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求自我的灵魂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何林超 |
出版社 | 贵州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寻求自我的灵魂》是何林超先生新近创作的散文集。该书41篇作品,分为“黔地方舟”“文化履痕”“生活存想”“琐事烙印”四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笔者立足黔东南而贵州而西南,计划以游踪为经勾勒历史,以节庆为纬提点乡村文化记忆,从而沿路唤醒坚守,试图为乡村留魂”。作者近些年来足迹遍及黔东南、黔北、黔东十余县市以及重庆、四川、陕西、青海、西藏等地,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作者在书中勾连古今,旁涉中外,拂去岁月的尘埃,梳理历史的骨骼与经络,集中表达了作者强烈而坦率的社会关怀。通过阅读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在作者心灵上、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冲击,感受作者蕴藏在心中的社会人文悲悯之情。作者在文中写道:“我担心的是,历史不为谁负责,也不考虑谁的感受,我害怕它一旦随俗变异了,然后就此隐匿不见。为此,我想把我今天所看见的,一一都标点出来,让关心它的人看好了,也让以后的人得见。”为此,作者在自己的游历中上下求索,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在探索中打捞乡村的文化记忆,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此前社会的历史进程。通观书中的40余篇文章,其中涉及的社会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有对西安华清池、成都府南河、酉阳桃花源、镇远青龙洞的历史的探秘回顾;有对贵州茅台酒、雷山鼓藏节、麻江下司端午节种种传说与习俗的详尽描绘;有对贵州江口傩戏、从江小黄村侗族大歌、务川仡佬族民歌、丹寨麻鸟村锦鸡舞表演盛况的描述与探寻。乡村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家乡的粮、茶、盐、醋,无一不入作者的法眼,田野调查似的记录,展现了作者背负在自己身上的浓浓的故乡情怀。 作者简介 何林超,布依族,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红尘追光》(诗集)、《黔岭山哈嗣》(专著),《麻哈联语》《麻江古诗文选注》(编撰),《夏同龢状元故里故事集》(主编)等。 目录 开篇 记住乡愁 心灵履痕 第一辑:黔地方舟 被遗忘的凤凰衣 点视黔东三人行 舞到一种高度 行走在镇远的屋檐下 麻鸟记忆 一路蒹葭过黎平 仰望狮山 让歌声飞越千年 下司筑梦 遥望香炉山 踩在遗存的跳墩上行走 樱花樱花 茅台散记 歌满仡佬山 云舍傩戏 第二辑:文化履痕 七夕府南河 华清池散记 也过日月山 尼洋河记 路在延河边 遇见桃花源 第三辑:生活存想 不说行路难 我所不懂的水 生活中的盐味 清凉可心一盏茶 君若无语可娱心 吾今深味人有衣 一天的食物 忽然想起"油"字 黔东无醋总爱酸 家,我们追求的底线 第四辑:琐事烙印 等一等我们自己的灵魂 与鸡对视 在开幕式的看台上 写给端午的五月 写在地狱门开的那一天 坚守的理由 想起仙人掌 格头秃杉 厨房趣话 对一句话的思索 后记 序言 坚守民族“根”文化的呼唤 井叙东 《寻求自我的灵魂》是何林超先生新近创作的散文集 。该书41篇作品,分为“黔地方舟”“文化履痕”“生活 存想”“琐事烙印”四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笔者 立足黔东南而贵州而西南,计划以游踪为经勾勒历史,以 节庆为纬提点乡村文化记忆,从而沿路唤醒坚守,试图为 乡村留魂”。 作者近些年来足迹遍及黔东南、黔北、黔东十余县市 以及重庆、四川、陕西、青海、西藏等地,游历中的所见 、所闻、所思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作者在书中 勾连古今,旁涉中外,拂去岁月的尘埃,梳理历史的骨骼 与经络,集中表达了作者强烈而坦率的社会关怀。