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托马斯·索维尔,1930年6月30日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年轻时参加过美国海军陆战队,于1958年获得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5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是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等大学讲授经济学,并获得过总统人文成就奖、全国人文科学奖、布莱德雷基金奖等众多荣誉。 著有《美国种族简史》《知识分子与社会》《实用经济学》《房地产的繁荣与萧条》《知识和决策》等三十几部作品。其中一些已经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种语言。《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托马斯·索维尔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化解习惯性的偏见和情绪化 的激愤,提升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本身也是人生不断 进阶的过程。 ——本力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秘书长、中 国经济学教裔科研网主编 托马斯·索维尔的论述清晰明了,令人佩服。对 于《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 ,他都能给出统计数据,出乎人们意料,也颠覆了人 们过去的认知。 ——《经济学人》 这本新颖精炼、出自闻名全美国的保守派经济学 家的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打破常规去思考普遍的经 济话题的想法。 ——《巴尔的摩太阳报》 作为一本大众读物,《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诠释了经济学如何与影响国家的社会事务相 关联,非常值得一读。 ——《出版人周刊》 在《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中,托马斯 ·索维尔拆穿了很多在当今政界普遍存在的谬误,该 书分为城市生活、性别、学术、收入、种族和第三世 界的问题等几个章节……与托马斯-索维尔的其他作品 一样,该书运用了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数字和历史 事实作为支撑,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述。 ——Real Clear Politics.com 后记 作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芝加哥经济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知名学者托马斯·索维尔,在他这本 经典代表作《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延续了该书第1 版的重要观点:一些观念被人们相信,是因为它们本身就 是可被明证的事实;而另外一些观念被人们相信,只是因 为人们被这些观念反复地“洗脑”了而已。最终,洗脑替 代了证据,让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些“事实”。 但是这些被反复传播的信息和观念能否经受住客观事 实和逻辑推理的检验?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基于谬误制定 的经济政策将会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 而揭露谬误,还原事实,则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去造福人民。 在本书中,作者开篇就警示了谬误的能量有多大,能 造成多大的影响,并在随后的章节中详细阐述了城市、性 别、学术、收入、种族、第三世界六个方面的事实与谬误 ,一些我们过去深信不疑的观念在作者抽丝剥茧的辨析中 被推翻。例如,谈到现在大家都很关心的男女收入差异的 问题,很多人自然会想到雇主歧视、家庭对男孩女孩不同 的教养方式、男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程度、社会分 工、社会观念对男女的不同期待或者刻板印象,等等。但 是这些真的是造成男女收入、职业选择和职业机遇差异的 重要影响因素吗?作者通过实事求是的数据比较,对不同 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男女 经济差异都是由雇主歧视以外的因素所造成的,有时甚至 很难区分收入的性别差异到底是由女性面临的外部障碍造 成的,还是由她们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造成的。又比如在 种族谬误这个议题中,作者提出,那些谬误的产生很多是 由于人们深信各个群体在技能、经验或态度上具有可比性 ,因此,他们之间的统计差异只能通过他们周围的社会对 待他们的不同方式来解释。在绝大部分历史中,许多社会 都存在着群体歧视。但是歧视并不是造成群体间差异的唯 一因素,应该评估所有有关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因素 的相对权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读完整本书后 ,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至于辨证的过程,就静 待读者自己在书中细细品味了。 