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多从战火中来。世界上许多国歌,都是卫国之歌。
本书作者通过珍贵文献的细致解读,揭示出田汉刚写罢歌词,墨迹犹未干,便被捕入狱,同时又不远千里,多次亲自踏访日本藤泽市,追查聂耳遇溺的真相,了解藤泽市建立聂耳纪念碑的缘由。
黄天,本名锦泉。
一九五四年出生,曾在澳门当记者。
一九七七年赴日留学,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社会学部。在此期间,半工半读,参加了日本的出版工作。
一九八五年被香港三联书店聘为高级编辑,主编了多本大型经典画册。一九八八年辞任。二○○六年至二○一二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讲授中日关系史。
主要著作有:
《日本事典》《中国澳门》(合著)及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诞生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一经面世,很快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旋律振奋人心,字字铿锵有力,句句震动心弦,简短易记,便于齐唱,在人民心中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不朽名曲,又几经考验,最终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一部好读的国歌小史,亦可看作国歌词曲作者田汉、聂耳这文艺界“双子星座”的一部小传。全书还对晚清以降频换国歌的史事脉络加以梳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过程中的壮阔历史、感人事迹以及当时上海文艺界的盛况也有基本叙述,所搜文字史料与图像资料综合呈现,如同一部有史、有人、有事的生动纪录影片。
国歌多从战火来
国歌,是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团结奋进之声,故有“国
之第一歌”之称,具有神圣、庄严的声音形象,同时也是
国家的象征。所以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维护自己的国歌,
甚至立法保护,教育国民从小学会尊重、、维护和唱好国
歌,而且不但懂得尊重自己的国歌,还要懂得尊重其他国
家的国歌。现代社会,各种形式的交往日趋频繁,而国与
国的外交活动、文化交流和体育竞赛均会互奏国歌,既是
礼仪,又是尊重。这时,与会人士必须起立,举止庄重,
表现出现代人的礼仪风度。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歌都应该受到尊重,因为每
首国歌都有很不平凡的故事,深受该国人民的喜爱和拥护
,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同时,许多国歌在最初面世时,是
反侵略、反压迫的卫国之歌,又或者是反专制、反腐败政
府的革命战歌。
荷兰国歌《威廉颂》,被推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歌,
它就是一首战歌,歌颂荷兰国父威廉·范·奥兰治
(William van Oranje Nassau,1533-1584年)。威廉
·范·奥兰治虽是贵族出身,但他不想长期受制于西班牙
的殖民统治,便带领荷兰人民起来争取独立。反镇压的战
争爆发,但威廉·范·奥兰治的独立军被击败,他逃到邻
国。翌年(1568年),威廉·范·奥兰治东山再起,联合
更多反殖民的组织,展开抗击。1578年,他们终于夺取了
荷兰北部七个省,遂对外宣布独立,而威廉·范·奥兰治
便成为荷兰共和体制的开国之父,备受颂扬。在独立战争
期间(1568-1578年),已有诗人写成十五节歌词,用各节
第一个字母组合成威廉的名字,然后配上一支已经流行的
法国军曲来奏唱,声调雄壮,很能激励士气,早已深入人
心。荷兰独立后,便将人人爱唱的《威廉颂》定为荷兰国
歌。歌词中有:
我一心忠于祖国直到生命告终……我的行动听命于你
,我的信仰决不放弃;永远保持虔敬,永远为你效力,去
驱逐凶恶的暴君,他践踏我的心。
国歌能振奋人心,团结各个阶层,凝聚力量,很多国
家有见及此,纷纷仿效荷兰,制定自己的国歌,提升国家
形象。
英国的国歌约诞生于18世纪40年代,背景亦是与西班
牙作战,取得胜利后由亨利·凯里作曲庆贺。后来这首曲
填上词,名为《天佑吾王》,被选定为英国国歌。当英国
的君主为女性时,就会改称《天佑女王》。在大英帝国的
