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俯仰间会悟(叶澜随笔读思录)/叶澜教育思想文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叶澜,当代中国知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
学终身教授,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
命·实践”教育学创始人和持续领导者。曾任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
议组教育学科组成员和召集人,兼任中国教育学
会副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学术职务及上海
市人民政府参事,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生命·实践”教育
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代表著作有《教育概论》《教
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回归
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等。代表论
文有《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
动态关系》《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世
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
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引论(上、下)》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
生成》等。上述论著曾获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
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哲
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新基
础教育”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上海
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后记
《俯仰间会悟:叶澜随笔读思录》是“叶澜教育思想
文选”第三卷,与前两卷相比,有明显不同,但互为表里
。如果说前两卷体现了学者的“学术志业”、研究成果,
那么第三卷体现的则是学人的“思想生活”,是成果背后
的“海洋”。仰观俯察,天地人事,士农工商,无时无处
不可学习,无人无物不可品味,无事无情不可评析,无文
无字不可鉴赏。学术志业如海上冰山,思想生活则是汪洋
瀚海,由日常点滴组成,又巨大无边,全息式反映着学人
的真实根底。此外,与前两卷相比,第三卷所选64篇文章
,2/3以上都是初次公开面世,是作者从私家笔记本里挑
选出来的,原本只是说给自己的,若可公开面世,那不是
一般意义上的真诚与深切所能做到的,而是思想成为日常
生活,思维触角万千连通,写给自己的也写给人类。最难
是“通”,通了才会“俯仰之间”有大“悟”。最后,与
前两卷相比,第三卷选文数量最多,但字数却最少,选文
数量几为前两卷之和,字数却不及任何一卷之半。“随笔
读思录”和前两卷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性质不同,前两
卷的风格是抓住“老大难”,鞭辟人里,条分缕析,系统
绵密,第-2卷则大都短小精美,即使是读书笔记,也不以
体系化取胜,而以最有心得为要。全部选文以会通、会悟
为特质。
“随笔”,尤其是文人随笔,文字自然精致,文法也
多考究,其弊常在流于随感,失之纤弱,精气神和格局不
大。“读思”,尤其是学人读思,条理自然清晰,思想也
常颇有深度,其弊或失之呆板无趣,或失之思维技艺,鲜
活、温润不足。文质兼美,情理趣兼备,活泼又深刻,最
为佳品,也最难得,常常可遇不可求。而这正是《俯仰间
会悟:叶澜随笔读思录》所追求的风格。
《俯仰间会悟:叶澜随笔读思录》包括三个部分:随
笔,书序、刊首语,读书笔记。其中,随笔根据主题又分
为生活启示录、与自然对话、纪念抒怀、学术随笔四个子
部分。如第一本编后记所言,在按主题分的每个子部分内
部,基本上按时间先后排序。
第一部分选文45篇,连通了生活、自然、人物和学术
,作者对天地之间无字之书的解读,也让我们读到了许多
无法从论文著作等有字之书上读到的学人“秘密”,让我
们感受到更真实、更丰满的学人日常之修身养性。所选第
一篇文章《进与退》是叶澜教授60岁时的私人笔记,那是
达到一定境界之后,为了内心深处的独立自由,为了更大
的自在自为,以退为进的积极进取,“真正的退是没有的
,退总是为了进”。第二篇《伞》看似漫谈,娓娓道来,
却读出了人在环境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丰富性,“伞,
让人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平凡妙悟,兼美兼备。
特别要说的是第一部分“生活启示录”的第四子部分
“学术随笔”,原来的编排只是按时间排序,后来叶澜教
授从读者阅读角度,按照感受性在前、学理性在后的原则
,将10篇文章分为前4篇、后6篇,内部再按时间排序进行
调整。其中最后一篇《杂读有悟》原本放在第一子部分,
后因其偏学理分析,调整到第一部分的最后。微妙的调整
