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卉茵 Ally Li 传播学博士 SD MEIDA梳打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 好时节文创有限公司创办人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澳门区主席 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大会主席 澳门传播学会会长 201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选为澳门唯一代表参加“2016中德青年领袖论坛”。 资深传媒人,创业十年,成立拥有公关、新媒体及多间相关公司的SD MEDIA集团。2018年成立澳门首个中式美学文创品牌“好时节”,集中式茶文化、中式时装及澳门特色文创于一身。 热爱中国艺术,师从名家学习昆曲,2019年新春期间,于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献唱,成为第一位在央视献唱京昆的澳门人。 书评(媒体评论) 澳门传播学会的卉茵会长,能够从自己独有的视 角,将澳门回归这20年来所发生的真实的大小事,娓 娓道来,把我们重新带到事件里,再一次观察这个事 件,理解这个事件,思考这个事件。让我们重新认识 一个更加真实的澳门,这个澳门不是存在影视作品里 ,不是存在小说里,不是存在街头巷尾的八卦里,而 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澳门。 ——李东东(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 书中以纪年为脉络,每一年记录城市的足印之余 ,又穿插自己的小故事,正是每一个平凡与不平凡的 人物,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故事,砌成了时代的殿堂, 小故事带出的澳门历史知识,想来也是读者所感兴趣 的。 ——梁基永(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中文大 学荣誉研究员)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城市的命运共同体 ,看似个体发生的小事,但其实都见证着这个城市的 大事和变迁……我很希望我的读者们,能从这本小书 里,看到澳门人的日常生活的点滴,看到澳门年轻人 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甚至澳门不为人知的一面。 ——李卉茵(作者) 目录 序言一 写在前面的话 李东东 序言二 二十余年成一梦 梁基永 自序 送给一直在奋发向前的自己 李卉茵 1999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澳门从来都不是殖民地 《镜海魂》和土生葡人 2000 千禧少年——澳门学生的求学之路 2001 澳门旅游塔——陪你看一场盛世烟火 传说中的“三大三小赌牌”到底是什么 除了“赌王”之外,澳门是不是还有赌神、赌圣? 2002 西湾大桥——抵得住“天鸽”,却输给了周杰伦 2003 疫情过后——自由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环境好,时间好”—— CEPA带来好机会 2005 昆曲《牡丹亭》,是最好的选择了我 东亚运与世遗城区——澳门走向世界的两张名片 2006 悲剧人物欧文龙 老澳门才有的老船厂 2007 逆流而上,坐看风起云涌 2008 “海啸”也许卷走了豪客,但我们抱团共度时艰 我知道你最想知道这个——澳门是不是有钱分 支援汶川——澳门从未有过的群情共振 共享祖国荣光——奥运圣火首次在澳门传递 2009 一国两制下的横琴奇迹 澳门电影节,会是澳门电影的梦开始? 澳门城市的成长,怎能少了你参与 科学馆:贝聿铭与澳门的不解情缘 2010 繁华背后的澳门武林 2011 原来他们是澳门人 2012 驹哥,你好呀 用人类去火星的钱,澳门人只能建凼仔专线 2013 与我共舞吧,来自异乡的澳门故乡人 2014 习大大给澳门的几封“家书” 追忆诗人马万祺 2015 “海贼王”——港澳有个张保仔 2016 你有中山市,我有孙逸仙大马路 2017 格兰披治大赛车:澳门的速度与激情 好好味的澳门,你试过未? 澳门“至暗时刻”,也是澳门人高光时刻 2018 港珠澳大桥之下,我们需要与白海豚和谐共处 澳门是所有人的澳门,更是你我的澳门 2019 大湾区“她”时代的机遇 精彩页 我是澳门人。我祖籍是…… 除了望厦村,澳门还有一个古村落非常有名,就是在澳门所有巴士路线中最偏僻的目的地——九澳村。虽然九澳也聚集了一些福建人,但和望厦的闽南语系福建人有点不同的是,九澳早期的居民都是客家人。 澳门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华洋杂居的社会,自开埠以来,历史上数次的人口大变动都与移民有关,可以说澳门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其中主要是来自内地各省份尤其是广东省和福建省的移民,也包括部分海外归侨。 除了华人以外,澳门在历史上还汇集了众多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日本人、印度人、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和非洲黑人等,不同的人种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当地的葡人,除了来自葡萄牙以外,亦有来自印度果阿或马来半岛的马六甲。 从数据上看,现时澳门三个最主要的族群为占总人数2.5%的葡人和土生葡人,以及占96%以上的华人,其中华人可分为华人原住民(居澳两代以上的华人)、世界各地的归侨和1979年以后中国内地新移民,新移民以广府籍华人为大宗,也有一定比例的上海人和福建人。