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人物,已在《自然》《科学》等期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获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科学教育家奖,该组织是世界上影响极大的神经科学组织。 曾担任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执导的电视节目《大脑的故事》(The Brain with David Eagleman)获艾美奖提名。创作的《死亡的故事》(Sum)一书一推出即惊艳英美文坛,现已售出33个国家和地区,并被改编成歌剧和电影。深受英国知名演员史蒂芬·弗雷(Stephen Fry)、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等众多大咖追捧。 书评(媒体评论) 死亡是单行道,不可逆行,人们只能动用想象力 揣摩死后世界。说到想象力,文学家最厉害,没想到 这回居然败在一位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笔下!在他 看来,死后世界半是虚拟现实,半是魔幻现实,生活 还是那些节目,只是顺序、节奏完全被打乱。时空不 仅重叠了,还旋转了,人如同坐在极速跑车上体验量 子纠缠,在微生物种群之间来回穿越。故事有些荒诞 ,却让人联想到终极解放。掩卷沉思,蓦然间笑傲死 神了。 ——王一方,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部教 授 《死亡的故事》文笔精妙,故事情节趣味十足又 发人深省。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作者 《死亡的故事》太棒了。我边看书边懊恼,自己 为何没先想到这种好点子。本书构思巧妙、文笔澄澈 慧黠,弥漫着对道德已然通透了悟的冷静风格,是一 本深具原创性的精彩作品。 ——菲利普·普尔曼,英国当代知名作家、《黄 金罗盘》作者 大卫·伊格曼的这本《死亡的故事》可说是一本 引人入胜的风景图集,书中一幅幅图画呈现出死后世 界的可能面貌,而这都源于作者的创意巧思和生花妙 笔。每则故事都蕴含一个等待我们的可能性意外实体 ,一个散发罕见色彩的世界。 ——布莱恩·格林,世界领先弦理论家 《死亡的故事》是我读到的最引人入胜的书之一 ,所有人都值得一读。读完这本书如果你没有为之着 迷,我就吃四十顶帽子,说到做到。 ——斯蒂芬·弗雷,英国知名演员、作家 伊格曼是真正的创新者,阅读他的《死亡的故事 》,你会感到惊讶万分;重读一次,你会不寒而栗。 ——《时代周刊》
后记 小时候,最喜欢的电视剧是《新白娘子传奇》。白素 贞一为了报答许仙当年的救命之恩,修炼了一千多年,化 为了人形。 也听过各种鬼怪故事。黄泉路、奈何桥、孟婆汤也早 早地成了耳熟能详的名词。喝过孟婆汤的人会忘记今生的 一切,干干净净地投胎转世。 为了让我们听话、乖巧,大人们常常煞有介事地编造 谎言。他们会告诫我们:人要是做了坏事,死后就会被投 入十八层地狱,被油锅煎煮,被皮鞭抽打,永世不得超生 。 …… 我们就这样长大。 几乎从懂得“死亡”二字的意义那天起,我们就开始 发问:人死后,到底会去哪里?会步行走入一条冗长得没 有尽头的黑暗甬道吗?要花费人间多少时辰才能看到光明 ?那些生前在痛苦中离世的人,死后还会感觉到临终前的 疼痛吗,还是能够获得超脱?人死后,能随心所欲地回到 人间吗?七月十五的夜里,能否在亲人的念叨中回到家里 ,喝一口酒,领回一堆在另一个世界里流通的货币?还是 说,逝者都变成了星星,在遥远的夜空中静默地注视着人 间的亲眷…… 在所有问题当中,我们问得最多的恐怕是:人死后, 会有“来世”吗? 信仰上帝的人祈求死后能升入天堂;信佛之人相信世 间存在“六道轮回”。“来世”是一个带有唯心色彩的词 语,你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迷信,但它同时也 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它给予我们一种慰藉,如同一场盛大 而华丽的梦。 活着的时候,我们仿佛总在经历“十之八九”的人生 不如意之事。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和无助,于是“来世” 变成一种安慰:我们期盼“来世”过上充满“十之一二” 如意之事的生活。 我们兜兜转转,汲汲营营,而后却不得不承认天赋和 能力的有限,承认自己无力实现人生的所有理想和抱负。 “来世”于是又变成抚平人生缺憾的梦。我们将理想转交 给“来世”的自己,让他/她来完成我们的传奇。 经历了分娩之苦的新妈妈可能戏谑地向亲朋宣告,下 辈子投胎一定要成为男人;吃不上饱饭的打工仔希望下辈 子能成为富二代;脸上长胎记的少女对着镜子虔诚许愿, 哪怕下一世相貌平平,甚至丑陋不堪,都希望能够拥有一 张无瑕的脸。某个时刻,或许你也曾看着家里追着尾巴转 圈的宠物幻想,下辈子做一只宠物,活得像它一样悠游。 “来世”正是那围城之外的世界,是每一个围城里的 你我所能拥抱的梦。 