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葬礼竞技会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玛丽·瑞瑙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玛丽·瑞瑙特(Mary Renault,1905—1983),以描写古希腊的历史小说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其作品传神地展现了忒修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历山大大帝等名人的生平。
瑞瑙特出生于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大学时的老师包括希腊学教授吉尔伯特·默雷(Gilbert Murray),和后来以《魔戒》成为一代文豪的语言学教授托尔金(J. R. R.Tolkien)。大学之后,她在牛津的拉德克利夫医院(Radcliffe Infirmary)学习护理,并跟日后的终身伴侣朱莉·穆拉德相遇。二战期间两人曾专职照料伤兵。
瑞瑙特本小说发表于1939年。1948年以《归于夜晚》赢得15万英镑文学奖金后,携朱莉移居南非。其后的写作生涯中,瑞瑙特先以同性爱情故事《御者》震撼文坛,继而转入一向令她痴迷的古希腊历史,共写出八部考据翔实、想象驰骋的大师之作,包括《残酒》《国王必须死去》《海里来的公牛》《阿波罗面具》《颂诗人》与“亚历山大三部曲”(《天堂之火》《波斯少年》《葬礼竞技会》),至今广受喜爱,长销不衰。
书评(媒体评论)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
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
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
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
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 希拉里·曼特尔
以她通常的元气与想象力写就,玛丽·瑞瑙特具
有伟大的才华。
——《纽约时报》
目录
葬礼竞技会
作者识
译者致谢
精彩页
公元前323年
自从薛西斯以亵辱神明来惩治巴比伦的叛变,贝尔一马尔杜克的庙塔就陷于颓垣败瓦,迄今一百五十年。沥青和烧砖屡屡滑坡,坍塌了层层台基的边缘;鹳鸟在破败的极顶筑了巢,从前那是金碧辉煌的神寝,他的圣妾躺于他的金床。然而这些只损及其表;庙塔的庞然主体是断难毁坏的。马尔杜克门周边的内城城墙高三百尺,但嵯峨的庙塔依然超拔其上。
附近是神的享殿,这里被薛西斯的兵卒损毁过半。残缺的屋顶填塞着稻草,用粗削的木柱撑持。殿宇内侧,柱子和釉层剥落的灿烂法器相衬,仍有一种森然可敬的氛围,弥漫着熏香和燔祭的气味。一个斑岩祭坛上,向天的烟囱下方,铜篮里燃烧着圣火。火焰低沉,燃料盒是空的。削了发的辅祭把目光从它移到祭司脸上。他虽然心不在焉,还是看到了。
“添燃料啊。你想怎样?偷懒到让国王死了你就称心了?快去!你一定是你娘呼呼大睡时怀上的种。”
辅祭草草躬了个身;这神庙规矩不严。
祭司对着他的后背说道:“现在还不会。也许今天都不会。他像山狮一样顽健,命硬。”
两个高大的身影落在庙堂开敞的一侧。进来的祭司们戴着迦勒底人高耸的法冠。他们做着仪式性的手势走近祭坛,鞠躬时手掩着嘴。
马尔杜克的祭司道:“还没有?”
“没有,”为首的迦勒底人说,“但也快了。他口不能言,呼吸都艰难。但是当他家乡的士兵们在门外扰攘,要求见他的时候,他让他们全都进来了。不是将官;他们已经在里面了,是扛长矛的、普通的步卒。他们半个上午从他的寝宫逐一走过,而他用示意跟他们全都打了招呼。这就耗尽了他,现在他昏迷不醒。”
祭坛后面打开一扇门,进来两位马尔杜克的祭司。霎时能瞥见一个富丽的内室;刺绣的挂毯,熠熠的金光。一股炖肉香,门关上就渐渐散了。
迦勒底人由此想起早前的一桩丑闻,互递眼色。一个说道:“我们极力劝谏他不要进城。但他已经听说神庙尚未修复,于是觉得我们是惧怕他。”
一个马尔杜克的祭司生硬地说:“今年不适宜大的营造。尼布甲尼撒在一个凶年大兴土木,结果外邦奴隶们起了民族纷争,把彼此推下高台。至于西坎达,倘不是他拂逆神意,就会幸运如昔地安坐在苏萨。”
一个迦勒底人说道:“以我看来他相当敬重那位神祗,虽然他称之为赫拉克勒斯。”他向那半成废墟的建筑回头,目光锐利,似乎这话已在不言之中:“国王供给你们重建的黄金去哪儿了,吃干喝尽了吗?”
