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光阴》编著者乔海燕。
一个人的回忆道出一代人的命运,浓缩千百万知青的生死悲欢,集体印记。
《随记光阴》荣获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2012年度卓越新闻奖评论类荣誉奖
本书写作风格以白描为主,画面感强,丰富饱满,举重若轻,充分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复杂立体多面,文字质朴、平静、生动、有趣,即使在哀痛中也透露出活泼的气息,是这部作品极为动人的特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随记光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乔海燕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随记光阴》编著者乔海燕。 一个人的回忆道出一代人的命运,浓缩千百万知青的生死悲欢,集体印记。 《随记光阴》荣获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2012年度卓越新闻奖评论类荣誉奖 本书写作风格以白描为主,画面感强,丰富饱满,举重若轻,充分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复杂立体多面,文字质朴、平静、生动、有趣,即使在哀痛中也透露出活泼的气息,是这部作品极为动人的特色。 内容推荐 《随记光阴》编著者乔海燕。 《随记光阴》内容提要:这是一个知青的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作者乔海燕经历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书中一篇篇故事的主人公原型,都来自于作者亲历的历史。这些人里,有为朋友而甘愿下乡的好人,有在被禁锢的时代仍保持独立思考的思想者,有躺在戏台下方就为看女演员裙子里有没有穿内衣的生产队长,有年轻时理想飞扬却被社会的正反两面都推开成为落伍者的女医生…… 在大时代掀起的狂风巨浪中,他们载沉载浮,没有名字,没有面孔,没有身份,但透过本书的文字,他们的七情六欲、生死悲欢、卑鄙高尚,他们的悲悯、辛酸、无奈、荒诞、希望、幽默,都真实鲜活地呈现给读者,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变迁对小人物命运的左右和影响,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对普通人苦难命运的终极关怀。 本书写作风格以白描为主,画面感强,丰富饱满,举重若轻,充分刻画出人物性格的复杂立体多面,文字质朴、平静、生动、有趣,即使在哀痛中也透露出活泼的气息,是这部作品极为动人的特色。 目录 推荐序一 我们都是最后的知青·曹景行 推荐序二 无巧不成书·马晓霖 XI 第一章 广阔天地 代营逸事 “老砖头”二三事 真假忆苦思甜 出来人还怕雨? 分子们 春妮儿 红旗飘飘学大寨 决算 烙油馍 下粉条 打莲菜池 第二章 知青岁月 无悔的选择 那些被湮灭的思想者 三盗案 小酒店 那个年代的风流才子 《梁祝》的故事 “扒车”风波 拉煤 女儿殇 乡恋 交易 最后的知青 第三章 戏剧人生 爱情的故事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记忆深处的那支歌 《伏尔塔瓦河》 弱者张树森 乞丐 空白档案 我也是右派 啼笑皆非 梦醒时分 总是天涯飘零人 平同学的故事 第四章 为医之道 落伍者 昙花一现的针刺麻醉 一个麻醉医生的故事 账本 换亲 输血队长张淮山 后记 试读章节 “老砖头”二三事 老砖头与小火车 南阳地区在“文革”中自己花钱修了一条窄轨铁路,开通从漯河到南阳的小火车。一时间,火车成了当地的热门话题。 老砖头对小火车也有兴趣。地头歇晌,饭场上,只要有人说,他就支着耳朵听过去,聚精会神的,也不插话,一会儿听听这个说,一会儿听听那个说,叼着烟袋,也不点火。