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定西纪事
分类
作者 张剑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定西纪事》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评论和诗歌等作品20多篇,由“生活纪实”“人物纪实”和“生活随感”三个部分组成。文中既有对定西风土人情和家乡生活的真实感悟,又有对扎根定西的几位杰出人物的热情歌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定西的无限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家乡发展之路的深度思考。书稿行文朴实而真诚,轻快又不失厚重,饱满而有文采,富有正能量,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简介
张剑,笔名左公柳,1965年11月出生,甘肃定西人。
1984年毕业于兰州师专(现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长期在定西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曾在临洮师范、定西卫校、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定西师专)任教、任职,目前在定西市直单位供职。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目录
生活纪实
陕西背粮——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
朝圣马寒山
俄大的树
大树沟里人的丹阳节
敦煌的定西亲亲们(外二章)
哦,我的定西
我的兰州师专,我的青春……
人物纪实
韩爷,您好一贫困定西的领导们之韩正卿
根扎西北——贫困定西的领导们之张国维
一个至真至善至圣的追求者——专家、评论家徐兆寿
大风起兮——我所认识的西部文人张卫平
这个女人不寻常——我所认识的定西文人汪航
那一朵芬芳的百合花——我所认识的“定秦”
一个尕老汉嘛哟哟——我所认识的定西文人史彦明
像大海一样宽广,像高山一样峭拔——我所认识的定西文人汪海峰
青年才俊,旱塬蛟龙——我所认识的定西文人夏野
来自嘉陵江边的感动——我所认识的重庆文人王余生
用真情连通民心——我所认识的定西“官员”赵责成
生活随感
乡愁断片——丁酉除夕有感
后记
序言
绘定西意象 传时代足音(序一)
张剑同志在定西市委、市政府(地委、行署)机关工作
了三十多年,酷爱文化,潜心于地方文史研究,尝试文学
创作,终有所成。他的散文集《定西纪事》的出版,无论
是对他本人,还是对地方文史研究,都是一件好事。
近两年,张剑的文学作品陆续在网络和报刊上发表,
其中代表作《陕西背粮》在甘肃省优秀期刊《飞天》杂志
上发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好评。对于年过五十的
他来说,可谓是壮心不已、笔耕不辍的一次小小成功与奖
赏。
张剑同志是个“60后”。这一代人经历了国家天翻地
覆变化的重要时期,从艰辛探索到快速发展,从保守封闭
到多元开放,从积贫积弱到民富国强,是国家成长进步的
亲历者和参与者,经历了诸多重大历史巨变。回眸过去,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时候,历史缺乏的不是框架,而是细
节。民间小事、百姓生活,更能从细微之处反映一个时代
的全貌。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历史
,更应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定西纪事》是一本散文集,分“生活纪实”“人物
纪实”“生活随感”三个单元,写的都是与定西有关的人
和事,而且大多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作者以亲历、亲见
、亲闻的纪实手法,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对定西乡土乡音
、民俗风情几近写实地再现;对原地委书记韩正卿、画家
张卫平等进行了生动刻画,让人们在冷冰的历史之外,更
多体会到定西人文和定西精神的鲜活温度。我相信无论是
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守望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
,都能从中感受岁月风尘、世事沧桑,感知历史变迁、时
代进步,感悟生活本真、人生百味,也能从细微处看到一
个国家、一个地区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听到一个时代发
展进步的坚定足音。
愿这本《定西纪事》能带给读者文化上的愉悦、道德
上的滋养、情感上的共鸣、觉悟上的升华!我也相信,这
本小册子,能为宣传定西、发扬定西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
、树立定西勤奋进取的崭新形象、促进定西文化旅游事业
的发展,起到增砖添瓦、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张剑同志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在知天命之年“投
戎从笔”,埋头地方文史研究,探索乡土文学创作,这种
自强不息、对生命负责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是为序。
2019年2月19日
(戴超,甘肃省定西市委副书记、市长)
导语
张剑酷爱文化,潜心地方文史研究,爱好文学创作,有多篇文学作品见诸网络和报刊。《定西纪事》讲述定西故事、赞美定西山川、挖掘定西人文资源、讴歌定西奋斗精神,是献礼建国七十周年的一部优秀散文集。该书分生活纪实、人物纪实、生活随感三辑。作者以亲历、亲见、亲闻的纪实手法,对定西乡土乡音、民俗风情进行写实性再现,让人们在历史之外,更多体会到定西人文的多彩和定西精神的内涵,进而感知历史变迁、时代进步,感悟生活本真、人生百味,从细微处看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向前跨越的铿锵步伐,听到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坚定足音。
