,以便境外读者更容易抓住故事发展脉络。虽与中国大陆版本的内容一样,但结构有所变化,篇幅有两三千字的削减,个别衔接性的文字也略有调整”②。于是,这就有了我手中读到的另一个版本:台湾版《日夜书》。我也在两个版本的对读中找到了解惑途径。
形式也是内容,内容也是形式,对韩少功来说,“体裁和形式只会有加法,不会有减法”,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应。
一、拓展小说的边界:
从《马桥词典》到《日夜书》
80年代,韩少功的创作基本上采取的是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方式,而90年代以后的《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三部作品则是文学形式探索的重要成果,跨越时间长达十年,都采用了片断式的叙事策略,不再是传统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情节化、线性化的叙事方式,既为文本创造了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又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文体经验。韩少功的个人化的文学立场,就是哲思与叙事的杂糅、整体与片断的贯通,或者叫“在描述中展开思考,在碎片中建立关联”(《大题小作·文化透镜》)。这种自觉的文体意识到了《日夜书》表现得更有探索性,竟然采用不一样的剪接方式,创造了两个版本,他想通过两个版本,测试两种态度,一种是近距离,一种是远距离;一种是还原式,一种是拆解式;一种是“自然化”,一种是“间离化”。后一种对于一般大众来说当然有些冒险,他还是忍不住试一试了。感性与理性,片断与整体,对韩少功而言是有机统一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也是内容。采用什么形式,其实最坚实的根据还是人的生活与思维。不一样的创作意图决定了作品的表达形式,形式的差异也让作品内容在不同的表达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笔下世界便有了不同相面,立体而丰富起来。
其实,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以来,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已经受到审视,也曾进入大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