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阳明心学--老刘讲传习录(上)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长志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传习录》的通俗讲解普及版,重在心学实修,是实践之学,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书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长达十多年的实修心得,将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深入简出地阐释出来。通过不断去私欲存养天理的事上磨,让人心体光明、良知充盈,让圣学成为人皆可修的实用之学。
本书洞悉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塑看问题的视角,开启全新心智模式,为有志实修阳明心学的后来者量身订制了一把开启圣人之门的金钥匙,尽快掌握入世践行的人生智慧,在进一步弘扬心学精华的同时,让人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极大地提升人生质量。
目录
徐爱序
【001】亲民和新民之辩
【002】至善求于心
【003】天下事理皆源于心
【004】此心的至善
【005】知行合一初步
【006-1】尽心知性和格物致知的关系(上)
【006-2】尽心知性和格物致知的关系(下)
【007】大人格君心
【008】恢复内心的光明
【009】博文约礼和惟精惟一
【010】人心和道心
【011-1】虚文之害和明道的返璞归真
【011-2】孔门家法
【011-3】治理天下的大原则
【012】《春秋》列入《六经》的依据(上)
【013】《春秋》列入《六经》的依据(中)
【014】《春秋》列入《六经》的依据(下)
徐爱跋
【015】主一之功
【016】真正的立志
【017】妄念丛生的修行方法
【018】朋友相处之道
【019】好为人师的危害
【020】贯通学问的根本(上)
【021】贯通学问的根本(中)
【022】贯通学问的根本(下)
【023】遇事便不同的原因
【024】上达的功夫在脚下
【025】惟精惟一的真相
【026】知行合一
【027】孔门言志(上)
【028】未发而中
【029】孔门言志(下)
【030】学问如何进步
【031】心体明即是道明
【032】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033】心即性,心即理
【034】善和不善
【035】精一的功夫就是上达
【036】存养即是省察
【037】人情事变的功夫
【038】四端的真相
【039】论为学功夫
【040】怕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041】动静是什么
【042】《大学》 和 《中庸》 的关系
【043】孔子正名
【044】心学入世 “中和” 的度
【045】心学的根本是未发之中
【046】潜龙勿用
【047】圣人为什么不讲“夜气”
【048】心之本体和思绪的关系
【049】破除烦恼的根本之道
【050】万变不离的中道
【051】时势造英雄
【052】真正的执中是什么
【053】善念存就是立志
【054】低调的必要性
【055】文中子的“续经之非”
【056】“治生之先”误人
【057】精气神的真相
【058】情绪和心体的关系
【059】至情至性
【060】克己功夫
【061】当下就是一切
【062】昏镜岂能照物
【063】道无精粗
【064】私欲如尘土
【065】致知克己在当下
【066】道究竟是什么
【067】如何做到君子不器
【068】有源之水生意不穷
【069】活在当下
【070】心和五感六识的关系
【071】存养良知
【072】私心杂念的真相
【073】什么是“气”
【074】圣人应对问题的妙法
【075】心性实修不能刻意求静
【076】私欲的病根
【077】颜子没而圣学亡
【078】身、心、知、意
【079】过去未来思之无益
【080】说话颠三倒四的原因
【081】心随自然便是不动心
【082】心静和精一之功的理解
【083】好的心念亦需要“格”
【084】存养良知需要连贯
【085】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086】止于至善在心里
【087】动静皆有事
【088】格物致知
【089】“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就是“仁”
【090】空谈心性的危害
【091】至善即是复其本然
【092】大学的“知止定静安虑得”
【093】墨子“兼爱”的不妥处
【094】当理和无私心的分别
【095】持志如心痛
【096】如何看清内心的私欲
【097】修行的进境
【098】做学问该有的态度
【099】圣人的合格标准是什么
【100】学问的根源
【101-1】善恶的本质(上)
【101-2】善恶的本质(下)
【102】做学问的根本处
【103】业举之累和为学的关系
【104】每天私心杂念挥之不去怎么办?
