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国青春期--从秦始皇到王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郑连根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郑连根,作家,文史学者。已经出版的著作有《故纸眉批——一个传媒人的读史心得》《新闻往事——激荡的中国新闻界》《昨夜西风——那些活跃在近代中国的传教土》《读古文,学智慧》《尘埃尚未落定》《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春秋范儿:春秋时期的人与事》等。其中,《春秋范儿:春秋时期的人与事》一书刚出版郧登上京东网畅销书榜,随后又荣登《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2月社科类图书畅销榜。
目录
自序 帝国青春期
从秦始皇到王莽
秦始皇的情商
“双商堪忧”秦二世
乍兴乍亡话陈胜
从巨鹿到垓下:项羽的巅峰与末路
听取意见学刘邦
刘邦的心理阴影
文景之治:当皇权肯于“无为而治”
汉武帝的外向型人格
后汉武帝时代的权力斗争
从外儒内法到王霸杂用
胎死腹中的“萧望之政改
好色荒淫汉成帝
外戚擅权真要命
“超级影帝”王莽
从顶层设计到人间百态
大帝国的顶层设计与漏洞修补
政权合法性在秦汉两朝的不同构建
秦汉之际家庭关系一瞥
汉代社会的十个阶层
太后为何多任性
精彩页
秦始皇的情商
情绪不稳定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秦始皇,他的情商却是非常糟糕的。不信?请看如下事实: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衡岳,在渡江时遇到了大风,差点没过去。他问身边的博士,负责这片辖区的“神仙湘君”是谁?博士告诉他,传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她们死后葬在了这里。于是秦始皇就大发雷霆,命令三千刑徒伐光了湘山上的树,“赭其山”,让山上都露出了红色的土壤。因遇风过江受阻就迁怒于“神仙”,还砍光湘山上的树加以报复,这种做法充分暴露了秦始皇情绪极端不稳定、情商极差的特点。这种情商的人放在今天,他去机场坐飞机,若遇到飞机因雾霾而晚点,那你想他会做出怎样极端的行为呢?这种性格极端的人放在今天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啊。
仔细翻看《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还可发现秦始皇诸多情绪异常的举动。比如,秦国吞并了赵国之后,他亲自跑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到那里干啥去了呢?去复仇。“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原来,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人,曾住在邯郸,现在秦国把赵国吞并了,他就把当年跟母亲家有仇的人统统活埋,以报仇解恨。报复仇人,这种心理很多人都会有,但秦始皇的这种做法显然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就算人家当年跟你母亲家有仇,可都已经这么多年了,一般人早忘了。即便不忘,你也不至于把所有的仇人都活埋呀。仇恨记得太清楚,一记几十年,且报仇的时候手段太狠,这并不能真正证明一个人的强大。恰恰相反,这暴露出了此人内心的虚弱——他在表象上报了仇,可他的心依然处于受伤的状态。
与复仇相比,宽恕才意味着真正的强大。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侮辱、不公,这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始终耿耿于怀,那就说明这个人的情商太低。即便你以后能成功复仇,但复仇本身正说明你曾经受伤的心灵仍在流血。韩信在落魄之际也受过“胯下之辱”,可等功成名就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复仇,而是“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让当年侮辱自己的那个人当了小军官,以示感谢。韩信说这个少年“此壮士也”,若我不是当年忍了他的“胯下之辱”,我也就没有了今天。事情就怕比较,拿韩信与秦始皇一比,我们立马就能看出秦始皇情商之低下。
曼德拉的做法更让人感动。在成为南非总统之前,曼德拉曾是政治要犯,长期被关押在罗本岛的监狱中。狱警对曼德拉并不友好,经常虐待他。可是,当曼德拉就任南非总统之际,他特意邀请当年看守他的三名狱警出席就职典礼。他说:“在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的那一刻,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这才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高尚人格,这才是一个领导人该有的高情商。与之相比,秦始皇的情商太低了。(P3-5)
导语
帝国像人一样,也有懵懂、莽撞的青春期。
这时,他还没有清醒的定位、清晰的自我认知。
从秦始皇到王莽,帝国体制走过了自己的青春期。
翻阅这段历史,就理解了帝国体制的性格和脾气。
读懂这段历史,就能明白数千年的文化何以生生不息。
序言
帝国青春期
