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建筑工人家庭,祖籍山东荣成——父亲少年时跟随乡亲们“闯关东”,后来在哈尔滨市成家。梁晓声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二十九中学,适逢“文革”,不能继续升学也不能就业;两年后又逢“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知青”,先后做过知青班长、连队小学老师、团报道员、木材加工厂抬木工。 1974年,梁晓声被木材加工厂推荐,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剧本编辑编剧;1988年,梁晓声调入当年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梁晓声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到目前为止,梁晓声创作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2300多万字,由青岛出版社结集为50卷的“梁晓声文集”——现已出版长篇部分20卷。 梁晓声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获奖多多,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并有不少作品被译成外文;梁晓声亦发表了大量散文杂文、随笔、社会时评,同样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响。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当之无愧的多面手,“常青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他的许多作品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更加以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对时代的思考性越来越成为无法被忘却的文学经典…… 后记 我这一本主要针对中学生来谈作文问题的小册子,并 没有传授怎样写作文才能得高分的什么“诀窍”。 老实说,那类“诀窍”,我是一丁点儿也没有的。我 小时候作文成绩一向不错,但却从未按什么“诀窍”写过 。 我认为我真的是在谈这样一些关系:中学生怎样通过 作文使自己的一部分脑区的潜能被激活,进而获得发挥与 提高。怎样通过作文,初谙世事地懂得做人最主要的“大 道理”——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大道理”。 所以,一心迫切地希望获得什么“诀窍”者,不论中 学生本人或家长,若恰巧拿起这本小册子从后往前翻,并 正在读这段“结束语”的话,我劝你们都不必读完,干脆 放下转身就走,否则,我不对你们的失望负责,且毫无内 疚。 我再强调一次,这本小册子与高分作文毫无关系,其 中也没有任何“诀窍”。 这里写的是另外的内容。
目录 自序 说在前边的话 第一章 愉悦的心情让难事变易 第二章 想写好作文就不能重理轻文 第三章 合理上网,多读好书 第四章 中学生作文的意义叩问 第五章 向名家名作学习 第六章 多种构思 第七章 “改造”和续写 第八章 议论文怎样议、怎样论? 第九章 “费脑筋”的议论文 第十章 中学生应该懂得的道理与“道理” 第十一章 好品德出好作文 第十二章 文字是文章的肌肤 结束语
精彩页 愉悦无难事 世上某些使人畏难的事,其实可以变成使人愉悦的事。以愉悦的心情做事,并且善于总结经验,那些难事渐渐也就不再使人觉得多么难了。 世上有些事对任何人都是难事,并且因人的主观意志和努力而改变其困难程度,比如攀登珠峰之类的登山运动,比如特种兵接受训练。此类事的困难程度肯定因人的体能状况和经验有无而有不同,但客观的难度也是肯定的。你怀着不好的心情去登珠峰,是一件难事;你怀着好心情去登,也绝不会变得容易。你不情愿地参加特种兵训练,那种训练对你是艰苦异常的;你写了血书豪情万丈地主动要求参加训练,其训练的艰苦程度也绝不会减少。 但世上也有另外某些事,看上去很难,以那些事为“专业”的人,却不觉得有多么难,常常能以愉悦的心情做那些事,比如杂技冒险家走钢索、特技表演者表演飞车。 世上还有一些事,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非但算不上什么难事,本质上还属于能使人获得愉悦的事。 在我看来,写一篇较好的作文,对于中学生就是“能使人获得愉悦的事”。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只是写一篇较好的作文而已,不是一篇干载不朽的传世美文,或是一篇可供全世界中学生们顶礼膜拜的经典作文。自从有中学以来,迄今为止,全世界不知毕业过多少中学生了,往少里算,也能有中国目前的人口这么多了。那么他们写过的作文数量,估计得有全世界人口数的几倍了吧。可这些作文中却从没出现过什么经典作文,足见全世界的中学语文老师们对中学生的要求,从来就没高到使他们有理由感到为难的地步。 “不来噻”缝棉衣 我认为,中学生写一篇较好的作文,并不比一名中学男生拆洗并重新缝好一件棉袄难到哪去——我指的是此前从没动过针线的中学男生。 我为什么要这样来比呢? 容我细说端详。在知青的年代,我所在的排里有一名上海男知青,下乡时年龄很小,是当年的初二学生。下乡三年,还没自己拆洗过被褥。每次拆洗,都是他的班长帮忙。他当然也过意不去,干恩万谢的,却总强调自己笨,连说:“这种事,阿拉天生不会做的。弄不好,不来噻,不来噻!” 于是大家就送了他个绰号“不来噻”。 那年夏季,女知青们带头拆洗并重新缝好她们的黄棉衣。男知青们见她们的棉衣重新缝好后那么干净,便也动手拆洗重缝。这种事,有几个知青是下乡前就做过的呢?都没做过,都“不来噻”的。但女知青们能做好的事,男知青们有什么做不好的呢?