一时有敌对的沉默。为首的马尔杜克祭司庄重而亲善地说:“你们给他的当然是~则真确的预言。自那以后,你们有没有卜测天象呢?” 高耸的法冠缓缓地俯向彼此,意见一致。那年纪最大的、深色脸与紫色袍映衬出银色胡须的迦勒底人,向马尔杜克祭司示意,招他去到神庙失修的一侧。“这是关于巴比伦的预兆。”他把镶黄金星子的法杖一扫,扫过倾圮的墙壁、破败的屋顶、欹斜的木柱、带火痕的地砖。“这样过上一些年头,然后……巴比伦就完了。”
他走向门口,站着谛听;但夜间的音响没有改变。“根据天象,是从国王驾崩开始的。”
祭司想到八年前,那个前来祭献财宝和阿拉伯熏香的、光彩照人的青年,也想到今年那带着沧桑和战痕回来的男子,金中带红的头发被太阳晒淡,问杂着白发;但深邃的眼睛依然炯炯,依然不时流露那个广受爱戴的青年轻松自在的、恍若本能的魅力,生气时依然恐怖。熏香的气味在空气中氤氲多时,宝库里的黄金更是长久不竭;即使经过耽于享受者之手,库房内仍有一半金子。但对于贝尔一马尔杜克的祭司已经逸乐不再。那黄金现在只暗示着火焰和血。他心下黯然,像那缺少燃料的祭坛之火。
“我们会看到吗?将来会出现又一个薛西斯?”
迦勒底人摇头。“是渐入穷途,不是杀戮。将有另一个城市兴起,我们的城会衰落。这是在国王的星象之下。”
“什么?这么说,他到底还能活下来?”
“我告诉您了,他已经濒死。但他的星象行于星座之间,延亘多年,长于我们所能预计。您有生之年都看不到它停止。”
“所以——?唉,他在生时不伤害我们。或许死后也会放过我们。”P1-3
导语
由玛丽·瑞瑙特所著的《葬礼竞技会》描绘了亚历山大死后血腥的继业争斗。大帝只留下两个遗腹子和一个弱智的异母兄弟,潜藏已久的政治派系纷纷在权力真空中出露头角。所有人都努力赢取愈发不听号令的马其顿军队的支持。亚历山大的将军、女眷和朋友们大多卷入,包括他的第二把手佩尔狄卡斯、他信任的摄政安提帕特、他母亲奥林匹娅斯……许多人为此不择手段,但多数遭到惨败,不得善终。然而即使是那些胜利者,也没有一个人拥有亚历山大高瞻远瞩的领导才华,能阻挡这庞大帝国免于分裂。作为亚历山大三部曲的终卷,《葬礼竞技会》是一部场面恢宏、叙事迷人、偏于血腥阴暗而又让人手不释卷的心理剧。
序言
“他的脸多年来萦绕在我的心头;那双不可思议的眼
睛,那头发在额上跃跃弹跳,还有那想必在他二十来岁已
沧桑毕露的美,晒伤的皮肤黝黑,太阳下的头发近乎白色
。”玛丽·瑞瑙特在1960年代末写给一个牛津大学同窗的
信件中这样谈起亚历山大大帝,仿佛他是自己的一位故人
。他的确是故人。玛丽始终记得四十多年前秋季的一天,
她在牛津念书,参观了校内的阿什莫尔博物馆,被内中几
件著名文物的复制品深深打动:腰身细巧的克里特岛跳牛
者、金发的城邦青年,还有雅典卫城出土的亚历山大头像
。带着这些不可磨灭的记忆,玛丽经历了毕业、几年的独
自漂泊、护士生涯、首次出书和“二战”的炮火。后来她
和伴侣朱莉‘穆拉德离开寒冷保守的英国,到阳光灿烂的
南非居住。她再也没有回去。在南非海滨,玛丽的希腊灵
感才终于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终其一生,她出版了八部
考据扎实、想象驰骋的长篇历史小说,其中洋洋千页的亚
历山大三部曲是扛鼎之作。
1905年查伦斯医生夫妇生下长女玛丽时,料想不到她
会成为不凡的作家;他们也不赞成女性拿写书当职业。查
伦斯娶了牙医的女儿,婚姻门当户对,属中产阶级,家中
有仆役多名,但夫妇俩个性扦格,常争吵不休。玛丽早早
显露逾矩的性格,既活泼奔放又嗜书如命,尤其喜欢牛仔
故事并在游戏中搬演,离母亲期许的淑女相去天壤。成为
作家的瑞瑙特,回忆起童年的家庭生活,说“不记得有哪
个时期是我不盼着走出去的”。失和的父母、疏离的孩子
,这些心灵创痕将来会成为她作品里反复演绎的主题。
中学寄宿时,玛丽在校图书馆发现柏拉图的英译本,