通过阅 读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时代的 变迁在作者心灵上、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冲击,感受作者蕴 藏在心中的社会人文悲悯之情。 作者在文中写道:“我担心的是,历史不为谁负责, 也不考虑谁的感受,我害怕它一旦随俗变异了,然后就此 隐匿不见。为此,我想把我今天所看见的,一一都标点出 来,让关心它的人看好了,也让以后的人得见。”为此, 作者在自己的游历中上下求索,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在 探索中打捞乡村的文化记忆,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此前社 会的历史进程。 通观本书的40余篇文章,其中涉及的社会历史内容十 分丰富。有对西安华清池、成都府南河、酉阳桃花源、镇 远青龙洞的历史的探秘回顾;有对贵州茅台酒、雷山鼓藏 节、麻江下司端午节种种传说与习俗的详尽描绘;有对贵 州江口傩戏、从江小黄村侗族大歌、务川仡佬族民歌、丹 寨麻鸟村锦鸡舞表演盛况的描述与探寻。乡村生活中的吃 、穿、住、行,家乡的粮、茶、盐、醋,无一不入作者的 法眼,田野调查似的记录,展现了作者背负在自己身上的 浓浓的故乡情怀。 这种情怀,正是所谓的“乡愁”。在今天的中国,“ 乡愁”是个沉重的话题。它意味着背井离乡,意味着人的 心灵的怅然无依。在现代化、城镇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趋 同的程度不断在加深。乡村,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乡村,传 统的文化日渐凋敝,就好像一条在时间的洪流中飘荡的大 船,在时代潮水的冲刷下,正在慢慢地减速,然后搁浅, 直至沉没。何林超的书中,不论是对民族节庆大典的高亢 描写,还是对民族生活中精微细节的温情描述,都充满着 对这种“乡愁”的反复辗转的回忆与担忧。“说穿了,我 担心高歌猛进中大家一路冲锋,最终都到达彼此津津乐道 的物质文明‘高度’以后,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不仅已 变异为‘空壳’,而灯火阑珊中,再难见到故乡的影子… …” 这是一种守住自己“根”文化的呼唤。 这是一种维系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 何林超不仅在自己的书中安放了逝去的家园,而且自 觉地在它的种种表象中努力挖掘沉淀于其中的历史文化基 因。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表象后面,粗看是乡俗文化的 消解,细想是地域传统的式微,实际是本土文明的逃遁。 而我们任之由之的后果,便是传统习俗被弱化,族群文明 内涵被替换,源流的船在时光之中陆沉。 为此,他写下了这些洋洋洒洒的文字。他写了“乡愁 ”,但绝不止步于“乡愁”,而是把“乡愁”视为理解今 天我们这个时代变迁的一个窗口,一个起点。在他看来, 习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框架下的“乡愁”,它不仅要求 更多的华夏文明视角,还链接着乡村千年的传承记忆,承 担了乡村文化“域名”的具体载负,肩负着弥合发展背景 下乡村文化裂纹的重任。作为一个生活在基层的作家,他 在自己的作品中标识了过去的路径,让人们明白其所以去 的同时,知道自己之所以来。让新时代的文化进步,落脚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上。 何林超的散文作品情文并茂。他以自己充满激情的文 字描绘着家乡的精彩和美丽。他深情地回忆,自己“曾在 雷山苗年节上,被那种千鼓齐鸣、万众欢腾的场面感染, 也曾被丹寨那些摇曳多姿、风情万种的古瓢、锦鸡们感动 ,更被从江小黄、黎平肇兴等处清泉仙乐般的歌声迷醉” 。 看看他描写鼓藏节的这段文字吧:“就在这份静默里 ,炊烟与漫漶于山谷的岚蔼杂糅了,再升上来,缝合了这 片山谷中的台地。四野都静悄悄的,归家的人,归圈的畜 ,归巢的鸟,都不言语。就连印象中活蹦乱跳的狗,也静 静地傍了主人的脚踝,酣睡。昼夜交合却仿佛万籁俱寂, 令初来乍到的我很不适应。 然而我知道,此刻我面前的安好,不过是那惊雷崩裂 前的宁静。……此刻四方的宾朋,都已住进、布满了周围 的村落,而那单为这木鼓准备的狂欢,也都聚在这静夜的 后面了。 ‘咚!’ 忽然间,一声木鼓惊天裂地! 村寨刹那间受到蛊惑,一切都蠢蠢欲动,仿佛连那乡 道和屋宇,也都一体摇晃起来。