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哲学简史/国民阅读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冯友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
自问世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9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新原道》、《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目录
英文版编者引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人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粥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6D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为人处世
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政治与社会哲学
感情和理性
达到至乐的途径
有限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为“兼爱”辩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人的地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苟子》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点说明(参阅本章“中国的统一”一节)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典制与道德
有为与无为
知识与模仿
齐万物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风流与浪漫精神
“杨朱的乐园”
率性的生活
感情
情爱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
佛教的传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禅宗起源的旧说
第一义不可说
修禅的方法
顿悟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论
事物演化的规律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对“仁”的认识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陶冶感情的方法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或原理
太极
“气”
性和心
政治哲学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陆九渊论心
王守仁的宇宙观
“明德”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正事”
“用敬”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人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人
西方哲学的传人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哲学的性质
人生的境界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译后记
序言
近年来,有关中国的各种著作不可胜数,但是需要承
认,我们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真实知识实在少得可怜。即
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的主要
哲学家,除非是汉学专家,大概能举出的中国哲学家只有
孔子,或可能再加一个老子。这个看法,甚至对一般哲学
教师来说,恐怕也不为过。
有关中国哲学的英文书籍和文章为数并不少,但通常
不是太专业,就是通俗到了乏味、没有价值的地步。读者
现在手持的这卷书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
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这样一本书出自
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学者之一的笔下,它的问世,就
有了更大的意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中国哲学的内涵远远
超过孔子和老子,或儒道两家著述所涵盖的范围。在漫长
的二十五个世纪里,凡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思想家们无不思考过。还应看到的是:在多少世纪
里,哲学家们所属的学派,尽管还继承了自古以来的名称
,其思想内容却随时代的变迁而十分不同了。举例来说,
如果孔子像佛家轮回理论所说那样,转世到十二世纪朱熹
的同一时代,他大概很难想到,朱熹的思想竟成为当时正
统的儒家思想。
在这种多样性的后面,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主题反复
出现,其中之一是冯博士在本书第一章里所描述的“内圣
外王”之道。怎样能够得道,从而得以做到内圣外王?如
果就精义而不是从字面看,这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
题,并且如冯博士所指出的。它使中国哲学具有现世和超
越的两重性。这一点是冯博士最近新著《新原道》一书的
主题。笔者不敢在此妄论冯博士此书的全部精义,而只想
指出:西方仅仅一知半解的这种哲学精神,使中国人在西
方人眼中成为既有高居峰巅、在松树下沉思默想的圣人,
又有十分实际、只问眼前的俗人。
回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在北平学习中国哲学与文化
其他方面的时候。令我最感愉快的是:一九三四至一九三
五年间,到清华大学随冯博士读中国哲学。当时,冯博士
刚完成他的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的第二卷。这部书
很快便在中国的同类著作中居于数一数二的地位。有一天
,冯博士问我,是否知道有什么人愿意从事把此书译成英
文的工作。结果是,我承担起这项工作。一九三七年夏,
日本刚发动侵华战争之际,我所翻译的冯博士《中国哲学
史》第一卷出版。当时,我期望在两三年内,可以完成此
书第二卷的翻译工作。
此后,我因工作关系离开了中国,接着是漫长的战争
,还有其他的任务打断了我的原定计划。直到一九四六年
秋冯博士应聘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我才得以
重新开始原先的计划。自此以后,我选择了冯博士的《中
国哲学史》第二卷中的若干章,有的已在哈佛燕京学社出
版的《哈佛亚洲研究》杂志发表,有的即将在该刊发表,
其目录已收入本书参考书目。由于得到富布赖特法案资助
,美国学者可以到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研究,我将于近期
赴北平,计划逗留一年,希望到一九四九年秋能够完成《
中国哲学史》第二卷的翻译工作。
去年,我在宾州大学开始了这项工作。这时,冯博士
决心自己动手,把他先前的著作《中国哲学史》缩写为英
文的一卷本,并要我予以协助。结果就是现在的这本书。
……
取代宋朝的是元朝(公元一二八〇[一二〇六——译者
注]至一三六七[一三六八——译者注]年)。它是全中国第
一次被一个非汉民族——蒙古族——所统治,这一点在文
化上的影响倒并不很大。明朝(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
年)使中国回到汉族统治之下。从社会生活来说,明朝比
元朝愉快些,但社会经过一番剧烈变化,文化却没有相应
的新鲜气息。在哲学思想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心学发展
到了高峰。本书第二十六章叙述了这个发展。
在清朝(公元一六四四[一六一六——译者注]至一九
一一年)统治下,中国再度由非汉民族的满族统治。直到
十九世纪之前,清朝统治的中国繁荣昌盛,版图甚至超过
了汉唐;在文化方面,有的领域有所前进,有的领域则出
现衰退。十九世纪以后,清朝统治走下坡路,内部衰弱和
西方工业国家的政治、经济压力接踵而来。这些发展对思
想领域的影响,请看本书第二十七章。
一九一一年的民国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也推翻了世
界最古老的王权体制,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一九
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此后几十年间,中国在社会、政
治、经济各方面都亟待改革,这些改革,在西方国家用了
约三个世纪,中国只能迎头赶上。改革在短时间内纷至沓
来,势必造成内部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动荡,外国又乘机进
行侵略压迫。我们环顾西方各国,同样可以看到:这一时
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它的后果,现在还难以预料。中国
的未来难以预料,也是不足为奇的。但中国过去的历史不
止一次地告诉人们,中国人常常能够战胜种种困难向前进
,尽管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现在中国人同样能够做
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世界各国能够迅速吸收中国政治思
想中的天下为公思想(见本书第十六章到第二十一章)。
中国在它未来的变革中,势必要抛弃许多过去的意识形态
,但是,其中也将有一些会保留在世界的哲学遗产之中。
中国哲学在哪些方面能对世界有所贡献,冯博士在本书末
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德克·布德
导语
冯友兰学术生命黄金时期的精湛之作!