这是一本写秦汉历史的书。为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
更好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秦汉之前的历史和秦汉之后的
历史也做一下解读。
先说秦汉之前的历史。中华文明从原始社会开始,最
初的组织形式是原始部落,然后拓展到部落联盟,然后又
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政权。黄帝战胜炎帝、蚩
尤的故事,反映的正是不同部落族群之间互相兼并,走向
更大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历程。部落联盟的组织形态在夏朝
建立后升级到了王朝政权的形态,然后就有了夏、商、周
三个早期的王朝。
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在政治上实行了分封制。周武王
把天下划分成若干诸侯国,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和功臣。各
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极大的权力,他们可以组建军队
,可以征收赋税,可以任命官员。不过,诸侯国要按时朝
贡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平叛及讨伐夷狄时,各诸侯国有义
务出兵相助。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分
封为政治恩惠,将周天子与所封诸侯紧密地捆绑成一个更
大的权力共同体。有了这个更大的权力共同体,才能统治
更大的疆域和更多的人口。
不过,到了东周阶段,随着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周
天子的政治权威丧失了。众多诸侯国不再听周天子的了,
他们彼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争着当霸主,争当“带头大
哥”。“春秋五霸”就是这种争霸战争的产物。春秋时期
,与争霸战争同时发生的,还有礼乐制度的全面解体——
西周时期所尊奉的道德文化和行为规范,这个时候也出现
了土崩瓦解的状况,正所谓“礼崩乐坏”。“礼崩乐坏”
其实正表明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转型时期——旧制
度和旧道德已然解体,新制度和新道德尚未建立。
进入到战国时期,原来的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
如果说争霸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地位和面子(打赢了战争可以
当霸主),那么兼并战争的目的则是为了赤裸裸的利益。此
时,各诸侯发动战争,就是为了夺取其他诸侯国的土地、
财富和人口。兼并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所剩下的诸侯国
越来越少,发展到最后,就是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至此,西周所创建的分封制被秦朝创建的帝国制度所取代

本书所写的,正是从秦始皇创建帝国制度到王莽篡权
这一时期的历史。我把这段历史称为“帝国青春期”,原
因就在于,这一时期是帝国制度的初创阶段。就像一个人
有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一样,帝国也要经历初创阶段
、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秦汉时期的帝国,就像一个十五
六岁的青少年,精力旺盛,活力满满,对不确定的未来有
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什么事情都想尝试。
往具体处说,这一段历史的主题可概括为争当皇帝及
如何当好皇帝的问题。秦始皇和秦二世当上了皇帝,但都
没当好,秦朝灭亡了;陈胜和项羽以反抗暴秦成名,但最
终倒在了争夺权力的路上;刘邦以平民身份登上了帝位,
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用“黄老之术”治
理国家,成就了一段“文景之治”的佳话;汉武帝既雄才
大略,也好大喜功,崇尚儒术又大肆征伐,用外儒内法的
方式治理帝国,功业和弊端都极其明显;汉宣帝汲取前代
经验教训,以“王霸杂用”之道治国,遂有汉朝的中兴之
势;汉元帝优柔寡断,致使“萧望之政改”胎死腹中,西
汉王朝由盛转衰;汉成帝荒淫好色,国事愈加不堪;延及
汉哀帝、汉平帝之时,朝政大权完全落人外戚之手,王莽
就此篡夺了汉朝的天下。
帝国青春期,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各色皇帝轮番登场
,并用各种不同理念来治国的过程。相对于春秋时期的邦
国体系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格局,帝国无疑算是一次大
的制度升级。面对扩大的疆域和日益复杂的社会,帝国治
理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大,单一的文化理念和治理模式已无
力承担这一繁重、庞杂的任务。如此看来,这段不断试错
的过程,正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上的“顶层设计”逐次落
