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大夏书系
分类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考试
作者 魏忠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围绕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挑战,从科学与人文、教育与脑神经科学、思维与精神等角度,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利与弊,并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必须重新定义人,重新定义教育——人是智能时代不可穷尽的思想资源,这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否则一旦人把什么都交给机器,也就交出了幸福,交出了人生的意义。
作者简介
魏忠,学者、行者、旁观者,博士,未来教育学者,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庚商智能教育(苏州、上海、珠海、西安、大连)董事长。魏忠曾经在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交流访问与工作,且具有主流IT企业20多年高管经验。2007年开始,魏忠创办庚商智能教育科技公司,在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开始了独特的教学实验,根据每年的实验成果不断思考、提升并开发出产品推广到100多所学校,出版了5本教育专著,撰写了500多篇教育文章。其中《看不见计算机的信息化》,《信息教育技术到信息教育思维》,《教育之真、趣、美》,《教育数据革命,思维革命,场景革命》等文章具有广泛影响。
目录
前言 智能时代何以需要教育智慧?
PART 1 慧谷:数字时代的实体价值
课堂还给人生,校园映射云影
教育三体,我本混沌,你别忽悠
教育即负熵,学校何耗散?
人工智能发力,教育如何护航新实体经济?
可计算社会的教育进化
如何从一个创客网站计算它的民科程度?
苏东坡的好运气
资源要富,活动要苦,评价要贵
AI教育的学科脑洞
教育者的偏差
差之毫厘不做丹
教育信息化的后发劣势
PART 2 慧眼:信息时代的设计变革
当大学成为一个景点,与公园有什么不同?
信息视角的教育设计
网络时代的“观念之网”?
记录学生,画像教师
弱水三千,只需一脑壳足矣
领域驱动的教育设计
审读句读:教师厚积,学生薄发
面向信息的数学教育
一代蝴蝶迭代一代蝴蝶,只有树知道
灵魂走得太快,却还是留下谶语作为路标
滥竽何以充数,小站可以练兵
信息是浪,知识是岸,学生为船
PART 3 慧心: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
信息化如何让创新教育顶天、立地、在人间?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以托马斯意志为转移的托马斯
只要有那么一颗心不动,教育的平衡就会存在
人工智能趋势视角下的未来教育
人工智能产业背景下的专业应对
代码已经成为文学
反扯淡与信息素养
实力赛场
当我们让孩子编程的时候,编的是思维逻辑
内化与外化
技术总是以想象不到的智慧捉弄原地张望的人
PART 4 慧根:离散时代的结构定力
教育信息技术趋势图谱
智慧教育与认知的四个范式
保守的内在价值,信息的教育阈值
伯乐常有,而相马技术不常有
教育信息化要沉下心来,避免热闹
教育技术工具、教师、家长的教育责任
区块链技术下的教育价值
大数据教育的精细误区
信息化教器无形
教育信息化甲方的“九条军规”
过程与个体视野下的学习评价
甘蝇用空弓排课
后记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
序言
智能时代何以需要教育智慧?
先说相隔刚好各一个年代的四件小事。
1980年,我12岁,就能自己去看医生了。一群医生正
在聊天,看见我来了,很是惊讶,不但给我开了当时看来
很紧缺的药,还鼓励我说:“这孩子将来长大了不用来当
医生了。”说这句话的原因在于,他们手中拿到了非常详
细的药物词典。在那个年代,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
生似乎确实是看着药典用药的。
1990年,我22岁。一天晚上,我突然肚子疼,强忍着
疼痛去了医院。这个时候,医院已经有点现代化的意味。
由于肚子疼,我去了内一科,开好了药就回家了。两个小
时后,剧疼不已的我又去了医院。这一次,我去了内二科
,高度怀疑我胃溃疡的医生又开了一次药。又过了两个小
时,疼痛反而加剧,我又去医院。这一次找对了,去了内
三科,碰到了合适的医生。经检查,我患了阑尾炎穿孔,
于是马上进入手术室做手术。
2000年,我32岁,半夜肚子疼,直奔上海的瑞金医院
,弯着腰就往内科冲,被牵制检查的全科医生看到了,直
接让护士送我去泌尿科。这位智慧的医生一眼就看出弯着
腰的我得的是肾结石。
2015年,我又去了瑞金医院。这一次是小女儿高烧不
止,去的是儿科病房。瑞金医院的儿科病房里多数是患白血
病的孩子。我的女儿由于患上肺炎,超过一周都是39度以
上,因而进了这个医院。一系列的科学检查过后,儿科主
任最后还是查不出来到底是什么问题。当这个知名的儿科
主任查房时对着自己的研究生们讲解时,我才知道在孩子
治病这件事上是如此复杂和需要智慧。主任说,放在1980
年,直接给这个孩子打退烧药;放在1990年,这个孩子会
直接按照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各种感染去尝试治疗;放
在2000年,一个好的医生基本能直接判断孩子大致是什么
问题,可以在基本检查后尝试治疗,这也是今天多数三甲
医院的做法。但是,“同学们考虑过没有,高烧得到控制
一般并不会让孩子有什么负面的问题,但是如果不知道为
什么就把孩子的肺炎强制压下去,那么这个孩子下一次复
发,我们怎么办?”非常感谢这位智慧的医生,孩子的病
最后没有确诊,却真的好了。
我一直在想,这些年来医学科技取得巨大的进步,所
有的医生必须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来精确地判断病情和提供
治疗方案,为什么我们反而对医生的依赖越来越高了?