在我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常常受到启发。我们现 在身处的这个世界,互联网高度发达,言论和媒体传播途 径之多、速度之快,有的时候真的可以遮蔽我们的眼睛, 堵住我们的耳朵。大量信息的充斥、快节奏的生活,往往 让我们来不及思考分辨,就已经迅速形成认知。我们甚至 已经习惯了直接将网上的信息当作事实,已然不会去考证 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了。于是我们自己也成了这种 “二手信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甚至是捍卫者,在社会 洪流中被裹挟着前行。 我们常常感叹现代社会太浮躁,太缺乏客观、冷静、 深刻的思想者,但是我们自身似乎也消退了“格物致知” 、务实求真的态度,颓然抱怨大环境中房价、教育这些现 实的困境,无法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所以,我想这本书的再版也正是时候,通过阅读这本 书,让我们在各种认知面前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和探索, 去伪存真,不畏浮云遮望眼。 董玲燕 目录 01 谬误的力量:常见的五大经济谬误 谬误一:零和式谬误 谬误二:组合式谬误 谬误三:事后归因式谬误 谬误四:棋式谬误 谬误五:开放式谬误 经济学的正确思考 02 城市事实与谬误 交通:城市的命脉 住房 城市经济活动 经济学的正确思考 03 性别事实与谬误 从历史角度验证 从经济角度验证 雇主歧视 经济学的正确思考 04 学术事实与谬误 学术治理 教职员工 大学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学术开支 学术收入 经济学的正确思考 05 收入事实与谬误 收入停滞 收入差距 经济学的正确思考 06 种族事实与谬误 群体差异 历史因素 经济学 经济学的正确思考 07 第三世界事实与谬论 地理因素的影响 历史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学的正确思考 08 最后的思考 译者后记 精彩页 01 谬误的力量:常见的五大经济谬误 永远不要低估用事实推翻谬误的难度。 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 谬误并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想法,相反,它们通常看上去既可信又符合逻辑——但却总是有所缺失。可信度可以为它们带来政治上的支持。而当政治支持足以使这些谬误变成政府政策或措施时,那些缺失的或被忽略的因素就会引发“意外状况”,这种“意外状况”的说辞常常出现在经济危机或者社会政策危机之后。还有一个说辞就是“在当时看来是个不错的主意”。所以,当时表面上看似不错的东西,要想深究其里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有时候,谬误之所以是谬误,仅仅是因为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义。在政治学中,没有明确定义的词具有特殊的力量,尤其是当这些词在表达能调动民众情绪的原则性问题时。“公平”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词。这个词就能调动人们对一些政策的政治支持。这些政策从《公平贸易法》(Fair Trade laws)到《公平劳动标准法》(Fair Labor Standarda Act)不一而足。尽管“公平”这个词在定义上并不明确,但这种模糊的界限恰好赋予了它政治上的优势。那些在具体事务上持不同观点的人却能在一个可以广泛解读的“词”下统一战线并被动员起来,这个词可以“掩盖”他们之间的分歧乃至对立的观点。说到底,谁会去支持“不公平”呢?同样地,对不同的个体或者团体而言,像“社会公正”“平等”等意义广泛的词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但是,如果某个政策用了这些具有鼓动性的词,即便是观点不同的个人或团体都会变成这个政策的啦啦队。 经济政策中的谬误层出不穷,而且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住房,大到国际贸易,都是如此。“意外状况”可能要在政策出台后好几年才出现,但很少有人会对这些意外的起因追根溯源。即便一个政策出台后马上引发不良反应,很多人还是不会去追究政策本身的缺陷,这些问题政策的倡导者常常还会把这些不良后果嫁祸出去。他们甚至会辩解说如果没有他们推行的这套好政策,现在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糕。 即便事实摆在眼前,谬误还是大行其道,个中缘由各不相同。例如,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整个政治生涯,民选的官员不会轻易承认他们倡导乃至大肆鼓吹的政策或措施最后却让人大失所望。这种情况适用于各种事业或运动的领导者。即便是知识分子和有教职的学者也会因为其观点的前后相左而声望受损,遭遇尴尬。那些自认为扶贫活动的支持者,最后却发现现实是越扶越贫,不免难于释怀。换句话就是说,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心理层面上,对有些人而言,事实都太危险,他们不会让事实威胁到自身的利益或者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 没有人乐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掩盖错误的代价是高昂的,是不容忽视的。这些代价让人们向现实低头,不管他们多么不愿意或多么痛苦。如果一个学生这次数学考试错了一道题,那下次考试之前他就必须把这道题解对;一家企业不会因为贯彻了错的市场或企业管理方针而任由企业不断亏损却不纠正。