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雕画弹染篾,外带毛箍皮 。在社会的发展中,手艺成为一个人生活的本能,成为一 个人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 工匠——身处卑微地位而安分守己,耐得住寂寞的精 雕细琢,把手上的工作做到完美无瑕,精益求精。他们是 精明而又有大智慧的人。 当下的手艺弥足珍贵,因为他们除了要打磨技能,还 要对抗浮躁的社会,全凭意念。 早在古代,智者老子就说过一句话: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意思是谨慎地做一件事,做到善始善终,就 不会有失败和差错。 我的外婆和妈妈都是裁缝,靠手工缝纫养家糊口,夜 深人静时,外婆一边缝纫,一边吟唱着悠扬的曲子,哄我 们入睡,靠着一针一线缝缝补补延续了一个家族的血脉。 “为手艺树碑,为工匠立传”一直是我的梦想,这个 梦想在认识“湘西鬼才”李宏进后得到实现,所以,有了 纪录片《大匠之梦》,这是一次工匠和石匠的影视合作。 从泥泞的工地,到肮脏的工棚,我伴随着工匠们的喜 怒哀乐、酸甜苦辣,与工匠们交心,知根知底,所以有了 这本《有温度的手艺》。 “我做事的目的,是凭着自己还能做点事,减轻一些 子女的负担”,木匠张学儒有一个让农村人羡慕的家庭, 儿子是驻守边疆的军人,女儿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营 医院工作,是一名主治医师。 “我干活儿的目的是为给我的两个儿子在城里每人买 一套房子。”瓦匠全兴建是个爽快人。 “干活儿的目的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不要断在我手上 。”七十二岁的欧宏军在工地上是个好为人师的人。 李宏进是这一群人的领头人,在他名下,已经有十九 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我的梦想是为中国七十二行当的每 一行当都创造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社会在快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的欲望也随 之爆发。“千里眼”“顺风耳”已从幻想变为现实。上天 入地,我们无所不能,新科技成为新的捆绑。离开手机, 人就惶惶不可终日。 出路在哪里?湘西,一群工匠,用自己的守护成就着大 匠之梦。 在中国,匠心营造,曾经是一种境界,这是工匠之本 ,生活之源。工匠用一双手,不矫揉造作,朴实创造,代 代相传,血脉相连。 由石匠出身的李宏进带领的七十二工匠用他们的双手 ,用他们的心传承着中国古代手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着 中国建筑的活教材。 他们用实践应验着中国古代工艺,用心捍卫着中国古 代遗产卜一 一群奇才,一群怪才,一群旷世奇才在创造着一个个 奇迹。 能称为“老”和“匠”的,其手艺已经是这个行当的 佼佼者。“老”的地位卑微。“匠”就等于拿到了技术职 称。 工匠精神不是将手艺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 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精益求 精的职业精神,成就中国一个个经典之作,匠人们靠的是 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日复一日的刻苦磨炼 ,一句“用心良苦”道破天机,而恰恰是一句简单的“用 心良苦”,工匠们要耗尽一生的精力。 周卫平 2019年9月8日 目录 第一章 手艺人的规矩 1 家传:父传子承,工匠精神的另一种传承 受访人→掌墨师王氏父子 2 敬畏:大器晚成的背后,是对这个行当深入骨子的敬畏 受访人→掌墨师欧氏父子 3 见证:无言的瓦片,见证生活的艰辛和甜蜜 受访人→瓦匠全兴建 4 规则:木匠活儿里,蕴含了人生哲理 受访人→木匠张学儒 5 本性: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好,不管是跟谁做 受访人→石匠李逢祥与木匠向兴福 第二章 有温度的手艺 6 夙愿: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受访人→铜锁匠李梦乔 7 温度:冷冰冰的铜雕背后,蕴含着生命的温度 受访人→铜雕匠陈三军 8 坚守:打铁全凭心和眼 受访人→铁匠瞿张旺 9 希望:他把匠人的那份骄傲,一点一点雕琢在银饰中 受访人→银匠李写永 第三章 精致的匠心 10 印记:如何在石头上留下生命的记号 受访人→石雕匠覃业顺 11 匠心:有了文化,石头就活了 受访人→石雕匠李江 12 耐心:每块木头,都有生命的灵性 受访人→根雕师田开建 13 精进:人技共进,现代工匠精神的代表 受访人→数字木雕师张凯 第四章 大匠之梦 14 创新:寻找与古人对话的最佳方式 受访人→泥塑设计师李勇 15 乡土:离开泥巴,人生没意义 受访人→陶艺师陈秀满 16 向往:快节奏的社会,他以画笔对抗浮躁 受访人→彩画师李子南 17 筑梦:他的民族建筑,让总理竖起大拇指 受访人→大匠李宏进 后记 精彩页 1 家传:父传子承,工匠精神的另一种传承 2016年6月,贵州独山净心谷景区,复原孔庙大成殿的工地上,二十七岁的主掌墨师王东其全神贯注地盯着工友们在起重机吊装下立起一根木柱,目光随立柱一寸寸移动。 一旁,抬首望柱的王东凡转头看一眼儿子,目光中满是关切。 这一次,作为老掌墨师的他退居二线,让儿子负责主要的掌墨工作。 儿子十六岁开始跟他学艺,这是第一次担起主掌墨师的重任。 掌墨师为掌管墨斗的师傅,是传统房屋建设的总工程师,全程主持房屋建筑的方方面面,大到堪舆选址、整体设计,小到掌墨放线、上梁封顶。成为一名真正的掌墨师,至少需要十余年的磨砺,从学徒做起,到熟练掌控墨线。“治木如做人”,木匠有了墨线,便有了依据,可以锯直刨平,如同做事有了准绳,有了秩序。“木要就直,成栋梁之材,必须绳之以墨:育人亦然,必得有正确方法指导,才能成大器。” 王东凡让儿子做主掌墨师的决定,一度受到工地上三四位老一辈掌墨师的质疑。他们问王东凡:“你儿子可以吗?”王东凡点点头:“可以。