毕业前读完了全部《对话录》。苏格拉底及其弟子们生活
的动荡世界在她脑海中潜伏浸润数十年,方酿出杰作《残
酒》和《阿波罗面具》。因成绩优异,她进入当时专收女
生的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主修英语。
“牛津造就了我。”后来瑞瑙特喜欢说。然而当时男
女分隔的牛津大学也不免给她带来挥之不去的边缘感。无
论如何,她在牛津遇到影响她一生的两位老师:希腊学教
授吉尔伯特‘默雷和后来以《魔戒》的中洲成为一代文豪
的语言学教授托尔金。托尔金在学生们面前朗诵史诗《贝
奥武甫》,使瑞瑙特感到这部陌异的古英语诗篇一句句都
是活的。默雷的讲课则使她重燃对柏拉图的热情;熏陶之
下,她建立了对希腊文所谓(个人卓越)的信念——人各有
异,天赋参差,但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做出最好的自己。
毕业后玛丽不顾父母反对,过了几年边打工边笔耕的
生活,终因营养不良而病倒,被迫回家休养。1933年夏,
一筹莫展的她做了个改变终生的决定。徒步旅行重访牛津
时,她在毗邻母校的拉德克利夫医院门外歇息,省悟到她
写作的挫败是由于缺乏人生体验,而在这所古老的医院中
,生老病死永恒地上演着。她当即谒见院长,说服让她留
下学习护理。这年她28岁。
工作繁重、戒律森严的护士学员生涯,对一个牛津毕
业的姑娘是屈就,但是玛丽坚持了下来。日后读者会在她
描写男孩亚历山大的《天堂之火》中看到斯巴达式锻炼,
领会早年的纪律约束无论是对挥剑的亚历山大还是挥笔的
玛丽,都同样必要。在拉德克利夫,玛丽邂逅见习护士朱
莉·穆拉德,两人情投意合,后来相伴终生。
穆拉德女士晚年接受访谈,说她和玛丽都是双性恋,
各自跟男性发生过恋情,但最终选择了彼此。瑞瑙特自己
讲过:“我想许多人的性欲望是居间的……就像从白到黑
的色差,中间是各种各样的灰。”她的早年作品多以女性
为第一主角,转型写历史小说后,叙述者“我”总是男性
而效果逼真,导致读者常认定“玛丽”是男作家的化名。
《波斯少年》的叙述者是一个性别暧昧的阉人。伍尔夫提
出“伟大的心智雌雄同体”,瑞瑙特则说:“我从来不是
女性主义者,因为这些年来我的内在自我都不加区分地占
据着两种性别,以至于不可能参与性别之战。”她自由化
入各种性别身份的能力,足证此言不虚。
完成学业后,玛丽从事护理,利用工余和假期写小说
。她用笔名“瑞瑙特”登上文坛,头两部小说出版于战云
密布的伦敦。“二战”爆发,玛丽和朱莉响应政府动员令
,先后在多地医院照料伤兵,并一度返回拉德克利夫服务
。医院中做勤杂工的良心反战者与士兵之间的冲突和友谊
给玛丽带来震动,战争尘埃落定后被她写入《御者》。
战后她离开护理行业,专注创作。迄移居南非为止,
瑞瑙特共写成五部小说,都是当代题材,背景多少涉及她
熟悉的医院和医务人员,致力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乏
骇俗的性意识。《相好的姑娘们》是半自传性的轻喜剧,
书中人有作者和朱莉的影子。《归向夜晚》赢得米高梅奖
金。1948年,这笔钱让玛丽和朱莉踏上远渡南非的航程。
南非是作家瑞瑙特步入成熟的里程碑。在这个新国度
,她和朱莉举办派对,结识了大群的年轻演员和舞蹈家,
不少是来自英国的退伍军人,多数是男同性恋者,他们的
聚散离合激起玛丽的灵感,写出现代同性恋文学史上的名
作——“二战”爱情故事《御者》。书名采自柏拉图《斐
德若篇》的一个意象,喻示灵魂中骚动和驾驭的矛盾。这
部以古典烛照现实的作品成了瑞瑙特创作的分水岭;其后
,她沿着历史长河继续回溯,在音声已希的古希腊世界上
岸。
第一人称回忆录体的《残酒》(1956)以希腊文明悲剧