实到实践中的过程。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既是春秋战国
期间社会大转型的文化产物,同时这些思想也为后来帝国
制度的创建做好了文化上的顶层设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
后,用法家思想作为大帝国的意识形态,一方面对治下的
民众横征暴敛,一方面对外发动扩张战争。这样的做法导
致秦帝国“二世而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吸取了
秦朝灭亡的教训,遂在汉初用道家的“黄老之术”治国,
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干扰,“与民休息”。这项政策延续了
六十多年后,遂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富强起
来的汉帝国不甘于“无为”,于是,汉帝国在汉武帝统治
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经过汉儒改造过的儒家
思想作为帝国新的意识形态。汉武帝一番穷兵黩武之后,
帝国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汉武帝的后继者不得不重新调
整政策,再次“与民休息”。汉宣帝统治时,这位底层生
活经验比较丰富的帝王终于认识到,任何单一的意识形态
都不足以用来治理如此复杂、庞大的帝国,于是他提出了
一种“王霸杂用”的治国理念。所谓“王道”主要指的就
是对百姓轻徭薄赋,尽可能实行儒家所倡导的“仁政”;
所谓“霸道”则是大力整肃吏治,严格对官员的考察、任
用和管理。如此一来,汉宣帝一朝就形成了“宽以待民,
严以律官”的帝国治理模式。
从上面的简单梳理中可以看出,秦汉两朝,帝国的治
国理念,从秦朝的法家到汉初的道家,再到汉武帝时的儒
家,最后到汉宣帝时期的“王霸杂用”理念,不同的治国
理念之所以要一次次地切换,并非完全出自不同帝王的个
人喜好,实乃是帝国形势发展之所迫。随着帝国的发展及
疆域的不断拓展,其治理任务日益复杂。此种情形之下,
任何单一思想文化下的治理模式都不足以承担如此复杂的
治理使命。大帝国的治理实践,需要多元的思想资源支撑
,而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又恰恰为此提供了足够多元、足
够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二者相互配合,大帝国的制度才
能最终成熟,并得以长久存在。
经过从秦始皇到王莽这两百多年的长期摸索,先秦诸
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与帝国治理实践之间的磨合基本完成,
其间所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其经验与收获亦弥足珍贵。
沿着把帝国比作人的思路,我们也可对秦汉之后的历
史做比喻性的理解。既然秦汉时期是帝国的青春期,那么
隋唐就是帝国的壮年,这个时期,帝国已经成熟,并有了
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接下来,宋朝就是帝国的中年,这
一时期的帝国,经济上更加富庶,文化上更加精致,各项
政治制度也比较健全了。不过,此时的帝国也呈现出了内
敛的倾向——往好的方面说是绚丽之后归于平淡,往坏的
方面说就是开始趋于保守。再接下来,短暂的元朝是帝国
的更年期,随后的明清两朝则是帝国的晚年。这一阶段,
虽然帝国的人口、财富等要素还在增长,但帝国的活力正
日趋减弱。放在整个帝国的漫长历史中去考察,我们就会
发现,清朝的康乾盛世似乎正是帝国制度的最后一次回光
返照——在此之后,大清帝国恰好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
、灭亡。最后,末代皇帝逊位,帝国制度彻底终结。
经过上面的简单梳理,相信您对整个中国的帝制历史
就有了一个脉络性的把握了。现在,就请您打开这本书,
听我为您详细讲述帝国所经历的那个懵懵懂懂而又活力四
射的青春期吧!
郑连根
2019年2月20日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写秦汉历史的书。从秦始皇创建帝国体制到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这段时期是中国帝制时代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秦汉帝国就像一个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信心。
秦汉两朝,帝国的治国理念从秦朝的法家到汉初的道家,再到汉武帝时的儒家,最后到汉宣帝时期的“王霸杂用”理念,不同的治国理念一次次地切换,顺应了帝国形势的发展。这个探索的时代,正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上的“顶层设计”逐次落实到实践中的过程。经过两百多年的长期摸索,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与帝国治理实践之间的磨合基本完成,其间所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经验与收获亦弥足珍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9: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