有一次听着大家议论,他突然问,那火车在铁轨上走,铁轨铺在哪儿? 众人一下子愣住了。缓了会儿,有人说,铁轨就铺在地上。 就铺在麦地里?他指着眼前的麦地,问。然后又说,都说火车拉得多,几千斤几万斤,就咱这麦地,地恁瓤,胶皮轱辘大车进去都难拉动,火车咋开? 我真佩服老砖头的聪明。他从未见过火车,却能形象地想到有关火车行驶的细节。我就告诉他,铁轨铺在枕木上,枕木铺在道渣上,道渣堆在路基上。 道渣……路基……老砖头将信将疑地自言自语着。 过了没多久,老砖头看到小火车了。 那一年,我们在南阳影山放炮崩石头,漯河到南阳的铁路就从山前不远处经过。一次,老砖头套车送给养到了我们驻地。我告诉他,铁路就从山前经过。他就跟我们一块到工地,说,非要看看火车啥样。 我在山上干活,远远看着老砖头自己在铁轨上走来走去,趴下去看看,又起身往远处走。拾起几块石头仔细看,趴在铁轨上瞄来瞄去,连两段铁轨之间连接的螺丝钉、钢板,他都摸着看个够。 小火车开过来了!远远就鸣笛。好多人在山上喊,叫老砖头躲开。老砖头回头也看见火车,向我们摆手,那意思是:不要紧,还远着哩!扭头迎着火车走去。 我就觉得事情不好,眼看着小火车近了,老砖头还没有离开的意思。我们在山上大喊乱叫,老砖头我行我素,迎着小火车走上去,就是不离开铁轨。 小火车只好停下了,呼哧呼哧地喘气。 山上的人一看,老砖头居然把火车给拦下来了!大家一声欢呼,飞奔下山。眼看着火车司机跳下车,冲着老砖头又叫又嚷。我们一面跑,一面大喊,为老砖头助威。那司机看着狂奔过来一群人,也不敢动粗。老砖头根本就不理会在他身旁喊叫的司机,没人一样,自己爬到车头上,这里看看,那里看看,还对司炉说,火烧得太瓤。从那边又下来。 等我们跑到,老砖头和司机已经“化干戈为玉帛”,接过司机递的“白河桥”烟,点上火了。他看见我,指着司机说,这娃,俺闺女她姥姥家的。司机尴尬地笑着,称老砖头“姑父”。小火车走了,老砖头像个首长一样站在路边挥手。等到车走远了,老砖头回头对我说,司机篓里恁小,还没有俺家灶火盘儿大。 …… 女儿殇 林场有一位女生,姓陈。陈同学平时少言寡语,只知道干活,又相貌平平,亦不为人注意。农场里也有百十名知青,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很少有人专门提到她。但是,如果议论干活,点评为人实在,有人提陈同学,大家会异口同声肯定。 一日,省城来本地招工,天大喜事。林场经过反复研究,推荐了陈同学等几名知青。招工单位研究了履历,又面试、外调,比较满意,叫应招者填了表,规定起程日期。 离开农场的头天,陈同学想到明天就要离开广阔天地,与朝夕相伴的同学告别,奔赴工业战线,十分激动,写了最后一篇革命日记,又在墙报上贴了一首革命诗抄。 这天,众知青还要去干活,陈同学依然布衣球鞋,背着草帽,和大家一块最后一次出工。及到晚霞映红天边,众知青乘拖拉机返回宿舍营地。陈同学与大家一起,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最后一天上山下乡的生活。 拖拉机手为了早点到家,便从一块地里经过。在一道沟壕前,拖拉机一下子没有爬上去,颠了下,倒回来……谁也不知道陈同学是怎么被颠下去的。事后有人回忆起,她坐在拖拉机后轮的挡泥板上,拖拉机颠簸时,就把她摔下去了,车又后退了一步,一只硕大无朋的轮子从陈同学身上轧过…… 掉下去的时候,她没有叫,甚至当轮子从她身上轧过时,她也没有发出声响,否则,不会没有人听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默默无声。 司机换了挡,拖拉机依然向前开,满载着欢歌笑语的知青们。 大家回到宿舍,没有人觉察到少了人。陈同学太不招人注意了,缺了她,没有人注意,也不会有人想起。到晚上就寝,同屋的人发现她没有回来,还以为去了场部向领导叙说离别心情。 第二天一早,众人发现陈同学依然没有露面。有几个人慌了,到处寻找,因为早饭后就要送招工的知青去县城集合了。有人想起昨天收工时还见到陈同学坐在拖拉机上,又有人猛地想起,那一次颠簸后,再没有见到她。大家不约而同向昨晚回来的路上跑去,发疯般地跑,边跑边喊,有女生哭起来,大声喊着陈同学的名字。 陈同学静静地躺在田野里,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天空。那是一片黎明的蓝天……同学们围拢来,一想起她独自在野外躺了一夜,又冷又潮,许多人失声痛哭。