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曹禺评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胡叔和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胡叔和,1934年4月9日生于安徽宿松一个农民家庭。195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曹禺等作家的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诸多论文,颇有影响。主要生平事迹已收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3》。 后记 我没有想到我会写《曹禺评传》。曹禺是大师、名家 ,写他的评传,要有学识、胆识、史识,而我缺少的正是 这三种“识”。我知道曹禺在中国、在世界的分量,我也 知道我自已有多大斤两。曹禺的第一部杰作《雷雨》问世 的时候,我只是刚满三个月的婴儿。由我这样一个人来写 《曹禺评传》,实乃不大不小的历史误会。 然而,历史偏偏把这样的重任,“误会”到了我的肩 上。 说来也巧,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个时期经常被邀去 看戏,评戏。而我所看的、评的戏,几乎都没有戏,都不 能称之谓戏。 那么,什么是戏,什么是真正的戏,它的奥妙在哪里 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读起了曹禺的《雷雨》《日出》《 北京人》。读着读着,我完全被迷住了。我就是凭着这股 子“迷”劲,走进曹禺的戏剧殿堂,观赏、思索它那中国 化、个性化的辉煌的。它陶冶着我、感化着我。它迫使我 不怕自己的浅陋,斗胆要写点东西,这便是《略论曹禺的 戏剧艺术》。 很快地,《略论》在《剧本》月刊1979年3月号上全文 发表了。 发表前,它就受到曹禺的青眯,受到剧协的陈刚、颜 振奋等同志的青睐;发表后,又受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戏编 室的陈默、杨景辉同志的青睐。他们征得曹禺同意,把撰 写《曹禺评传》的任务无私地交给了我。 从这开始,我才自觉地把曹禺作为我全力了解、熟悉 、研究和评论的对象。而要研究、评论,首先就得了解、 熟悉。了解、熟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曹禺交谈是 一种方式但不能仅仅依赖这种方式,因为我不能把《曹禺 评传》写成曹禺谈话的连缀;精读读透他的作品,渎出其 中的精髓来,义是一种方式,而且是更重要、更有意义的 方式。要明白,曹禺的审美追求、审美品格、审美个性, 一句话,作为审美主体的曹禺,全部渗透在他的作品里, 只有精读读透他的作品,才能读熟读透他这个人。“传” 他这个人,就是“传”他的作品;“评”他这个人,也就 是“评”他的作品。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从广阔的时 代背景上,从思想、文化、戏剧修养的历史渊源上,从家 庭、学校、社会的具体影响实际熏陶上,了解曹禺,熟悉 曹禺。这种方式的了,解、熟悉,需要做许多磨人的工作 ,甚至磨得你从早到晚,待在一个固定的座位上,一页一 页地翻报纸,一页一页地翻刊物,一页一页地翻有关资料 。不能取巧,不能半途而废,硬是要一翻到底,硬是要翻 出个究竟来。我先后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钻进北京、首 都、上海、南京、安徽、中央戏剧学院、复旦大学、安徽 师范人学等图书馆,就为的做这种磨人的笨工作。我吃够 丫这种“笨”的苦义,也尝到了这种“笨”的甜头。比如 曹禺他们办的《玄背》究竟是怎样一个刊物,产生过什么 影响,在它上面曹禺发表过什么样的作品。是我在北京图 书馆的报刊存放处,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一页一页翮《 庸报》,才明白的。又如,从南开到清华,曹禺介入了哪 些活动,这些活动又有什么背景,也是我从各处图书馆翻 阅的各种报刊中,一一翻了出来,并一一得到核实的。