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邦雄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邦雄,台湾云林人,1941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鹅湖月刊社社长、“中央大学”哲研所所长、淡江大学中文系所教授。著有《庄子寓言说解》《老子十二讲》《庄子七讲》《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庄子的现代解读》《老子的哲学》《中国哲学论集》《道家思想经典文论》等书。 目录 第1章 有无玄妙的天道思想 第2章 功成弗居的实现原理 第3章 虚心弱志的无为智慧 第4章 和光同尘的冲虚道宗 第5章 圣人不仁的放开自得 第6章 谷神不死的生养本根 第7章 天长地久的无我成全 第8章 上善若水的处下不争 第9章 功遂身退的天道自然 第10章 生而不有的天门玄德 第11章 有利无用的人间妙道 第12章 五色目盲的人为造作 第13章 宠辱若惊的贵身大患 第14章 执古御今的古始道纪 第15章 微妙玄通的保道新成 第16章 虚静观照的归根复命 第17章 百姓自然的太上治道 第18章 道废智出的不和昏乱 第19章 绝仁弃义的见素抱朴 第20章 昏昏闷闷的绝学无忧 第21章 唯道是从的大德生命 第22章 少得多惑的不争曲全 第23章 飘风骤雨的难期长久 第24章 企者跨者的不立不行 第25章 道法自然的独立周行 第26章 重根静君的圣人荣观 第27章 善闭善结的不开不解 第28章 知雄守雌的复归婴儿 第29章 天下神器的不执不为 第30章 兵强天下的其事好还 第31章 兵者不祥的胜而不美 第32章 始制有名的知止不殆 第33章 自知自胜的知足久寿 第34章 大道名小的自成其大 第35章 道淡无味的用之不尽 第36章 将弱固强的微明洞见 第37章 无名不欲的自化自定 第38章 不德有德的虚用玄理 第39章 天清地宁的得一本基 第40章 有生于无的虚灵妙用 第41章 道隐无名的善贷且成 第42章 负阴抱阳的冲气和合 第43章 不言无为的至柔教益 第44章 爱名藏货的大费厚亡 第45章 若屈若拙的大直大巧 第46章 可欲欲得的罪咎无道 第47章 不为而成的圣人道行 第48章 为道日损的无为无事 第49章 圣人无心的德善德信 第50章 不遇无所的超脱生死 第51章 不有不宰的天道玄德 第52章 知子守母的复归不离 第53章 行走大道的唯施是畏 第54章 建德抱道的不拔不脱 第55章 赤子天真的精至和至 第56章 挫锐解纷的玄同高贵 第57章 正道奇变的忌讳纷扰 第58章 祸福倚伏的迷离困惑 第59章 治人事天的服道积德 第60章 圣人鬼神的两不相伤 第61章 大国宜下的兼容并蓄 第62章 不善何弃的奥藏万物 第63章 无为无事的报怨以德 第64章 为之未有的辅物自然 第65章 与物反矣的玄德大顺 第66章 言下身后的百谷之王 第67章 道大不肖的我有三宝 第68章 不武不怒的不争之德 第69章 所执无兵的哀者之胜 第70章 易知易行的言宗事君 第71章 知止不知的圣人不病 第72章 无狎所居的圣人自知 第73章 勇于不敢的天网不失 第74章 代司杀者的自伤其身 第75章 食税有为的难治轻死 第76章 木强则兵的柔弱处上 第77章 余补不足的天道律动 第78章 受国不祥的天下人主 第79章 不责于人的契合符信 第80章 甘食美服的小国寡民 第81章 利而不害的天道成全 精彩页 第1章有无玄妙的天道思想 走出自己想走的路,活出自己想要的内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首章,以“形上学”开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开宗以明义,说“道”与“名”。“道”是“道路”,“名”是“名分”;《论语》说“士志于道”,也说“必也正名乎”;而道路与名分的转接点,就在于礼制。老子在孔子之后,对“道”与“名”,做出了超越的反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言“道”若可道,已非常道;“名”若可名,已非常名。 “可道”的“道”,当动词用:依“夫子自道也”来解,当“言说”解;依“道之以德”来解,当“引导”解。两说同时成立,问何以言说?是为了引导。问如何引导?要通过言说。言为心声,言说有心,引导有为,是因为已加入了心知人为,就不再是恒常之“道”的本身了。故人生的道路,假如可以通过言说去引导的话,就不会是每一个人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了。 “可名”的“名”,也当动词用,不论宗教教义,或哲学体系,甚至是人间礼制,都要给天下人定“名”分;由“名”定“分”,位在怎么样的“名”,就要尽到怎么样的“分”。《论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所谓的“正名”。如何“正名”?就在尽分。君臣正名尽分,父子也要正名尽分,家齐国治,不就天下平了吗?故可名的“名”,就在“名”的规定中,赋予“分”的价值内涵;此规定中赋予内涵的“可名”,已加入了心知人为的成分,就不再是恒常之“名”的本身了。故生命的内涵,假如可以通过规定去赋予的话,就不会是每一个人自己想要的生命内涵了。 再上下两句贯串下来,“名”由“道”来,人走在怎么样的人生“道路”上,就会活出怎么样的“名分”内涵来,《庄子·齐物论》有云:“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由《庄子》解《老子》,最为贴切。“道”是思想体系,给出“物”的存在分位,“道”要“行之”而“成”,“物”要“谓之”而“然”;“行之”是实践,“谓之”是评价,你做了什么,你才是什么!什么都不做,也就什么都不是。道行之有“成”,物谓之得“然”,“然”就是活出一生的价值内涵。 《庄子·齐物论》说:“可乎可,不可乎不可。”也说:“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可于“道”,然于“名”,皆人生道路与价值内涵的认可与判定。问题在于,要“可”于“道”的自身,要“然”于“物”的自身,而不是心知人为的认可与判定。故“可道”与“常道”,“可名”与“常名”,是超越的区分;“可道”不再是“常道”,“可名”不再是“常名”了,此由“可道”“可名”的遮诠,而彰显“常道”“常名”的自身,在不可说中说,在说它不是什么中说它是什么,由“遮”而“诠”,是谓遮诠。 P1-3 导语 王邦雄教授是台湾哲学界名人,数十年深入研究老庄哲学,多有体悟。他在台湾各高校及民间讲堂讲解《老子》,影响很大。本书由他的课堂实录集结而成,通篇俱是多年研究得出的真知灼见,给读者一个新颖的角度理解《老子》中的人生哲学。 本书解读以《老子》原文为依托,依章节、分段落逐句解析其中内涵,其中辅以作者丰富的个人感悟,将经典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给出独特的“现代解读”方式。 《老子》是一部传播“无”的形上智慧的宝典,读懂《老子》,可以读出整套世界观和价值观,化知识为智慧,指导和滋润生命,在生命的解读中,也丰富和深化了老学的意涵。 序言 我讲老子《道德经》,将近四十年之久,恐怕比老君 自己,还更专业、更投入呢! 讲老学必讲原典,《道德经》不过五千言,不直接读 原典,甚至读不精熟,还真说不过去,因为只有精熟,才 有慧解。 我研究老子的学术论著,写在1978年至1979年问。关 于此知识的学问,在中壮年即可登上高峰,《老子的哲学 》建构了整部《道德经》的思想体系;而生命的学问,则 有待生活的体验与岁月的锤炼来消化会通。老子三书《老 子道》《生死道》《人间道》讲于1989年至1990年间,已 深入灵动许多,可以放开理论架构的束缚,而直对人生说 解,抉发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灵动智慧。 而今我既不建构理论的体系,也不透显体悟的智慧, 放下平平,回归老君原典,逐章逐句地解读。每章依其理 论架构,分段标点,解析语文脉络中的内涵。且以经解经 ,以《老》解老,旨在求得贴切而恰当的理解。《老子道 德经的现代解读》,就在我即将从大学教席退休的成熟年 代,才又一章一章地写了出来。 