后记
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使我习惯于“甲乙丙丁”“子
丑寅卯”的程式化作业,文学性写作对于我来说纯属意外
。虽然我不是记者,更不是作家,但是父兄辈陕西背粮、
养家糊口、顽强生存的经历和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始终
在我心里盘旋、萦绕。不吐不快,因缘巧合,于是就有了
2017年12月份一气呵成的《陕西背粮》,并且在2018年第
七期的《飞天》杂志全文刊登。
《陕西背粮》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发出之后,引起
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天水一位馆长给定西师专图书馆馆长
、著名作家汪海峰教授的回信中评论说:“老汪好,张老
师的《陕西背粮》写得太好了,太真了,是我们这一代人
活生生的生活写照,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活教材,是一首不
忘初心、催人奋斗的生命之歌,是一部非常真切感人的乡
土教材,对经过这段生活的人来说是苦涩的回忆,对浮躁
的社会是警钟,如编辑成电影,可以和路遥的《平凡的世
界》媲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点不假,看如今文艺作
品,粗制滥造,胡编瞎凑,没有一点生活基础,应该叫他
们好好学学,什么叫创作!”这位馆长对我的《陕西背粮
》评价明显过高,但《陕西背粮》自从在网上推出以来,
浏览量超过一万九千人次,获得了很多好评。我熟悉的好
多人都说他们被感动得哭了,让他们回忆起了那段难忘的
岁月,认为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对青年一代起
到教育作用;有许多“七零后”“八零后”的老师说自己
已将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时代的资料收藏;更多的领导、朋
友、乡亲们给予了我鼓励和支持,让我坚持写下去。网络
上较高的浏览量、众多阅读者的共鸣性评论、许多好心人
的激励,让我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陕西背粮》写出来之后,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几十年
的生活积累被掏空了,再也写不出有份量和像样子的东西
了。在焦灼困扰的“难心”时刻,母校兰州师专(现兰州城
市学院)文史学院的高原院长、白晓霞教授,调往京城工作
的著名作家、当年给我们上当代文学课程的许文郁老师,
他们从挖掘题材、写作技巧、锤炼语言等方面给予我细致
入微的指导;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
导师、知名作家、评论家徐兆寿先生给予了我导师般的谆
谆教诲,耳提面命,鼓舞意志,使我增强了对文学写作的
信心;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兰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林治波先生是一位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的爱国主义者,
有忧国忧民之心的真正知识分子,他像鲁迅一样,完全可
以说是“民族脊梁”,他一直在鼓励我“坚定为老百姓代
言、为正义呐喊”的写作方向,做一个有良心、有社会责
任感的堂堂正正的文化人。还有好多领导、朋友、同学、
同事、亲人的殷切希望和热心督促……正是大家对我的帮
助、批评、激励,使我终于能坚持写作,每过一段时间,
都有业余习作面世,给关心我的朋友们一个汇报。
从此,我熟悉的家乡,外面人一直当作贫穷落后代表
的定西进入了我的文章中;生我养我的高峰乡也理直气壮
地存在于我的笔下;我上小学初中、接受启蒙教育的麻地
湾被我倾情描绘;小的时候放牛放羊、挖药材拾麦穗、吹
着《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笛子眺望远方的经历,还有让我
成长、让我成熟的小村庄——大树沟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
都成了我富足的“奶水”;朝圣令我深情仰望、心驰神往
的马寒山的梦想终成了现实,又融进了文字。我熟悉和敬
仰的老领导韩正卿、张国维,他们为了让定西的老百姓过
上好日子,倾注了无数的汗水,定西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我也不揣冒昧,敢于记述他们的伟大贡献。艺术家张卫平
先生,他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将中国国画艺术带到欧洲
和美洲,在德国、美国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敦煌大风”;
中国盐画专利创造者汪航,善良好学,德艺双馨;定西民
俗“丹阳节”,定西方言“俄大”“仡佬”“辣辣”;我
的父亲,一个一辈子只知对任何人微笑面对,只知道勤劳
操家,一辈子酷爱栽树护树的老实人……这些都在我的笔
下出现了,我记录下了熟悉的定西之人和事,我觉得这是
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特别感谢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的各位领
导、老师、同学,自我被聘为“专家”、加盟这个团队以
来,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感激他们。是他们,让我回到了
“青春洋溢”的求学岁月,我疯狂地买书,仅仅从孔夫子
旧书网就淘到了一两百册甘肃地方文史图书,从此闲暇之
