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教育理论家。本书辑录的是反映作者大体三个阶段的学术成就。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学术视野主要聚焦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与社会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总的目的是针对“文革”中的种种理论歪曲进行拨乱反正。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其研究的重心是德育基本理论的建构。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其研究的主要是教育理论更为核心的问题——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的本质在超越的观点。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一直停留于机械唯物论的层面上,鲁洁教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高屋建领地提出了教育本性是实践的、能动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见解,引起了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该观点的提出是对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项突破。
本书从鲁洁教授已发表的若干文章中精选出了较能说明其学术观点的代表作四十余篇,全面、真实地了解作为一位学者,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攀升的心路历程。
1.试论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2.试析孔子的道德教育观
3.试评我国古代教育家有关德育过程的论述
4.德育过程初探
5.人自己创造自己——试析人的发展与教育
6.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学说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7.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社会学刍议
8.教育本质试探
9.试论教师的职业道德
10.新的科技革命和思想品德教育
11.关于思想教育作用的断想
12.论学校的选择功能
13.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育建设
14.值得每个中国人担忧的教育危机
15.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管窥
16.商品经济与教育
17.市场对教育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8.农村教育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从农村贫困文化所得出的结论
19.文化变迁与教育
20.试论文化选择与教育
21.试析德育影响与德育效果
22.德育之文化功能探索
23.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
24.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
25.德育功能观之历史考察
26.德育之政治功能新探
27.德育的认知发展功能
28.试论德育功能观的转变
29.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价值取向
30.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31.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
32.道德教育:一种超越
33.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
34.要在校内、外德育结合上下功夫
35.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德育现代化
36.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
37.科学教育的人文观照
38.教育的一种社会哲学思考
39.试探中国(大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意识
40.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41.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
42.挑战知识经济: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
43.找回失去的人——南京市育才学校的教育理念
44.培养有理想的人——世纪之交对德育的一点思考
45.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
二、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所实现的就是一种知识形态的再生产,这是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教育所共有的特征。学校教育是进行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这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以系统的、概括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教育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能以最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和改造人的认识能力,从而使知识的学习具有最高的效率。马克思说过:“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学校在缩短再生产科学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校是具有最高生产率的再生产科学的“工厂”。
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知识的总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这就是所谓知识的“爆炸”。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学校高速度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不能不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学校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是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一是对已经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进行再教育、再加工。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知识陈旧化的过程正在加速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就不仅是每个劳动者参加生产的前提和先决条件,而且也是每个人在一生劳动活动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更新和补充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继续工作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现在的职工在一生的工作中必须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三四次以上,才能适应这种突飞猛进的变化。学校以各种方式吸收广大在职人员再学习,授以各种新知识、新技术,这是当代学校在科学知识再生产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最后,学校以科普讲座等形式,把科学知识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使它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为人们所掌握,从而推动生产发展,这也是学校进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一个方面。在苏联实行电气化计划时,列宁对于举办电气化和一般技术人员通俗讲座,并动员学校的每一位人民教师简单明了地向学生和青年农民宣传电气化计划的活动,给予高度重视,为此亲自作出指示。学校的这类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在我国当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更是具有其重要意义。
P8-9
鲁洁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教育理论家。她早年追求真理,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她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学术思想开放,工于较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她敢于坚持真理,坚持科学精神,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一直关注与现实有关的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1977年以来,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求是》等期刊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学说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新的科技革命与思想品德教育》《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走向世界历史的人》《振兴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召唤》等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参与撰写了《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教育学》(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教育大辞典·教育学分册》(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教育社会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德育社会学》(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德育新论》(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等多部著作。
鲁洁教授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江苏省科研成果奖。她参与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广泛使用。该书198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基金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她主编的《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是建国后受国家教委委托编写出版的第一本高校文科同类教材,在学科建设方面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她主编的《德育新论》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许多文章观点被《新华文摘》等杂志转载或引用;不少论文获国家级、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鲁洁教授始终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进行理论研究工作。在其主攻方向宏观教育学以及德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了较长期的系统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值此千年转换之际,我们谨从鲁洁教授已发表的若干文章中精选了较能说明其学术观点的代表作四十余篇,避免了人为的分类或一般的逻辑编排,而是按发表时间(1978~1999年)先后编辑出版,主要目的是想让读者更清晰、全面、真实地了解作为一位学者,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攀升的心路历程。虽然有些文章观点有自相矛盾之处,但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艰难的自我超越与创新的历程。但愿本书的出版能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园地,这也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向广大读者献上的一份学术贺礼。
鲁洁教授的学术成就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其学术视野主要聚焦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总的目的是针对“文革”中的种种理论歪曲进行拨乱反正。
1978年针对把教育单纯理解为上层建筑的观点,她率先撰文全方位系统地论述了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对我国理论界全面理解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起了倡导作用。之后,她又对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内在机制进行较长期的研究,提出教育与生产力质和量的规定性、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相统一等观点,并系统探索了教育所具有的劳动力增值、科学知识增值,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等等功能。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她进一步探索了当代兴起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与教育的关系,并独辟蹊径对新科技革命与学校德育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从分析科学技术的内、外部结构出发,揭示当代社会道德调节功能增强的必然性、加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以及新科技革命对学校德育所提出的一系列的新课题。她在这方面的探索开辟了教育与德育研究的新领域。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传统教育理论较少涉猎的领域。这是鲁洁教授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文化与教育关系各个侧面与不同维度,进行了静态的与动态的,历史的与逻辑的考察,对教育与文化传统、教育与文化的传递传播、教育与文化选择、教育与文化变迁等方面进行独到的研究。她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系统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其研究的重心是德育基本理论的建构。她在《教育研究》上所发表的《德育过程初探》以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撰写的“德育过程”的条目是为教育理论界所公认的对德育过程的一种规律性论述。她还对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有关德育过程的论述作了系统的整理与评述,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过程理论作了较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建构德育过程理论的基础上,她又进一步对存在于学校德育的内部诸因素的具体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产生德育效果的主体性因素,从理论上剖析了只着眼于强化外部德育影响的片面观点,并对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为充分重视社会德育,优化宏观的德育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她在“七五”期间所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研究”,旨在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作出全面的理论探讨。其中由她亲自进行的关于德育功能的研究,对德育各种不同功能观,对德育的社会功能、自然功能、个体功能以及发挥德育功能的具体条件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具有一定开拓意义的研究。“八五”期间她继续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德育社会学”的研究,试图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开拓德育研究的新的视野,为充分揭示德育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挖掘学校德育的社会学潜力,改善德育工作作出新的理论的探索。此外,为进一步加深对德育过程的理论研究,在她主持下,对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各种非智力因素,诸如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与信仰等问题进行了综合的与专题的研究。“九五”期间她又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学校德育特点与规律的研究”以及江苏省重大工程项目“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的教育学新体系”研究。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鲁洁教授将学术目光投向了教育理论更为核心的问题——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的本质在超越的观点。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一直停留于机械唯物论的层面上,鲁洁教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育的本性是实践的、能动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见解,引起了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该观点的提出是对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项突破。在对教育本质进行了深入缜密的思索后她又对人的转型和教育问题作了一番有力的探讨,指出:“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为此,将人的转型作为在整个新世纪中思考和实践的主题,这正是教育的自觉意识表现”。在人性及人的发展的基础上建构教育的理论是鲁洁教授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她呼吁:“我们的教育在当今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要以一种世界性、世纪性的眼光,着力培养一代能够走进世界历史并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