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宇宙的智慧(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来自科学前沿的新答案)(精)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作者 (匈)欧文·拉兹洛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科学前沿的大量例证,深入阐述分析,进而揭示“宇宙智慧”的存在,有助于帮助人类认识世界万物在深层次上以及在根本的宇宙维度上的相干性。相干性是宇宙生命和意识出现、演化的前提条件,而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内在和谐,乃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到整个宇宙,小到每个事物和每个人,都需要认识到世界的真实本质,以促使每个人承担起对社会与大自然的责任。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带去生存智慧的感悟,为营造一个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提供指引。
作者简介
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匈牙利人,全球一流哲学家、科学家、钢琴家,索邦大学人文科学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哲学教授。他是世界著名系统哲学家,科学新范式“阿卡莎”的缔造者,此范式是建立在最新的科学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上,对宇宙、生命、意识、自由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也是全球问题专家,国际智库布达佩斯俱乐部创始人,曾两度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目录
中文版序
我的信条

第一部分 古老的问题。崭新的答案
1 我们是谁?
这个世界的新概念
意识的新概念
一个内在构建的世界
2 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进化方向的坐标
3 新答案
我们是谁?
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第二部分 新答案对于我们的生命与时代的意义
4 新答案让我们重建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我的思想是什么?
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新范式的内涵
新的范式理解的含义
5 新答案与意志的力量
6 新答案与当今社会变革的目标
超相干的目标
全球意识的需要
召唤全球意识
7 新答案与商业目的
商业机构如何才能实现它的真正目的?
意识的新指向
进化的需要
8 新答案与智慧传统
9 新答案——此生及来世的意义
人类在寻找意义时的五种性格类型
10 新答案与挑战:使科学及灵性与生命相和谐
新答案和新范式
新答案有关意识的本质的证据
意识的进化
个性

作者与撰稿作者的传记说明
欧文·拉斯洛的著作
致谢
序言
在我自己的一部尚未出版的书稿《系统科学和系统哲
学》里,讨论“哲学同科学的关系”那一节,我创建了一
幅“实在的层级结构”示意(图1):
人类的认知系统已然形成具有四个层次的“实在的层
级结构”。“第〇层级”是“自在的实在”,即康德讲的
“自在之物”,或马克思讲的“客观世界”;它同人的主
观世界永远有隔,任何人不可能直接认识其真相,一如人
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面孔,所看到的总是某种镜像。第一层
级是感性实在,即经验实在。在实际生活中,人通过感官
、经验积累建立起的丰富多彩和触手可及的实在。
社会上许多人,特别是文盲和受教育少的人,终生只
生活在经验实在中。第二层级是知性实在,即科学实在,
它是通过知识积累,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诸多学科建构的
图解、模型、概念、定理、公式建立起来的实在。接受过
完整的现代教育的人,特别是科学家,他的精神经常是生
活在这层科学实在中。第三个层级是理性实在,即哲学实
在,它是由哲学家们用范畴、理念和哲学命题建构的最抽
象的实在。少数具有理性头脑的人,特别是真正的哲学家
,其精神才生活在这个纯粹理性的王国中。这四个层级之
间都画得有双向的箭头,意思是人类对“自在—未知实在
”的认识过程既有“感性一经验→知性一科学→理性—哲
学”从下到上的路径,又有“理性—哲学→知性—科学→
感性—经验”从上到下的路径。前一种路径大家都容易理
解和接受,后一种可就难了。为此,我给您举例。
古希腊哲人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原子论。他
们所作纯粹是一种哲学的理性推理:物体不断地被分割下
去,最后总有一个不可再分的粒子,那就是原子;物体都
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古典原子论湮没2000多年,然后
才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汤姆逊和卢瑟福重新拾起,一步
一步发展出近代科学的知性的原子论,即原子是由原子核
和外层电子构成的所谓行星模型。这以后又有爱因斯坦、
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玻恩和海森堡等科学家,不断
推进,发展出现代科学的知性的原子论,即量子化的波动
模型或波函数模型。现代科学的原子论高深得让普通人难
以理解,直到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两
座城市的毁灭和几十万人的死亡,人们才从“感性—经验
”层级认识了原子的威力。
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在本书中提出的理论或假说
也还是一种哲学的理性推理,尽管他引用不少当代物理学
的材料并列举若干濒死经验的实例。据我所知,拉兹洛几
十年来始终认为现有的科学理论——进化是由随机突变和
自然选择造成的,不足以解释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人的进
化过程,这里面一定有空缺的因素。他的第二个信条就是
,现有科学无法解释意识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以及相
对于物质和能量的守恒。难道意识不守恒来无影去无踪吗

……
在我撰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拉兹洛发来电邮,希望我
能把这样几句话翻译成中文附在序言里面:
“I believe that the future of our human
family will dependlargely on the Chinese members
of this family——on their insight,empathy,
ethics,and courage to speak out.I am delighted
thatmy books reach our Chinese readers and I hope
that they willgenerate discussion and insight--
and follow—up in practice!”