,背后是读者意识、他人立场,往大里说是教育学人的“
读懂”功夫、习惯和修养。
第二部分“书序、刊首语”虽然只选了6篇文章,但依
然能多角度综合反映叶澜教授的研究重心:教育基本理论
与“生命·实践”教育学建设、当代教育改革与“新基础
教育”研究、学校改革研究与师生主动健康发展,以及教
育的系统分层思考和社会的教育责任。其中,《(回望)序
言:知往思来》,首次专门解释了“生命·实践”教育学
的logo“冬虫夏草”。《(卓越,从这里起步)序》可以和
第二卷里的《“卓越”新解》联系起来看。
第三部分“读书笔记”是从作者20余年的读书笔记中
选出来的,最后定稿之前,还删掉一篇,所留13篇也做了
大幅删改,这是从私人读书笔记转向公共读书笔记时,作
者慎重的他人立场,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作者一直在考
虑要不要“读书笔记”这个部分,最后经编者坚持,综合
考虑才得以保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在第一篇读书笔记《读康德(论教育学)》中也写到“
阅读主体自身变化之于阅读预求和阅读收获产生重要影响
”,但每一次真诚的阅读都是有价值的,何况是多次重读
、读出久违的兴奋感的阅读。它将不仅是对读者有益,而
且将对爱读书者,对读过此书或此类书者,对解读读书笔
记之作者都是有益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
就是读书人之间的乐事。
此部分选文虽少,但涉及面广,包括教育学、文史哲
、科学哲学、文化研究、思想史、人物传记等中外佳作,
这和作者读书喜好之多元有关,也和教育学是通学有关,
做教育学者需要综合修养。作者读书,既为教育学发展而
读而思而研(如,为了寻找“生命·实践”教育学在神经生
理学上的科学依据,阅读当时大陆没有、台湾才有的《大
脑总指挥——一位神经科学家的大脑之旅》;为了提炼作
者自己提出的“学校四季系列活动研究”,找寻“教育与
自然”关系
目录
随笔
一、生活启示录
进与退

“自己的”世界
“车”与“道”的学问
一位出租车司机的告白
观《印象刘三姐》的启发
听德德玛“精选(2)”
一百个理由
从“办公室腔”说起
“墙内开花墙外香”再解
寻物: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关系之悟
悟“忧郁”
心祭“汶川”大地震-
临别赠言
初访延安
治“白内障”有感
生与死
絮言“碎片”
访神户大学
访西班牙马德里大学
访德国洪堡大学
二、与自然对话
梧桐知秋
溶·融
草花马兰头
追春一路
人间“节”语
感谢芦花
“云”缘
亲吻月光
从摄影识自我
不再寂寞
紫园花事
三、纪念抒怀
智慧从容大气恢宏
缘系中国教育学会
我心目中的刘佛年校长
四、学术随笔
我的“基础教育”情结
留在生命深处的历史印痕
难能可贵的合作者
浅议文字与学校教育
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
千舟险过万重山
散论“教师”
改善生态 认清特质 审视决策
理解“综合”和“事理”研究
杂读有悟
书序、刊首语
《回望》序言:知往思来
别样的研究史
《卓越,从这里起步》序
策划者自白:他们是我的老师
深化儿童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深入到教育热点背后
读书笔记
读康德《论教育学》
读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
读汤因比《历史研究》
读怀特海《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冒险》
读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哲学的改造》
读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读高德伯格《大脑总指挥——一位神经科学家的大脑之旅》
读《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一1907)》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读爱默生《自然沉思录》
读乔治·吉辛《四季随笔》
读泰戈尔《人生的亲证》
读林西莉《汉字王国》
编后记
精彩页
进与退
我现在写东西,经常出现“半拉子”工程,写到一半,什么事情插进来,就戛然而止,逐渐淡忘了。再次打开本子,不是为了想续下去,而是想起了另一些东西要写,这时发现上一篇还没写完呢。有时是半句话,就匆匆补上两句,算一了结;有时只是行走了一半,再要进入,就会把现在想写的东西搁置,时间一长,又会淡忘,于是干脆先让它搁着,开始新篇。这就是现在在写的这篇得以开始的原因。这是一种关于“进”与“退”的关系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从“退”的一面来看,无非是这几个原因:前面没有写完,或是因为时间不够;或是因为思想变得丰富、复杂起来,开始动笔,未想到有如此之多可写,于是来不及;或是因年岁大了,思维、行文的速度都不如以前流畅了;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后面不再马上续写,除了没有时间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要进入一种写作状态,起始时要有冲动,停顿以后的进入,还需要进入这种“场”的状态,但另一种冲动已经产生,自己不愿意丢弃后者而进入前一种状态。自然,也有续下去的情况,如有些读书笔记,原本可以写完,写不完时就改成“之一”“之二”……直至写完。这往往是在一个间隙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这是一种并时选择式的进与退,即两者都是需要的和自己想做的,在具体情境下做出权衡后的一种选择。