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与永恒(精)/大夏书系
分类
作者 李政涛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李政涛教授向周国平先生的致敬之作,凝聚了他对教育的情感、对教育的追问。
不同于长篇大论,本书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短小精悍,易于阅读。内容涉及广泛,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而作者对每一种教育形式的论述均直击重点,引人深思。每一点都值得读者深入探究。
作者简介
李政涛(1969.5-),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学研究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目录
致未知的读者
序 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周国平)
自序 生命永恒,教育永恒
01 追问教育
02 人生中的教育
03 时代中的教育
04 时间中的教育
05 空间中的教育
06 自然中的教育
07 社会中的教育
08 学校中的教育
09 家庭中的教育
10 职业中的教育
11 艺术中的教育
12 影像中的教育
13 戏剧中的教育
14 技术中的教育
15 教育中的教师
16 教育中的学生
17 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
18 终身教育
后记 不是格言,是迷惘
至未知的日子
序言
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
30年前,我把随手记下的点滴人生感悟汇集起来,整
理成一本小书出版,书名叫《人与永恒》。出版不久,赣
南师院的一个大学生读到这本书,无比喜欢,一字一字抄
录了全书。他描述当时的感觉说:“在一瞬间,我领会了
哲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30年后,这个大学生已经是
一位知名的教育学家,但仍然不忘当年充满喜悦的激动,
也用点滴感悟的形式写下他对教育的思考,于是有了这本
《教育与永恒》。
书有自己的道路。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他不可能知
道他的书会以何种方式与不同的人相遇,灵魂的共鸣会以
怎样出其不意的方式发生。人与人之间这种精神交感和影
响的奇妙现象,每每令我感动和喟叹。
由《人与永恒》触发,李政涛教授写了《教育与永恒
》,按照我的理解,此书要追问的问题便是:在人与永恒
之间,教育何为?
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宇宙是永恒的存在,人的生命
却很短暂,在人与永恒之间,似乎隔着无限的距离。但是
,人不甘于短暂,要寻求永恒,人类的一切精神生活皆是
为了铺设一条超越之路,使人能够达于永恒。哲学和科学
,用理性的思考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真。诗和艺术,
用情感的体验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美。宗教和道德,
用意志的自律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善。人类精神的这
三种形式,在教育中融汇,教育的目标正是要使理性、情
感、意志这三种精神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长,培养人性意义
上优秀的人。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拥有自由的头脑,
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这样的人就会成为肩负
着人类使命的践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朝向
真善美行进的努力和希望。
当然,这只是我的回答,而且相当笼统。在本书中,
作为教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作者给出了具
体的回答,贯穿在各个章节中。对于作者来说,“教育与
永恒”这个题目有双重涵义。其一,教育是他为自己选定
的永恒的志业。其二,教育本身是对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
的追寻。教育者心中有永恒之目标,在教育的路途上尽管
仍然会有迷惘,但内心是明亮的,前程是光明的。
本书的风格,是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
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我欣赏这样的风格,随处有真知灼
见闪烁,下面仅举几例。
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十字路
口,通往不同的方向,铸造不同的人生;但是,教育也有
限度,是对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它在个体身上最大的成
功,就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了这个人的人生限度。
关于教育与时代的关系。教育在时代面前要保持独立
性,不向风云变幻的时代妥协,而应该让时代向守护永恒
价值的正确的教育妥协;优秀的个体要在自己身上克服时
代,在没入时代的深水畅游之时,经常伸出头来仰望天空

关于教育时间。现在学校制定的时间表贯穿着权力逻
辑,是对人的肉体的操控,导致肉体丧失了精神和理性;
教育时间设计中极大的弊端是“满”和“精细”,导致了
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人生。
关于学校。正向问: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是给
学生以欢乐和希望,还是带来恐惧和厌倦的地方,是给学
生以生长和发展,还是带来束缚和压制的地方?反向问:
学校不是什么?不是生产物质财富的企业,不是推行行政
逻辑的机关,不是让教师无条件服从长官命令的兵营,不
是全方位管控师生的监狱,等等。正向和反向的诘问,皆
促人反省创立学校的初心,学校遭遇的诸多困境,根源往
往在于不把学校当学校。
读者可以看到,上述种种思考,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
如果说,作者把本书当作对我的致敬之作,那么我的
这篇序言便是对作者的回敬之言。这个回敬,同时也是一
个新的致敬,我以此向中国教育界一位有良知和独立思考
的学者表达敬意。
周国平
2019年5月1日
导语
本书贯穿了作者对人、人生、人性、人类以及教育等问题的哲学思考,并以札记的形式记下思想的灵光碎璧。这是作者的第一本随感集,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作者在捕捉脑中闪过的一个思绪、一点感想的同时,也聆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
后记
不是格言,是迷惘
1
如果把这些吉光片羽式的感悟视为“格言”、“箴言
”,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拔高或高看,对我而言,是一种自
大或自恋。我不曾有过这样的奢望。那种培根式的带有教
化目的的“格言”时代已然过去。
这些文字,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对自我的倾诉,自我对
自我的审视,最多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化。
确实,写到“后记”时的我,悄然发现了一种微妙的
变化:
与写下第一句感悟之时的我相比,这个生命已然有所
改变。
这是认真的思考与写作带给个体生命必然的成长。
只要认真,必有成长。 、
通过此书,我完成了一次自我教化之旅。
2
随后的事情,周国平早已在《人与永恒》的前言中替
我安排好了:
“我的理解听凭读者处置,我的困惑只属于我自己”

