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壹 我的经济学人生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 一 童年与中学时代的记忆 二 西安师范初萌经济学 三 经济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时期 四 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岁月 五 因经济学而结缘的四大机构 贰 我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审视与感悟 一 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任务和历史使命 二 新体制磨合期的任务和特点 三 全方位改革时期的任务及特点 叁 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几个关键要点的研究 一 国有经济研究 二 非公有制经济研究 三 混合经济研究 四 市场经济研究 五 宏观经济研究 六 产权制度研究 七 收入分配体制研究 八 城市化与工业化研究 九 法治社会研究 肆 我对中国企业改革的全面探索 一 企业制度问题 二 企业战略问题 三 企业文化问题 四 企业社会定位问题 五 企业哲学问题 伍 我为中国改革开放鼓与呼 附录 附录一 论著目录 附录二 必须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精彩页 在我获得经济学硕士的第二年,即1983年,我国开设了博士学位教育制度,我有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当时我国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名校,我最后决定报考当时作为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学府的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系,导师是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在做出考博决定之后,我全身心地投入极为艰辛的准备考试的复习工作之中。因为报考的是名校与名导师,而我又出身于中国西部的高校,在学术地位及信息和思维方式的转递上,似乎无任何优势可言,所以倍感压力,几乎是玩命地复习各类要考的科目,没有了节假日,除了工作时间之外,所有能利用的休息时间都用于复习,晚上几乎没有在12点之前休息过,有时晚上就住在办公室,几张办公桌拼起来就是床。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是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似乎浑身都是用不完的劲。虽然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认真准备,但我去人大参加博士生考试时,仍然感到很紧张。1984年人大刚刚开始招收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考试制度极其严格。专业课不仅有笔试,还有面试。外语考试也极其严格,不仅有笔试,还有听力考试。经过考试与人大的反复审核之后,我终于考到了人大经济系。与我同时考取卫兴华教授博士生的,还有曾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洪银兴教授、曾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的李连仲研究员,我们三人成了卫兴华教授博士生的开门弟子。 回顾求学经历,我感到对自己来说,似乎考试是上升的唯一通道,只要是用考试来选人的竞争,我基本都能如愿以偿,因而感到考试能较为充分地反映机会的公平。我认为现在国家改革高考制度及研究生考试制度是对的,但任何时候 都不能取消考试制度,若取消了考试制度,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机会公平。考试制度虽然需要改革,但它现在仍然是众多选人方式中最能充分反映机会公平的有效方式。 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之后,入学报到时,有两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一个是人大真是名师汇集的地方,这些著名学者的专著及论文早就影响过我,有的书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读过,像由徐禾教授主编、人大许多教授参加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我1973年就看过;另一个是同时入学的各学科的博士研究生都很优秀,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入学前就已在学界崭露头角,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论文,真是精英齐聚。后来我才发现,在1983—1987年这五年入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基本上都是我国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中期这20余年在社会上积累起来的一批精英。这与“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期有关,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按正常教育秩序读书,因而一旦教育秩序走向正轨,他们就涌现出来了。人大在80年代中后期之所以在学术上极为活跃并处于前沿地位,实际上与这一时期入学的博士生有关,因为他们当时都是以人大博士生的名义发表文章的,显现出的是人大的学术地位和水平。这些博士生毕业之 后,大都成了自己所在学科的学术骨干,直到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在本学科中有权威性。当然,他们中也有不少人进入政界与商界,成为政商两界的精英。 正因为人大具有良好的师资资源和学术气氛,所以在人大攻读博士学位的那几年,我所处的学习环境甚好,既有名师的指点,也有同学之间的相互启迪。回想起来,那时的正能量的确很强,虽然生活很清贫,也少有娱乐活动,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涨。大家经常熬夜到12点才用电炉子煮点方便面作为夜宵,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同学们在学术及信息上相互交流的时候,大家端着方便面相互串门,边吃边聊,很是开心。那个时候,同学之间真是“比学赶帮”,大 家都感到不努力就会落伍,就会被淘汰,同学之间的带动力确实很强。我深深感觉到强者之间的竞争,确实具有正向的推动力。 我在人大攻读博士学位的那几年,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且深入启动的几年,当时北京经济学界的思想极为活跃,各种有影响的“沙龙”及研讨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展,我们这些博士生也成了积极的参与者。我与中国经济学界众多人士的交往,大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当时的各种研讨会中既有经济学界的“元老级”人物,也有年轻的后起之秀,人们的思想之活跃,所探讨的问题之尖锐和敏感,都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后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思路及战略举措,大都在此时期就已经提出来了。应该说,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是一个非常值得怀念的重要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为中国经济学界提供了坚实且广阔的舞台,经济改革的实践不断向经济学工作提出理论挑战,这种理论挑战促进了经济学的繁荣和进步。反过来,这种学术上的繁荣与进步,又潜移默化地为经济改革的实践增强了方向上的坚定性,提供了操作上的思路。