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弗格森编著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内容介绍:如果我们把1789—1848年间看成是大革命时代的话,那么,罗斯柴尔德家族毫无疑问是大革命最大的受益者。而1848~1849年间发生的政治剧变,则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时的政治剧变有点像1830年的情形,但规模远比1830年的要大,革命使得受到影响的那些政府所发行的债券的价值成自由落体式下跌。对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来说,在他们所拥有的巨额财富里,这种债券占了很大的比例,发生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巨大的资本损失。雪上加霜的是,大革命将他们设在维也纳和巴黎的银行带向了破产的边缘迫使他们其他地方的银行——比如设在伦敦,法兰克福和那不勒斯的银行——进行救援。罗斯柴尔德家族总是大难不死,并成功地挺过了1815~1914年间所有重大的金融危机以及其间所爆发的革命。事实上,如果他们没能挺过来,那真是一个让人感觉奇怪的嘲讽因为要是没有发生革命,他们也就不会有什么可以损失的东西。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著名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第一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超越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尼尔·弗格森编著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最大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史上最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序
第一章 扩张与阻碍(1834~1839年)
王朝内战中的获利
“被诅咒的国家”:美国
艰难时期
第二章 撤退与重整之间(1840年)
拓展网络
比利时金融的主人
拯救犹太族人
受制的权势
第三章 铁路游戏(1830~1846年)
萨洛蒙的铁路
陶奴斯铁路
投资右岸铁路
英国成员的参与
铁路的冲击
事故的阴影
第四章 革命的冲击(1848年)
“最糟糕的一次革命”
财产受到威胁
在革命中幸存
日渐复苏
第五章 夏洛特的梦(1849~1858年)
守旧与改良
列昂内尔的立场
迪斯雷利
国会及上院
“真正的胜利”
剑桥
博览会与水晶宫
第六章 动荡的年代(1849~1858年)
两个皇帝
工业信贷银行
黄金热
公共财政与克里米亚战争
大反击
第七章 民族主义与跨国企业(1859~1863年)
“统一”时期的金融市场
从都灵到萨拉戈萨
拿破仑在费里耶尔
英国中立的根源
美国的战争
第八章 鲜血和白银(1863~1867年)
德国统一:金融背景
彩排:波兰
希勒斯维格与侯斯坦
私有化与外交政策
比亚里茨会议
通向孔尼格拉兹的道路
白银通道
第九章 债券与钢铁(1867~1870年)
资本与外交
奥匈帝国的孤立
德意志帝国的经济本源
俄罗斯的意见
附录一 价格与购买力
附录二 汇率与财务统计精选
罗斯柴尔德发行和交易欧洲大国的债券系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给整个家族带来了真正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它仍然存在缺陷。当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世纪30年代试图扩张他们在地域上的版图时,他们遇到了困难。历史学家能够发现,这个时期最大的疏漏就是未能在美国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罗斯柴尔德基地。但是,要弄明白为何这样的情形未能发生,就有必要讲明白一个关于尝试和错误的复杂故事,它起源于西班牙与葡萄牙极不稳定的金融市场;因为罗斯柴尔德家族迈向美国的第一步就是从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的。
王朝内战中的获利
当欧洲其他地方处在革命浪潮中时,伊比利亚则处在一场激烈的王朝内战当中。表面上,与别的地方一样,极端保守的教派、相对温和的立宪自由派以及比较激进的民主派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但是,本质上,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政治与英国的玫瑰战争政治有很多的共同点。从一个银行家的角度来看,参与到外国的内战中没有丝毫的对错之分。与其他任何战争一样,内战也需要金钱支撑,但是由于税收系统的瘫痪,这些钱通常需要通过借贷获得。尽管罗斯柴尔德家族比其他银行家更为谨慎,但他们也做好准备,并愿意向他们认为可能获胜的一方提供贷款。他们刚开始参与这个国家的内战时,主要的忧虑就是其他国家可能卷入冲突,继而引发欧洲大战,这对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后来证明,战争扩大的情形并没有出现,尽管英国、法国和奥地利都试图间接地干预伊比利亚半岛的局势。真正的困难在于,由于缺乏具有决定性的外来势力的干预,伊比利亚内战一直拖了下去。这意味着到19世纪30年代末,几年前筹集的贷款就收不到利息了。随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债券在19世纪30年代的债券市场中扮演了与拉丁美洲债券在19世纪20年代类似的角色:就如詹姆斯简单(并一再重复)地说,它们比“狗屎”好不到哪里去。
这种情况并非巧合。因为之前在拉丁美洲发生的事件不仅将诸如佩德罗这类闹事成瘾的人送回了欧洲,还动摇了葡萄牙和西班牙财政系统的根基,这两个国家的财政主要依靠大西洋对岸的王国收入支撑。因此,不仅仅葡萄牙和西班牙政治上不稳定,在许多方面,法国也是如此。1830年之后,法国似乎也出现了类似的王朝内斗迹象。伊比利亚问题是一种慢性的国家破产。试图从两个一直徘徊在破产边缘的国家里赚钱,到比乐观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起初设想的要困难得多。
在两个国家中,葡萄牙的故事没那么复杂,但利润也没那么丰厚。我们已经看到,19世纪20年代,内森已经对葡萄牙和她的姐妹王国巴西表现出了兴趣,向两者都提供了贷款,他当时是出于这两个地方都是英国传统利益圈的考虑。这样做的时候,他相当于向即将到来的内战对立双方提供了贷款:内森在1828年支持了米格尔的政变;佩德罗——巴西国王,玛丽亚二世的父亲,而玛丽亚二世正是米格尔推翻的葡萄牙女王。1831年4月,佩德罗被迫将王位传给儿子,并且立刻动身前往法国,打算将他的女儿重新扶上葡萄牙王位。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法国自由派(以及一些英国辉格党人)倾向于认为与佩德罗志趣相投,而把米格尔看做是葡萄牙的查理十世。因此,佩德罗在巴黎筹集资金,在英国准备队伍就十分容易。到1832年7月,他攻占了波尔图。但是,由于民心相悖,他直到1834年5月才最终迫使米格尔投降——这一胜利主要归功于英国海军上尉查尔斯?内皮尔的帮助。4个月后,佩德罗去世,刚好可以将自己的女儿重新推上王位。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结束葡萄牙的政治问题。在玛丽亚第一任丈夫——洛伊希滕贝格公爵婚后4个月去世之后,为她找一个合适的丈夫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她的第二任丈夫——萨克森-科堡的费尔南多王子,比利时国王的侄子——直到1836年才确定。更为严重的是,玛丽亚的支持者很快分裂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温和的“民权派”(维护1826年宪章)以及更为激进的“九月派”(他们寻求恢复1822年版本的宪章)。在玛丽亚和费尔南多婚后不久,九月派武力夺取了政权。民权派在1837年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5年后终于获得成功。但是,1846年,葡萄牙又爆发了另一场革命,最终导致了英国与西班牙在随后一年采取了联合干预行动。P2-3
内容充实,引人入胜……是一席盛宴。
——《华尔街日报》
引人入胜……他们迷人的故事此前一直在流传,但从未看到过如此权威的细节。
——《纽约时报》
弗格森对于大量材料流畅而且富有思想的整合,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有活力的诱人故事。
——《商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