和你我一样,本书作者大卫-伊格曼也对死后世界充 满了好奇。但在他看来,“死后世界”远不只“来世”那 么简单,他所写就的远胜于我们聊以自慰的现实世界之黑 洞。他抱负很大,想要通过对死后世界的描摹来掀开有关 世界的另一种“真相”:一种我们从未见过、无人向我们 讲述、没有人能够证实但又无法被轻易戳破的“真相”。 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绘制出40个关于死后生活的故 事。当我说天马行空的时候,请不要误以为这40个故事只 是40个奇大无比的脑洞,如同脱缰的野马,奔着奥妙宇宙 、量子力学驰骋而去,留下我等凡夫俗子云里雾里地杵在 原地。他的想象力以已知世界为基石,故事则根植于我们 的曰常生活。因此,它们便不像某些科幻故事一般高不可 攀了。这40个故事并没有铆足全力,妄图塑造一种“生活 在别处”的太平盛世之观。满腹期许的读者很可能会失望 :作者所写的“死后世界”不过是现实世界的翻版——同 样充满了让人颓然无力的缺憾。 说好的极乐世界去哪里了?有的故事太过真实,稍有 阅历的读者便会对其力透纸背的人性刻画感到会心一击; 而在另一些故事中,我们将体会到作者无拘无束的想象力 。我们会不禁疑惑:难道他是来自未来世界的预言家,悄 悄在这些故事中混入了伪装的神迹? 得益于作者别出心裁的立意,这些故事必然会或多或 少地突破我们原有的认知和信念,但这不正是它们所具有 的价值吗?得益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描绘,我们的解读也变 成了一个趣味盎然、酣畅淋漓的过程。 在翻译的过程中,跟随文字的描述,我的脑海中时不 时地闪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让我很佩服。他仿 佛已不再是一位执笔的文学家、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摄 像机后面的电影导演。在他生动的描绘之下,这40个故事 成为40个充满了哲理的微电影。 如本书开篇所言,如果将我们的人生重新排列,把性 质相同的事件集中在一起,或许我们会发现,在这一生中 ,我们要花不少时间思考死后的经历。但是,无论脑洞多 么奇妙,想象的死后世界多么色彩斑斓,我们总要从这场 白日梦中抽身而出、回归现实。我们需要把握、实实在在 能够拥有和把握的,只有现在,此时此刻,只有这一次如 同爬满虱子的华丽长袍一般的生命。 对每一位读者来说,从死后世界的角度来窥视现实世 界的“真相”,无异于戴上一副全新的透镜,来看待自己 的当下。生死这样宏大的主题总是充满强劲的爆发力,冲 击着我们的三观。就我自己而言,我非常认同作者写到的 ~点:对于活下去的动力来说,有限的生命与不可预料的
目录 来生今世 总和 朋友圈子 焦虑 宏愿 非自然死亡 量子物理学 镜花水月 动机 蓝图 虚拟人生 寻找 人类的尺度 物种的堕落 女巨人 依附 微生物 恶性循环 神经冲动 自恋 反转 保全 死亡没有精度 演员 改头换面 镜子 死亡开关 无以名状 再来一次 与神对话 平等主义 玛丽 缺失 巨人 不朽 距离 尺度 缰绳 缺席 三棱镜 众神 种子 神之墓地 背教者
精彩页 总和 死后,你会重温所有的人生经历。但这一次,所有往事将重新洗牌,以新的顺序上演,性质相同的经历集中到一起。 你花两个月的时间在家门前的马路上驾车穿行,用7个月的时间来享受鱼水之欢。你闭合双眼沉睡,如此度过30年;坐在马桶上翻阅杂志,这样度过5个月。 你一次性地承受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在剧痛中度过27个小时。骨折、车祸、皮肤割裂、生孩子一一上演。一旦熬过这一关,你的死后生活中将再也不会有痛苦。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一切都快乐。你要花6天时间来修剪指甲,15个月来寻找被搞丢的物品,18个月来排队。有两年的时间,你是在无聊中度过的,呆呆地望向公共汽车的车窗外,或是安静地坐在航站楼里。 你用1年时间来读书,看得眼睛痛。之后,由于还没有轮到洗澡的时间,你开始浑身痒痒。终于可以洗澡了,你花200天洗一场马拉松式的澡。你用两周时间思考死后发生的一切。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正在衰老,用去1分钟;感到困惑,耗去77小时;发觉自己忘记他人姓名,用去1小时;认识到自己犯错,花了3个星期。撒谎,2天;等绿灯,6个星期;呕吐,7个小时。有那么14分钟,你感受到纯粹的快乐。你用3个月来洗衣服,15个小时来签名,2天时间系鞋带,在心痛中度过了67天。你开车迷路了,在路上转悠5个星期。用3天时间计算要付给餐厅服务员的小费。在决定穿哪件衣服这件事上,你纠结51天。有9天,你假装自己很了解大家所谈论的话题。你花2周时间来数钱,用18天向冰箱里张望。有34天的时间,你在期盼着什么。你花6个月观看电视广告;用4周静坐沉思,思考能否利用时间做些更有意思的事。用3年时间吞咽食物,花5天时间来处理扣子和拉链。然后,你花4分钟思考…… 如果将所有事件的顺序再次打乱,人生将会变成什么模样?在死后的这段时间里,你想象着与人间生活相似的事情,这种念想让你感到无比幸福。