有 一次,偶然翻到一篇文章,说叶圣陶对曹禺的《艳阳天》 有很公正的评价,但未注明叶文的出处。为此,我专门到 上海去查了《文汇报》《大公报》,最后在《大公报》上 找到了《文化界推荐(艳阳天)》这一醒目的通栏标题, 它里面不仅登了圣陶老的短文,同时发表的还有好些位的 精彩短论。我乐极了!这就叫做由苦换来的乐,真够乐。 可是,尽管我翻阅的报刊和其他资料总计不下几千万 字,但当我进入《评传》的写作过程以后,仍然感到不那 么踏实,我一边写,一边改,一边反复问自己:“这样写 行吗?” 应该感谢曹禺。每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写成 的部分寄给他审阅的时候,他总是要给我一封中肯热忱的 信。这些信是暖人的春风,智光的闪电,及时给我解决了 “这样写行吗”的问题。下面是曹禺给我的第一封信: 胡叔和同志: 您的信和您写的《评传》,放在书桌里很久了,这些 日子实在忙,又时常犯心脏病,今天才覆信,我是很不安 的。 我很想写点感想。我较仔细地读(了)您的大作《评 传》的第一章。您用了很深的工夫,读了五六十万字的资 料,写出八千字,这一章是有份量的,有分析,有敏锐的 时代感。您对于所写的对象,是充满情感的。因此,既有 说服力,又能感动人。 您行文的风格,我很喜欢。不仅是流畅(有时用字不 多,却相当生动),而且踏实。下了工夫的文章,总是不 一般的。我不喜欢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文体。您用字有 分寸,关于您所写的对象,您的想象是符合真实的。因为 多少年前的事实与情境,我自己却模糊了,倒是您的文字 才使我联想起过去的一屿小事。使我羡慕的是您肯用这样 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此专心致志的工作上。作学问, 写文章,诚然不是一件容易的小事。 我希望您能这样继续写下去。《评传》这类文体很难 写,尤其是写一个还未盖棺论定的人。 必须向您讲,我 目录 一 “中国人的确是天才! 二 “我是潜江人! 三 “你哪里有这么多苦恼? 四 从南开到清华 五 戏,原来是这样迷人的东西 六 巨雷与丰碑 七 典型的这一个 八 悟悟奇奇的创作心态(一) 九 悟悟奇奇的创作心态(二) 十 悟悟奇奇的创作心态(三) 十一 “我是我自己” 十二 自己费力寻找真理 十三 戏剧观念在悄悄变化 十四 《日出》的集体批评及其它 十五 喜剧情境中的悲剧 十六 到南京国立剧校任教 十七 巨型名剧-《原野》 十八 顺理成章的审美创造 十九 独具风采的现实主义 二十 《原野》不是《琼斯皇》 二一 迎接伟大的抗日风暴 二二 又一座里程碑 二三 心贴近党的形象塑造 二四 让希望亮在每个人的面前 二五 海内存知己 二六 自我封闭的黑暗王国 二七 开放在黑暗王国中的一枝幽兰 二八 是剧,其实也是诗 二九 江轮上的日日夜夜 三十 改编也是创造(一) 三一 改编也是创造(二) 三二 改编也是创造(三) 三三 告别舞台的出色演出 三四 “毛先生来了!……” 三五 没有写完的多幕剧《桥》 三六 两个欢送会 三七 珍贵的友谊 三八 美国的另一面 三九 自编自导电影《艳阳天》 四十 迎接新中国的朝阳 四一 “我们撒下了和平的种子” 四二 全新的审美视角 四三 凌士湘形象的独特性 四四 戏剧结构的新构想 四五 “等真知道以后再写” 四六 辉煌《胆剑篇》 四七 一个完整的形象世界 四八 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四九 风雨《王昭君》 五十 发掘汉匈和亲的真义 五一 笑嘻嘻的王昭君 五二 一部很难得的诗剧 五三 第三次婚配 五四 文艺的光荣,民族的骄傲 后记 精彩页 一 “中国人的确是天才!” 1934年7月,正当我国新文学遭到反革命的文化围剿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洋洋十余万言的四幕大悲剧《雷雨》,在《文学季刊》1卷3期上全文发表了。 它的作者,就是署名曹禺的万家宝。 那时搞创作的人,大都时兴弄个笔名,万家宝也不例外。他将自己的姓——繁写的“万”字拆开来,上为“一”,下是“禺”,考虑到百家姓中没有“草”姓,只有“曹”姓,便把“草”谐音为“曹”,这就成了曹禺。 早在《雷雨》问世之前,万家宝在文学上就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写过杂文、诗歌、小说等作品。