这声木鼓点燃了火把,但 见火把游龙遍田野;这声木鼓释放了歌笑,但听歌笑哟呵 满山谷。一群群的人,都沿江河蜿蜒,随沟谷穿插,向这 处台地顶端的芦笙场汇集而来了。”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文字,也真是惊天裂地!精彩过 瘾!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倍感震撼。 何林超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不少精彩的意象,给读 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尤其喜欢他对贵州芭茅的这段 描写: “贵州的芭茅一生站立,逢春青郁,遇夏盔缨,经霜 苍苍,入冬守望,一直以同一种姿态,应变纷至沓来的四 季。真的,它有春的欢喜,夏的热情,更有秋的凉爽,冬 的坚强。唯有这份不屈的自我,才是它平凡生命中不凡的 底线,我以为。 尽管都苍苍在秋后了,但我还是以为芭茅比芦苇强。 除了以上的原因,还因为芭茅以它小小的身子而站上高山 ,从此就有了山的高度,山的特质,与山的视界。别的不 说了,单看雪猛风狂的时候,芭茅的叶也凋残了,兀自傲 立刚劲,没有一丝丝屈服的迹象,更不愿改变自己挺立的 姿势。就算扛不住被折断了,也不藕断丝连,绝不给人诟 病自己的机会!” 这哪里是在写芭茅,这分明就是写人,写贵州人的精 魄,贵州人的灵魂! 何林超的散文充斥着诗意,在大量思辨性的语言中, 不时出现充满诗意的段落和句子。如果说过于思辨会让人 感到沉闷的话,那么这些精彩的刻画和描述让人在心灵上 产生冲击,思辨的深度加上诗意的灵性,成就了何林超这 部散文作品。 我期待读到何林超先生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6年7月 导语 该书选取了传统文化视角,从日常生活撷取各种素材,从细微处探入历史文化深处,条分缕析一些很重要,然而却被很多人忽略了文化现象,使人认识到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同量,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与承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后记 没办法,我喜欢写作。 虽然只是业余,但因为没有追求,也没有任务,所以 感觉还行。 不过一旦与朋友聚,听人侃欧美文坛如数家珍,说博 尔赫斯如逢知己,论村上春树如话近邻,谈自己的文字充 满自信的时候,我便一面艳羡他们的学识修养,一面为自 己的浅薄凡俗愧疚,然后觌颜涎脸,在一旁安静。 好在也习惯了忘记。激动与愧疚一过,故态复萌了, 一切继续。于是好整以暇,继续自己“他自骑马我骑驴” 的顽劣。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了,又只好叹息:喜欢不 假,坚持也是真的,却不与时俱进研究读者,亦不随声附 和探究表达。在我看来,写作无非快乐别人而苦恼自己, 抑或快乐自己而苦恼别人。前者拿捏市场,精选题材巧构 回目,目的是争抢效益;而后者却意不在此。他们要么只 快乐书写,要么阐述观点坚执己见,很少考虑受众。“老 干体”的失之于浅,学究派的得之于深,都属此类。 古人文以载道,今日文以载“玩”。于是“道义”与 “好看”,就成了古今异趣的时尚标签。为此古人严谨, 而今人芜杂;古文高大上,今文艳俗怪,即便一条狗与一 座墓,都能悬疑为万众追捧的噱头,就是尘埃落定掩卷大 吉了,热闹兀自烟花乱舞,教化继续似是而非,得之或者 失之,很少有人愿意拷问。 讲述者仍然期待于遇见,制作者一如既往揣摩市场, ——我的文字显然左右不是,这我知道。怎么说呢?我既 不愿意浅俗,也无能力钻营,更没有显摆的意愿。为此这 些随风摇曳的感觉与信马由缰的思考,也就不外一些浅水 游鳞的表达。 即便如此,我仍寄望于无边人海、无尽过客中能够有 人为我回头。 倘还隔空一笑,那就极好了! 亲爱的读者,如果有缘,期待能在这儿遇见。 精彩页 被遗忘的凤凰衣 的确,这是一道令我困惑了许久的题目。 一个民族,一段历史,虽然散落在云贵的重峦叠嶂间,虽然曾被地域与人情所囿困,但其口耳相传的人文,却浓郁为一种独特的景观,使生于斯,长于斯,自爱自护自惜于斯的六堡畲族有如空谷幽兰,孤芳自赏,又艰难承传,跌跌撞撞地走到了今日。 我常想为什么地理越闭塞,环境越酷恶,文化的个性就越鲜明,越特别;而当政通人和四海一家了,期盼已久的幸福蓦然出现,祖先们反而怀抱历史中痛得最艳的部分悄然陆沉?