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清河帅/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华//王卓彦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栗毓美,字含辉,号朴园,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代理巡抚,直至兵部侍郎、督察院右都御史、河东河道总督。他是忠孝和善的楷模,清慎廉明的典范,治世惠民的贤臣,科学治水的河帅。王华、王卓彦著的《大清河帅》叙诉了他认真求学,孝敬父母,清廉做官,科学治水的一生。

内容推荐

长期领跑世界的中国,鸦片战争后走向衰落,国人给道光皇帝头上戴了顶丧权辱国的帽子。他的一位清慎廉明、治世惠民的肱骨之臣,也被后人有意无意地淡忘。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变形的时候。道光是一位昏君还是一位明君?林则徐为什么没能走远?值得后人探寻,尤其不能忘记这位正被淡忘的人物,他就是道光年间殉职在治理黄河工地的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

王华、王卓彦著的《大清河帅》是栗毓美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从栗毓美出生开始,叙诉他认真求学,孝敬父母,清廉做官,科学治水的一生。同时其中所记述的治河思路和治河方法,对今天的黄河治理、治水战略的实施,仍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黄河每天都在发洪水吗

第二章 把爹的病给了孩儿吧

第三章 弟子站得高是站在恩师的肩上

第四章 绝不走旁门左道要堂堂正正做人

第五章 为官一任就得造福一方

第六章 真心做人实心做事诚心做官

第七章 做官的忘了百姓就是忘了本

第八章 做事须谨慎手脚要干净

第九章 吃百姓饭穿白姓衣就得为百姓办事

第十章 不学无术既不会尽忠也不能尽孝

第十一章 知县不是走马灯不能频繁换地方

第十二章 我是不是一个好官老百姓说了算

第十三章 做一百个美梦不如办一件实事

第十四章 爹不能戴着官帽为儿子谋私利

第十五章 要战胜瘟疫首先要战胜自己

第十六章 当官的儿子举债葬爹不丢人

第十七章 当官的脱了衣服和别人一样

第十八章 要用商量的口气不能强迫人家

第十九章 功过虽由后人评说也应有自知之明

第二十章 皇恩浩荡都是皇上的恩德

第二十一章 做人要有良心就要懂得知恩图报

第二十二章 本知府从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坏人

第二十三章 如果是你的孩子没学堂可上行吗

第二十四章 臣饱受皇恩唯精忠报国

第二十五章 一个人为别人活着才有价值

第二十六章 贪官白天怕官府抓夜里怕贼进家

第二十七章 反贪治水禁烟是本朝中兴之要

第二十八章 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堵住了黄河决口

第二十九章 没让你回家过年明年一定补上

第三十章 看见别人送这些东西就像吃了苍蝇

第三十一章 要梳理黄河切不可整治黄河

第三十二章 黄河安则天下安身上担着社稷

第三十三章 吴邦庆罪有应得但巨贪还轮不上他

第三十四章 白祸黄祸同作大清危矣

第三十五章 大烟已成国之大祸恭请皇上严禁

第二十六章 不管阻力有多大抛砖筑坝不能停

第三十七章 力阻抛砖筑坝用心不在砖石在乎私利

第三十八章 作为河督哪里有险情就应坚守在哪里

第三十九章 臣以生命护河安保漕运

第四十章 唯求皇上三件事如此臣将含笑九泉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黄河每天都在发洪水吗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一个深秋的夜晚。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州,月牙西斜,像被白纱罩住一般。城里城外夜深人静,只有秋蝉和青蛙的叫声,在为乾隆盛世的余晖唱着赞歌。清代的州有两种规制,一种是省直管的直隶州,与府平级,一种是府管的散州与县平级。浑源州是大同府管辖的散州。浑源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商贾云集,是块富庶之地。但由于近年来知州更换频繁,特别是现任知州岳鹏飞是一个朝里有人的纨绔子弟,疏于理政,使浑源州百业凋零,民怨四起。