简言之,无论是出于实际需求还是理智,我们都有必要对谬误追根究底。政府出台的好的经济政策和不合理的经济政策都会影响无数人的生活,不同的是一个让生活变得更好,而一个让生活变得更差。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研究那么重要,而且对谬误的研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行为。 经济谬误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出,但是我们可以概括出五大类常见的经济谬误,然后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针对各类具体的经济谬误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称这五大类常见的谬误为零和式谬误、组合式谬误、事后归因式谬误、棋式谬误和开放式谬误。 谬误一:零和式谬误 许多经济学谬误都建立在一个较广泛的、隐秘的误导性假设上,即经济交易是一个零和过程。在这种假定中,一方有所得就意味着另一方有所失。但是,如果交易没有让双方变得更好,那么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租户还是房东,以及国际贸易中的双方,自愿的经济交易都无法继续下去。这种浅显的道理,对于那些倡导通过政策帮助其中一方进行交易的人来说,不一定看得明白。 让我们从头说起。为什么经济交易会发生?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交易?互惠互利的基础是必要的,但还不够,除非交易条件让双方都满意。当然,交易双方都倾向于对自己特别有利的条件,但是为了不失去从交易中可以得到的好处,他们也会接受别人提出的条款。能让一方或另一方接受的条款可能会很多,但要想交易成功,这些条款必须让双方都能满意。 P1-3 导语 当我们能够运用证据和分析让看似合理的谬误分崩离析时,我们就看到了世界的本质。 在经济学的世界里,有许多被人们广为接受和认可的观念根本经受不住事实的检验,有的观念就像纸牌屋一样不堪一击,有的观念看似真理,但事实却与之截然相反。有些观念之所以被人们相信,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可被证明的事实;而有些观念之所以被人们相信,只是因为人们被这些观念“洗脑”了。 我们揭露谬误不是为了进行一场观念冲突大赛,而是为了揭露那些危害世界各国千百万人民福祉的谬误。因为基于谬误制定的政策很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些流行观念时,一定要对其有所检验,而不是根据它们与我们现有世界观的契合程度来选择接受或拒绝。洞察谬误,绝不是为了磨炼心智那么简单。更清晰地理解经济学,可以为提升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序言 本力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秘书长、中国经济学教育科 研网主编 记得看过一个来自美国的调查,根据某保险公司对其 处理车祸赔付的统计,最终被认定的肇事者中,有高达90 %的人认为是别人的错,这其中包括30%自己撞到护栏上 、电线杆上等单方原因的事故。 看来死不认错是人生常态。在错误的方法中终其一生 ,这似乎很不幸、残忍,却也再平常不过。 个人坠入谬误的陷阱司空见惯,但经济政策等具有重 大社会影响、事关公共利益的决策,也频频由于决策失误 产生许多事与愿违的后果甚至灾难,而且屡见不鲜,这更 加让人叹惋。 在指令性经济或者行政管理中,个人行为、决策所考 虑的因素非常有限,按照本能的直线思维,这似乎并无大 碍。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商业社会中,市场的逻辑往往是非 线性的。比如,先赔钱再赚钱是创业初期的铁律,但对一 般人而言是反本能和直觉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 赔本赚吆喝的新经济带来了指数级增长和无数商业神话, 让按照线性思维的人们完全错过了这个划时代的机会。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没有努力,而 是努力的方法错了。方法错了怎么办? 人生成功的可能性首先来自匡正错误或者少走弯路。 人生的方法错了,好在还有经济学这味解药。据说经济学 是使人聪明的学科,人们指望着通过它能够获得智慧而飞 黄腾达。好在此为正途,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柯 荣住先生所言:“经济学是一门世俗智慧。” 在这类读物之中,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自 由主义大师托马斯·索维尔的《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一书无疑相当对症。 托马斯·索维尔将常见的经济学谬误总结为零和型谬 误、合成型谬误、下棋型谬误、事后归因式谬误、开放型 谬误,颇有典型意义。这些不仅涉及经济领域,其实从认 知层面也会影响到人类行为和福祉的方方面面。 时值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摩擦,人们对零和型谬误或可 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反全球化”的逆流中,美国以冲击 国内产业、贸易逆差等为由对中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加征巨 额关税,并引发反制措施,其结果不但对两国经济造成了 严重冲击,也使各国股市更为脆弱,全球经济政治不确定 性大为增加。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代表的这种思维正是典型 的零和型谬误。