2017年,计算机打败围棋高手李世石,人们惊呼人工
智能已经全面超越人。然而,多数人有所不知的是,用于
围棋的两个算法最初和最终针对的都是“治疗方案”,也
就是通过人工智能为患者开药。目前,这种用机器开药的
水平已经很高,统计数据显示,其水平已经高于一般的三
甲医院。那么,人工智能的开药水平高于三甲医院以后,
医生会失业吗?我想前面四个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
是第一个故事中查药典的医生、第二个故事中需要轮番试
验治疗方案的医生、第三个故事中一眼能看出我得了肾结
石的医生会失业,而最后一个故事中的医生不会失业。随
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生也在进步,也就是说,在技术的
倒逼下,人的智慧会达到空前的水平。
医生如此,教师呢?同样是针对人,更为复杂的教育
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未来呢?
一 人工智能所依赖的轴心时代
要回答教师会不会被取代,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如何
替代教育,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如果
说20世纪前30年是物理学大发展的时期,那么后世如果回
忆后面的30年(即从1930年到1960年),可以称之为人工
智能的轴心时代,因为几乎所有的厉害人物在这30年同时
出现了。
……
不仅仅是教育概念变迁,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也极具个
性化。在一个高度个性化和场景化的行业中,“智慧”极
为重要。我们试图用人工智能的专业理论去解释一些事情
。40年前的钱学森发现,东方人并不习惯这种表述。对于
东方系统论的方法,中国人不是按照西方的学科方法,而
是更习惯于按照“物理、事理、人理来表述,如果非要加
上科学原理,他们更喜欢把哲学称为道理”。如果是这样
的话,我对本书的表述就是:
物理上,人工智能依托计算机和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
世界联系起来。
事理上,人工智能通过数学和程序运算代替人的行为
,甚至超越人的行为。
人理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很多伦理和不适,引
起人们的恐慌。
道理上,技术迟早会推动人类进步,人的大脑的处理
机制高于计算机,计算机代替人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你
停留在低级的机械能力,就会被替代。
是不是上面的表述学生更容易接受呢?但是它不太专
业,学生不习惯没有正确与否,在教学中,要能够被接受
才行。在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之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
有极大的区域差异和族群特点。教育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
事,还是社区、经济社会、文化信息传递的事,更要能有
效持续,适应各种社会现实。而这种社会现实需要求助于
在文化中游刃有余的人,也就是智慧的教师。
那么,什么是教师最能够做和应该做的呢?和智慧直
接相关的就是人理和道理。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和解惑都需要智慧,需要人的智慧,需要与情境高
度相关和及时反应。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永远不会消失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会更强,因为人是倾向个体独特的社
会动物。
技术总是在变化,其实是我们低看了藏在技术背后的
人以及人的进化。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环境的复杂性造就
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物理学家薛定谔一直思考生物
学为什么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直到耗散结构理论的出
现,才有了最终结果。生命的这种现象造成的信息传递太
过复杂,每次单一的技术进步总是让人们怀疑生命的效率
,而当使用了技术工具,人又会作为智慧复杂的生命体表
现出高度智慧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总是让技术望尘莫及

导语
