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重温20世纪80年代文学--精神史的笔迹与心迹/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以经典重读为中心,在“重返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视域中围绕三个历史节点来探讨转型期作家的精神史,分析20世纪80年代变动中的情感结构与文学视野。一方面揭示其被经典化的过程及其被一般文学史叙述所遮蔽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尝试发掘文学与历史的独特互动。这些作家作品所关涉到的城市改革、历史书写、青年形象塑造、理想主义的失落与找寻等等,仍是当下文学创作、批评与人文研究关切的问题,如何为其建立长时段的思考脉络与参照视野更是本书的意旨所在。 作者简介 杨晓帆,1984年生,云南昆明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1980年代文学史研究与当代小说批评。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湖北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延安大学中国当代现实主义与路遥研究中心研究员。获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年度优秀论文奖,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评论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新时期”的发生:社会问题与文学参与 第一节 关于“红专问题”的讨论:《哥德巴赫猜想》与新时期起点的历史重释 第二节 “潘晓讨论”:《人生》与20 世纪80 年代的新人故事 第二章 85文学转折:新潮批评与纯文学观念的生成 第一节 现代自我的诞生:《你别无选择》与新潮批评的崛起 第二节 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 第三节 现实主义危机:《早晨从中午开始》与20 世纪80 年代的中西、城乡之辩 第三章 通往20世纪90年代:作家精神史与20 世纪80 年代遗产的转化问题 第一节 归来者的位置:高晓声访美与“陈奂生系列”的终结 第二节 改革时代的伦理诉求:刘醒龙与寻根意识的再出发 第三节 从“历史记忆”到“记忆历史”:《生死疲劳》与莫言长篇小说的有效期 第四节 “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改定《心灵史》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 第四章 转型期文学研究的历史化与当代性 第一节 经典重读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转型问题 第二节 口述记忆与文学史现场的重建 第三节 年谱整理与文学批评的重勘 第四节 代际经验与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关联 结语 我们都曾站在时代与时代交替的关口——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的文学性问题再考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随着重返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的推进,对“新时期文学”的认识,不再限于对某阶段文学性质、形态的一般描述,而是越来越关注它与文学秩序的发生、发展和经典化过程。本书在此“重返”视域中,选取新时期经典作家作品,为我们留下作家心灵探寻或主体建构的印迹。并尽可能以打开“文学周边”的方式,建立“重读”作品的参照系。如关联“知识”重构与“新人”想象,重读《哥德巴赫猜想》《人生》;关联新时期文学思潮演进,重读高晓声“陈奂生系列”与刘醒龙的“大别山之谜”,等等。通过个案研究,促进对文学史研究与作家作品批评如何关联、传统作家论如何突破、经典化与历史化等问题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