全盛时期,除英伦三岛外,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
地、托管地和保护国都会奏响《天佑吾王》。因为有这样
的渊源,后来有些国家虽已脱离英国独立,仍然用《天佑
吾王》为国歌。也有一些国家另创一首新歌,与《天佑吾
王》并列成为双国歌。而《天佑吾王》的曲调,又曾被很
多国家另外填上歌词,成为他们的国歌,如沙皇俄国、德
意志第二帝国,就连美国以前的国歌《亚美利加》也使用
的是《天佑吾王》的曲调。
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国际上被誉为几首最动听的
国歌之一。同时,《马赛曲》亦是一首典型的饱历战火的
军乐曲。作曲填词出自才华横溢的鲁日·德利尔(Rouget
de Lisle,1760-1836年)。德利尔出身贵族,毕业于皇
家工程学校。他醉心于艺术,爱好写诗,又是一位作曲家
。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
民众运动,目的是要推翻王室政权,打破旧秩序。革命运
动席卷整个法国,震动整个欧洲。其他君主国家担心受到
影响。1792年,奥地利便和普鲁士组成联军干涉大革命,
令形势逆转。正在斯特拉斯堡任军事工程师的鲁日·德利
尔为鼓舞士气,创作了《莱茵河军队战歌》,表达出法国
人民为争取民主、反对暴政敢于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当
时,马赛营的志愿军高唱着这首战歌向巴黎进发,歌词是
鼓励人心的:“前进,祖国的儿女,光荣的时刻已来临…
…同胞,投身到战场去。前进!前进!”所以后来将《莱
茵河军队战歌》改称为《马赛曲》,并于1795年定为法国
国歌。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将《马赛曲》废弃
。到了1879年,第三共和国再恢复为国歌,沿用至今。
美国的国歌也有其悲壮的一页,时代的背景是美国第
二次独立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初期,美军在海
战方面稍为占优。但至1814年局势逆转,出现危机,英军
攻陷首都华盛顿,将白宫焚毁。同时,英军舰队已逼近巴
尔的摩港,以收夹击之效。巴尔的摩港距华盛顿仅四十一
英里(六十多公里),是首都海防的一道屏障,所以早于
1803年在港口东南的一个小岛上就构筑了坚固的麦亨利堡
,扼守着海口。当时的指挥官乔治·阿美斯特德特意缝制
了一面特大的星条旗(美国国旗),高高地升挂在城堡之
上,以激励将士拼死守城护旗。是年9月,英舰向麦亨利堡
发炮狂轰,试图攻破城堡。其时,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
特科·基(Francis Scott Key,马里兰州人,1779-1843
年)因为要营救被英国舰队扣留下来的平民和他的一位医
生朋友,勇敢地登上英舰,展开交涉,请求释放一众人等
。最终英方答应所求,但要在战事之后才可释放,因为这
些人看见过英军的列阵情况和大量数据。而弗朗西斯也须
留在舰上。8月13日凌晨,一阵炮声过后,弗朗西斯透过炮
火的一缕缕硝烟,看到堡上的美国星条旗正迎风招展,不
禁大为感动,热血沸腾。素有文学修养热爱写诗的弗朗西
斯,急忙找了一张信纸,将那一刻的所见所感所想化为短
短几行诗,讴歌星条旗。这一役,英国舰队无法攻下巴尔
的摩港。到了年底,美英结束战事,缔结《根特和约》。
战后,弗朗西斯把《星条旗诗》寄给好友尼科尔逊法
官,分享诗作。尼科尔逊受诗篇感动,大加赞赏,建议用
一首当时十分流行的曲子Anacreon in Heaven(《阿纳克
里翁在天上》:来作配曲,取名《星条旗之歌》。该曲原
创者是英国人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John Stafford
Smith,1750-1836年),他既是作曲家,也是男高音歌唱
家。他作曲的Anacreon in Heaven以本来已经十分流行,
配上《星条旗诗》之后,美国人对之更加热爱,感情十足
地传唱,成就不朽名曲,他亦因此曲而留名。经过一百多
年的传唱,193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星条旗之歌》定为美
国国歌。
美国国歌共有四节,通常只唱第一节。弗朗西斯的歌
词有几个中译本,今摘引其一:
啊!在晨曦初现时,
你可看见是什么让我们如此骄傲?
在黎明的最后一道曙光中欢呼,
是谁的旗帜在激战中始终高扬!
火箭红光闪烁,炸弹隆隆作响,
我们看到要塞上那面英勇的旗帜,
在黑暗过后仍然耸立!
啊!你说那星条旗是否会静止,
在自由的土地上飘舞,
在勇者的家园上飞扬!