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放宽对国民出境的限制,澳门邻近的香港在1980年取消“抵垒政策”后,不少广东省居民前往澳门生活,成为该时期澳门人口增长的生力军。 澳门华人原住民约占澳门一半人口,他们在澳门出生,部分拥有葡萄牙国籍。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后,在中央政府“澳人治澳”的政策影响下,华人原住民成为澳门社会的中坚。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90年代,以澳门人配偶婚姻关系、以澳门父亲或澳门母亲家庭团聚方式和在澳门以难民身份而取得澳门居留权的人中,多数是和大部分澳门华裔市民拥有相同祖籍的广东人和福建人。广东人方面,除了广府语系地区,热衷移民的“五邑”地区,以及原来同属“香山县”的珠海、中山的新移民们也占据了一定比例。 葡萄牙人方面,其实他们早在1553年就来到澳门,那个时候澳门还未正式开埠。彼时,葡萄牙人来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发展,找了个由头开始寻求在澳居留的机会。等到了澳门开埠时期,葡人被允许合法居住,这时,葡萄牙海员们与当地妇女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是最早的一批混血“土生葡人”。 清末至民国,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渐开放化,葡人和华人通婚的情况较为普遍,混血葡人的长相兼具两国特征,继承了欧洲人最具典型性的蓝眼睛、高鼻梁,但肤色上却有些遗传中国人。此外,有些葡人还与马来人、东帝汶人通婚,他们的后代也兼具这些人种特点。 由于澳门曾长期被葡萄牙管治,因此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更多地呈现出中西方多元文化交互的特点。几百年来,土生葡人成为澳门一个独立的族群,据悉,现在澳门生活着2万多土生葡人。这一族群在中国生活了几百年,虽然是欧洲血统,但是从文化认同上来看,土生葡人现在普遍对于澳门,甚至对于中国有着较强的心理认同,很多人觉得,他们已经与葡萄牙关系甚远。 从种族隶属上来讲,土生葡人认同自己是葡萄牙人的后裔,也大都认同葡萄牙文化,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澳门已经成为他们生存的根基,对于澳门、对于中国的归属感更加强烈。公务员是土生葡人的主要职业,另外还有从事律师、教师、工程师、飞行员、音乐家、医生、商人、葡语翻译员和天主教神职人员等高技术性工作的。 如今澳门已经回归20年了,越来越多的土生葡人选择加入中国国籍,在中国开始新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这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一边遵循着葡萄牙西式生活方式,一边又融入中国的习俗,既会说一口流利中文,又会说葡语。 对许多土生葡人来说,他们已彻底地将澳门看成自己的家。在葡萄牙当地几乎没有近亲,甚至不知道祖籍是在葡萄牙的哪个省份,澳门土生协会主席飞文基便是其中一位。他表示:“我爸爸是土生葡人,我的公公也是。其实我曾经回葡萄牙寻找我的祖先,但是已经找不到任何家族历史。我们土生葡人有自己的文化,有葡文名字,会说葡语。我们以葡字为根,却以澳门为家。” 澳门回归祖国前,有部分土生葡人返回葡萄牙或是移居外国,但到了异邦却发现,自己并不习惯他乡的生活——“一来别的地方经济亦不算是十分好,二来始终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澳门。在澳门生活便利,朋友亦多,有回家的感觉,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回流澳门。”P12-14 导语 作者在这本书里,不仅描述了自己的成长,也见证了澳门的成长,同时体现了这20年来澳门的腾飞与内地尤其是大湾区改革开放的息息相关。从这本书里,我们能够看到澳门市民、澳门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并进的热切渴望和实际努力。 序言 二十余年成一梦 粱基永 卉茵妹说正在写一本关于澳门也关于自己的二十年纪 事,让我写一段序言,匆匆翻阅全书,二十年仿佛就是一 个晚上,一页页展开眼前。 二十年,对于一个人的年华,固然不算短,但对于悠 长的历史,尤其是澳门这样几百年历史的大视野下,二十 年又可以是白驹过隙。卉茵从小就喜欢文学,喜欢艺术, 读书求学在这样一个华洋杂处的城市,她又在回归之时, 从学堂进入了社会,融入回归后的莲花之城,她的成长, 恰也与回归后的金莲花地同步,因此,这本书里面记录的 点点滴滴,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书中以纪年为脉络,每一年记录城市的足印之余,又 穿插自己的小故事,正是每一个平凡与不平凡的人物,每 一个或大或小的故事,砌成了时代的殿堂,小故事带出的 澳门历史知识,想来也是读者所感兴趣的。 卉茵近年颇醉心昆曲,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所演都 是人间与幻化的故事,宋词所谓廿年如梦,她二十余年所 演的一出,正渐入佳境,如同澳门的未来,前途正未可量 呢。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李卉茵是澳门本土学者,以传播澳门文化为己任;同时,她也是昆曲爱好者,常受邀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表演中华昆曲艺术。她对澳门历史信手拈来。然而澳门回归二十年了,读者看澳门依然像在看一团迷雾。因此作者在《我们澳门二十年》里面,书写一个真实而鲜为人知的澳门,以一个普通澳门人的视角,从澳门历史、澳门社会文化,结合她自身的经历,一层一层去解开读者心中的困惑。始于澳门而不止于澳门,该书知识与情感并蓄,字里行间饱含对澳门与内地的深厚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