“我相信,我们人类大家庭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这个家庭的中国成员们——取决于他们的洞察力、共
鸣、道德准则和敢于表达的勇气。我很高兴我的书籍能被
中国的读者读到,我希望这些书会引发他们的讨论和跟进
研究!”
在结束这篇中文版序的时候,我要代表布达佩斯俱乐
部中国分部感谢施璐德亚洲有限公司(www.cnood.com)
池勇海先生,上海诣科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WWW.ekcontrol.com)蓝蕾女士,亚德(上海)环保系
统有限公司(www.tialocgroup.com)王燕女士,他们为
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提供了资助。还要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
版社社长刘海涛先生、石松老师、姜华老师,他们在当前
学术书籍出版不景气的情况下,毅然购买了中文版权,并
积极推动本书的出版。另外,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
司董事长朱宪超先生及邓嘉文女士为该书的翻译工作提供
了大力协助,在此一并感谢。最后,我要感谢布达佩斯俱
乐部中国分部常务副主席陈明先生,这两年他一直在为本
书的出版不遗余力地奔忙,居功甚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闵家胤
2018年12月27日于北京
导语
当您打开《宇宙的智慧》这本书时,您会惊喜地发现,人类丰富深邃、奇妙难测的精神世界,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解释和多位哲学学者、社会学家、研究员们的叙述,变得浅显清晰。
欧文·拉兹洛的观点是通过心灵的沟通,去了解别人的感受,并进入他人的内心,充分地感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密不可分的精神境界;从而以纯粹自我的角度去看待、思考、感觉和欣赏事物。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彼此沟通交流,就很难超过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去进行心灵的默契交流,也就无法达到我们所追求的认知高度。
后记
詹姆斯·奥戴
为纪念13世纪老谋深算的平民主义哲学家纳斯列丁·
霍加(Nasreddin Hodja),人们也称他为穆拉·纳斯列
丁(Mulla Nasrudin),我再次造访了土耳其的一个地方
。这个地点有着巨型铁门,门上几把威风凛凛的大锁加上
铁链,让这里显得更加安全、可靠。这里不仅没有人开门
揖客,没有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有一种令人费解
的意味。面对这样一种在入口处阻碍了道路的障碍,人们
或许会倍感神秘地转身,如坠云里雾中一般地淡然离去…
…然而幸运的是,只要退后几步,人们便可以认清一个戏
剧性的事实:情况非常清楚,大门两边并没有墙、篱笆或
者障碍物,你只要绕过大门便可以过去。我们面对着有关
宇宙性质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一些最大的神秘,不知
道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如同开玩笑般轻而易举地绕
道而行,解决这些问题。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我们需要
一种能够扩大视野的观察,才能回答有关我们的真正身份
和我们的存在原因的最基本的问题。
你或许会对一些重大问题有许多询问。尽管《宇宙的
智慧》这本书不会回答你的全部询问,但它确实会让你退
后一步,得到新科学和新宇宙学能够给我们的至关重要的
观点。这本书给了你一个有意义的模板,能帮助你摆脱问
题的锁链的羁绊,这种羁绊会空费你的注意力,而你必须
用一面更宽阔的透镜观察它们相互的联系,否则便仍然无
法解决问题。
但经典的科学研究具有一种集中关注锁的倾向。我们
试图找到精神——物质这把锁的钥匙,结果却碰到了一个
分裂成两半的宇宙,甚至更糟的是,物质占据着如此明显