性的漫长内耗——伯罗奔尼撒战争为背景,是雅典青年阿
列克西亚的成长故事。他与吕西斯的关系再现了雅典所崇
尚的男同性恋习俗:较年长的“爱者”要担当他倾慕的少
年“所爱”的精神导师。瑞瑙特自言是《御者》导向《残
酒》。前一本书中,现代同性恋者面临医学、法律和道德
的裁判,被迫转入地下生活,难以获得灵肉兼备的满足,
而《残酒》的两位男主角则生活在一个他们可以共同追求
光荣的时代:在苏格拉底身边受教,在练身馆竞技,一起
参加地峡运动会,为抵抗斯巴达并肩作战。在性议题上,
瑞瑙特说她反对“性的部落主义”(Sexllal tribalism)
,觉得现代人纠结的性身份问题本不应成为问题:“希腊
人问的是一个人有何优点,而希腊人是对的。”
《残酒》不仅是个爱情故事,它更是雅典由盛而衰的
画卷:书中战争与和平交替消长,寡头与暴民轮番上台。
在玛丽和朱莉登上南非土地的那一年,南非国民党赢得大
选,随即颁行种族隔离的政策。瑞瑙特目睹政党利用非理
性的民众情绪而控制国家,进一步激化了原已复杂的种族
矛盾。尽管她奉历史现实主义为圭臬,从不为借古喻今而
曲解史料,但是在私人通信中,她坦言自己在写三十僭主
操纵雅典社会时,常联想到她的此时此地。“历史并不重
复它自己,其韵脚却每每相同。”这句归于马克·吐温名
下的话看来有点道理。
《残酒》受到严肃书评人和读者的一致赞赏,奠定了
瑞瑙特历史小说家的地位,其成功并非偶然。她不是古典
学者出身,拉丁文颇有功底,希腊文却全凭自学,常读的
是希腊文和英文对照的洛布(Loeb)古典丛书。然而她一丝
不苟,研究两年方才动笔,初稿写好后远赴希腊实地旅行
,以求细节无误,最终做到“对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的真
正神入,这是把想象力,把一种深沉的人道精神,极致地
应用到史料知识上,以至它化为本能的结果”。
希腊之旅中,瑞瑙特踏足克里特岛,观看了阿瑟·伊
文思修复的希腊史前文明遗迹——克诺索斯王宫,重睹近
三十年前在牛津打开她眼界的文物,这次是真品。据说,
这里是雅典王子忒修斯勇闯迷宫,杀死牛头怪的地点。身
临其境,她悸动不已。回到南非,便根据历史学者的理论
和考古学的成果,剥除忒修斯传奇中的荒诞之辞,写成两
部小说。那神话中看似超常的元素全都有了富于心理深度
的诠释。《国王必须死去》和《海里来的公牛》都是忒修
斯第一人称的“自述”,早在希腊古典时期已沦为童话的
忒修斯,形象从未这样血肉丰满。相传忒修斯身材魁梧,
但瑞瑙特认为那是后起的附会,而把他写成一个仿若出土
的跳牛者壁画中那种细巧灵活的人——祭献给牛头怪弥诺
陶弥斯(Minotaur)的雅典少男少女,在小说中是跳牛者。
无独有偶,史载亚历山大大帝个子也不高。亚历山大刚柔
相济、泛性恋(pansexual)的人生,跟忒修斯只爱恋女子
却排斥自身“阿尼玛”(anima)的倾向,恰成对比。
在南非开普敦,玛丽和朱莉在一栋木屋住了多年,她
们命名为“提洛”,原是爱琴海岛屿,传说中阿波罗的诞
生地。“提洛”俯临大海,远眺平顶的桌山,雄奇壮美。
带盐味的轻风、滑翔的海鸥、远远的航船和勇敢的冲浪少
年,都跟她笔下的另一个海洋文化——古希腊一样充满生
机,不啻是她理想的写作环境。但外面的世界毫不自由,
甚至这对伴侣日常散步的海滩,也竖起过“只许白人人内
”的牌子(被玛丽用螺丝刀趁夜摘除)。1960年代,瑞瑙特
一度卷入政治生活:上街游行反对种族隔离,参加抗议团
体,到社区为政党拉票。然而政治讲求集体行动,处处需
要妥协,与作家对“个人卓越”的信念相违。因此,她虽
然在劝说下出任了国际笔会(P.E.N.)开普敦分会的会长
,并跟图书审查长年斗争,但年事的增长、对政治的失望
,令她逐渐淡出运动,重投想象世界。
《阿波罗面具》(1966)以一个周游列邦的演员为叙述