人工智能、AI教育、教育信息化、编程、区块链技术、大数据,这些充满了未来感的词汇正在改变人的生活。看似有些保守的教育领域,自然也身在其中。面对时代发展大潮,教育人如何理解,如何应对,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后记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
2017年是人工智能与围棋的热点年,当无数人正在关
注围棋电脑大战围棋手柯洁时,家兄魏飞带领学生不声不
响地完成了一篇化学论文,与大败项级围棋高手不同的是
,这一次是围棋的“气”与“眼”思维帮助化学家解决了
大问题。
魏飞是清华大学教授,多年来,他在研究分子筛的一
维、二维、三维的同与不同这个化学界难题时总是一筹莫
展。这个问题也基本等效于凝聚态物理学的相变问题。
1924年,德国物理学博士ISing在帮助导师完成一篇一维
模型(ISing)时发现并没有相变,他写完这篇论文拿到博
士学位后就做别的事去了。作为犹太人,由于没有太出色
的成就,他既没机会逃出去也没让纳粹当回事,他当过教
师、校长、铁路工人和牧羊人,直到60岁退休那年(1947
年),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物理学家,但就在这一年
,他被聘为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物理教授,原因是他开创了
一个时代。此后,195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也是基于
ISing的模型连发三篇论文,这三篇论文奠定了杨李二人的
地位。早在那个时候,杨振宁已经发现相变和场论非常像
中国的围棋,用离散数学能够更好地解释。杨振宁之后,
人们不断研究一维、二维和三维的ISing模型,然而就像三
体问题一样,ISing模型只有特解,没有解析解。
魏飞也非常希望用离散的围棋的“死”与“活”来解
决分子筛永远不能预测的通与不通的问题,当然围棋也是
他作为中国人很早就能想到的。然而一直机缘不巧,直到
2017年围棋大战热得不得了时,他的一位数学特别好的学
生认为有可能将分子筛的离散问题解决。这位学生找来一
个围棋高手,他们突破性地找到了一维、二维和三维情况
下与围棋基本等效的分子筛失活的一些相关规律,并且用
在部分准确的预测上的数值特解上。这篇文章发表在
Catalysis Science&Technology上,并且是封面文章,
几乎与柯洁败给围棋智能机器人是同一时间。
魏飞说,这正像给我们一个图像让我们判断这个人是
不是美女很容易一样,美女是否美与人们按照海豚形状计
算一个海豚形的汽车是否阻力小等问题可以用智能的机器
计算替代,这叫人工智能。但计算机设计出来一个世界上
最美的美女与设计出来一个世界上阻力最小的流线型汽车
,并没有解析解或者该问题并不收敛,需要智慧,而智慧
是隔行、跨行和离散的行为,需要人。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有一位身高1.96米的优秀女
排运动员海曼和一位功勋卓著的排球教练塞林格,除此之
外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大数据”训练方法,这三个优势
把没有优势的中国女排一度逼入绝境。然而,“智能优势
”的美国女排还是没有比过“智慧优势”的中国女排,后
者通过让全队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智慧”地取得五连
冠。
机器的厉害之处在于“智能”,发现一种模式,能够
批量地生产和迅速复制;人类的厉害之处在于“智慧”,
重视在跨界和毫不相关的专业领域通过灵感取得突破,而
突破之前完全是无解和毫不相关的。例如,场论和统计力
学在ISing之前是基本不相关的,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在
1950年之前是基本不相关的,围棋和物理学在杨振宁之前
是不相关的,分子筛和围棋在魏飞团队之前也是不相关的
。有界的人工智能需要无界的智慧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无
关变成相关,正如公元200年前后中国人发现了负数,公元
733年印度人发现了0,这些匪夷所思的、今天看来简单得
不能再简单的数学,却是人类智慧的灵光一现。而人类的
智慧,往往是在机器智能对人们似乎占有压倒性的优势的
情况下,通过社会性涌现(出现性)出离散的不可预测的
智慧,开创一个新的智能境界。
对于智慧一词,古印度的佛教为了区分“智能”,专
门用了一个宗教词汇“般若”来区分一般的智能和终极的
聪明,于是今天才有了智慧一词。在佛教看来,智慧本来
就是用作教育用途的,而智能是世俗用途,佛教中还出现
了“三般若”“五般若”“六般若”的说法,这就是教化
人的过程中的智慧和直接用力的“智能”的区别。
人工智能作为一系列技术,一旦界限明确,在界限范
围内,人类是不可能战胜的。正如有了计算器,人类计算
已经失灵了;有了蒸汽机,人类力气失灵了;有了阿尔法
狗,棋手失灵了。但随着人类知识的边界越来越大,所需
的人类智慧也越来越多。如果聚焦在教育领域,更需要人