的优势,这让我们几乎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了物质主义的
解释。从这种观点出发,意识也链接在物质上,而且只能
为物质服务,就好像拴在马车上的一匹马。
而一旦我们明白了意识是怎样设计那辆马车、拴上马
匹并且充当了驾车人的,我们就可以退后一步,看出它在
这条巨大的因果链上的关键作用。这是一个粗糙的比喻,
但一旦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敢于探索直觉力量的本质,
并体验了在作出更明智的选择时的更大自由。由于其辉煌
的学术成果和渊博的学识,欧文·拉兹洛智珠在握,为我
们提供了真正的科学而不是比喻或者让人心痒难挠的猜想
,解释了意识在因果关系网的经纬中的中心作用。
传统科学和宇宙学中的许多概念仍然继续在二相性的
框架之内纠缠不已。例如,人们或许可以承认灵学真实,
但因为没有物理性的证据给予证明,因此人们把它归类为
一种另类状况的真实。人们认定,灵学真实应该深锁于神
圣神秘的区域之内,它存在于一个遥远的地点,远离可证
实与可观察的宇宙机制,不从属于统辖物质及其基质的定
律。根据这种观点,通过其万能的创造能力,神灵或者本
源开动了宇宙和它的定律,但随后便舍弃了他/它的伟大
创造,不知道坐在什么地方冷眼旁观。
在这种形势下,具有意识的人类必须超越物质、生物
学脉动、社会行为、文化构想、痛苦和不幸的一切限制,
在艰辛的探索中获取存在之外的绝对真理。但拉兹洛作出
了有关意识的性质及其在能量——物质无所不在的混合中
的论断,这种二相性无法存在于他的论断之中。我们看到
,意识是一个永远不会分裂的现象,但每一件事物和每一
个存在都是意识展开的一个方面。
当我们增加了意识的广角镜视野的时刻,我们不仅开
始认识到了它在因果链中的初始位置,而且也认识到了它
在进化选择和适应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面。尽管进化并不
是线性的、连续的,但它特别具有创造适应性、善于抓住
机会、有目的性。如果进化是一个分为不同层次的计算机
游戏,其初级层次开始于召集元素、为开始生命设定条件
,则当游戏中的单细胞生命体出现到全面的科技驱动的行
星文明问世、几十上百亿的人们和多元化文明可以和平、
持续地生活的时刻,玩家们的熟练层次将达到驾驭复杂性
的水平。
在玩这样一个游戏时,一件必须马上澄清的事情是:
在各种不同的挑战条件下,为了生存和繁荣的适应战略方
式不但需要持续性,同样也需要创新的关键元素。正如情
况实际发生的那样,大自然在记录与存储信息是把好手。
没有这些信息,生命的进程将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并且必
定会陷入混乱。但是,正如拉兹洛在几本书中证明的那样
,宇宙本身在他称之为“阿卡莎场”的事物中有一个关于
它自己的真实的无限编年史。我们能够在自然和宇宙的图
书馆中瞥见的这些存储室中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是能够
更好地退后,观看它所有的这些宏伟的设计。我们不妨花
上一段时间,看一下我们的DNA的庞大活图书馆,然后看看
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莫蒙多旅游公司(Momond0)曾经做过
一次努力,试图用有关我们实际上是什么人的事实,来比
较人们具有的偏见。他们从不同的种族中召集了67个人,
提出为他们做一次DNA测试。这些受试者有一项共同之处:
他们都为他们自己的国家、种族和传统而骄傲。但他们也
带有一些针对来自其他种族的人们的偏见,他们认为这
精彩页
1 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尽管这两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它们很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重要、最富挑战性的问题。“认识你自己”,特尔斐(Delphi)的先知这样说,而具有思维的人类在几千年间一直努力这样做。今天,在现代科学与永恒的智慧相遇的前沿,我们能够给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它们比先知与过去的人类能够给出的任何答案更加可信。