正是这个实践与理论激烈变革的80年代,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直到现在,在中国经济学界很有影响力的一些人,大都成长于80年代这个时期。“时势造英雄”,这 导语 《魏杰学术自传》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丛书中的一个子目。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工作经历,梳理了自己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审视与感悟、对中国改革开放关键要点的研究、对我国企业改革的探索重点。书稿结构脉络清晰,行文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可读性强。通过阅读书稿,读者能够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与成就,以及作者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的经济学人生。 序言 总 序 P r e f a ce 盛世出华章。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波澜壮 阔、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变革,也将是世界经济 发展史上的瑰丽篇章。中国经济学家在这场伟大 变革中,或贡献了智力,或参与了实践,无论是 参政建言还是学术构建,均厥功甚伟。 在我们先后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记录并彰显中国 经济学家的历史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进一步发挥智慧的力量和作用,同时借以勉励后 学筑梦前行,我们组织并编辑了这套《改革开放 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丛书。 这套丛书的出版设想,最初由广东经济出版 社提出。在此之前,得力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 研究所张卓元教授等的大力支持,该社曾于2009 年编辑出版《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 经济学家》丛书。那套丛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 响,也获得了较高的学术评价。弹指一挥间,又 是一个十年,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改革开放也 逾4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广东经济 出版社邀请张卓元教授和高培勇教授牵头,由《 经济研究》编辑部具体负责,组织、编辑一套集 中反映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探索和心 路历程的丛书。 认识到这是一件颇具眼光、很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便有了读者眼前这套《改革开放进程中 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丛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启动 。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经 济学家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要从这些灿若 繁星的经济学家中推选出大家比较公认的富有影 响力的经济学家,并不容易。怎样推选?推选多 少?具体标准是什么?如何约稿?丛书的体例又 该如何把握?这一系列相关问题接二连三地提至 我们面前。 为此,在初步拟订编辑出版方案的基础上, 由张卓元教授和高培勇教授主持,邀请部分专家 召开了小范围的论证会议,就组建丛书编辑委员 会以及丛书编辑出版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听取意见 ,进一步完善方案。 紧跟着,2017年6月25日,丛书编辑委员会 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委员共有19位(按 姓氏音序排列):白重恩、常修泽、陈东琪、陈 锡文、迟福林、高培勇、郭克莎、黄群慧、金碚 、李晓西、刘伟、彭森、宋晓梧、田国强、魏礼 群、吴敬琏、张军扩、张燕生、张卓元。因故请 假、提供书面意见的委员有10位(按姓氏音序排 列):蔡昉、曹远征、贾康、李实、李扬、厉以 宁、林毅夫、刘世锦、钱颖一、张军。 这次编辑委员会会议就如下一些重要问题形 成了高度共识: 第一,关于丛书的意义。委员们高度认可丛 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认为这是一项富有重要历史 和现实意义的出版工程。 第二,关于丛书入选者的标准和数量。委员 们认为应本着宁缺毋滥、质量为先原则,以对改 革开放事业的某个特定领域做出实质性贡献或产 生实质性影响的经济学家为重点,入选者宜掌握 在60位左右。 第三,关于丛书的体例。基于凸显学术价值 和史料价值的考虑,委员们认为学术自传宜涵盖 作者的学术成长历程、作者对改革开放事业某个 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作者对特定领 域改革前景的展望等方面内容。 第四,关于丛书的读者对象。委员们认为应 主要面向青年学者以及学生,谈人生经验、述理 想情怀,激励广大青年学者和学生确立奋斗的目 标、发展的方向和成功的路径。 第五,关于丛书的文风。委员们主张学术自 传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同时文笔流畅 、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在经过充分讨论形成的候选经济学家名单基 础上,与会委员按照获得半数以上多数票入选的 规则,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确定了65位入选者 。 会议还决定,请因故请假的委员继续对候选 经济学家名单通讯投票,并根据此项流程的统计 结果,提请全体编辑委员会委员再进行一次通讯 评审,最终确定丛书入选者为68位。 由此产生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 术自传》丛书入选作者为(按姓氏音序排列): 白重恩、蔡昉、曹远征、常修泽、陈东琪、陈清 泰、陈锡文、迟福林、樊纲、范恒山、房维中、 高培勇、高尚全、郭克莎、 郭树清、韩俊、洪 银兴、华生、黄达、黄群慧、贾康、江小涓、金 碚、李剑阁、李京文、李实、李晓西、李扬、厉 以宁、林毅夫、林兆木、刘国光、刘鹤、刘诗白 、刘世锦、刘树成、刘伟、隆国强、楼继伟、马 建 堂、彭森、 钱颖一、宋晓梧、田国强、王梦 奎、王一鸣、魏杰、魏礼群、乌家培、吴敬琏、 吴晓灵、杨启先、杨瑞龙、易纲、余永定、张军 、张军扩、张维迎、张晓山、张燕生、张宇燕、 张卓元、赵人伟、郑新立、 周其仁、周叔莲、 周小川、朱玲。 在确定入选者名单之后,《经济研究》编辑 部立即展开了组稿工作,共有46位入选者接受约 稿。在这一过程中,入选的经济学家或其家属、 秘书、好友等,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在百忙之中积极准备所需要的文献,其认真精 神令人感动。应该说,没有他们的积极响应和大 力支持,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丛书中的一册,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经济学家无论是建言还是建功,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书以第一人称叙述,围绕改革开放,结合其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阐述研究过程,展现研究成果及其学术贡献。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客观真实地记述了在改革开放40年中作者魏杰的求学历程、学术生涯及其治学体会,是对其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且全面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