者,以剧场黄金时代的一件遗物——阿波罗面具——为良
知的象征,展现了柏拉图实践治国理念的故事。在西西里
的叙拉古城邦,强人僭主用密探施行恐怖统治,死后国家
陷于混乱,跟瑞瑙特身处的非洲现实若有交集。但作者强
调她写的不是影射小说:“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句话含有
深刻的真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永远奔流的人性
之河,由于所经过的土地而不断改变,成为浅水、漩涡、
瀑布和湖泊。或许历史唯一具有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考量
这种本质和个案之间的永恒变化的互动。”
瑞瑙特对柏拉图终身保有仰止之情。“在他身上,亚
历山大炽热的想象力会找到一个解人、一个向导。”柏拉
图两度远赴叙拉古,辅佐不成器的二世僭主做“哲学家国
王”而惨淡终局,令人扼腕。他死时,马其顿王子亚历山
大年约八九岁。假设柏拉图来得及教导亚历山大——假设
是他而非亚里士多德做了亚历山大的教师,历史又会是怎
样一番面貌?借着《阿波罗面具》叙述者的口吻,作者抒
发了自己的怅恨:“一台悲剧……其悲哀在于主角们从未
相遇。”
亚历山大三部曲《天堂之火》(1970)、《波斯少年》
(1972)、《葬礼竞技会》,加上一部传记《亚历山大的本
性》,花费了瑞瑙特最后十几年的大部分时光。历史上,
亚历山大是个顺应时代潮流的巨人,在城邦制走到绝路之
时横空出世。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就说,马其顿崛起
前,各自为政的城邦之间长年争斗,令希腊文明危机四伏
,而亚历山大的政策“给有思想的人们的头脑带来四海一
家的观念;以往对城邦的忠诚与(在较小程度上)对希腊民
族的忠诚看来已不合时宜了。在哲学上,这种世界主义观
点始自斯多葛派,但在实践上它开始得较早——始自亚历
山大”。瑞瑙特对希腊文明的回顾,从《残酒》到《阿波
罗面具》再到亚历山大系列小说,写作次序和历史发展恰
好一致,各书脉络也相互贯通。1960年代以来西方反战的
呼声很是强烈,到瑞瑙特写亚历山大时,她很清楚这位征
服者是个逆潮流的题材。然而令她最着迷的大概并非亚历
山大的军事才华,而是他无畏无惧、闯荡四方的自由——
她自己不是从记事起就渴望“走出去”吗?《天堂之火》
中,作者用一个虚构的情节塑造他那无畏的心性。少年亚
历山大首次厮杀前感到胆怯,在晨曦中向赫拉克勒斯申诉
,听见神告诉他:“人的不死并非在于永远地活着,那愿
望源自恐惧。令人不死的是每一个超脱于恐惧的瞬间。”
历史学家霍兰指出瑞瑙特亚历山大小说的特色在于她
对亚历山大能切身认同,这在《天堂之火》中尤其显著。
亚历山大跟作者一样,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这种家庭张
力是以象征手法烘托的。欧里庇得斯晚年作于马其顿的《
酒神女众》(The Bacchae)把人性中文明理智和本能迷狂
的两极冲突予以戏剧化,它在小说中有一台演出。这部戏
象征着崇拜酒神的奥林匹娅斯对儿子亚历山大的影响;其
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让他相信自己是“神之子”。另外故事
开始时,缠绕五龄童亚历山大腰间的蛇,是母亲捆缚他的
、他后来努力挣脱的纽带。小说结束时鹰蛇厮斗,则是借
自《伊利亚特》(第十二卷)的意象,小说中蛇代表母亲,
鹰(宙斯的神鸟)代表男性因素。荷马的诗里,大蛇咬伤鹰
的胸脯,使之松开脚爪翔离,《天堂之火》的鹰蛇搏击却
胜负未定,暗示父母双方的烙印在亚历山大余生中将继续
起伏消长,造成他一些悲剧性的过错。