我们需要从基础开始。我们是谁?我们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吗?或者,我们不是它的一部分,或者凌驾于这个世界之上?我们或许具有独特的品质与特点,但科学假设,我们与所有生命一样,是我们所存在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但这个世界的真实性质是什么?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就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非常明显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变得很有根据,非常可靠,尽管它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答案非常不同。这个世界的新概念
根据当代的前沿科学,这个世界并不仅是物质的零碎片段的组合。100多年前,天体物理学家詹姆斯·金斯(James Jeans)曾说过,这个世界不像一块大石头,而更像一个伟大的思想。
在人们思索根本问题的历史开始以来,这就是一个人们熟悉的概念。今天,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科学家以及各行各业敏悟的人们都在质疑,这个世界是不是就是呈现在我们感官里的那种样子。他们意识到,对于这个问题的经典答案——宇宙是在被动的空间与漠然推移的时间内没有感知的物质的运动舞台——不是最终的结论。旧有的概念建立在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已经走完了自己的道路。现在有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的新概念。它不是按照机械学定律运行的相分离的微小物质的集合,而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系统,其中一切事物都以某些方式相互联系,超越了过去人们所知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
在这个新概念中,组成世界的事物并不是物质的碎片。令人震惊的是(或许并不那么令人震惊,因为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直觉),它们本质上是振动。构成我们观察到的世界的振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高度秩序的:它们是相干的。它们的秩序和相干性告诉我们,它们绝非偶然形成的。我们可以使用物理学家戴维·博姆(David Bohm)提出的一个术语,即这些振动是“内在构建”的。博姆认为,在空间与时间之外有一个深层维度(称其为“隐秩序”),他用内在构建这个术语解释了它是怎样影响了我们在空间与时间之内感觉到的维度的(即“显秩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一种深层维度自发地、有效地内在构建的,我们自己的大脑和思想也不例外。说到底,我们是在空间与时间中形成的内在构建的振动簇,与其他簇具有相互作用并共同进化,其中包括局域的,即此时此地的;也包括非局域的,遍及整个宇宙中的。
世界的概念是以一种或者另一种形式存在的内在构建的振动,这已经成为伟大的精神传统智慧的一部分。它呈现在阿卡莎(Akasha)的梵文概念中,它在其中的意思是世界的第五个也是最深刻的维度,或称元素,超越但包含着土、气、火、水四大元素。人们有时把它当作“天空”或者“大气”的意义使用。后来人们将其视为一种以太场,是整个可观察世界的基础。
早在公元前5000年,阿卡莎人的直觉便出现在印度的吠陀文本(Vedic texts)中。在《吠陀经》(Veda)中,人们将它的功能确认为“萨布达”(shabda),构成我们宇宙的第一个振动,它创造了我们宇宙的第一道涟漪;也确认为“斯潘达”(spanda),即描述为“意识的振动/运动”。当代印度学者I.K.塔伊姆尼(I.K.Taimni)写道:
存在着一个神秘的振动积分状态,可以通过微分过程整合实现,得到根据这种状态形成的所有可能的各种振动。人们在梵文中称之为“恩达”(N.如)。这是在介质中的一种振动……可以翻译为英语的“空间”。但是……它不仅仅是空荡荡的空间,虽然表面上看空荡荡,但其本身包含着数量无限的势能。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