因为生活在人间时,人生的经历分裂成了一个个不那么痛苦难熬的小片段,每个片段都不会持续太久。生活在人间时,我们体验着从一件事过渡到另一件事的愉悦,就好像小孩子踩在滚烫的沙堆中,从这一堆蹦跳到那一堆一般。 朋友圈子 死后,你感到一些细微的变化,但一切似乎又一如往常。 你起床、刷牙、亲吻爱人和孩子,出发前往办公室。交通比平时顺畅,办公楼没有往日那么拥挤,仿佛今天是节假日。但办公室里的所有人都在场,他们友好地和你寒暄。你感到自己特别受欢迎。你遇到的每个人都是你的熟人。某个时刻,你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死后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你生前认识的人所组成。 这里只有世界总人口的一小部分,大概占500万分之一,但对你来说,人已经很多了。 事实证明,这里只有你记得的人。 因此,你在电梯上匆匆瞥过的那位女士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你小学二年级的老师在这儿,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也在。这里还有你的父母、兄弟姊妹,以及多年来结交的朋友、所有旧情人、老板、祖母、每天午餐帮你上菜的服务员。这里有你约会过的人、差点儿约会的人,还有你爱慕过的人。 P2-7 导语 《死亡的故事》是大卫·伊格曼的惊艳之作,一经推出即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目前已售出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两次被改编为歌剧,还被改编为电影《死后的四十种生活》,已被翻译成近30种语言,无论文学界,还是科学界,都给与了极大的褒奖。另外,欧美众多一线明星也为之倾情献声,如被科幻迷奉为经典开山鼻祖的《X档案》的女主Gillian Anderson,《明日边缘》《火车上的女孩》女主、多次获奥斯卡提名的Emily Blunt,澳洲“黑暗王子”、才华横溢的音乐人Nick Cave,英伦摇滚运动中的重要乐队之一Pulp乐队主唱Harvis Cocker,等等。另有英国国宝级演员斯蒂芬·弗雷为其背书:读完这本书如果你没有为之着迷,我就吃四十顶帽子,说到做到。 序言 献给中国读者 我们正生活在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破译人类大 脑之谜的黄金时代。大脑是人们感知的基础,也是行为和 现实的根源,对大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脑科学家们为 之奋斗的方向。 当前,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科学家们也在 努力弄清楚大脑的奥秘,以及生活的意义:我们的目标、 希望和激情。 出于对脑科学的热爱,以及想让更多人认识人类的大 脑,我成了一名脑科学家兼作家。我在这套书里写下了当 下科学界已经了解的新发现,也探讨了科学研究尚未解决 的问题。 对于科学和文学能相互融合,共同探索大脑奥秘与人 性,我深感惊叹。我也很高兴能将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以 文字的方式呈献给读者。 很高兴我的书有了中文版,我对中国的文化、语言和 人民一直抱有钦佩之情。希望中国的读者朋友们喜欢这套 书。 大卫·伊格曼 2019年3月
内容推荐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人能说清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翻开《死亡的故事》,你会被吸进一个奇异的世界,尝试40种新的生命轨迹。在这些故事里,死亡不完全是黑色的绝望。它有期许,有惊奇,有对自我的反省。在这里,死亡甚至成为了提纯生命的奥义之钥。 你会重温所有的人生经历。但这一次,所有往事将重新洗牌,以新的顺序上演,性质相同的经历集中到一起。你用7个月的时间来享受鱼水之欢,闭眼沉睡30年,27个小时不间断地承受生命中所有的痛苦,花18个月排队…… 在死后的世界,你会遇到各种你差点就能成为的人。在电梯上,你可能会碰到更有成就的你,也许是决定提前三年离开故乡的你,你在生前越是荒废自己的潜力,就会遇到更多个“优秀”的自己,让自己烦心。 死后,你将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够选择在来世成为某个物种,你选择成为自由奔驰的骏马,却发现再也无法转回为人。 …… 《死亡的故事》以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小说为蓝本,40篇令人惊艳的死后故事,映射的是生命的可能性,包含了我们自身的方方面面:对不同生活的向往、欲望、梦想,对异世界的诗意遐想,甚至还有我们不为人知的隐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