在浑源州府衙东南的不远处的一个巷子里,一处小四合院的西正屋正亮着灯,人影晃动,不断传出清一色女人们的喊叫声。

时过四更,院子静悄悄的,不时传出两个男人悄悄的对话声。从话语间听出是父子俩在对话。借着屋子的光亮,依稀看到他们不时趴到窗户根关注这屋子里的动静。那位做爹的叫栗德本,是院子的主人,他的儿子是贡生栗雨亭。浑源州学的山长因文字狱案牵连被革职,栗雨亭欲放弃来年院试做官的机会,出任山长,栗德本好言相劝,父子各执己见,以至于忘了屋子里正在生小孩这件大事。争执间,屋子里传出一阵婴儿哭啼声,显得格外清脆,为寂静的夜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栗德本父子打住话题,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趴到窗户台下倾听着屋里的动静。只听见屋子里一个中年女人惊喜地说:“生了,生了。啊呀,太好了,是个男孩!”

栗德本激动地说:“雨亭,你听,是个男孩,栗家有后了,栗家的香火有人接替了!”

栗雨亭连连点头,高兴得合不拢嘴,声音沙哑地说:“太好了。爹,这小子是您的长孙,您可得好好给他起个名字呀。”

“那还用说。长子长孙,爷爷的命根。爹早想好了,这孩子的名字就叫栗毓美,号朴园。”

这个男孩就是未来的清代道光年间山东河南河道总督栗毓美。

雍正、乾隆两朝大兴文字狱。栗毓美出生那年就有已故浙江举人徐述夔、礼部尚书沈德潜两起文字狱案。两人都被剖棺判尸,徐述夔的儿子都被斩杀。读书人生怕说错话,写错了文章,成天提心吊胆,教书先生纷纷去种地或学做生意。由于栗德本的坚持,打着“三纲五常”深深印记的栗雨亭,只好子从父命,放弃了做恒麓书院山长的想法,于第二年,经过院试到山西省榆社县做了教谕,主管人才选拔和教育。可是恒麓书院自从那位山长被革职后,一直找不到一位好山长,不久停办,全州没有一所像样的学堂。栗毓美到了四岁还没地方上学,栗雨亭只好捎话给妻子白岫玉,把栗毓美送到吴开域先生的私塾启蒙。

栗毓美在吴开域私塾和吴开域女儿一起读书,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受到忠孝廉耻、仁义礼智信良好的启蒙。他聪明好学,知书达理,深得吴开域先生的喜爱。可是他自家门出,私塾门进,一门心思读书,对外面的事情却知之甚少,对《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一直半知半解。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还有一个谜,就是他家的大人们,老是回忆过去的生活,说那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压根不信。本县一位在外做官的武状元焦殿元开了个恒山武馆,焦殿元的儿子拉他学武他不去,家里人劝他,他还不去。在他看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读好书就能出人头地。

乾隆朝的颓势堵住了栗毓美求学的一扇门,却又给他打开另一扇门。在外省做知州的浑源州人苏子轩厌恶官场的积弊,毅然弃官回乡办学,恢复了荒废多年的恒麓书院。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初夏,已经六岁的栗毓美,读了两年私塾后,成了恒麓书院恢复后的第一批学子,但他晚到了一个来月。他在恒麓书院的所见所闻,使他解开了很多谜,让他下了既学文,又学武的决心。

位于北岳恒山脚下、浑源城东的恒麓书院是塞北的著名书院,规模虽然不大,但建筑考究,治学严谨,几度辉煌,远近闻名,历史上曾造就了金代右丞相苏保衡、状元刘撝,元代工部尚书公孙亮,金代右丞相苏保衡等达观大儒。这座书院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停办。苏子轩是苏保衡的后人,雍正年间举人,执掌恒麓书院后,再现了书院的辉煌。