大家不都同样长着一双手嘛!不久,宿舍里不少男知青的棉衣也变新了,干干净净的了。“不来噻”特羡慕,央求班长帮他拆洗重缝。班长很爽快,说:“可以啊。不过这次你得自己拆,自己洗,我当班长的只替你缝。”于是,“不来噻”就将他那件脏兮兮的棉衣拆了,洗了。而知青中就有些人觉得,应该帮助”不来噻”一举改掉“不来噻”的臭毛病。他们坚决阻止班长替他缝棉衣,并一一向女知青打招呼,不许她们帮他。这使“不来噻”陷于孤立无援之境,但他自己倒也淡定,没人帮,自己就不缝,拖着。他的想法是,拖久了,准会有心生恻隐者大发慈悲主动帮他。他动辄当着大家的面念叨:“我就是不来噻嘛!难道一个肯学雷锋的人都没有?”大家呢,都装聋作哑,根本不接他的茬儿。这样一拖,竟从夏季拖到了秋季,眼瞅着天就要冷了。“不来噻”终于意识到,如果不自己动手缝,冬天就要没棉衣穿了。某天,他拿起针线,万般无奈地自己缝起棉衣来,边缝边喃喃自语:“阿拉天生就不是做针线活的料儿嘛,唉,不来噻,真的不来噻啊!”大家听着,都忍不住偷偷地笑了。 “不来噻”的“缝棉衣工程”确实进行得很缓慢‘,他唉声叹气,仿佛在经受痛苦的折磨,仿佛在埋怨大家一点儿情义都不讲,合起伙来虐待他。结束一天的劳动后,别人都到宿舍外去打篮球啦,散步啦,到老乡家串门儿啦,宿舍里只留下他自己,继续进行他孤立无援的“缝棉衣工程”。, 又一天,大家从外边回到宿舍时,见他还在认真缝着,竟都愣在了门口,因为他并不是在一边缝一边唉声叹气,而是在轻轻地吹着口哨!分明地,他竞缝出了好感觉,这着实使大家出乎意料。 有人说:“‘不来噻’,也别太认真了嘛!太认真不就成了和自己过不去了吗?马马虎虎对付着缝起来得啦!” 猜他怎么说?P15-18 导语 小学生的想象世界是丰富的,如何让他们的想象力变成生动的文字跃然纸上呢?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梁晓声先生根据自己多年写作经验,结合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大纲,为广大小学生编写了这本作文指导用书,手把手指导小学生作文写作,深度挖掘小学生的文学创作天赋,为小读者日后的作文写作设立一个高水准的起点。 序言 2002年以前,我从没想到过,有一天会写出这么两本 小册子。 2002年初,我调至北京语言大学,成为中文系教师。 几年后,萌生了写这么两本小册子的想法。但由于精力所 限,并未动笔。 现在,我早已过了退休之龄,不久还要再打一份措辞 坚决的“退休报告”。于是,写这么两本小册子的念头更 加迫切了。 我将这两本小册子视为我教师生涯的句号。 我认为小学生同时要读《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这有利于你们提前了解中学生作文与中学生智力全面发展 的关系。 我也认为中学生同样有必要读《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反观一下自己在“小学纪”与作文的关系,可以 从认识误区中跳脱出来,形成新的认识,以新的态度对待 作文。何况,在关于小学生作文的一册中,我所谈到的某 些自我训练之法,对中学生同样适用。 或许有人会认为,在“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这个问 题上,我给出的某些方法要求太高,超出了小学五六年级 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比如将古典诗词“电影化”“史诗 化”的方法。 我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目前老师和家长们对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要求 较低,低于他们的感性脑区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大人们 低估了孩子们大脑已具备的潜能。帮他们激活、开发这种 潜能,恰恰是以稍难一点儿的方法为好。这不但不会累伤 他们的头脑,反而会使他们乐于尝试,使他们的智力在愉 快的实践中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曾让我犹豫再三的是,对于小学生,究竟以一种与“ 孩子们”交谈的文字来写好呢,还是以引导学生的文字来 写好。 几经犹豫,我决定以后一种文字来写。 因为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既是“孩子们”,也同时 是“学生们”。而当下的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学 生”的意识很淡,作为“孩子”的意识则很强。“孩子” 与“学生”的区别在于,“孩子”是可以拒绝学习方法的 ,而拒绝学习方法的学生,其智力将会被“孩子”二字所 拖累。 对于中学生,我用整整一章讲了几条“大道理”,我 认为那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不懂得那几条“大道理”的 中学生,将来即使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可能也仍是一个 没文化、低素质的人。 愿这两本小册子对我们的“学生们”轻松地写好作文 有所帮助。 梁晓声 2013年5月20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跟畏难情绪“拜拜”,让写作文变成一件乐事! 以名作为例,名家写作思路大揭秘! “改造”、续写文学作品,原来作文练习这么有趣! 亲近人文元素含量高的文艺和 文化,将人文的“牛痘”刺种在思想中! …… 两千万字的写作实践和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凝聚成书,梁晓声老师要告诉你的“真经”太多! 请翻开这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