来自烽火硝烟的国歌当然不止上举之数,而我们的国
歌也是诞生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其曲折回环、壮怀激烈处
,较之《马赛曲》和《星条旗之歌》犹有过之而无愧。
中国国歌的原创是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而作
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是由曾经留
学日本的田汉和年仅二十三岁的青年音乐家聂耳合创的。
其时,正值日本侵华,东北三省和热河已告失陷,上海则
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危机四伏,一片肃杀之气。这时,田
汉的剧本全稿未书成,歌词墨迹犹未干,便已被拘入狱;
聂耳闻得追捕声,避走日本,刚谱定曲子便不幸魂断绿波
。他们的战友忍着泪水,将电影摄制完成,把《义勇军进
行曲》录制好,冲开云雾,电影、唱片齐上场,《义勇军
进行曲》雄壮的歌声迅速传开,唱遍中华大地,响彻长城
内外,远扬至南洋诸岛,更飞越太平洋,在美国传唱。著
名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Paul Robeson,1898-1976年
)还学会用中文来高唱,并灌录成黑胶唱片。“二战”后
,日本藤泽市为写下大量抗日歌曲的聂耳竖立了纪念碑。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
,振起了民族魂,旋律跨越世代,成为不朽名曲,又几经
波折,历经考验,终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二之选
。
满载着一桩桩感人事迹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那
么教人荡气回肠,浮想联翩。
历史回眸,重看近代史,西方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确实着着领先东方,逐渐形成由西方主导的格局并确立了好些国际准则。当然,这些西方准则并不一定放诸四海而皆准,因为东方和西方始终存在着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总会有抗拒甚至发生冲突。但有些事物,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求同存异,渐渐成为各方接受的公约或惯例。其中能够团结人民、振奋民心、代表一国之声的国歌,常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奏响,体面而具威仪,自然受到各国的赞许和认同,遂纷纷仿效选定自己的国歌。
晚清急就章的国歌
清末西学东渐,清政府也曾推行洋务运动。其中热衷者曾纪泽(1839-1890年,曾国藩长子,在与俄国订立《中俄伊犁条约》的谈判中,成功收回伊犁九座城市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自学而通晓英语,奉使英法俄前后共计八年半,深刻明白近代西方文明远超中国。他回国后,曾奏请朝廷效西方国家制定国歌,并草拟了《国乐草案》,建议将乐名定为《普天乐》。但草案未为当权者垂青,因而被弃置。
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俄国新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欧美各国按西方仪礼派遣亲王、大臣或高官赴俄申贺。清廷也跟随国际礼仪,简派七十四岁老臣李鸿章出使赴俄恭贺,并洽谈中俄密约,再历访欧美诸国。由于李鸿章此行所领的头衔是“头等钦差大臣”,有代君行事的尊贵地位,因而所到之处皆以元首之礼相待。在欢迎仪式中,按照礼仪会演奏宾主两国的国歌。但清廷尚未赶上潮流,还未定有大清国国歌。为免场面尴尬,李鸿章来个急就章,与随员商定一首清宫雅乐,然后配上唐朝诗人王建的七绝(“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权充大清国歌。这不过是李鸿章外访欧美各国时即兴顶替之作,是未经御准、法定的,不是真正的大清国歌,只能称作“李中堂乐”。按当时的律例,这首乐曲没有上呈御准,是会招罪的。尤幸李鸿章选的诗句是歌颂天子、朝廷的,也就不获追究,更被默许了一段日子,曾在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中演奏起来,继续权充顶替。
后来,清廷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西方国家成立陆军部,谱写了陆军军歌《颂龙旗》。歌词颂扬帝国的强大威势:
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正因为此,在1906年以后,这首陆军军歌被清廷拿来在国事外交中演奏,亦是权充一时的代国歌。
腐败的清廷已是江河日下,岌岌可危。爱新觉罗皇家一族迫于无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毫不讳言“力求变法,锐意振兴”,寻求“起衰弱而救颠危”之法。戴鸿慈和端方等五大臣奉旨出使九国,主要考察宪政,并及工业生产和教育等方面。五大臣出使回来,上奏直言,“不避斧诛,合词吁恳”,请立即着手制定宪法。但如果制定宪法,一定会削弱君权,皇室一族当然不会那么轻率答应,于是就使出拖延手法。这么一来,更加成为革命党人倒清的一大口号。宣统二年(1910年),各省督抚及资政院奏请颁行宪法,组织内阁,速开国会。已是苟延残喘的清政府,唯有宣布三年后召开国会。翌年(1911年),为迈向新宪制,先行降旨谕令制定国歌。其后,交由曾留学英国并翻译了《天演论》的严复(1854-1921年)作词,爱好戏曲的溥侗编曲,再由郭曾炘修订制谱,合创成《巩金瓯》。是年10月4日,清廷赞誉《巩金瓯》“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即颁令为大清国歌。这也是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歌词是:
巩金瓯,承天帱,
民物欣凫藻。
喜同袍,
清时幸遭,真熙皞,
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词意是:巩固国土完整,荷蒙上天覆被,百姓欢欣愉悦。喜见同胞幸遇清平盛世,和乐安居,心情欢畅。大清帝国仰赖上苍保佑,如天之高、海之深那样永久无尽。
只是大清气数已尽,上天也不再眷顾了。作为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巩金瓯》在颁布之后仅仅六天,就随着10月10日武昌起义而告退场。《巩金瓯》华丽一闪,也许还来不及为国事活动登过场,便告曲终人散!
P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