1948年以来,中国人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原名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该书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本次收入”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简史》,采用赵复三先生的中文译本。
后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由美国麦克米
伦公司于一九四八年出版,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
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冯先生
也已经仙逝多年。但是,细心的读者读冯先生的这部著作
,会觉得如同是新著一样。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原因
之一是因为,冯先生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他不仅是迄
今无出其右的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贞元六书”的作者
,自己就是一位哲学家。《简史》问世之时,是在冯先生
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出版十几年,又在“贞元六书”完
成之后: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
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就篇幅说,此书远少于《
中国哲学史新编》;就内容说,却正好最鲜明地表现了冯
先生自己的特色。原因之二是,冯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
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
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
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这本书引人
人胜,就由于它的这些特色。
翻译本书,如同探险。个中乐趣,其味无穷。念自严
几道先生悬“信、达、雅”为译事三难之后,三字已成翻
译通则。朱光潜先生认为,三字中,“信”字最为重要,
这不难理解,但要做到,并非易事。翻译外文书刊,大概
诗歌、哲学两类著作最费斟酌。这两类著作如果依循原著
,逐字逐词按字义翻译,应不是十分困难;难的是在翻译
这两类著作时,不能只满足于“形似”,还要求其“传神
”。这本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艺术的要求,仔细想一下便
能发现,无论是诗人、艺术家、哲学家,都往往是社会里
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生活经历而十分敏感的人,在物质
和精神两方面生活的磨难中对历史、时代、社会、人生进
行反思。社会变动越急剧,这种反思也越像大海波涛一样
无法自已。人的生活感受往往超过自己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能力。为此而“言不尽意”。在中国,还有时是由于两千
年专制统治形成的社会环境限制,而不能畅所欲言,于是
只好运用比喻和暗示而“意在言外”。诗人、艺术家、哲
学家除了在自己作品已说的之外,常“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听艺术诉诸人的形象思维,语言艺术则离不开语言,
因此,中国的诗人和哲学家都同样强调“言外之意”。艺
术家的手法和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十
分相似,这成为中国艺术的特色,也成为中国哲学的特色
。为此,诗歌和哲学著作的翻译,往往需要迈过“形似”
,而要求“传神”。如果低于这样的要求,译者便难免会
感到内疚。这是我在翻译本书时,常常深夜扪心、惴惴不
安的地方。举例来说,魏晋以后十章,在书中篇幅虽较先
秦、两汉部分为少,而涵盖历史事件和时间则远超过前半
,牵涉的问题也远超过前半。
……
冯先生在本书第一章末后对翻译讲了十分精辟的见解
,说:“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实际上,除
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
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
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翻译此书时,常
常吃惊,冯先生此书写作于五十多年前,怎么竟像是对着
当前的时代,为新的一代而写的新著一样?从书中读到冯
先生的思想风采,心向神往,希望不要轻忽辱没一分一毫
。同时又觉得能做的十分有限。为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自知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随时指正。在惴惴小
心之中,又因为窥见了一座大花园而有一种喜乐。这是翻
译本书特有的一种经验,一种受用。
赵复三
二〇〇四年七月十五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常想这本书像是太上老君炼出来的仙丹,经过
熔炼,把浩繁的史册浓缩得可以一口吞!
——宗璞
精彩页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如果从这个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来看待宗教,就可以看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许多人习惯地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举例来说,按老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这不是反乎自然吗?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
至于佛教,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佛学比佛教有趣得多。在中国传统的丧事仪式中,僧人和道士同时参加,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①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P12-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