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修订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岳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广汉县发现器物埋葬坑,挖出大量玉石器,从而揭开了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一角。三星堆遗址真正大规模发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内涵丰富的器物埋葬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向人们展示着一个独特的古蜀国文化的遗存。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解读三星堆文化提供了可能。《天赐王国》叙述了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发现、发掘始末以及近年来与三星堆文化密切相关的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过程。
作者简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传记作品十余部。《南渡北归》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轰动,《亚洲周刊》评其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评论称:作者的感叹深沉而悲怆,令人惊悚不已——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岳南等作家写出这一年的好书,展现出全球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目录
序一 历史的影像(邹衡)
序二 “三星堆事件”的全景报告(林向)
序章 宝匣崩裂
第一章 一醒惊天下
月亮湾的发现
天机泄露
陶旅长的阴谋
第二章 漫长的寻觅
美国人插手发掘
郭沫若东京来信
冯汉骥的预言
悲情时代
第三章 新的起飞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三星堆的首次发掘
航牢者古
古城初露
第四章 地裂天惊
国家文物局来人
发现一号坑
“金腰带”横空出世
争夺文物大交锋
第五章 五洲震荡
二号坑再现人寰
一件珍宝神秘失踪
硝烟再起
第六章 史影里的蜀国
专家云集三星堆
开国何茫然
杜宇化鹃之谜
古蜀国覆亡真相
第七章 坑巾珍宝之谜
是人是兽难分晓
举世无双的青铜巨人
通天神树
是神坛还是帽子
海贝何处觅故乡
车轮、盾牌颇思量
权力的魔杖
第八章 在迷雾巾穿行
祭祀坑之说的出笼
两坑应是火葬墓
亡国灭族之坑
不祥宝器掩埋坑
第九章 三星堆城破之谜
宝墩、鱼凫城的发现
蜀亡的另一种版本
蜀人大迁徙
第十章 金沙金沙
沙中觅珍宝
大象来源之谜
出土卜甲与龟城的传说
血脉总相连
末章 悲回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历史的影像
2003年岁末的一个下午,岳南先生冒着凛冽的寒风,
从亚运村来到北京大学我的寓所,将他的新著《天赐王国
——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之谜》(商务版书名《天赐王
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下同)书稿示余,并
请为其书序。我当时虽有些含糊地答应下来,但还是告之
待看完全部书稿后再做最后定夺。岳南走后,我用了三四
天的时间翻完了这部洋洋三十余万言的纪实文学作品,觉
得有话要说,也有话可说。于是决定写出下面几段文字,
与大家共享这部作品所展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
带给我们的香甜与酸涩。
我真正接触和了解三星堆文化,是在1996年遗址内两
个著名的祭祀坑发现、发掘之后。由于这两个坑出土文物
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当时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
震动。此后不久,四川有关方面在广汉召开了一个全国性
的学术讨论会,我有幸被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发表了自己
的看法。之后几年中,又受四川省文物考古部门之邀,前
往三星堆发掘工地和博物馆参观考察过几次,对遗址与出
土文物的面貌、性质以及发生发展的源流等等,有了进一
步了解。围绕这个文化主题,我也曾做过一点专门的研究
。岳南先生在这部书稿中所涉及的一些人与事,特别是对
三星堆遗址历史源流与文化方面的描述,我不但不感到陌
生,应该说还比较熟悉,并有些亲近感与亲切感。正是由
于这部作品活灵活现的描述,引发了我的思绪再次向三星
堆和曾在那里工作过的朋友们飞去。