余,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是他们,让我看到了定西之
外更广阔的世界,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祁连山、马鬃山
、扁都口、鹯阴口、吐蕃、羌族、月氏、乌孙、匈奴、张
骞、班超、马超、鸠摩罗什,等等,这些以前书本上、古
籍中的地名、人名、民族名称开始占据我的大脑,陈年往
事在我的心中复活,为我的写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和丰富的
素材;他们年纪轻轻,学有所成,都是教授、博士,是行
业内的翘楚,如党国锋、武江民、武优善等,他们学问广
博精深,待人谦和友善,与他们在一起,如沐三月
精彩页
陕西背粮
——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
我的老家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农村,小地名叫大树沟。那个地方正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笔下“辖境苦瘠,甲于天下”的代表性地区。
我上学的时候,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那一段时光,是我人生中非常难忘的阶段,除了上学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印象最深的就是为了吃饱一口饭而期盼,而奋斗,而欢乐!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没有心酸,没有难过,没有抱怨,有的是知足与感恩,思考与奋进。
饿,饿得很。每一天,都在饥饿中度过。
饥饿的滋味不好受。饥饿是什么滋味?胃里难受!像猫爪子在胃里撕扯,像狗舌头仔细地舔干净了肠胃的角角落落。
饥饿还有一种滋味,就是馋!看着别人吃饭香,吃馍馍香,吃啥都是香的,并想尽一切办法找可以吃的东西。有什么吃什么,吃什么都是香喷喷,味道好极了。
肚子好像老是空荡荡的,消化力特别旺盛,不知道是食物不经饱,还是小时候的肠胃像鸡胃,仿佛石子、砖块、秸秆等物,只要一进胃里,都能转瞬变成营养物质和剩余的废料。
放学后照例是去放羊,在放羊前首先是到酸菜缸里捞一碗酸菜,用开水烫过,滴上两三滴快要见底的瓶子里的或者瓷缸子里的清油,搛上美美一筷子胡萝卜、韭菜、芹菜等腌制的咸菜,反复搅拌过了,三口两口吃完,然后从羊圈中赶出几只羊到沟里头的山坡上去放。羊儿早都“咩咩”地叫着了。躺在青葱翠绿又软绵绵的草地上,望着天空遐想。夏日的星空多美啊,天湛蓝湛蓝,还有各种各样的白云,像棉花包,像山峦,像龙,像大棉被,还是棉被亲切啊!起初很像很像,但那云是走着的,走着走着,先是拉长,后是似像非像,然后就变成其他的形状了……
漆缸子里的肉臊子是最好的美味,然而那是高高悬挂在屋梁上的。漆缸子,口径有二十多厘米,高一尺,外表是油光润滑的黑漆,内部是粗糙的灰黄本色,有两个不明显的耳朵。用麻绳将其两端穿起来,它就享受起超凡脱俗的待遇:束在家里高而粗的屋梁上了。当然,让我们垂涎已久的是漆缸子里面装的东西,那可珍贵至极,是一年中全家人的希望和期待,是世界上最美最香甜的肉臊子。不管大人挂得多高,我们姐弟都能通过大凳子上摞小凳子的方法成功摘下漆缸子,然后偷偷用手抓着吃;或者谁先爬上凳子谁就用手挖出一把把的臊子,直接喂给下面翘首企盼的“同案共犯”。这种任务,一个人是完不成的,必须合作才行。当然,那种时刻我们往往是胆战心惊的,生怕正在“作案”的时候大人突然进来,因此每一次都不敢多偷,而是少量多次地偷,不知不觉,经过我们多次的作案,那缸中之物是越来越少了。我当时纳闷过,看着不翼而飞、不吃(共同做饭)而少的漆缸子中的肉臊子,难道大人没有发觉吗?现在想来,当时自己和姐弟们的自作聪明、沾沾自喜,其实都在父母亲的明察秋毫之下,起码在公社大队干部来家做上一碗令我们馋涎欲滴的臊子面的时候,或者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像端午节、中秋节的时候,或者家里某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像犒劳式地做臊子面的时候,总能发现啊!唉,父母亲是装糊涂啊!……偷吃的东西就是香!那肉臊子,带着皮的小方块特别耐嚼,回味无穷;那瘦的小方块也是很有韧性,可是味道完全不同;真舍不得把这人间宝物从喉咙里咽下去啊,如果能让甜、咸、香等味道久住口舌与喉咙之间该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是那时的自己真没有绅士风度,焦渴的大嘴中的口水分泌特别旺盛,那不管肥的瘦的臊子,在口中嚼不了几下,就被“洪水”冲进了一望无际、干得快裂了的“黄土高原”!然而力气是大大增强了,不管是放羊放牛,还是拾(方言,意为割)猪草,帮大人干其他的活儿,力量都是无穷的,仿佛孙悟空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
挖辣辣(辣辣,学名葶苈)。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拿上小铲子,挖起小绿叶下面的细长白根,攒上一两把,两只手相对着搓几下,上面的泥土也许已经干净了,急急忙忙跑回家,撒上一点盐,再在掌心反复揉搓,就可以下肚了。味道好辣好辣,胃里好空好空。
铲仡佬(仡佬,学名蒲公英)。早春二月或者是阳春三月,确切时间是记不清了,那时候的地埂畔、山路边、小河旁、山坡上,生长着很多的仡佬,叶子是锯齿形的,有一两寸长,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孕育,攒足了营养和力气,颜色绿油油的,个头非常健壮,刚冒出地皮的还有一些嫩黄。我和同学们(都是一个村子里的邻居和本家)拿一把小铲子,胳膊弯挎一个小筐(家乡的一种农具,用藤条编成,有弓形的把儿,可以装很多东西),哼着在学校学会的各种歌曲,像《学习雷锋好榜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到绿草茵茵的地方去铲仡佬。小铲子从仡佬的底部平铲过去,一朵有七八瓣叶子的仡佬就成群结队地进入小筐。仡佬不能生吃,需要用水煮一下,然后用筷子捞出,稍微凉一下,再调一撮咸韭菜,滴几滴红辣椒油,然后大快朵颐。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