此后子孙们再要搜寻,自然就遍寻不见了,这时候苍茫如夜的记忆中,看不见半点预想的波纹。 于是,一片寻常的衣饰,也可能暗伏有历史不舍的故事,譬如畲族的凤凰衣。 “风凰衣”是畲族女性盛装的专称,别的民族少见或未见。但就畲族自身而言,虽然称呼相同,但却品相殊异,形式异趣,差别明显。比如福建江浙一带的凤凰衣,源于“三公主”的故事,有等级宣示、身份标识等意味;而贵州畲族的凤凰衣,则源于其祖源故事之“人与雷斗”,属于饮水思源式的感恩承传(见拙著《黔岭山哈嗣》)。也就是说,尽管同为一族,但居地的差异,迁徙行走路线的差异,使彼此间的文化记忆也存在着差异。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贵州畲族的过往即便不为人知,或知之不详了,但其坚守的文化还在,身上的胎记也没变。 我这里说的,是聚居在麻江县杏山镇六堡村仙鹅、茅坪、中山、仰古一带的畲族。资料表明,全国现有畲族约71万人(2010年统计数据),主体(90%)分布在福建、江浙一带,贵州畲族四万多人,麻江三万多,占贵州畲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 这是一个迁徙的民族。虽然饱尝沧桑,传承依旧厚重。沿凤凰衣的痕迹一路追索,终于遇见时,我在惊叹的同时也遗憾地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家珍已然知之不多,了解不多了。比如她们穿在身上的财富,比如她们身上的历史文化。 1990年以前,这里的服饰一直都保持着祖传的式样。中年男性一色短襟大裤腿,老年男性一律青黑对襟长袍,女性则一律头覆花帕(或青帕),袖口衣领肩腕等处均镶嵌花带,胸覆花围腰。女性衣装中,以绣花围裙为常装,以额际流苏、颈悬银饰月牌、脚蹬尖头花式船形鞋为盛装。少女则腕环银镯,胸佩银牌,头戴银帽,额前一圈银璎珞。正月农闲,则以芦笙为号,粑槽为鼓,人们相聚环圈起舞,踢踏酣畅,尽兴而散。2000年以后,六堡畲族聚居区说汉话,唱汉歌,着汉族裙帽渐成时尚,乡村除上年纪者外,本族衣饰如非盛节大典,已经少见上身了。 凤凰衣对六堡畲族而言曾是那样的重要,女性从小到老都与之默默关联。曾经的六堡,少女衣饰称“小凤凰装”,姑娘的嫁衣叫“大风凰装”,老年妇女的衣装则为“老凤凰装”。差异在于,少女衣饰色泽鲜丽,但装饰的图案简单;姑娘媳妇的衣装大方秀美,脖颈、襟边、袖口、裤脚等处挑花绣朵,图案繁复,寓意靓丽的凤凰羽毛;老年妇女虽然不事装饰,服装花少色暗,却一派端肃庄严气派,让人赞叹。尤其年轻女子们,无论居家或走动,都银牌顾胸,流苏抹额,银圈护颈,璎珞银镯,叮当嘤咛,好看好听。人已绕过山坳,隐入竹林了,婀娜身形犹在眼,清越之声如在耳,充盈了“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韵味。 从不同年龄段的服饰来看,也可得出六堡畲族对凤凰极为敬重的结论。不是吗?“老凤凰”衣青黑色,头覆青黑头巾;“小凤凰”衣红色,戴银帽,靓丽精神;“大凤凰”衣青蓝色,头覆花帕,端庄雍容。——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小女孩的活泼活力,姑娘们的清秀高贵,与老年女性的端肃庄重。但不管哪一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在脑后侧垂一角,称“凤凰头”:腰后悬一段花带,称“凤凰尾”;脚踏尖头船形绣花鞋,称“凤凰爪”。 六堡畲族因何如此敬重凤凰呢?遍问寨老不明所以之后,我在畲族丧事上吟唱的经文——《开路经》中找到了答案。《开路经》是麻江畲族的长篇丧葬古歌,从开天辟地起,经迁徙跋涉,直到迁入六堡村,有一条完整的脉络线索,算是浓缩了麻江畲族的历史。据说巫师唱完《开路经》全本,需要不间断的一天一夜。而《开路经》一旦唱完,生死交接便达成了,死者也就回到东方祖地,找着祖先了。 关于凤凰衣的由来,《开路经》是这样描述的。开天辟地之初,龙虎雷公七兄弟为争天下展开激战:龙发大水淹没平地,雷击闪电引发大火焚烧山冈。正当风狂火猛,炎天焰地,万物逃遁无门的时候,但见凤凰鸟长声高叫,一飞冲天,带着人的两个孩子冲出了重围,然后逼龙潜于渊,迫雷藏于天,万物才又过上了安定平和的生活。 《开路经》里,凤凰是具大勇气大智慧的,既是平安生活的缔造者,也是畲族的保护神。民间传说中,凤凰同时还是百鸟之王,女性的象征。在此我想,畲族女性将自己喻为“凤凰”,除民族学因素外,是否还有别的设想呢?恐怕还待探究。 其实《开路经》也交代了六堡女性的尊贵地位。活着时身穿凤凰装四处行走,死了去阴间见祖宗,不论男女都必须以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