十几年前刊行了由我的课堂实录集结而成的《生命的 大智慧》,一者因其匆促成书,仅诠表了二十二章;二者 由于口语表述生动有余,而严谨不足,结构相对松散;三 者因我的体会犹不深,感受亦不切,义理精微透显不出来 ,所以我颇引以为憾!前些年,我在“中副”写方块专栏 ,专门就自身最有感悟也最具创意的先秦诸子来书写,先 写《庄子》寓言,再写《论语》一以贯之的儒学体系,最 后诠释《老子》原典,意图将《生命的大智慧》未讲论的 其他篇章加以补全。惜台湾《中央日报》停刊,逐章连载 随之停摆,不过我仍一鼓作气,将它依章次写了下来。原 本从讲堂实录随意整理写出的二十二章,其中七章的诠释 大体完好,在关键处点出,求其义理显豁即可,其他十五 章均需重新解读。如此,八十一章已完整成书,由远流精 心编排,大力发行。但愿此积累数十年讲课功力的现代解 读,可以源远而流长,让中国人可以随《解读》而读懂老 子,以太上老君的道眼来看世界、看人生,照见天地的真 相与人间的真情。 依我“在家、出家与回家”之人生进程的三部曲来看 ,《老子的哲学》是“在家”,老子三书是“出家”,而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则是“回家”。读《老子》要 读进去,不仅读懂,还要读出整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来, 那是“在家”;要读出整套来,还要化知识为智慧,由结 构而解构,以创意滋润生命,以灵感美化人生,这是“出 家”;不论理论建构的“在家”与灵动解构的“出家”, 总要回归原典这一“老家”。随着少年成长、中年创业、 老年休闲的人生脚步,诵念朗读老君真言,咀嚼回味,以 生命作为底本,与经典对话印证,相看两不厌,随着水涨 而船高,体验越深,感受越真切,解读的理境随之上升, 原本的理论架构与智慧灵动,也在拓展加深中。似乎在我 们的生命解读中,丰富也深化了老学的意涵,此之谓由解 构而重构的“回家”。此时人人的创意新解,终将汇入老 学传统的历史长流,因为有我,老学就此不一样了。 “为学日益”的知识进路,可能成了“书呆”,书读 进去而生命出不来;“为道日损”的生命进路,则由“书 呆”化身而为“书生”,生命灵动了,却不知其所归;既 消化了经典,再活用于人生,化绚烂为平淡,将天大地大 引入家常、日常中,不凸显生命的光采,而归于生活的平 实。似乎亘古以来,人间就是如此真实而美好。这样一来 ,出家的“书生”,就已蜕变为在家的“真人”了。《庄 子·大宗师》有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生两大出 身,一是家门的“宗”,一是师门的“师”,此家门的香 火与师门的薪火,得以永传,根源在“道体”。真人真知 ,就在于宗大道以为师,体现了天道,也成全了人间。老 庄道家的高明智慧,就在于开启了人人皆可成“真人”的 价值空间。 数十年来,我先后在辅仁、文化哲学系所、淡江中文 系所与“中央大学”中文系所与哲研所开课讲学,也在《 鹅湖月刊》、《国文天地》、新象艺术中心、华山讲堂、 敏隆讲堂、蕙质妈妈社、赖许柔文教基金会等民间文化讲 座解经论道,老子《道德经》成了最受欢迎的重点课程。 热门叫座也激发了我开讲座的热情,讲堂课室的现场,给 出了和学员们共同创作的空间,诸多解悟,就在讲课时突 地闪现。我在自身感动之余,课后也跟着学生写笔记,《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可以说是我讲学近四十年的心 得结晶,也反馈了一路陪伴我同步成长的诸多学生与朋友 ,这可是讲堂、讲座与听讲同道三者交会而成的成果展现 。 王邦雄序于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淡大中文系 内容推荐 《道德经》文辞简短,哲理深奥,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王邦雄教授以讲授儒家、道家享誉甚久,对老子的思想有着极深的体悟与研究。本书依老君原典,逐章逐句加以解读,以经解经,以《老》解老,旨在求得贴切而恰当的理解,从而活用于生活之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