【105】如何克服好名的毛病
【106】君子日省的重点是否是悔
【107】圣学根本在“纯度”
【108】体用一源
【109】改变的根本在内心
【110】交友之道
【111】学而时习之的真意
【112】曾子的“三省”和“一以贯之”
【113】孔圣人褒赞颜回的真相(上)
【114】孔圣人褒赞颜回的真相(下)
【115】修圣学立志的根本
【11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17】居敬、穷理之辩
【118】心的本体是什么
【119】诚意和正心的关系
【120】戒惧慎独的本质
【121】看人不能脸谱化
【122】为己之心的解析
【123】积极面对,以待天命
【124】儒学的妙处
【125】真知和真行
【126】儒家的生、死之道
【127】率性之谓道
【128】治大国的根本
【129】修身中诚意的重要性
序言
徐爱序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
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
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
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
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
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
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
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
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
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
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
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
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
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
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
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
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老刘说】
徐爱,字曰仁,号横山,浙江省余姚马堰人
,进士及第,是阳明先生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
也是阳明先生的妹夫。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
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逝于三十一岁。
在这篇序中,徐爱主要说明了一下成书的原
因,自己修习阳明心学的心路历程,并介绍了一
下阳明先生的形象和学说。我们能看到徐爱对自
己恩师发自肺腑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真诚朴实,
没有虚誉之词。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
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
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
”这个“先儒”,指的是朱熹。讲到《传习录》
,朱熹是不能不说的。
儒学四门,“孔孟朱王”——孔子、孟子、
朱熹、王阳明。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位
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中。官至焕章阁侍制,帝师
之职,主要工作是给宋宁宗讲学。最有名的著作
是《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指《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该书后来成为官方科举考
试标准教科书,也就是说读书人 想走科举这
条路,就必须按照这本教材的标准来,否则直接
没戏。大家可想而知,朱熹对天下读书人的影响
有多大。
徐爱也是通过学习这本教材进士及第的,朱
批《四书》在他心里是天经地义的存在,突然有
人说朱熹的《大学》版本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应
该是旧本,也就是《小戴礼记》中的《大学》篇
,心里肯定不是一般的震惊。震惊之后就开始怀
疑,既然阳明先生提出来这东西有错误,那么依
据是什么?
徐爱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我是朱熹理论的
忠实信徒,我要维护我相信的东西,那我就要想
办法找到你的漏洞驳倒你,怎么才能找到你的漏
洞呢?肯定要先把你的学说研究明白了,以子之
矛攻子之盾,以此证明朱学的东西是对的。
由此可见,徐爱学习阳明心学的初心是来找
碴儿的,随着他不断地学习,在质疑解惑过程中
,发现阳明先生讲的才是真理,朱批版本的《大
学》确实是有问题的,最后对阳明先生心服口服
,承认阳明心学是“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
惑’者也”。意思是就算再过几百年,再有圣人
出现,或者说再有更聪明的人出现,也得承认阳
明先生讲的东西确实是真理。任何真理在立世之
初,都是从被质疑开始的。只有经得起时间检验
,才能立于世。
阳明先生虽然很聪明睿智,但没什么架子,
不故弄玄虚,走在大街上和平常人差不多,平常
又不修边幅,看起来并不仙风道骨。很多人都会
以貌取人,一看阳明先生貌不惊人,如此平常,
自然不会把他放在太高的位置。
此外,阳明先生年少的时候也干过一些荒唐
事。比如结婚时,家里人忙里忙外地操持,结婚
当天他竟然跑到山上闲逛,看到有个道观,就进
去和老道喝茶聊天,居然聊到把时间给忘了。拜
堂的时候,大家发现新郎竟然找不到了。有段时
间又泛滥于辞章,吟诗作赋,写了些风花雪月的
诗词;还经常找和尚、道士切磋。