然而《天堂之火》不是悲观的,故事明暗交错,亚历
山大始终是希望之光。他是荷马史诗在精神上的最后一个
传人,以阿基琉斯为榜样,宁舍长寿而追求光荣,要用战
斗来证明自己犹胜乃父。他师从大哲亚里士多德学习治国
、伦理和科学,但比亚里士多德更富于想象力和热情,又
能在实践中超越老师的种族偏见。他情感细腻,却由于父
亲性放纵的反激作用,秉持着近乎禁欲的节制。家庭张力
使他从小向外寻求友谊:从卫队的营房、马厩的仆役、波
斯流亡者那里增长见识,得到安慰;受《伊利亚特》英雄
情谊的熏陶,他与赫菲斯提昂更成了生死相随的伴侣。正
如朱莉陪伴着玛丽度过不少艰难岁月,友情是亚历山大一
生的救赎。
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频频使用pothos(希
腊文“渴求”、“热望”)一词,解释亚历山大为什么永远
向前,决心走到世界的尽头。《波斯少年》借叙述者巴勾
鄂斯之口,多次点明亚历山大这种不知疲倦的探险家性情
。作者又让亚历山大告诉巴勾鄂斯:“什么是快乐?……
当人把整个心智和身体伸展到极限,当人把思虑全部用于
下一瞬间要做的事,这样的时候,回想起来就是快乐。”
我们可拿这书当旅行记来读,追随亚历山大从里海之滨走
到今日阿富汗,到印度旁遮普,到沙漠,到伊朗,写实之
中又有一种异域奇幻的色彩,令人想起托尔金是瑞瑙特的
老师。
《波斯少年》从被征服者——波斯人的视角看待亚历
山大远征,这是文学的创举。作者曾说,马其顿人对波斯
人充满偏见,是她不想用的视角;同时她希望在书中容纳
波斯人对马其顿人怀有的一些偏见,展现亚历山大如何克
服它们。叙述者巴勾鄂斯的身份极不寻常,他是被波斯末
代君主和亚历山大先后宠幸的宦官。由一个异族的阴柔者
说出最勇武的战士的正传,颠覆了两千年来的主流叙述方
式,也开阔了读者的眼界。用内廷宦官的观点叙事,代价
是亚历山大一生的几场大战都只能用远景镜头或转述来呈
现(作者出于和平主义立场,也许本就有意简写战争,而且
屡借巴勾鄂斯的眼睛凸显战争的惨象),优势则在于让护士
出身、对肉体富有第一手知识的作者,能够无微不至地描
写健康和伤病时的身体,因为巴勾鄂斯在亚历山大生命中
扮演的常常就是护士角色。当他怜惜地端详亚历山大布满
伤疤的肉体,或在战场外遥遥注视国王受伤的过程时,瑞
瑙特笔力千钧。巴勾鄂斯和亚历山大的爱情,其实很大程
度上是他对国王的奉献式的爱,令人想起和瑞瑙特年龄相
仿的奥登(W.H.Auden)的诗句:“If
equalaffectioncannnt be/Let the more loving one
be me.”(若爱情无法平等,让我做那更深爱的人。)它不
同于赫菲斯提昂和亚历山大荷马式的同袍之爱,也不同于
《残酒》的雅典男风。但亚历山大进入波斯后短短数月便
采取东方化的政策,巴勾鄂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小说
中亚历山大的话是:“从爱你开始,我学会了爱你的民族
。”瑞瑙特写下这些文字之际,南非正因其种族隔离政策
而被国际社会孤立。作者褒扬亚历山大超前的同时,也对
某些现代人倒行逆施作了含蓄的批评。
如果说亚历山大军事才能近乎超凡,他的治国手腕则
显出人性的弱点。在《波斯少年》里,他有志建立一个种
族平等、选贤举能的帝国,但任用官吏偶尔也所托非人,
而马其顿将士们以胜利者自居的骄矜,更多次阻碍他推行
民族融合的政策。瑞瑙特暗示他悲剧性的一面既有个人因
素,又是其思想超出时代的必然结果。到了三部曲的终篇
《葬礼竞技会》,亚历山大便以缺席来显现他的伟大:各
怀私利的将军和王族女眷全都缺乏他全面的天才,挽不住
帝国分裂的狂澜,也大多难逃血腥的下场。
《葬礼竞技会》类似编年史的结构,似乎打破了作者