太阳升起来了,去县城集合的几个同学,依然乘着那台拖拉机走了,而陈同学却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 P15-P136 序言 今天上午,刚在微博发了一条致作家梁晓声的寄语,盼望他十年后即使中国不如他愿,也不要选择两个极端,或者移民,或者自杀。此言起于最近他在搜狐公司的一次公开演讲。 我在微博里说:“梁老师是我喜爱敬仰的前辈,被激愤至此,不令人深思和警醒吗?梁老师,请选择第三条道路:活着并留下,共同推动国家与民族的进步。哪怕很苦闷!这是我们几代人的使命——请继续保持垦荒时代的激情和理想,您的《今夜有暴风雪》是锻造我精神与个性的头几锤之一。宝刀不老,壮心不巳!梁老加油!” 提起粱晓声,必然想到《今夜有暴风雪》。说到《今夜有暴风雪》,必然关乎上山下乡和知识青年,反推亦然。应该说,知青作品汗牛充栋,但是,最早打动我的是梁晓声的这部作品,因为此书及随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风行于世时,我正在读高中,那些大城市的靓女俊男跻身北大荒所体现出的各种反差,带给我非常震撼的视觉感受和思想触动。特别耍说的是,这部作品是伤痕文学中格调比较铿锵、激越和疏朗的。好比寒霜败草世界里傲然矗立的一棵高大的白桦树。它带给我的不只是血与泪,更是歌与笑,甚至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这种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的进取精神和野性之美,一直是激励我的“精神吗啡”,多少年功效不减。 当然,关于知青,我是陆续通过各种文艺作品接触和认知的,绝非限于梁晓声的这一部。此后的电影《青春祭》、《牧马人》,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和《孽债》,以及话剧Ⅸ荒原》等等,更多以现实主义手法的批判与反思,使得我不再把思考停留于梁晓声笔下的美丽哀愁和阳刚脑残,而是以更丰富甚至更困惑的心态看待大哥大姐们用青春和幸福填埋的那段岁月。 尽管如此,依然是知之不多。直到三年前,我到昆明出差,一位的士大姐的遭遇才真正对我有所触动。她是上海知青,当年插队落户云南边陲,并且和当地一位少数民族青年结婚,终因生活习性差异太大而不得不分手,并且在同城兄弟姐妹们陆续返沪后,依然孑然一身地在云南流浪。虽然没有特别的抱怨,但是,从她沧桑且本地化的容颜、装扮和谈吐里,我分明能感受到某种人生艰辛的落寞和无奈。当时内心微微波动,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一场“波澜壮阔、歌声嘹亮”的下乡运动,竟然“格式化”每个时代青年,进而让数百万自由的生命面对终其一生的命运扭转而无力回天,也使得每一个生活在政策决定命运环境中的人都面临巨大的风险。 梁晓声老而不能淡定,或日无法淡定甚至拒绝淡定,勾起我对青春与“文革”、青年与历史、中国与世界的一阵乱想。恰此时,也想起今天是乔海燕先生嘱托为其知青回忆录写序的最后期限。这不是巧合又是什么?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我是没有资格给这样一部书写序的。一个“文革”爆发时才两岁的孩子,一个只见过知青朦胧身影的后生,一个在劫难夹缝中平安成长的无忧者,怎能驾驭得起如此沉重的历史题材?又有何资格褒贬那段依然充满争议的社会或日政治运动?我充其量站在自己有限的视野写点感受罢了。 …… 书评(媒体评论) 乔海燕的《随记光阴》,勾勒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时代。它们或悲壮,或辛酸,或荒诞,或有趣。作者似在局中,又似在旁观,体现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执著的反思精神。 —— 袁莉(《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主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