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的作者是露西·莫德·蒙格马利(1874—1942),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主人公安妮喋喋不休、个性十足、古灵精怪,她不同于任何一个规规矩矩的女孩子,顽皮中略带叛逆。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极具冒险精神。她制造了许多让人捧腹大笑的事件:药水蛋糕、绿头发事件等。
这本书是一部儿童真善美的启蒙文学,马修和玛瑞拉对孤女安妮无私的爱感动着无数读者,安妮的知恩图报、乐观善良,让我们感受着人性至真至纯的美。
《绿山墙的安妮》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到目前为止,该书已经有50多种语言的译本,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戏剧等艺术形式,是一部世界公认的儿童文学经典。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1874-1942),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她勤奋好学、乐观坚强。大学期间,她仅花费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两年才能学完的课程,并获得了教师执照。她一生发表过许多小说和诗歌,最著名的当数“安妮系列小说”。其代表作《绿山墙的安妮》曾被多次退稿,但在蒙哥马利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下,文稿最终遇上伯乐,被美国波士顿的佩奇出版社慧眼识中。这本书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
蒙哥马利从小生活的环境对她的写作影响很大,她生活的爱德华王子岛风景迷人、生态良好,这造就了她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的文笔,她的作品中也总是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
“阅读力就是成长力”,这个理念越来越成为父母和老师的共识。的确,阅读是一个潜在的“读一思考一领悟
”的过程,孩子通过这个过程,打开心灵之窗,开启智慧之门,远比任何说教都有助于成长。
儿童教育家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将阅读目标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从当前的图书市场来看,小学生图书种类、品类虽多
,但都未做分级。从图书的内容来看,有些书籍加了拼 减少识字难度,可文字量又太大,增加了阅读难度,并未考虑孩子的阅读力处于哪一个阶段。
阅读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阅读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但阅读力的发展受到两个重要因素影响:阅读方法和阅读兴趣。如果阅读方法不当,就不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影响阅读兴趣的关键因素是智
力和心理发育程度,所以孩子的阅读书籍应该根据智力和心理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分类。
教育学家研究发现,1~2年级的孩子喜欢与大人一起朗读或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通过阅读,孩子能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阶段要培养的阅读方法是朗读,要培养的阅读力是喜欢阅读、可以借助图画形象理解文本、初步形成阅读习惯。
3~4年级的孩子阅读力迅速增强,阅读量和阅读面都开始扩大。这一阶段是阅读力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默读、略读;阅读时要重点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表达阅读感受。
5~6年级的孩子自主阅读能力更强,喜欢的图书更多元,对语言的品味有要求,开始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评价标准,要培养的阅读方法是浏览、扫读;要培养的阅读力是概括能力、品评鉴赏能力。
本套丛书编者秉持“助力阅读,助力成长”的理念,
精挑细选、反复打磨,为每一学段的孩子制作出适合其阅读力和身心发展特点的
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这套书,孩子能收获阅读的幸福感,阅读力、成长力得到提升。