记得在199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我曾为四川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编写的名著《三星堆·祭祀坑》写了一篇简短的
序文。这篇序文和1986年在广汉召开的那次学术讨论会上
的发言,基本上代表了我的观点和心声。我曾这样说过:
根据三星堆这个地方所出的陶器、陶片来看,它们的
最早期肯定已经到了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至
少可以到龙山文化的晚期。因为有些陶片同中原龙山文化
陶器口沿上的作风完全一样。从现场观察和从图上看,三
星堆遗址很有可能是一个古城遗址,它的规模比之于在中
原发现的其他商城也毫不逊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值
得特别重视的。如果三星堆真的是个城址,首先碰到的就
是时代问题,讲到时代就同遗址的文化期有关系。所以,
文化分期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前一个时期,以四川
学术界为首的众多学者把三星堆文化分为四期是可以的,
但是否还可以再细分或合并呢?我就不敢说了。谈分期一
般总是以地层为依据,而地层又是不能与分期画等号的。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实践与研究
才能够下最后结论。如果不把分期的问题解决,那么,关
于其学术价值等一系列的问题就不好定下来,例如城址的
问题、遗址的性质问题、祭祀坑的问题以及铜器问题等等
,都不好解决。
三星堆遗址的绝对年代究竟为公元前多少年?这是个
说不准的事情。但是,在这一个地方发现就证明有它的延
续性。所以,这个遗址的发现、发掘对于探讨这一个地方
的文明起源,或者国家起源等问题,都是很重要的。我曾
对四川考古界的朋友们说过,只能从三星堆遗址这个地方
来考虑,不必更多地同中原去联系。就是说,我们已经发
现了很重要的遗址,工作就从解剖这个遗址开始。我看了
几次之后,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可能性,而这一问
题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自然是很重要的。从三星堆遗址的
发现,可以追溯巴文化、蜀文化的起源,探索它是怎么形
成和发展的。从全国来讲,这么大的一个城址的发现是相
当重要的,即在中国考古学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绝
不可轻视。
当然,三星堆遗址的两座商代祭祀坑的首次面世,可
以说是四川省乃至整个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之所以说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两座祭祀坑并不是孤立存在
的,在它的周围还分布有约十二平方公里的同时期遗址。
现经查明,在此遗址之上还包围有边长约1800—2000米左
右的城墙,祭祀坑就在城内靠南偏西的位置。据发掘者对
我说,三星堆遗址是蜀国早期都城的中心部分。我看了之
后,感到城墙的规模与郑州商城不差上下,可以想见当时
屹立在古代中国西南方的蜀国是何等气派。大家知道,关
于早期蜀国的历史,文献记载极其简略,或者仅是神话传
说而已。早期蜀国历史的重建,当然离不开考古学。由此
发现,给四川省的考古工作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在新中国
考古事业中也立下了耀眼的丰碑。两座祭祀坑发掘报告和
相应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表揭开了早期蜀国历史研究
的序幕,这一丰硕成果的公诸于世,是值得学术界为之共
同庆贺的。
以上就是我对三星堆遗址及两个大型祭祀坑发现发掘
之后,就文化分期和文化性质等问题发表的一点看法。尽
管有些观点没有做出一个铁板钉钉的结论,但由于考古材
料的限制,话也只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
望着案头上这部描写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纪实文
学作品,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老一辈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一
部书和他说过的话。
那是抗战后期的1944年,当时尚年轻的考古学家夏鼐
参加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北京大学文科研
究所三家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并对甘肃一带做了两年
的考古调查。后来,已成为新中国考古学巨擘的夏先生根
据在甘肃地区实地考察的日记等材料,写了一部《敦煌考