自《御者》以来始终运用的成长教育小说
(Bildungsroman)模式。比如《波斯少年》就既是亚历山
大正传,也是巴勾鄂斯个人的成长史,写出他如何从童年
的劫难中解脱出来,长成一个觉醒的、善用生命的强健人
物。然而《葬礼竞技会》的一种读法,是把它看成欧律狄
刻的成长故事。她是瑞瑙特历史小说中绝无仅有的女主角
,生为天潢贵胄,自幼习武,她唯一的moira(希腊文“天
命”、“命运”)是像亚历山大一般以武功和权力实现自我
;却野心有余,愿景不足,有一时之勇而无亚历山大在严
酷的成长教育中炼成的魄力;女性身份也孤立了她,最终
从权力高峰坠落。瑞瑙特不回避欧律狄刻的幼稚和自私,
但也予以同情。或许她意识到,以她童年要做牛仔的志愿
、以她少女时期壮怀激烈的白日梦,倘若生于古代,她本
来也可以是欧律狄刻。就事论事,欧律狄刻在历史舞台上
的七年只能说是夭折的成长史。《葬礼竞技会》是一支挽
歌,角色的明暗呼应像是以对位法(counterpoint)谱成的
旋律:亚历山大的贤妻斯塔苔拉对恶妻罗克萨妮;他视若
母亲的、情深义重的波斯太后对他毒辣的生母奥林匹娅斯
王后;欧律狄刻的怯弱对她傻丈夫的勇敢……使得这暗黑
的故事也偶尔闪现人性的高贵。亚历山大的幽光如同一轮
午夜太阳投射在战火纷飞的疆域上,连这太阳也快要沉落
了。但是全书最后一句却描写亚历山大陵寝的屋顶上月桂
叶的金环,它“在地中海的微风中轻轻颤动,栩栩如生”
,喻示他生命虽短,他的pothos会活在人类的记忆里。
瑞瑙特晚年写道:“我们走向过去,也许是为了寻回
自己,也许是为了解放自己。必然的是,直到挣脱大都市
的脆弱包裹,久久回望那条把我们带到今天此处的崎岖长
路之后,我们才可能理解自己。”古希腊文明构成了瑞瑙
特小说世界的底色;即使在她那些当代题材的故事中,人
物也常被希腊神话和文学的光束所映照。不同于许多文人
对古希腊怀有单纯而美好的向往,她的古希腊远非世外桃
源,而是和她生活过的时代一样战乱频仍、社会激荡。无
论她的主人公是开辟新天地的英雄如忒修斯、亚历山大,
抑或流徙不定的士绅、演员、颂诗人,还是平凡的伤兵、
医生、护士,几乎每一位都努力在挣脱环境的掣肘,塑造
自我,寻求自由,如同他们的创作者从家庭,从英格兰破
茧而出,寻求自由一样。希腊人的理想——光荣、自尊、
卓越、节制;阿波罗的理性和狄奥尼索斯的沉醉——在玛
丽·瑞瑙特的作品中无处不在。《御者》里,体验着成长
之痛的主人公想起苏格拉底与斐德若的那篇对话:“现在
它不再代表饱满完整的东西了,而是充斥着困惑与不定与
痛苦与悲悯,和一团乱麻的倏忽人生。但是,他转念一想
,这本书也正是为了这样一个世界而写的。”瑞瑙特崇敬
地称苏格拉底为“我的主保圣人”;在他看来,未经审视
的生活不值得去过。捧读瑞瑙特的日日月月,对于我就是
一趟得以审视生活的旅程。
内容推荐
由玛丽·瑞瑙特所著的《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的垂死开篇。公元前323年的巴比伦皇宫,笼罩在沉重压抑的气氛之下,昔日的帝国统治者已日薄西山,而他身后遗留的子嗣此时尚未出生。弥留之际,亚历山大只留下“给最强者”的遗言就去世了。
自此,亚历山大周围各怀野心的将佐、亲属,为了夺得帝国继承权开始了一段混乱的斗争:有人毫不留情地剪除异己;有人被迫推上台前扮演傀儡角色;有人结成脆弱的同盟,很快又挥戈相向……
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人人都是棋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亚历山大曾经苦心经营的庞大帝国正走向不可预知的结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