而这么一个人竟然在儒学上否定先儒,还提
出了个新学说。依平常人看来,不过是在标新立
异,自然就没有太多兴趣去深究了。
但实际上,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三年,
已经超凡入圣,徐爱和阳明先生接触之后才知先
生的高深莫测。徐爱对先生的评价是极高的:徐
爱我除了仰视别无选择,跟随先生学习十几年,
别说追上先生,到现在为止,我连门都没摸到呢
。“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这句话有点
儿类似颜回对孔子的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
坚。”意思是说,我越看越觉着孔子水准高,越
跟着学习越觉得除了仰视别无选择。
徐爱接着说很多人学习东西的时候,往往很
浮躁,看到一些或听到一些就想当然。比如说有
些人和阳明先生只见过一面,话也没说几句,就
下定论了,说他的理论不行。还有些人则先入为
主,来之前就在心里持否定态度,任何事情都从
负面进行解析,而不是客观
导语
◆本书长于说理,可操作性强,是提升人生幸福感必备之书
◆刘长志先生十年磨一剑之佳作
◆书中附精美书签,并收录修心学者的切身体会
◆蜻蜓FM、喜马拉雅“王阳明心学-《传习录》通俗讲解”音频粉丝流量累计1400万,且以日均2万多的趋势持续增加
精彩页
一、阳明心学
(一)阳明心学的地位
关于阳明心学及其创始人阳明先生在中华历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老刘在这里不再赘述,只简单罗列一二。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的时候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意思是说阳明心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解决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对于阳明先生,古今名人的评价比较多,我们挑几个比较典型的。
蒋介石赞誉说:“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蒋介石对阳明先生有多崇拜呢?崇拜到他到台湾之后,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台湾还有个阳明大学,现在还在,大家一查就知道了。
梁启超先生说:“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
阳明心学是比较注重生命历程的,讲的是今生,讲的是如何入世治世,如何修身,如何应付人情事变。不讲彼岸,更不讲大茶壶文化。心学修心性,修的是入世治世的智慧。
一门学问,如果它不能指导实践,只会空耗生命,这个学问就是垃圾,你可以毫不犹豫地摒弃它。学习阳明心学,你将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看世界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你,必然会获得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二)心学的“善”和“恶”
对我们人类而言,“喜欢”和“厌恶”并非来自外界事物本身的感观和刺激,而是源于内心对它们的判断。意思是说,对于同样一个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同样一个女子,你觉得她是美女,别人却可能觉得这人长得实在很一般。每个人心里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不同。
再打个比方,这个月奖金发一千块钱,同样领钱,每个人对这一千块钱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张三不知道发奖金,而且他也没觉得自己会发奖金。突然天上掉下一千块钱,他心里很高兴,可能拿着钱马上就出去庆祝了。李四以为这个月可能要发五千块钱奖金,结果实际上就发了一千块钱。他拿到钱的时候心里就会很郁闷,感到极度不爽。
同样是发钱这件事情,同样是一千块钱,对于不同人来说,心态、反应是不一样的,心里的喜欢或者厌恶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判断。通常来说,我们认为是好的就喜欢,认为是不好的就不喜欢,没啥感觉的就无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上的判断未必符合客观事实。很显然,认为是好的就是“善”,不好的就是“恶”,显然是不太靠谱的。
那么心学里的“善”“恶”是什么呢?心学里面的“善”,是《尚书》“允执厥中”的意思,即妥当、恰到好处;“恶”就是失准的判断。打个比方,张三偷东西,按照赃物的案值,法律判他三年有期徒刑,他进去蹲了三年才出来。这时对他的惩罚是恰当的,符合标准的。这是什么?这就是“善”。他本来应该判三年,法官判了五年,那还是“善”吗?显然不是了,已经是“恶”了。如果他本来该判三年,结果判了一年就放出来了,是不是“善”呢?不是的,这也是一种“恶”。因为对于受害者而言,判三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妥当的事情,如果小偷只是受了一年惩罚就出来了,对受害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好多人可能会想,我善良,是不是我就该事事忍让,唾面自干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善良并不是无条件地让步,也不是软弱可欺。
善良同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以直报怨也并非不善。
(三)心学核心脉络梳理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心学的三大核心理念。三者互相渗透、相互支撑,自成体系,不可独存。犹如一个机械模型的三视图,三个理念三张图,每张图自成一体,只有三张图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心学概貌。
三视图小科普
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上面、左面、正面三个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6: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