古漫记》的书。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考古学大师,夏先生
对这部通俗性的“另类”作品,专门在序言中这样解说道
:“考古工作的目的,是想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但
是我们自己的考古生涯,尤其是在这一种情况下的考古生
涯,不也是后世想要知道的事么?不也是同样地具有历史
的价值吗?将来中国考古学发达后,以更精密的方法和更
宏大的规模来做这些工作,必定有更丰富的收获。我们这
次筚路蓝缕的工作,所收获的一些古物,数量上仅是沧海
一粟,质量上也成为不足轻重的普通品。反倒是我们留下
来的这些充满人间味的工作情况的记载,成为较稀有的东
西,或许更可珍贵呢!至于考古方面的通俗叙述,也是我
的一种尝试。我们知道那些费了很大精力所写成的专门性
考古报告,它们的命运常常是安放在图书馆书库中和极少
数的学者的书室内,仅供专家的偶尔取阅。当那些专家偶
尔由书架上取下考古报告来查阅时,也像对付从地下新发
掘出来的古物一般,需先行拂去书皮上的尘土和蜘网。翻
了几下之后,仍放回书架上。这些巨著又在书架上过它们
漫漫悠长的空闲岁月。它们能够这样的偶尔一被查阅,便
算是尽了它们的功能。”对于这种颇为现实的状况,夏先
生进一步解释说:“这本《漫记》把许多耳闻目见的各种
琐事,也都记进去,并不限于考古方面。便是涉及发现遗
址的情形及考古方面的收获,也力求通俗,不是专门研究
考古学的读者,也可以感到兴趣。至于欲做专门研究的学
者,则另有《甘肃考古报告》一专书在写作中,可以供他
们参考。不过那种枯燥的报告,便是专门学者,也没有几
个人能从头到尾地看过一遍。”
夏先生作为我的前辈和授业的恩师,在这里说的可谓
是大实话,不但显露了他非凡的眼光和见地,电道出了我
和考古界同行们的心声。作为考古学教授或一名田野考古
工作者,常常考虑和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到不
仅仅用我们手中的锄头将“沉入或掩没于土壤之下,曾在
流动的历史长河中闪烁过奇光异彩的古代文化遗存”发掘
出来并使之重见天日,公诸于世。而且是如何进一步把我
们发现的这些文物史迹和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
的精神力量,以发挥它能够鼓舞和激励现代人类的最大时
代效应和社会功能。现在,从岳南新著的这部纪实文学作
品以及此前创作的同类作品中,我感到已经找到了知音和
盟军,并看到了实现以上远大理想的曙光。就考古发现和
发掘的宣示与流传而言,可以说纪实文学当是一个很好的
传导形式,从事精神文化建设的文学家和记者朋友们在这
块天地里也将大有作为。可以说,摆在我案头的《天赐王
国——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之谜》这部纪实文学作品,
就是岳南先生在这块丰沃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和为民所急、
所需,且是在考古学界甚至是整个学术界不可或缺的最新
奉献。
从这部作品的谋篇布局看,是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
考古发现发掘材料为依据,以三星堆和金沙埋藏的奇珍异
宝及有关事件、人物为主轴,以古蜀国故地、黄帝子孙诞
生的摇篮——岷山附近这块圣土上的历史为素地,并配以
与三星堆、金沙文化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文化风情,聚合而
成为一个有历史关联与传承相继的文化丛体,向读者展现
出一幅卷帙浩繁、视野宏阔、情节曲折、意境深邃而画面
优美的全景式长轴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作者极具文学功
力地刻画了三星堆(月亮湾)玉器的最早发现人燕道诚父
子,以及后来的董宜笃、戴谦和、葛维汉等外国学者的形
象,特别是对郑德坤、冯汉骥、王家祜、林向、马继贤、
王有鹏、赵殿增、敖天照和年轻的陈德安、陈显丹等几代
中国知识分子为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保护所做出的贡献,
饱含感情地给予了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与此同时,作者还
以辛辣的文笔,别开生面地描绘了大干世界无奇不有、无
事不有、无事可以生非的众生影像。这个影像在三星堆两
个祭祀坑文物出土之后,表现得分外扎眼和刺目,各色人
等的嘴脸和做派无不有声有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表
露出来,令人观之无不为之扼腕浩叹。当然,作者在一路
铺陈刻画各色景观和人物表演之时,也不断进发出学术上
的真知灼见,提出了很有见地的颇为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从作者在笔下倾吐出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部作品既有
广泛的包容性,亦有相当的深刻度,如果把这部作品看作