学而思教研中心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甜蜜地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是一本感动家长、老师和孩子心灵的读本。故事讲述的是,一对上了年纪、家住亚芬里小镇绿山墙的独身兄妹马修和马瑞娜,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说起话来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安妮天真热情,虽然身世凄凉,历尽苦难,但她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也因此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下,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在周围长满桦树、野花、绿草,还有一条小河横穿的一片小洼地中,雷切尔·林德的家就在这里安维利村向下斜伸进山谷的地方。
一条小溪从林德家门前流过,它源自老卡斯伯特家农场的树林,一路水流湍急,历尽曲折,但到了雷切尔·林德家门前,却变得规规矩矩。也许它知道,如果不注意体面与礼节的话,就休想从林德太太那敏锐的目光下逃脱。
此时林德太太正端坐在窗前,目光犀利地注视着外面的世界,小河、花草、孩子、街道……所有的一切,她都不曾漏掉。因为她有一个怪脾气,就是看到任何奇怪的事情都要弄个水落石出,不然无法安心。
安维利村民风淳朴,邻里友善,林德太太当然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她勤劳能干,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论做家务,她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干净利落:她组织了一个裁缝小组;协助着主日学校的工作。此外她还是教会救助协会和对外传教辅助团的一位得力干将。最令人钦佩的是林德太太创造的一个纪录她坐在窗前一边监视着对面的大路,一边飞针走线,最多时一口气缝了16床棉被。安维利村的主妇们谈起林德太太都无比敬佩。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林德太太又和往常一样坐在窗前。和煦的阳光从窗外洒进来,屋外的果园里开着浅粉色的花朵,犹如新娘脸颊上泛起的红晕;成群结队的蜜蜂在花丛中嗡嗡飞舞。托马斯·林德被人们称为“雷切尔·林德的尊掌柜”一个身材瘦小、老实厚道的男人,正在谷仓后面的小丘上种着晚播的芜菁。
“这会儿,邻居马修·卡斯伯特也一定在自家的红土地上忙着干农活吧。”林德太太猜想着。马修·卡斯伯特是个性格内向、脾气倔强的人,他从不跟比自己强的人主动搭话,林德太太前天傍晚听他和村里人聊天,说要在第二天午后种芜菁,所以才这么猜想。
可是这时林德太太困惑了,她看到马修·卡斯伯特穿着自己最好的礼服,白色硬领那么醒目,还赶着马车,肯定是有事要离开安维利村到很远的地方去。按理说下午三点半左右正是人们忙农活的时候,究竟马修要到哪里去呢?去干什么呢?
如果是换了别人这样做的话,林德太太还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可是马修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他这个人是个闷葫芦,平时难得说几句话,也不大出门,可现在他却穿着白领礼服赶着马车出远门,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林德太太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头绪,一下午的好心情都给破坏了。
“喝完茶我就到绿山墙农舍走一趟,问问玛瑞拉,一定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她自言自语道。
这茶还没等喝完,林德太太便坐不住了,她立即出了门。这里离卡斯伯特兄妹所住的绿山墙农舍并不远,只有四分之一英里(长度单位,大概1.609344千米),但因为山路曲折,走起来就显得不那么近了。马修·卡斯伯特和他的老父亲都腼腆内向,老实巴交,当年老卡斯伯特创建家园的时候,特意选择这个僻静之地开垦出绿山墙农场。
“住在这种地方能有什么好生活。”林德太太一边走一边嘟囔着,“马修和玛瑞拉生活得这样闭塞,难怪他们性格古怪。有这么多的树也没用,人总不能和树说话吧!”
正想着,林德太太已经从小路跨进了绿山墙农舍的后院。她拍了拍厨房门,门开了,玛瑞拉马修的妹妹请她进去。
“下午好,雷切尔。今天天气不错,家里人都好吗?”玛瑞拉打着招呼。玛瑞拉又瘦又高,缺乏女性优美的曲线感。她头发有些花白,用两只发卡别在脑后盘成一个发髻。或许正是因为玛瑞拉和林德太太性格相反,才比较容易相处,两人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
“哦,都好。”林德太太说,“不过,今天看到马修出远门的时候,我很担心你的身体。他是不是请大夫去了?”
玛瑞拉笑了一下:“不,我的身体很好。马修到布莱特河那边去了,我们打算从新斯科舍省的孤儿院领养一个小男孩儿,那孩子乘今晚的火车到。”
林德太太很吃惊,其程度不亚于听到马修去接一只来自澳大利亚的袋鼠。她愣在那里,整整五秒钟。
“你是和我开玩笑吗,玛瑞拉?”林德太太好容易又可以说话了,刚缓过神来,她就急急忙忙地追问。
“当然不是。”玛瑞拉回答。听她的口气,就好像从新斯科舍的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正如同农场每年都要耕耘劳作一样。
“你们怎么会想到要这样做呢?”林德太太用不理解的语气盘问着,好像领养要征求她的意见似的。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