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在所有这些作品中,署名曹禺的,除艺术性较高的小诗外,便是《今宵酒醒何处?》这篇内容较为丰富、情节较为复杂、抒情性又比较强的小说。这个秘密告诉我们:万家宝起用曹禺这个笔名,不是为了迎合时尚,实乃寄寓着他执着的审美追求。 追求的结果,是《雷雨》的降生并蜚声中外文坛、剧坛。自此以后,一般人渐渐只知道中国有位才华出众的戏剧家曹禺,而不晓得他就是万家宝了。 提到曹禺出众的才华,有两件轶事值得提一一提。 那是黎元洪任总统,曹禺的父亲万德尊给黎当秘书时发生的。 为了显示自己热衷“共和”,黎元洪决定双十节开放中南海,邀请军政要员和各界人士前来游览。这天,黎元洪兴致极高。当他看到年幼的曹禺在人群中穿梭嬉戏的时候,便俯下身来对曹禺说:“我考考你。你会对对联吗?我这上联是·海豹,,看你下联对什么?”曹禺想,这有什么难的,老师已经教我们怎样联对了。老师说,我出“风”,你可对“雨”;我出“燕雀”,你可对“鸿鹄”。现在你出“海豹”,我当然可对——。想到这,脱口说出了两个字:“水獭。”“好,对得好!”黎元洪一边连声称赞,一边从怀中取出一块金表赠给曹禺,奖他聪颖过人。 也许由于这个缘故吧,当张勋应黎元洪之请将他的辫子兵开进北平,反过来把矛头对着黎,实行兵变,恢复帝制的时候,惊魂不定的黎的幕僚们,立即将年幼的曹禺请去充当“圆光”的童男,来预测他们政治前途的吉凶。 所谓“圆光”,是这样一种迷信活动:在墙上贴上一块四方形的白纸,“圆光”者手持蜡烛t在白纸上照来照去;由于墙上凹凸不平,烛光投射在白纸上会显出不同的阴影。这时,“圆光”者就问充当童男童女的小孩,看到了什么,接下去便依据童男童女的回答,天花乱坠地“圆”说一番,以满足人们对于命运的祈求。在这次“圆光”中,充当童男的曹禺不像充当童女的小女孩那样拘谨,竟然旁若无人地把“圆光”者撂在一边,面对那些命运的祈求者活灵活现地说:黎大元帅骑着马,带兵进京了!这个稚气的恶作剧,表明曹禺很小就会猜度人的内心隐秘,具有幽默的才能。而那些在厄运中挣扎的达官贵人,一听黎大元帅带兵进京来了,便如同得到了救星似的把曹禺视为命运之神的骄子,高高地举起来,连连赞道:“真是神童!真是神童!” 年少才气不可当, 双目炯炯使人狂; 相逢每欲加诸膝, 默祝他年姓字香。 一位姓方的近似名士的文人,专门写的这首《赠万年少》的诗,对年幼的曹禺作过这样的描画与赞叹。如果除去个人主义的成名思想和唯心主义的陈腐观念,这位推崇曹禺“年少才气不可当”的方仁兄,多少有点眼力。 的的确确,万家宝之所以成为杰出的戏剧家曹禺,之所以能对我国话剧艺术的发展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是与他具有杰出的创作才能分不开的。日本的秋田雨雀先生在东京看了《雷雨》又看了《日出》的演出以后,就激动地对郭沫若说过:“中国人的确是天才!” 当然,天才的“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生的。我们看重天才,恰v就在这一点。鲁迅说得对:“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 具有杰出的创作才能的曹禺,同样是经过十月怀胎,从母腹呱呱坠地的。 那是1910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 这个年月很不寻常。 P1-3 导语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本书从曹禺的作品入手,评述了曹禺的戏剧活动和创作实绩。 内容推荐 曹禺是我国话剧艺术的大师。本书从作品入手,对曹禺几十年的戏剧活动和创作实绩,作了历史的审美的纵横透视,由评而传,由传而评,评传结合,笔锋直逼作家的内心世界,触觉深入创作艺术的核心,系统地探寻了曹禺创作的进程的思绪戏路,真实地揭示了曹禺与家庭、社会、时代以及古今中外文艺传统的关系,具体地再现了曹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个性。 本书立论客观,史料丰富翔实,有助于读者对曹禺及其作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