是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余年和金沙遗址发现三年来,最具
体、最出色、最全面、最优秀、最具开拓性和独创精神地
描述这一连串事件发生、发展、演化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并不算过誉。甚至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具有
科学依据、文学艺术价值的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读者
若能细心品读,相信一定会获得良好助益和启迪。
我和岳南先生是在1996年国家组织的“夏商周断代工
程”学术讨论会上才真正相识的,当时他是夏商周断代工
程办公室所批准允许的唯一一位全程采访并执笔写作这一
“工程”的记者兼作家。在“工程”研究论证的五年多来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相识相知并在心灵上有所沟通。
其间陆续读过岳南本人或他和他的朋友合写的、在社会上
流传甚广并好评如潮的《风雪定陵》、《万世法门》、《
复活的军团》等描写考古发现、发掘的纪实文学作品,让
我感触良多。
通过交谈得知,岳南并不是学历史或考古出身,他在
大学攻读的专业是文艺学。但由于自小对历史、考古有很
大的兴趣,加上后来在北京求学有了一些条件和机遇,他
自1990年便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历史文物考古界,并试着地
把历史文物考古与文学结合起来开始写作,结果取得了较
大的成功。这种走史学、考古学、文学相结合的路子创作
出来的精神作品,被国内外评论界命名为一种新的“考古
文学”,而岳南和与他合著这一批作品的朋友,也自然地
成为中国开“考古文学”先河的第一批作家。从他初次尝
试到现在已逾十几年,现仍在考古与历史这个园地和这方
沃土里乐此不疲地来回奔波,并一直笔耕不辍。从岳南的
创作体裁、创作方向与矢志不移的创作精神以及所取得的
累累硕果来看,我得到一个体会,即古人所说的学贵有继
,学贵有恒,学贵有志。而重要的是志,但志在人,人的
因素是第一位的。作为人,必须有志,必须是一个有志于
将整个身心投入事业的人,才能耿耿忠心结出丰硕的成果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凡有心志的人必然能成就一
番大事业,创造出一番大辉煌来,这部作品的出版,或许
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再次印证和权威诠释吧。
邹衡
2004年2月8日
【简介】邹衡(1927-2005年),湖南省澧县人,
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49年转入史学系,1952年
毕业后作为北大即将成立的考古专业第一位研究生,师从
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攻读考古学副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商
周考古的学习与研究。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先后参加、主持郑州二里岗,河北邯郸涧沟
、龟台寺,洛阳南王湾、东千沟,山东省临淄故城,北京
房山琉璃河刘李店、董家林,湖北省黄陂盘龙城,山西省
天马-曲村,陕西省扶风壹家堡等遗址的调查与发掘。主要
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另有专著《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天马-曲村》等。其
中《天马-曲村》获美国华盛顿沙可乐、佛利尔国立艺术馆
及日本京都大都会远东艺术研究中心评选的东亚艺术史最
佳著作“岛田奖”。
导语
平静的月亮湾突现玉器坑,燕氏家人深夜挖宝。成都街头天机泄露,灿烂珍宝在滚滚红尘中升降沉浮,一扇锈迹斑斑、充满了诱惑与希望的神秘之门即将开启……
作者岳南擅长以文学的笔法描述考古发掘过程,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为一炉,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发掘报告,也有别于传统的纪实文学,被誉为“中国举证文学第一人”。《天赐王国》以严谨的态度和富有条理的写作手法,将考古发掘过程与史海钩沉尽遣笔端,为读者重现了古代中国文明,使考古过程成为了大众阅读的对象。
后记
在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四川
省文化厅、四川大学考古系、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
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同时得到了黄景略、邹衡、吴九龙
、林向、马继贤、赵殿增、陈德安、陈显丹、胡昌钰、杨
晓邬、王家祜、王有鹏、敖天照、肖先进、邓懿梅、张文