也许,过一段时间我又会把未完成稿完成。类似的选择,还发生在有多种想法可以成文,但时间却很少,例如近期内,我想写“理论与实践”,又想写“道德教育问题”,还想写“‘新基础教育’的教学观”,但直到现在一篇也没写,原因是每一篇的完成,都需要有时间,然而,我现在催在后面最紧的任务是三本书,首先是《回到原点的思考》,又一个面对活生生现实中一系列大问题的写作,需要时间,还需要阅读,于是什么也不写,只是抓紧时间读书,读一本是一本地读书。今天上午原本也想读书,但是这几天看电视和生活中的感触,使我十分想把自己的两个感受——“进与退”“记忆与遗忘”写出来,怕丢失了一些念头。这是一种面临多种需要、冲动所做出的“取”“舍”选择,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结合的选择。这里没有“退”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有进有不进,而可进的领域却十分开阔,需要做出取舍的情境也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有时是以轻重为准,有时是以缓急为准,有时是以关系为准,有时是以利害为准,有时是以强弱为准,总之,同样会有许多理由。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可以统计一下,人在一天中要做出多少次选择(无论大小,只要是有两种及以上的可能,并在脑子里出现的,都可以算),可以从今天开始对其进行分析。
然而,从深层次里,让我想写“进与退”的是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重大的进退选择。就从自己有记忆时开始,我做的第一次选择是考初中,是进已录取的“南洋中学”,还是再找一所中学?我现在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会如此强烈地不愿意进这所录取我的学校。最后在施伯云的帮助下,进了钱业中学。家里没有逼我,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惊讶自己怎么会有这样大的主意和胆量。第二次选择是考高中,我关注的是改变初中时期形成的生存状态,要努力成为一个好学生,于是会去报考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按我当时的成绩,绝对不是进这类学校的料,但我常常会被希望所激励,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好。就是这种要求与自信、自励,使我在少年时期做了两次向自己挑战的选择,在很小的可能面前,我毅然选择了“进”而不是“退”,这也几乎是我后来人生道路选择的一个基本态度:朝自己认定的目标方向前进,而不是退缩。当然不一定有什么敌对的力量不许你进,只是在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不求保险,选择进取。这是否已经有了一种冒险精神?这也许就是积极人生的构成?
面对对手的“进”,最典型的是当系主任和副校长这两件事。我性格中侠骨倔强的一面,是支持这两个选择的主要因素。原本想从系主任的位上退下来,因为想读书、做业务,但最后反倒是去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人的每一次重大进退,总是会有一个个故事相伴。再后面的选择,即从副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那是第一次为一个重大的“退”做出决策,它决定了我55岁以后的人生道路目标。这里的决心是下在“退”上,因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在他人(包括家人)的眼里,是一个有地位的位置。在自己的心目中,至少也表明本人不是一般人的身份,多少有点满足了虚荣心。这是一个坐上去已不易、很少有人自己要退下来的位置。
而我,经过深思熟虑,决心做满这一届,绝不连任,并向书记打了书面报告,表明自己的选择。最根本的是为了一个更强烈的目标: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成就一个专业人员的大业。只有放弃这个职务,才能回归到自己的精神领地。
正是这一次,使我在很深处弄明白了自己最珍爱什么: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做一个清醒、自主的人。尽管我常有迁就、妥协,但那都是临时、不太重要的,在节骨眼上,我是不妥协、不世俗的
导语
《俯仰间会悟:叶澜随笔读思录》是“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第三卷,与前两卷相比,有明显不同,但互为表里。如果说前两卷体现了学者的“学术志业”、研究成果,那么第三卷体现的则是学人的“思想生活”,是成果背后的“海洋”。
《俯仰间会悟:叶澜随笔读思录》包括三个部分:随笔,书序、刊首语,读书笔记。其中,随笔根据主题又分为生活启示录、与自然对话、纪念抒怀、学术随笔四个子部分。
内容推荐
本书为“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第三卷,是叶澜教授随笔、散文和读书笔记的首次公开结集出版。全书包括三个部分:随笔,书序、刊首语,读书笔记。其中,随笔又包括四个子部分:生活启示录、与自然对话、纪念抒怀和学术随笔。全书内容是从叶澜教授私家笔记本里“海选”出来的,是她几十年“阅读”两类书——“无字之生活与自然、有字之文理与史传”,滋养学术心灵与人格的精神实践,也是其研究创建背后的思想生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