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被誉为经济学哥白尼革 命的“看不见的手”,其伟大之处正是打破了依靠直觉采 取争斗方式解决问题的零和型谬误。亚当·斯密用面包师 的例子,早就说明了主观上的利己行为通过市场是可以达 到利他的。市场推动了合作与和平。主观上利己,客观上 利他。不要简单地按照零和博弈的思维,将利己与利他对 立起来。尤其是十六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 和发展,世纪各地的经济繁荣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社会经济的进步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全球市场分工与合作, 从而大大减少了战争的危险和暴力的灾难。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在其鸿篇巨著《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用一系列科学方法与数据表明,从 古至今,人类历史上的暴力逐渐减少,暴力程度减弱,个 人之间暴力相向的情况也在减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是,商业是一个各方都可以是赢家的游戏,产品的交换 和思想的交流使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大,他人的生命因此更 有价值,发生暴力与战争的代价也就变得越来越高。总之 ,商贸扩大了“共情圈”(互通语言、通婚等)和“利益 圈”的范围,使得战争变成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从而减少 了暴力的发生。 经济学这种非零和博弈思维告诉我们“合作比不合作 好”。但是,市面上流行的诸多打着传统文化招牌鼓吹权 谋的糟粕书籍为什么能一直热销,这又影响了谁?可见摒 弃错误的方法不仅是与个人直觉和线性思维的对抗,也是 与来自各种洗脑偏见和狭隘思维的斗争。直线思维当然不 能获得指数型增长。这也就更能理解陈志武教授的感叹: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回到索维尔教授这本书,零和型谬误也只是作者讨论 的五种谬误之一而已,所以对诸多谬误不明就里的话,掉 到各种坑里实为大概率事件。 在书中作者还用了相当大的篇幅阐述了城市、性别、 学术、收入、种族、第三世界等六个方面存在的一些谬误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这些简单直接的事实被一些模糊 和不一致的谬论所掩盖,其中充斥着误导性的统计数据。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还原了五个经济谬误的诸多情境, 以案例的方式帮助读者走出谬误的影响,在各种具体问题 和场景中建立起经济学的非线性思维。 比如,“女性收入比男性少是性别歧视”“西方国家 的繁荣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赤贫之间的强烈对比是不公 正的”等常见的观点似乎很有道理或者符合道德,也是零 和型等谬误的结果。所以,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化解习惯 性的偏见和情绪化的激愤,提升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本身 也是人生不断进阶的过程。 我对于推动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以及教育 、科研发 内容推荐 常见的经济学谬误有哪些?它们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对城市的认知谬误有哪些?不同的政策会给城市的住房、交通、犯罪和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造成男女收入差异的根本原因有哪些?性别歧视真的存在吗?男女就职、收入的差异是源于自我选择还是性别歧视? 教育花费膨胀的原因在哪里?它能给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回报?高校制定的政策为什么那么令人费解?它们的主要考量是什么? 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什么会带来收入的“停滞”?中产阶级在消亡吗?收入差距究竟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收入排名与贫富之间存在必然的关系吗? 拦界经济发展究竟是不是零和博弈?一个国家的繁荣是不是以损害另一园的利益为基础的?国家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谬误并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想法。相反,它们通常看上去既可信又符合逻辑,但却总是有所缺失。可信度可以为它们带来政治上的支持,而当这些支持足以让谬误成为政府政策或措施时,那些缺失的或者被忽略的因素就可能引发“意外状况”或者灾难性后果。而这些灾难性后果往往都是由民众而非政策的制定者来承担。 通过本书,美国当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托马斯·索维尔将教你学会用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去看穿被谬误掩盖的经济学真相,以及经济运行中看似合理的各类问题,以看清各类政治经济政策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