彦、朱章义、张擎、肖平、刘铃、钟丽霞等专家学者,以
及燕道诚四世孙燕氏兄弟的关怀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
谢。
岳南
2011年11月18日
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精彩页
宝匣崩裂
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已悄然来临,但冬日的余韵犹在,整个成都被笼罩在一片迷蒙的细雨与萧瑟的寒风中。浓重的灰色雾霭裹挟着各色车辆,在城市丛林那一条条、一道道狭窄幽暗的空隙间蛇一样忽隐忽现地来回穿行。两边的行人裹了厚厚的棉衣,缩着脖子,将头埋进高高的衣领内,只露着两只滴溜溜乱转的蚕豆状的小眼睛,于细雨寒风中匆匆前行。常年不事农耕操作、专以茶馆为家的茶客们己无心天南地北地胡吹海侃,摆什么长城短墙与龙门阵了,一个个勾肩搭背钻出茶肆,悄然消失在暮色苍茫的雨雾中。
这是2001年2月8日的傍晚,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村外一块高洼不平、野草飘荡、乱石四散的工地上,几十名民工正随一台先进的现代化挖掘机,于寒风细雨中挖掘一条壕沟。工地的东家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在全国骤然升起的圈地造宅风暴中,这家公司凭借庞大的经济实力和非凡的人脉背景,以“逼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豪迈气势,在此处圈地几千亩,先是以人民政府征地拆迁的名义将附近几个村庄夷为平地,紧接着又以当年“大跃进”的豪情壮志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无产阶级高尚情操与阶级情感,欲兴建一座具有“大面积空中花园、屋顶花园和阳光露台,既传统又现代、既古典又蒙太奇的别墅型庞大、豪华的蜀风花园城”,“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造福广大的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此时,这些灰头土脸正在挖掘壕沟的民工,多数就是原金沙村和周围几个村庄的农民,他们在失去了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温馨的家园之后,开始沦为开发商的打工仔,以民工的新型名义和出卖苦力的方式,挣几个小钱用以养家糊口,勉强延续那尚存温热的生命。现在,由几十个老中青三结合的民工队伍,作为开发商雇用的一支最为直接和原始的建设力量,正为已经动工兴建的蜀风花园城“梅苑”铺设下水管道。
连续几天的挖掘使工地出现了一条不规则的壕沟,挖掘机伸着长而有力的钢筋铁臂,憋着劲儿在一阵又一阵轰鸣声中将沟中的泥土大块大块地铲起,再像螃蟹投入紧张的战斗一样转着圈儿张牙舞爪地掷于壕沟之外的平地上。几十名民工则在壕沟内外上蹿下跳地做着运土、平土、撒土、垫坑等事情。
天色越来越暗,成都平原特有的雨雾水汽越发浓重地向工地泼压下来,民工们早已全身沾满泥水,一个个像水耗子一样在壕沟内外蹿来拱去,其状虽有些行为艺术之感,但看上去不是很酷。正当众人在寒风苦雨中缩着瑟瑟发抖的身子,望眼欲穿地盼着“三个代表”的具体实践者——蜀风花园城的开发商派出的监工代表前来宣布休工时,一件意想不到的大事发生了。
就在挖掘机伸出的巨手将紧攥着的一大堆泥土像平时一样向壕沟外抛撒开来的时候,负责运土的民工马步云因自己的打火机掉于泥土中,忙弯了腰捡拾。就在他抓住打火机的瞬间,一道异乎寻常的白光蓦地出现在他的眼前。这道白光若隐若现,忽明忽暗,形如鬼火,又似黄金闪出的光亮。
“咋回事,土里咋有光发出呢?”马步云不自觉地叫了一声,顺手打着了打火机,蹲下身好奇地在泥土中翻动起来。
旁边的几个人听到喊声,无精打采地围过来欲瞧个稀奇。在暗淡的火光映照下,只见湿漉漉的黑色泥土中掺杂着一根根、一块块白色骨头。这骨头形状不一,有的尖,有的圆,有的一头圆一头尖呈牛角状,只是比普通的牛角更为粗大。有的则像一根朽残的、掉了皮的木棍,只一拿就断成了几截。
“不就几根死人骨头,有啥子大惊小怪的嘛!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说,这个地方埋过死人,有死人就有骨头嘛,瞎咋呼个啥?”一个瘦骨嶙峋、饥寒交迫、两眼发绿、浑身打晃,人送外号“见风倒”的中年汉子对马步云刚才的表现颇不以为然,骂骂咧咧地扔下了一句,然后搓了搓手,缩着脖子走开了。
另一位姓李名树龙,人送外号“钻山蛇”的民工怀着好奇凑了上来。他一边用脚尖踢着泥土,一边弯了腰默不作声地进行观察,并不时地动手在泥土里翻动,似在期待着什么。不多时,在他的脚下出现了几块残破的陶片,接着一个薄薄的、窄窄的东西被抠了出来。钻山蛇将东西托在手里端详了一会儿,轻轻擦去上面的泥土,只见一柄小巧玲珑的约有几寸长的玉石刀映于眼帘。望着这柄显然是古物的玉石刀,钻山蛇周身的血液一下子冲上了脑门,顿时来了精神,弯腰伸臂加速了翻动的力度。很快,又一个十几厘米长的小铜人出现了。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