不相信,你们可以看一下。”王东其画完施工图纸以后,几位老师傅都对他另眼相看,夸他是最年轻的师傅。 师傅们只服手艺精的入。他们没怎么注意,三个月前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他们说不好。他们只知道,作为手艺人,就得把手里的活儿傲到最好。这是手艺人的规矩,一代代传下来,不能坏在自己手里。对他们来说,手艺,就是命根子。 家传,无奈又自然的选择 王东其的手艺,是父亲王东凡手把手教出来的。 十一年前,王东凡的妻子生了一场重病。为了给妻子治病,王东凡不得不让儿子王东其辍学,和自己外出打工,一起赚取医疗费用。 说起这段往事,王东凡几度哽咽:“我老婆得的不是一般的病,是癌症。家里的钱花完了,没有办法,只能找朋友借,可是没有借到。那时候我觉得很难过,老婆要失去了,儿子也没钱上学。后来我就和儿子说‘儿子你命苦啊,上不了学你就跟着我学木工吧。” 对王东凡来说,这是无奈却又自然的选择。父传子承,多少代匠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两千多年前的《国语·齐语》中就有关于工匠家传的记载: “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 “父兄之教”和“子弟之学”的家传方式,师徒朝夕相处,耳提面命,终至“不肃而成” “不劳而能”,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来。 十六岁的王东其跟着父亲,开始从最基础的木工活儿学起。小伙子机灵,也用心。 “他天天跟着我一起做,不懂的地方我跟他一说,他就知道了。他学习很快,反应也很快。”心中有愧的父亲,欣慰于儿子的上进。 在学徒儿子的眼中,掌墨师父亲的手艺是那么神奇——传统木构建筑的构架,全由掌墨师根据地势地形、周围景观,配合美观、功能和建筑者意愿综合考虑设计而成,而且不依靠设计图或模型,大部分时候, “图纸”只存在于掌墨师的头脑里。掌墨师不用一根铁钉,仅凭一根丈杆、一把直尺、一个墨斗,靠凿榫衔接来完成建筑的修建,浑然天成的高超木工技术,让人啧啧称奇。 掌墨师是个熬年岁的活儿。从学徒成长为成熟的木匠,再成为掌墨师,不仅需要掌握技术、积累经验,还需要非凡的设计和创造力。刚开始掌墨的时候,王东其发现,掌墨“是体力活儿也是脑力活儿,还是一门很辛苦的技术活儿”,好在有父亲在身边,可以经常跟他交流,有不懂的地方就问他。 “做掌墨师这一行,无论做什么东西,首先心里要有一个轮廓。每个物品需要多少材料,怎样做才好看,这些问题都要细心思索。做这个事情不仅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还要心细,不能粗心。”王东其好琢磨,言谈举止间有一种老成。 虽然现在可以独当一面了,王东其还是会在做重大决定前去征求父亲的建议。在工地上,人们常看到王家父子一起商量房屋结构事宜的场景,有时候父子俩一讨论就是几个小时,比比画画,一丝不苟。 这场景,让人想起《诗经》中那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古代加工玉、石、骨、象牙器的基本工序,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作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古代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后来孙中山先生将近代手工业的技术道德规范概括为“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正是匠心之要。 …… P3-7 导语 本书根据中国十佳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 《大匠之梦》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北京冬奥纪实(原北京高清纪实)等各大平台热播,并荣获24届“中国十佳纪录片”殊荣。 本书作者深入中国古建和传统手作前线,采访了二十几位匠人。其中有父传子承的“掌墨师”、学美术出身的新派泥塑师、坚守传统笔法的彩画师、人技共进的数字木雕师、心怀江湖梦想的打铁匠,为家人雕琢幸福的银匠……书中收录独家摄影。 世界再浮躁,匠人们的内心都是安静的。 在贵州独山净心谷地区,有这么一群匠人,他们身居微处而安分守己,他们精雕细琢又耐得住寂寞,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用自己的手艺创造一个个不平凡,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本质是平凡与奋斗。 每块木头,都有生命的灵性。当用一块千年树龄的木料时,你的手艺要对得起这块木料。 内容推荐 在这个人心浮躁步履匆匆的社会中,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居微处而安分守己,他们精雕细琢又耐得住寂寞。 他们是一群匠人,终日相伴的只有泥与木,陶与火,石与铁……他们大多数习惯沉默,只用一双手与这个世界交谈。 本书作者深入中国古建和传统手作的第一线,采访了二十几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其中既有父传子承的“掌墨师”,也有学美术出身的新派泥塑师;既有坚守传统笔法的彩画师,又有人技共进的数字木雕师;既有心怀江湖梦想的打铁匠,又有为家人雕琢幸福的银匠;更有心怀大梦、专攻古建筑群落的总设计师,正是他将不同门类的手艺人凝聚在一起,在民族建筑方面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有温度的手艺》根据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而成。《大匠之梦》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北京冬奥纪实(原北京高清纪实)等各大平台热播,并荣获24届“中国十佳纪录片”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