当我再度与这句话相遇,在怦然心动、会心一笑间顿
悟了“缘分”的深义。
3
曾经一度设想为自己的文字配上插图,呼应这个图像
时代,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是想保持纯文字的姿态
,以“素颜”的方式面对世界。
我依然倾心于纯粹的文字之美。
这样的美,救活了多少人,包括我自己。
我老化了吗?开始固执了吗?不愿改变了吗?
我自问,但允许自己沉默不语。
4
尽量不要“掉书袋”!这是我写作此书时的自我命令

以赤裸裸的精神感官,以永恒之眼,直面教育的事实
,获得最直观的生命体验,确保生成独属于自身的存在体
验。
5
与我以往的研究与写作相比,本书最大的不同是,纯
粹出于自我的诸多迷茫或迷惘,发自于内心的探秘欲望。
它表现为提问的冲动。中国有谚语:
“提问题的人是五分钟的傻瓜,不提问题的人永远都
是傻瓜。”
这至少说明,我不想做一个傻瓜。
我甩开了思想的膀子,孜孜不倦地通过提问来探秘。
最大的秘密之源还不是教育本身,而在于教育与永恒
的关系,更在于教育、永恒和自我的关系。
我深知这个谜底“深不可测”且“永无尽头”,但我
依然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
15
写完此书时,我在德国。
在橙黄色的灯光下,敲击着电脑键盘,窗外雪花漫天
飞舞,德意志哲人们的面容在天空中若隐若现……
此时,我还期待着将炉火点燃,映照着沉静的眼神,
那是凝视永恒的眼神。
16
“我为什么写作?”这是奥威尔等无数作家回答过的
问题。
对我而言,写作让我安宁,进入岑静之境。我的精神
得以穿上寂静的盛装,挺立于孤寂的世界里。
孤寂,是人生的本质与归宿,是人性深刻的缩影和最
深的奥秘。
没有孤寂,就没有自由,就没有人生在某时某刻的神
秘飞翔,或者飞升。
感谢《教育与永恒》,让我的孤寂复活,重回寂寞与
自由之境。
17
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
这是典型的海德格尔式的问题。他的一生,是频繁追
问的一生,提出过无数个问题。这是他提出过的最发人深
省的问题之一。在他眼里,神性从人间的逃遁、退隐和陨
落,导致了时代的贫困。
我无法给自身所处的时代标注为“贫困”,每个时代
有每个时代的贫困,也有每个时代的富饶。
但我能追问:
在这个时代里教育者何为?
在这个时代里教育学者何为?
18
感谢此书的策划编辑朱永通。从约稿到漫长的等待,
他展现了非凡的耐心。这样的人,是不多见的。
交稿之时,我突然发现了他的姓名与我的书名之间的
相通之处,都共享一个“永”字,正是这个汉字,将我、
他和周国平,以及更多人的生命联结了起来。
世界真奇妙。
精彩页
01 追问教育
1
教育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
以教育之眼看人世沧桑,以教育之眼看宇宙世界,看天地自然。
2
我扪心自问:
我的灵魂,是否配得上从事教育?
我的精神生活,是否配得上从事教育研究?
3
教育与神秘有关。
教育是神秘之事,它拥有最迷人、最持久的秘密。
这个道理,不是我在孩童时听父母讲道理明白的,也不是读了万卷书才明白的,而是做了老师后才有所领悟的。
教育是神秘的黑森林。它包裹着生命的湖泊与山川,回响着各种奇妙的生长之声……
最幽深的声音,是人的生命在教育中成长的声音,它是尚未被解密破译的“成长交响乐”。
这种神秘的交响乐,滋养了一代代以教育为业的人。
这种神秘,不限于童年的教育,适用于各人生阶段的教育,包括成年人的教育,它们表面看起来愈发干瘪无味,但却有着浩大沉重的神秘之力。
4
教育需要有神秘感。
神秘赋予教育探索的力量。
5
教育之谜,是生命成长之谜。
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猜谜、解谜者。
6
教育,为“谁”的教育?
为政治的教育,为经济的教育,为文化的教育,为技术的教育?
还是,为人生的教育?或者,为教育的教育?
只有解决了“教育为谁”的问题,才会有“好教育”,才会有正确、合理的课程与教学。
7
教育不只是沉思出来的,还是做出来、实践出来的。
然而,没有沉思的教育,与驯I兽活动基本等同。
8
好教育,注定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
但往往糟糕的是:教育者还没有“深入”,就开始“浅出了”。
9
教育是一种“现象”,“显现之象”即“现象”。
教育即显现,把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一个陌生的世界——那些在场的和不在场的知识、经验,以系统的有计划的方式显现出来。
显现即敞开,敞开带来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显现,具有教育与生成的力量。 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是最适合教育的一种哲学。
10
教育中的“显现”与“敞开”是双向的:教师与学生相互显现、相互敞开,因而双向构成、双向玉成。
11
什么才是“真懂教育”且进入了“教育”?或者说,真正“进入了教育”?
至少有两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否对教师平时怎么工作,学生日常如何学习有透彻的了解?
所谓“透彻”,是要理解他们究竟教了什么,学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教、这么学,而不是抽象笼统地“知道”他们“在教育”,或者只对“教育结果”评头论足。
第二个标准,是否明了如下问题:
儿童要达到理想的成人目标,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些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为此,教育者需要分别给予不同阶段的生命什么知识、方法、习惯与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这些不同阶段的困难和障碍,教育者需要做些什么?
12
最懂教育的人,是懂“教育过程”、“教学过程”的人。
世上有太多针对教育的评论者,但不少是一些只能“指点江山的人”。
他们习惯于做旁观者,也能显出很在行、很热闹的样子,但主要是敲边鼓,边鼓可以敲得声势浩大、精彩绝伦,但终归只是“边鼓”,敲不到教育的“内芯”。
教育的“内芯”是真实、具体、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它的实质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如何在教育活动中持续成长的过程。
最懂教育的人,是能深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打江山的人”,也是能“点染江山的人”。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