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成为慧谷,学校的环境成为学习模式语
言:不与机器斗速度,只和学生搞亲和,学校是一个知识
的博物馆和迷宫,布满了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谶语:人工
智能时代的教师,成为一个慧眼的使者,而人工智能时代
的学生甩掉了更多机械性的大脑功能,集中精力聚焦于慧
心,成为操纵机器而不是被机器操纵的智慧生物。
未来教育需要六种智慧:慧真、慧眼、慧敏、慧谷、
慧根、慧心。
慧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教育是社会学,是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
、人和真理之间的关系,贯穿在人与人、人
精彩页
公元1196年,饱受党政困扰的朱熹逃到了江西赣州,在学生的帮助下,在这个美丽的园林里住下来,写下这首《观书有感》。天光为理,云影为气,湖面为镜,活水为书,天上的云影、眼中的景色映射在头脑中的是道。云影为何徘徊,规律如何与人心互动?朱熹深感人间正气需要存天理、灭私欲。因此,曾为帝师的他想到了“统一思想、统一教材”。朱熹要明视听,所做的是为“四书”做注,以“四书”为抓手,以经注为教育方法,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构建一元化教育主体思想。
朱熹“名师、进士、游历、争斗、帝师、全才”的成长逻辑注定了他的思维逻辑,而他的思维逻辑又融入他的教育逻辑——先知后行、格物致知、人不重要天地真理重要。朱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朱熹的教育太简单实用和工具化了,以至于元明清三代照搬无误,成为中国创造力最低的三个王朝。这是朱熹万万没有想到的。
朱熹成为那个时代的高手,不仅是因为他的聪明,更是逻辑和技术发展初期的必然选项。朱熹的选择至今在教育技术和教育界阴魂不散:既然沉重、繁杂的知识太多太重,就不应该每个学校一套说法、每位教师一套说辞,用大一统的物理集中共享方式,能够节省社会资源和高效率地统一思想。朱熹自认为师出名门,将“四书”作为圣典,学生如有读不懂的,读自己写的这套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就足够了,省得无数教师和学校误人子弟,培养奸臣。朱熹这种物理集中、逻辑分散的思路,在技术上也就是主机虚拟化。这种逻辑应用于教育造就了科举的“八股”,“标准化”了考试和录取制度,延伸到今天就是我们常见的全国统一高考、超级学校、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库、虚拟仿真中心、国家示范中心、名师课堂以及自上而下的优质教育资源普及等。
教育技术只是工具,技术背后的逻辑才是理、气。朱熹说,我们如是学,不舍昼夜。收回师生在课堂上的权利,再好的信息化也会成为工具,再好的教育技术也会成为空壳。
读书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九渊: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朱熹在洋洋自得中,有一人却表示不服:“我敬仰你的为人,但不同意你的观点;我同意你的目标,却不赞同你的路径。”公元1175年,鹅湖之会的陆九渊还是对自己的学生写下了以上这首诗——《读书》,实则讽刺朱熹。与朱熹对个人的重度包装不同,陆九渊是九代贵族,因此他不需要突出自己读书。陆九渊连个像样的老师也没有,但学问和政绩一点也不比朱熹差。
成长逻辑带来的思维逻辑反映在教育逻辑上,陆九渊的这首诗和朱熹所推崇的多读书的“源头”与“经典”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陆九渊同意朱熹所说的“读书人所达到的至理”这一观点,但路径却不同。陆九渊认为,每个人的天性不一样,要循序渐进,读不下去的书暂且放过,但是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自身感受的不能放过。他不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更不认为读书只是识字,他认为读书是一个过程,一个灵魂修炼的旅程,是一种游历。陆九渊的观点来自九代家传,家里年轻人都要轮流管理家族事务,从小事上自然就能体会到精髓,再去读书自然理会得好且快。
陆九渊的哲学来自家学和小事,哲学上心即理,教育上则注重家庭教育和潜移默化,这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倡导减负、小班制、精英教育、快乐教育等。从技术逻辑上讲,如果说朱熹走过云的第一阶段主机虚拟化,那么陆九渊的逻辑则是典型的客户端虚拟化:每个学生不必有一台沉重的电脑,也不必非要去机房,书包也不必那么重。学生可以将适合自己的书以个性化的形式放到后台,使用时可以选择笔记本、手机或平板电脑。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