初夏的一天,栗毓美开启了在恒麓书院的学业。塞北的初夏乍暖还寒。三十多个学子穿着春装,年龄都在十岁左右,正在学堂里聚精会神地听着苏子轩先生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子轩穿着一身深蓝长袍,顶着黑色瓜皮帽,戴着镜片呈圆形的近视镜,留着一绺山羊胡子。他治学严谨,往讲台上一站,台下的学子连气都不敢吭。只有坐在最后面年龄偏大、又高又胖、衣着讲究的那一位例外。一看就是官宦子弟。

满屋的学子都穿着灰色和黑色的衣服,只有三位例外。一位坐在中间的穿着淡灰长褂、紫色马褂的栗毓美。一位就是满屋唯一的穿着一件淡红上衣的吴彩霞,在满屋单调的黑色、灰色中,就像是一盏黑夜的明灯,显得格外耀眼。还有那位官宦子弟,个子高出别的学子一头,显出鹤立鸡群、与众不同的样子。

吴彩霞和栗毓美一样,也是第一天到恒麓书院。他们俩在所有的学子中年龄最小。栗毓美要来恒麓书院,由于吴开域死活不开口,费了一番周折。吴开域明白,栗毓美知书达理,才学过人,日后考上个进士不在话下,也可能成了浑源州第二个状元。这样一个好苗苗,岂能让与他人。苏子轩也看上了栗毓美的才学,三顾吴家,软磨硬拉,吴开域才松了口,还把女儿吴彩霞也一起送来了。今天栗毓美成了他的弟子,苏子轩的心情格外好。他看了看栗毓美,面带微笑,走下讲台:“庠生们,来,再把王之涣先生的《登鹳雀楼》朗读一遍。”

P3-5

序言

序: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杜学文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首先是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大众化,为现代汉语从知识阶层走向普通民众,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器”到“道”的转变。所谓“器”,就是中国人在最初以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器物先进,因而倡导“洋务运动”,开办现代工厂,引进西方设施,等等。这些努力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来看,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很快证明,仅仅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能解决问题。之后发生了制度层面的改革,包括推翻清王朝,建立立宪政权,仿效欧美三权分立及选举制度等等。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制度变革没有使中国强大起来,反而使中国成了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进行批判;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思想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等等。新文化运动成为当时风生水起的社会思潮。从今天来看,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许多过激之言。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就会感到这些批判背后所表露的急切心情及历史合理性。在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把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的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从文化发展传承的角度来说,以文言文为代表的中国书面语言具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明意义。可以说,文言文的简洁、精炼、典雅,以及其表情达意的丰富性,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难以企及的。这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文言文也具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首先是缺乏精确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思维追求整体感、人文感、艺术感,中国的语言缺少对事物的准确表述。这种特点虽然具有非常强烈的人文色彩,以及超越了具体现象的整体感,但是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中对事物精确性表达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语言的背后体现的是思维方式。如果语言难以体现精确性要求,人们的思维同样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分离。虽然任何语言都会表现出书面与口头的差别,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把口头语言照搬为书面语言。但这种差别在汉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与口头语言的“白话”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与书面书写脱离,对开启民智、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产生了障碍。而现代化的实现并不仅仅是少数“文化人”的事,而是全民族的事。因此,语言的变革,使之更能够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就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除了其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如“科学”“民主”等之外,对语言的解放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期待。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放弃了对古代汉语的使用,积极采用白话文来构建现代汉语。这其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鲁迅、胡适等。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鲁迅的语言中存留有古代汉语的元素。这是中国语文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典型表现。而胡适等人则努力使自己的书面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也显示出某种过分倾向于白话的特点。另外一些具有欧美留学背景的人则企望借鉴外来语言对中国的语言进行改造,因而出现了许多非常欧化的表达方式。就中国现代汉语的成熟完善来说,这些努力都是非常珍贵的。但是,真正使新生的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中出走,并吸纳了民间语言的丰富、生动的特质,使之成为一种既有古代汉语的节制、典雅,又有民间口头语言的生动、活泼,从而使现代汉语能够成为一种具有完整的语法体系、鲜活的表现力,以及体现民族语言特色的“现代汉语”形态,则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作家们做出了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贡献。

……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